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局势、地缘政治等因素为经济全球化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不少眼镜企业积极转型升级,为中国眼镜制造在全球分工的版图中揭示了光明的未来。
贸易战下的使产能外迁
一直以来,中国强大的基础生产能力所带来的物美、价廉、量大的工业品,已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架构。如丹阳镜片对于全球镜片市场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近年来发展迅猛的DTC眼镜电商,其背后离不开浙江、江苏等眼镜产区的产能支撑。
2024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将落实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实施惩罚性关税,类目包括电动车、半导体和部分医疗器械。受此影响,许多企业开始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以分散风险,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东南亚是主要受益的地区之一。以苹果公司为例,其中,开始在东南亚布局产业链,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印度生产25%的产品。
聚焦眼镜行业,为了满足采购方的需求,实现市场目标,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东南亚新增重资产。如2024年10月,康耐特光学于泰国动工新工厂,计划用于生产高折射率镜片;12月,康耐特宣布以约等于4800万人民币的价格在泰国买下第二片土地,用于开发和生产与智能眼镜配套的产品。2024年11月25日,雅视集团宣布以2279万港币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收购一处工厂,计划在此生产面向东南亚地区销售的镜片。当年末,蔡司光学宣布为其在印度正在建设中的工厂增招员工,该工厂耗资25亿元人民币,计划用于生产基片和车房定制片,预计2025年投产,每日镜片产量可达26万片。
这一趋势不免对部分镜架企业,尤其是主营外销的眼镜企业产生影响,引起经营者的未雨绸缪。据了解,2024年,温州、深圳等地不乏就有眼镜企业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工业园进行接洽,了解当地的投资办厂条件。
产业升级下,“中国制造”的地位变化
那么,“中美脱钩”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眼镜制造中的地位有所下滑?可以肯定的是,中美无法完全脱钩,而我国在全球眼镜制造中的分工角色,的确将有所转变——朝着更先进、更高附加值、更难以替代的“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变。
2024年6月,由中国眼镜协会指导,本刊主办的2024中国眼镜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杭州举办,其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新机遇,加强眼镜产业创新智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即加快我国从“眼镜制造大国”向“眼镜制造强国”推进的进程。大会期间呈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均是眼镜产业升级、创新发展领域的实质性成果。
笔者与部分打算出海投资办厂的企业家交流时得知,产业转移并非全盘外迁,而是合理分工不同工序环节,即将高难度的环节,如研发、主要部件生产留在国内,将难度较低、劳动力密集程度更高的环节,如加工、装配等进行离岸转移,以享受其他国家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同时也规避贸易保护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则表示,拥抱出海一定不意味着丢掉本土市场,中国坐拥齐全而强大的基础供应链、最多的科技创新公司,且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三者叠加往往意味着最高的产品迭代效率,即最强的创新活力。
智能眼镜与青控镜片:
创新驱动下的中国力量
2024年下半年集中爆发的智能眼镜就是一个绝佳的风向标。作为我国传统的中高端镜架生产基地,仅深圳龙岗区一地就聚集了超过1200家眼 镜生产企业,每年生产镜架超过1.25 亿副,占全球中高端镜架一半以上产能。深圳更有着全世界最齐全的电子产品供应链以及为数众多的电子厂,在智能眼镜生产环节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均实力深厚,有望在2025年成为智能眼镜创新的全球热土。
在镜片领域,我国的产能同样持续迈向高端。2024年9月,世界近视眼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来自全世界的眼科、眼视光专家齐聚一堂,中国在近视管理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已成为全球业界关注的焦点;2024 年12月,豪雅光学中国30周年庆典在广州举行,豪雅(广州)光学镜镜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伟兴表示,豪雅广州工厂是全球仅有的两家能够生产新乐学镜片的工厂之一,未来将进一步发挥中国的人才与研发优势,利用利用智能制造、AI技术等前沿科技,强化广州工厂在豪雅光学全球分工版图中的作用。
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需要更多的企业、更多国家的协同与配合,这对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建设、快速响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尤其是在创新升级、高端制造方面,中国眼镜产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刘哲宇丨美编:倪嘉
责编:彭冬林丨审核:罗萍
彭女士:13594638854
邮箱:dl.peng@cn-eyewe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