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到配饰,眼镜设计的历史变迁(上)

文摘   2024-12-06 17:10   重庆  

编者按:


回顾眼镜的发展历史,无疑是一段穿越时光的迷人旅程,其结合了技术进步、文化变迁,以及对清晰视觉的不懈追求。发展至今,眼镜的形态、用途、象征意义都经历了长足的变化。而随着眼镜从单一的矫正工具,到美学配饰、“眼部药品”等多重属性的转变,眼镜本身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要。在整个眼镜行业的分工协作中,从简陋的起点到运用各类高科技元素,眼镜设计的发展也映射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如今,眼镜已经超越了其原本的实用功能,成为时尚和文化表现的重要部分。眼镜的发明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一大进步:过去,视力下降的人们或将永远失去清晰观察世界的机会,而眼镜的出现让他们得以正常生活,传承知识与技艺。随着眼镜的发展,其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视角,更成为个人表达和风格创新的动态工具。





最初的视觉辅助工具



眼镜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早在公元前5世纪,罗马人和希腊人就开始使用玻璃来增强视力。公元50年,罗马皇帝尼禄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工具——使用一块透明的绿色宝石观看角斗士比赛,希望借助光线改善视疲劳。早期的眼镜原型通常是一些简单的放大镜,虽然原始,却标志着一项彻底改变人类看待世界方式技术的起步。阿拉伯学者兼天文学家伊本·海赛姆是第一位提出利用光滑的透镜帮助视力受损者的理论家,他建议把玻璃球的一部分进行光学放大,但受限于技术原因,该设想直到几个世纪后才得以实现。

最早的有关可配戴的眼镜的记录可追溯到13世纪,意大利修道院的修士们开发了一种由岩晶和石英制成的半球形透镜,置于文字上,用于阅读时放大文字。有趣的是,如今的意大利在现代眼镜制造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3世纪的意大利同样也是全球研究玻璃技术的中心。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北部的穆拉诺玻璃厂,是当时唯一能生产白色玻璃的地方。13世纪末,威尼斯的玻璃工匠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打磨出两块凸透镜,将其分别置于木质环内,并通过铆钉将两者连接,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副眼镜的雏形。在那个阶段,眼镜主要为老年人或视力受损者设计的实用工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光学基础而朴素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创造出第一副眼镜的玻璃工匠,有着与如今的眼镜研发人员相似的社会地位,因为当时制作玻璃的工艺被列为高度机密,禁止传播。最早的眼镜雏形诞生后,统治者规定,只有完全遵守玻璃工匠规定的人才被允许制造“眼镜”。




文艺复兴:眼镜设计的飞跃



文艺复兴不仅是艺术和科学的启蒙时代,也为光学领域带来了重大变革。从14世纪到17世纪,眼镜经历了重要转型。当时眼镜的一大问题就是配戴不稳定:固定不紧容易滑落,固定太紧则非常不舒适。因此,单片眼镜在1727年开始成为德国和英国上流社会男女的热门配饰;手持的握柄式眼镜则在1780年成为整个欧洲的“爆款”。在头戴式的眼镜的基础上,英国光学师们尝试在镜腿末端加上金属圈用以固定,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鼻托和镜腿。那一时期还流行对机械机构的狂热研究,镜腿出现后,发明家们很快为眼镜引入了铰链式镜腿,使其能够方便地折叠。


人们对于光学的理解在该阶段同样突飞猛进,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用于矫正近视的凹透镜和用于矫正远视的凸透镜。1784年,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光镜片,即用两块不同度数的玻璃组合制成的镜片,帮助老花人群切换不同距离的用眼需求。这便是最早的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萌芽。时至今日,在英语里,“双光镜片”也仍然被叫做“富兰克林镜片”。

在这个阶段,眼镜从单纯的实用工具转变为智慧与高雅的象征。富裕阶层将眼镜作为矫正视力的工具的同时,更将其作为时尚宣言,这为眼镜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配饰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主导眼镜设计的人群,则从工匠变成了发明家,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知识、更充足的资源,是当时社会的最高智慧的体现。




工业革命:现代眼镜初具雏形



从1850年开始,整体结构与今天的眼镜基本一致的现代眼镜逐渐普及。尽管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基本设计几乎没有变化,但随着镜腿设计的改进和更舒适的鼻托的引入,眼镜的配戴舒适性逐步提升,人们在眼镜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也愈发重视配戴感受。

工业革命成为眼镜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至此迎来了批量生产和标准化的时期。1908年,蔡司光学在德国成立,并在1912年研发了一款具备稳定清晰区域的镜片,使配戴者能够在不转动头部,仅移动眼球的前提下看清周围的事物。随着技术的进步,镜片生产变得更加精细。19世纪初,磨削机被发明,镜片从手工打磨转为批量生产,镜片的精准度和光学质量因此大幅度提升。这一时期的眼镜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各阶层不可或缺的工具。眼镜的设计研发也不再是发明家的工作,而是作为一种基础商品,成为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时尚与功能的融合



基础工业的进步迅速改变并重塑着眼镜行业,20世纪见证了眼镜领域时尚与功能的融合。到了20世纪中叶,塑料框架的引入革新了制造工艺,提高了耐用性并拓展了设计可能性。如今大行其道的猫眼框型诞生于20世纪50现代,而大胆、夸张的各式黑框造型则来自上世纪80年代。钛、合金等轻质材料,乃至牛仔、布等材料也在这一时期被添加到眼镜的可选材料中。20世纪后期,隐形眼镜被发明并不断应用,对便利性的追求促使镜片材料和设计不断创新,为配戴者提供了除传统框架外的另一种选择。


回看20世纪的流行文化作品,眼镜经常被用来定义人物形象,某些风格甚至与特定角色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眼镜已从功能性必需品演变为重要的时尚标志,对个人风格和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具现代:出色的光学设计与配戴体验



如果说上个世纪代表着眼镜材料的革新,那么21世纪则涌现了一大波眼镜的光学设计创新。各种功能性眼镜在这一期大行其道:有害光线防护镜片、变色镜片、渐进多焦点镜片、抗疲劳镜片……聚焦每一项功能性镜片的技术创新,不难发现,其技术本身已被发明有一段时间,但真正能在消费市场大放光芒,是源于消费者需求的瓜熟蒂落。2018年,随着豪雅光学发布具备延缓青少年近视功能的镜片,掀开了新一波技术革新的序幕,也为我们所处时代的眼镜发展添加了里程碑式的注脚。


在眼镜本体方面,这一时期则是设计师品牌迅速崛起的阶段。眼镜的艺术性、社会性使其跨出行业本身,与整个社会的美学理念深度交融。来自行业内外的创意和理念不断涌现,眼镜设计真正脱离了社会精英阶层和大公司,成为了全民化的创作行为。只要有足够的创意和巧思,借助简单的数字绘图和3D打印技术,创作一副独一无二的眼镜,已不是难事。



未来:增强现实、生物识别技术及更多



展望未来,眼镜的可能性更加令人兴奋。增强现实(AR)预计将发挥关键作用,智能眼镜将演变为通信、导航和娱乐的沉浸式平台。集成于眼镜中的生物识别传感器或将提供健康监测功能,开启个性化健康的新纪元。材料科学持续推动更轻、更耐用框架的研发,3D打印技术则为提升可持续性和定制化眼镜提供了可能性,而时尚、技术与健康的交汇预示着眼镜行业未来将呈现出充满活力的格局。




从古代的放大镜到未来的增强现实设备,眼镜的历史与演变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光学的理解,还展示了贯穿时代的文化、社会与技术变迁。眼镜从简单的视力矫正工具,发展为集时尚与功能于一体的精致配饰。在这一过程中,眼镜设计的主导人员,也从最早的玻璃工匠、发明家,逐渐转变为科研人员、艺术家,乃至每一个热爱眼镜的个体。这段旅程远未结束,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前行,塑造人们看待和互动世界的方式。




文:刘哲宇编辑:倪嘉美编:欧芷菡

责编:彭冬林丨审核:罗萍


投稿及合作

彭女士:13594638854

邮箱:dl.peng@cn-eyewear.com

非常镜距离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旗下平台,眼视光领域观察者,懂行业,重原创,会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