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美乐的成功经验,探讨眼镜零售如何打造差异化经营

文摘   2025-01-07 16:52   中国台湾  


编者按:


2024年12月21日,“全球第一披萨品牌”达美乐重庆首店开业,早晨7点便已有大批顾客开始排队等待购买。近两年,达美乐比萨凭借“首店效应+优惠策略”在国内餐饮市场掀起消费热潮,频创销售奇迹。从长沙、西安到沈阳,每座城市的首店开业都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排队打卡,开店首日不断刷新销售记录。本文以达美乐的成功经验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经营之道,并从中延展到眼镜零售连锁行业,为企业在不同区域市场制定优化策略提供了启示。



初识达美乐,是在上海,街边只有堪堪几平方米,10个座位不到的线下门店,门口却停着四五辆外卖电动车,笔者对其第一印象是方便、快捷的连锁外卖品牌。然而,达美乐在重庆的线下门店布局、促销活动等,却突破了固有的效率为先的形象,展现出满满的社交打卡、仪式感属性。达美乐在不同城市的市场定位正在逐渐分化,并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演变出了鲜明的差异化策略。有人说,在达美乐眼中,中国只有两种城市:送外卖的和不送外卖的。


凭借“30分钟必达”享誉全球


在披萨乃至整个洋快餐界,达美乐堪称前辈。截至2023年,达美乐在全球90多个市场拥有超过19800家门店,2022财年净收入超过45亿美元,是披萨领域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达美乐的创始人在市场调研后,发现80%的营业额都来自于外卖业务,其最早提出了“30分钟必达,否则免费”的口号。在那个没有手机APP、没有导航、没有庞大的外卖配送员体系的年代,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对其他竞品形成了“降维打击”。为了实现这句口号,达美乐的门店选址、装修都会优先考虑外卖业务,线下门店则只简单地配几个座位。有投资机构这样点评达美乐的模式:与其说主业是做披萨,不如说是送披萨。随后达美乐在外卖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新鲜玩意儿,在践行口号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品牌出圈的噱头,如在2012年就尝试使用无人机、机器人进行配送。



进入中国市场之初,达美乐主攻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同样以外卖业务为核心。但“30分钟必达”在国内市场水土不服,以及必胜客来得更早的先发优势,让达美乐的早期扩张并不顺利。达美乐不仅依赖全职和兼职的配送员,还要求门店员工在必要时兼职外送骑手。这种做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根据招股书披露,人力成本已经成为达美乐中国的主要支出之一。相比之下,竞争对手早已将外卖业务外包给了第三方外卖平台,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压力。随着在新兴市场加速开店,达美乐的经营重心开始从外卖向堂食转移。



以城市为划分,泾渭分明的经营策略


2020年以前,达美乐在中国市场的营收70%都靠外卖贡献,这一比例在近年来急速下降,到2024年就只有46%了。配送业务占比下降,不是因为原有的外卖业务减少,而是因为伴随其快速扩张,在新兴市场的部分门店甚至直接砍掉了外卖业务——不仅门店不再设外卖团队,也不与第三方外卖平台合作。今年,达美乐突破了1000家门店,新增的门店73%都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在不同的城市,达美乐的形象完全不同:在北京、上海,其依然是那个“30分钟必达”,快捷、高效的外卖首选;在重庆、武汉、长沙,达美乐则成为了线下欢聚的网红门店。


究其根本,不同城市的消费者构成与时间成本存在巨大差异。在生活节奏更快、写字楼林立的一线城市,消费者更在意用餐的效率,几分钟、十几分钟的配送时间差,就能左右他们的选择。办公室、加班、多人用餐,就是一个典型的京沪白领消费场景。此外,超一线城市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更高,利润率足以支撑达美乐建立高人力成本的配送团队,选址以写字楼、办公区为中心,减小门店面积、加大外卖投入。



在另一些地区,分享型的披萨并不是以效率为导向的工具型消费,而是带有某种社交属性的仪式化消费。比如周末在商场里聚餐,三五好友打卡一家装修精致的餐厅拍照发朋友圈,这些场景显然并不需要达美乐的30分钟配送保证。于是在这些城市里,达美乐被塑造成了一个适合聚会打卡的轻奢餐厅,品牌定位自然发生了转移。


以重庆为例,其网红旅游城市的定位,有着更大的玩乐消费空间。而即将开业的达美乐门店,选址多为核心商圈,门店装修风格也与商圈对标,不再以外卖为导向。这种“区别对待”,不得不说是参透了自身商业模型和所在竞争环境之后的一步妙棋。



零售连锁门店的差异化策略


半个世纪前,达美乐凭借“30分钟必达”策略创造了商业帝国,却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抛弃原有核心竞争力,调整经营策略,并获得了市场回报。这种制定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策略,或许也适用于眼镜零售业务的经营调整。


根据城市的经济总量、消费调性差异,零售企业在门店打造上可遵循不同的思路。比如在超一线、一线城市,可以着重打造现代化、科技化品牌形象,与时尚或专业属性相结合,推出联名快闪活动或视光主题店,也可契合当下流行的环保与可持续理念,推广环保包装、碳中和配送,迎合城市消费观念升级。而在基础不那么牢固的新兴市场,则可以在营销上多下功夫,比如加强社群电商与团购模式,通过本地微信群或团购平台进行营销,触达更多本地消费者;或推出社交电商活动,邀请好友分享配镜礼包、团购折扣等,以低成本扩展市场。



以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为划分,连锁门店也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在城市的办公区、写字楼附近,消费者对于配镜的时间成本更为敏感,眼镜门店可以主打快速验光、快速配镜、送货上门等服务。效率拉满的同时,凭借连锁品牌的规模效应、专业背书,与同样定位“快”的楼宇店展开竞争。而在核心商业区、高净值商圈,消费者更注重社交属性和仪式感,此时眼镜门店可以设计更具体验感的消费场景,如打造“打卡型门店”,甚至是美术馆、博物馆等零售空间,吸引潜在客群。


借鉴达美乐因地制宜的市场策略,眼镜零售连锁门店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消费者需求,灵活制定差异化的经营模式,精准优化资源配置。秉承这样的思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唯有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强化品牌特色,才能为眼镜零售企业赢得持续增长与市场领先地位。




文:刘哲宇丨编辑:Niga丨美编:倪嘉

责编:彭冬林丨审核:罗萍


投稿及合作

彭女士:13594638854

邮箱:dl.peng@cn-eyewear.com


非常镜距离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旗下平台,眼视光领域观察者,懂行业,重原创,会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