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说】系列
文章整理自刘老师上课与学员的对谈中
(口述/刘仁州,文字整理/刘晓芸)
【我怎么对待自己,影响我的生命品质】
长大的成年子女,
你的生命的品质就决定在你做你自己内在小孩的守护者的能力;
跟你在什么环境生活,
原先的父母怎么对待你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现在的重点是:你的内在的父母怎么对待你的内在孩童。
如果有一个7-8岁的小孩,有人欺负他。如果这个小孩让你知道,说:「妈妈我被欺负了。」妈妈要怎么反应?
妈妈会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只会呆呆地给人欺负。」还是妈妈会说:「我觉得你很好,你没有当场跟对方吵起来,你忍耐了,我觉得你要忍住自己不跟对方吵起来,我觉得你很不容易,你很好。」然后妈妈接着说:「我们需要来学习如果你要表达,你怎么表达会比较恰当,你要找什么时机再跟对方做一个表达。」
所以我们不会劝子女在别人的一个气势、气头上去跟对方冲撞;我们要教导我们的子女,教他要捍卫自己,教他照顾自己的价值跟尊严。
别人甩不甩你这一套,这是他的事;
你有没有为自己做,那是你的事。
一个人长大了,不是看别人怎么对待你,
而是看你怎么对待你自己。
别人对你口气非常不好,为什么你不当场跟他吵起来?
因为你觉得吵也没有用,跟他吵只会把场面搞得更糟糕。你觉得对方不会好好地听你说话,跟他吵起来,只会让自己更没有理性。
如果当下我控制不住我的怒气,然后我发作跟对方吵起来,我不是在伤害对方,我是在伤害我自己。那我为什么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因此我不跟他吵,我不是怕他,我也不是示弱;我是明智,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跟他吵没有用,吵起来只会更糟糕。
我不吵,我离开,我是带着什么心情离开的?
我是带着一个「夹着尾巴的狗」的心情离开吗?还是我带着一种「在我的内在,我是一个比较统整的、我是一个内在有力量的人」?
我是在做一件对我的生命很明智的一个举动,所以我离开现场,离开当下。
所以很重要的事,不是「我离开」这件事情,
而是「我带着什么样的感觉」,我离开了现场。
「离开」,这个冲突就算了,就过去了吗?
不管怎么样我都是一个成人,所以身为一个成人,我有一个成人的样子。那些我该讲的话,用写的也好,用讲的也好,我都会找机会向对方表达;但是我不在对方生气的时候跟他讲这些话。我可能是哪一天对方没有在生气,我找他说:「我有话跟你说」,然后我就要告诉他:「那一天你在怎么样的情况底下,对我说了什么样的话,我当下的感受是…..,我想要让你知道。」
首先我们要清楚知道,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变成一个小孩,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变成一个无助的受害者。我要不要跟这个人硬碰硬,这是由我决定。
当一个人对你越无理越粗暴,
你对自己就要越坚定越温柔。
不要别人瞧不起你,你也瞧不起自己。
你内在的那个小孩
很需要被了解、被看见、被支持、被保护、被教导。
如果从小没有得到父母适当的陪伴跟照顾,我们长大后,一个是我们也会不知道怎么去陪伴跟照顾自己;另外一个是我也不想要去陪伴跟照顾自己,因为内心总觉得父母没有好好地陪伴跟照顾我,这是父母欠我的,欠我的这个帐我迟早要讨回来。如果我自己照顾自己,就好像我就不去跟父母讨这个债,父母欠我的,好像就算了,我不甘心。
人,不会随便就放过别人,
但是你不放过别人,你也就不放过自己。
所以你一定要跟对方对上、杠上,这也是为什么「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有些仇恨不只一代之间,它们传了好几代。
课程. 了解. 咨询
添 加 小 助 理 微 信
微信号|cina1019cina
以生命影响生命
进群学习.
请添加刘师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