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有目标 心中有光——汪国山专著乡村文化纪实

文摘   2024-11-18 10:11   江西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多年如一日专“著”一件事,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做出影响来,堪称难上加难。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眼有目标、心中有光的都昌县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汪国山。近六年来,他持之以恒走村入户,挖掘采访,书写乡村文化,先后结集出版都昌地方文化专著《家训里的乡愁》《乡愁里的村庄》《村庄里的人文》等,广受群众好评,夸他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著名文化学者摩罗为此作序,开卷有益。



  带着这份惊羡,前不久,记者一行专程前往都昌采访,亲身感受他对乡村文化的执着情怀与坚定坚守。我们的采访是在下乡途中的车里开始的。他开宗明义地说,在漫长的农耕文明进程中,传统村落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载体,铭刻了文化记忆,也寄托了厚重的乡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乡风家训这一文化力量。他坦诚,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中,“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纲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美德资源,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下,都有着恒久的合理价值。百姓日用即是道。我们要在传统村落里传家训扬新风,让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老百姓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后世子孙,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汪国山是位有心人,他给我们带来了他的第二个集子《乡愁里的村庄》,共100篇,分为6辑,其中红色记忆50篇,我们粗略翻阅,立刻被吸引,并肃然起敬。这本集子里,他对都昌这片红色沃土上的红色事迹进行发掘和书写,以此传承红色家风,凝聚奋进力量。有的是围绕一个村庄或是一名烈士,连写数篇。其中有些篇章并不是历史生平的直接叙述,而是深度书写历史家族史上家训家风对历史红色人生的影响,有的红色记忆中的历史人物,看似人生底色不出红,深究起来,在他们早年,何曾没有时代朝霞在他们胸前闪烁。



  采访中我们得知,汪国山的系列乡村文化专著,大多来自深入采访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他吃了很多苦,有时为了采访到相关对象,不辞辛劳奔赴外地加班加点。

  冯任烈士的孙子冯敏在南昌住院,汪国山获悉后,赶在周日前往探视,征得医生和本人同意,在病床前进行采访。2021年6月冯敏病愈出院后,携94岁的老母亲,也是冯任烈士的独生女冯玉霖,一同来到都昌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作烈士事迹报告,并去南山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先烈。有一次,汪国山得知刘肩三烈士的长孙刘同颜从南昌回来,便几次骑自行车深入汪墩乡后垅村采访,记述一门五烈士的动人事迹。都昌县第二任县委书记刘梦松的继子刘印,为汪国山的精神所感动,将珍藏的刘梦松亲笔自传,借给汪国山参阅。特别是2019年,汪国山对万户镇大屋村洪忠烈士的儿子洪国华进行了独家专访,记录红色故事,一年之后,洪国华老人溘然长逝,汪国山成为亲历者口述的绝版。在采写高志鹤烈士事迹时,烈士的20多位后人主动参加采访座谈。

  采访汪国山,问他专著乡村文化的心得时,他最感叹的一句话,是感到时间不够用。他动情地说:“有很多烈士后人年岁渐高,再不抓紧时间挖掘采访,整理成册,留给后人,可能就来不及了。时间不等人,为不留更多遗憾,所以要与时间赛跑,义无反顾地做好这件事,这件事太有意义了!”他还告诉我们,他已经列出了1000篇采写计划,目前已完成480篇,后面的路还很长,但一定会坚持向前走。



  那天,汪国山陪同我们到鹤舍古村采访,在接受我们采访期间,他也没有放下自己的采写计划,利用午餐空隙,与附近的一个乡村联系好了午后的采访,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汪国山眼有目标,心中有光,以专“著”乡村文化为己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村风家训,赢得上上下下好口碑。2023年,汪国山荣获江西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九江日报

乡土拾贝
追寻本土味、乡土味、原生味,雅俗共赏的精神乐园;关注在异乡打拼的咏叹。欢迎投稿! 投稿信箱:2392670768@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