土塘镇背北朝南,发脉于岛山,南倾鄱阳湖,可谓山青水秀之乡。
馅心粑是土塘乡域的一大俗食特产,受到都昌全县的共赞,名声远播他乡。
笔者生于土塘岛山,亲历和所闻馅心粑的一些故事。
《南康府志》载:“晋有仙女名岛,遊此因名。”我才知道岛山的由来。
岛山脚下有几个村庄,有宝葫芦状的盘地,土肥水润,可养千众山民。
历来,岛山如世外桃源,山民自给自足,于是创造了两个代表作:一是岛山米糖,享誉国内外;一是馅心粑,名播全国。也许是神仙点化,岛山村民做这两样东西,所有原料都只需山里自产。岛山米糖的“寸金”,进口消融,不粘牙,是现代市场所有糖果品种没能企及的。必须霜夜采山里自然寒气,以木柴火调水蒸汽,施以精工技巧而成。而馅心粑,一年四季可做,节日、生日、稀客到,都是首选美食。
馅心料,冬有萝卜,夏秋豆芽、盐菜、酸菜、南瓜、茄子、豆角、辣椒,最好的是清明大蒜配腊肉,韭菜配豆腐。虽是家园菜,但搭配和切炒大有讲究。馅心料不能炒太熟,待蒸粑后可吃到正熟的鲜香口味。粑皮挑晚籼米,烹半熟晾干磨粉。开水调粉,手工揉粉和捏粑,做成饺子状。蒸熟的粑皮可透视里面的馅菜,嚼之又香又韧。故有俗称“下轿的新妇出甑的粑”,可以想象这粑的味道如何迷人!
岛山数村系唐代彭城侯刘巨容、宋朝开国元勋刘彦诚的后代。相传,明代一祖在他县任县令,有乡人去寻他办事,进礼品,刘知县说:“什么都不要,有意就带些米糖和馅心粑来。”从此,凡去找刘知县的乡人,必带这两样。以至岛山外的人去求刘知县,也进山买几斤米糖,馅心粑就在自家做。米糖用爆米花藏好,数月不变;馅心粑冷却后用网篮装,可存几天。尤其山里气温低,即使夏夜也要盖被。
刘知县每接馅心粑,与部下分享。渐渐,县衙里的人也喜欢上了这来自知县故乡的土特产。
刘知县上任才一年,积劳成疾,得肺病辞世于任上。临终前,左右探问:“您还想什么吃啵?我们去买。”知县微弱地动着嘴唇:“馅……心粑。”待部下从岛山弄来馅心粑,知县已不能嚼咽了。部下把馅心扒开,靠近知县鼻子让他闻闻香气。不到一分钟,知县的眼睛忽然睁开,出奇地发亮,喉结也微微抖动……馅心粑的香气和形状让知县延续了一天的生命!
说来也怪,几百年后,当代的都昌县陈县长也对岛山馅心粑情有独钟。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陈县长为避风浪躲进了岛山。岛山大队书记没更好的东西待客,馅心粑和米糖就成了最佳食品。陈县长住了一个多月,经常吃到新鲜的馅心粑,恋恋不舍地回府。
后来,陈县长为谢馅心粑米糖之情,把这大队书记转了国编干部。他每来土塘公社检查工作,公社书记就事先请镇周围最手巧的农妇做馅心粑招待。县长说:“这个我喜欢,比喝酒吃肉还要好。”于是陈县长就经常来土塘检查工作了。
二十年后,外省来的吴县长为都昌“县令”。也是神使巧合,吴县长又尤喜土塘馅心粑了!他一非本地人,二没受过馅心粑的“熏陶”,只一尝便锁定终生。那次他来土塘考察,乡长是个农民出身的老实人,想出新招待上司,便安排农妇做了两盘馅心粑,给县长做早点。吴县长试着吃一个,“这东西好吃”,便放不下筷子,直把肚子撑得滚滚圆。乡长说:“都是农民自种的,没花钱,您喜欢,下次又做。”
果然,吴县长在任几年,经常来土塘,坦率地说:“来过馅心粑瘾。”直到他调离都昌,至寿终,还没少吃土塘馅心粑。
土塘馅心粑不胫而走,誉满都昌。随着历史演变和人员流通,它被上海知青移植到大上海,被打工者带到全国各地,省、市城里有“土塘馅心粑”店,天涯海南有“土塘馅心粑”店,笔者还将它传递到香港、英国……
在乡人心里,土塘馅心粑已远远超越了它的味道,所蕴涵的意义太广大了……
● 神秘的风月宝鉴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