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1346】
1
人和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不给你设任何条件,也不会控制你,但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我都在。
——海因茨·科胡特
2
关系方面,有些人会通过包装成友好的态度,比如用开玩笑的方式冒犯你。
也就是说,看起来是友好,实际上其实是冒犯,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反驳,可以不给他好脸色看,也可以不搭理他。但是绝对不要附和他,因为你附和他,他就会觉得你可以欺负。
3
不要批判你的感受,留意他们,把他们当做你的地图,不要害怕真相。当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感到害怕;当你越是愿意坦然接受降临自身的不安与不幸,心灵反而越有可能得到宁静与幸福。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4
不要“神话”那些年纪比你大一些的人做的比你好的地方:比如他们在处理工作上的从容、他们有些时候心态上的“稳如老狗”、他们有房有车。
随着年龄渐长,你会发现,只要你肯放手自己在“岁月”(懂的都懂)的手中一点点磨砺,你生命的水位也会上升到这样的高度,甚至更高。你和那些你曾经羡慕的人之间相差的,不过是时间的先后而已。
也不要在年纪稍微大一点之后又开始羡慕那些年轻一点的朋友们的青春,因为你也青春过,只是那时,你正忙着羡慕那些年长者的“从容”,没有好好享受属于自己的风景。
5
随便一个人,随口说的一句话,就像一团黏糊糊的东西,丢到你身上就粘住了,于是你不得不费劲巴拉地往下撕扯那团东西。
但如果你身上有一个坚硬光滑的外壳,别人丢过来的东西根本就粘不住,那自然也就不需要刻意去撕扯了。
这个撕扯的过程叫自证。这个光滑的外壳叫边界。
6
经济往下的时候那些主打一个深刻、疗愈和放下的书就会卖得很好,比如悉达多,荒原狼,地下室手记,白痴,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史铁生务虚笔记,禅学入门,菜根谭,有网友问那经济好的时候什么书卖得好呢,当然就是那些一看就野心勃勃情绪上头的书啦,比如厚黑学,从忍到赢的艺术,中国不高兴,领导力。
7
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拜金的人;
钱,是一个你拥有后,才配看淡的东西。
8
那些来自男性的提醒和忠告,女人们尤其要听一听。
冯唐:
说到底,女人还是要自强:不容易生病的身体、够用的收入、养心的爱好、强大到混蛋的小宇宙。拥有这些不是为了成为女汉子,而是为了搭建平等的基础。
王朔:
你必须内心丰富
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
煲汤比写诗重要
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
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9
人类把时间切割成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等份,又对其中几个等份格外慎重地看待。跨年提供了某种进步史观的误想,以为我们跨越了什么,事实上我们更像是跳绳,盈盈一跃,最后仍落在原地。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10
从我懂事的年龄起,就常听人们说:我们这一代,生于一个神圣的时代,多么幸福……同年龄的人听了都很振奋,很爱听。但我总有点疑问: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赶上了。
——王小波
11
人须有喜悦。无论多么痛苦,我都一直在寻求喜悦。我可以不要正义、理性、与社会意义,我知道,纵使世上没有了这类抽象的东西,人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但一谈到喜悦,即使一丝喜悦,我也不会放弃。我希望自己能获得这微小的喜悦。我认为用这火焰可以重建一个世界。
——赫尔曼·黑塞《读书随感》
12
许多人终日忙碌,以掩饰其焦虑;他们的积极性是逃避自己的一种方法。他们在一阵匆忙中得到一种虚假的、暂时的活力感,仿佛只要他们在运动就会充实,仿佛忙碌着是自己重要性的一种证明。
13
当没有获得公正的对待时,我们常常会想要做些什么来“赢回”尊重。别人待我们的不公,是别人良知的丧失,和我们的内在价值无关。我们也完全不必花时间和精力去证明什么。
——brenden
14
我告诉他这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苦难依然在民间流行,但是已经完全不是我们父辈经受的那种。而且我们都太渺小,都不配把整个时代作为对手,我们应该和时代站在一起,换句话说,自己要先混出个样来。
——双雪涛《聋哑时代》
15
管不好自己事情的人,常常更喜欢管别人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把自己琐碎而平庸的生活所带来的无力感暂时转移出去。
16
阅读和看电影,是怎么带来成长的?
重要的根本不是情节,而是你要思考,如果你在那个处境中,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其他人可能做出什么选择。
很多人之所以「想的简单」,简单到有点单纯幼稚,是因为他的生活太平淡、太正常,没看过被同事算计挤兑、在情爱中煎熬、受利益诱惑、被时代碾压时,人会做出多么匪夷所思的事情。
跟着作品中的人,一起承受这种磨炼煎熬,一世经历几世,智慧就产生了。
17
在人称用语称谓上,全世界大差不差。
英语当中甭管你是否真的甜,都可以喊你“甜心”sweet heart,就跟中国环境中一些做销售的女士喊陌生女士“亲爱的”,哪怕是第一次见面。
在欧洲的阿拉伯男人熟人见面,会喊hababy,类似hi baby,“嘿,宝子”,这不就是我们的互联网博主喊粉丝嘛,“宝宝们”,“亲爱的”,“家人们”。
“家人们”实现了文化入侵,“hi family”。
男人之间的也很普遍,哥们,兄弟,英语中hi bro, 德语中hallo Bruder.
而在中国,还有一个一劳永逸适合男女老少的称呼“老师”,无论什么职业的人,为了防止出错,都可以用“老师”,省去很多麻烦。
济南公交上都用老师,“老师,借过,麻烦让一下”。
——高大玉
一个认真的建议:相信身体的判断。很多时候,身体的直觉比头脑的理性思考更敏锐。
比如说,做重要决定之前,先去吃一顿自己喜欢的饭。如果吃起来很美味,就说明我的判断力正常;反之,如果连喜欢的食物都不好吃了,那自己的身心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判断力也会受到影响。 要不然怎么说胃是情绪器官呢。
还有一个类似的判断方式,就是去感受自己面对这个决定的时候,身体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直觉上是对的,身体会非常舒展和轻盈,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渴望;但如果是一种收缩和畏惧的感受,即使那个机会听上去不错,却好像有一种沉重感压迫着自己的身体。
这种时候真的要三思。身体的反应往往比我们的理性思考更接近潜意识,如果身体的感受不对劲,不如先信任自己的直觉,暂时离开——你的大脑之后会慢慢跟上,帮你拆解细节的。
——知书少年果麦麦
世事无常。和一个姐姐聊天,她告诉我观察到现在私域做小IP直播或者付费课程蛮赚钱的,我说一个课程多少,她说7k。我说这种课程主要讲什么,她说就是个人ip里的人生经验,好像找工作经验之类的,对趋势的判断啊,这些东西。
我说,啊,花7k买这种课程,这种消费决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她想了想说,这个决策应该买的是消除内心焦虑的付费,我有时候有容貌焦虑,就买双几千的鞋子,然后发现夹脚再也不穿了。我去年买了一双,后来发现是为焦虑付费了。跟买个课差不多,当下买完了,也不一定听。
我说,我明白了,在不确定的时候,我们的消费决策其实会更非理性,因为为了消除内心的焦虑,会做出很多事后来看匪夷所思但在那个当下觉得很受用的下单行为。
——推拿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