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苦硬吃
情感
2025-01-25 23:35
山东
今晚的家庭饭桌上,我老公批评小曦同学“不能吃苦,连鞋都送出去刷。为什么自己不刷,十分钟就刷完了……”又批评我们“把衣服都扔了,为什么不留着送人?”等等。她伶牙俐齿,非得跟他爹掰扯:为什么非得吃苦?没苦硬吃?找人刷一双鞋才8块钱,刷得比我干净;在北京找人打扫卫生两小时不到40块钱,我上一天班回到家快八点了,为什么非得自己打扫?……那些衣服,要么是小时候的,已经穿不上了;要么是很多年都没穿过,早就过时了的。送给谁?哪个亲戚稀罕几件破衣服,你以为是三四十年前啊?送给人家,人家怎么想?看不起人是吧?说不定就把人得罪了。再说我们也不是扔了,一部分走的顺丰公益捐赠,一部分走的支付宝回收。物尽其用,一点也没浪费。我说:内耗啊——这就是——内耗。大过年的,说点开心的事不好吗?小曦说:就是,爸爸,我在家还呆不到一周,六天。你还不对我好点?!吃完饭,照例是我洗碗。这也是我老公吐槽闺女的点之一,“也不帮你妈刷个碗”。我们家,一般都是我做饭我刷碗。偶尔让她去洗碗,她就会建议:妈,买个洗碗机吧?我说:咱家就三口人,几个碗顺手就刷出来了,没那个必要。我说:我等做家务的机器人发明出来,做饭洗碗都交给它。我说:有生之年,我应该能享受到。AI科技发展如此迅猛,我相信有一天会有家政服务机器人被发明出来。以前我受的教育好像“吃苦”是美德。现在,我已经不这样以为了。我也不爱刷鞋。现在我、穿休闲运动鞋居多,基本上都是送到洗鞋店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人家洗的确实比我洗得干净。我有会员卡,洗一双鞋打完折才8块钱。在青岛要三十好几,我都是把脏鞋子穿回临沂洗。而且,以我的经验,十分钟根本不可能刷好一双鞋。人类发明劳动工具、搞发明创造,最初就是为了节省力气,避免吃身体上的苦。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用“钢精锅”做饭。其实就是铝锅。铝制品刚面市时,人们发现铝不仅质韧而轻,而且不生锈,这两个优点盖过了当时常见的钢。人们认为这东西比钢好,就以 “钢精” 称之,意思是 “钢之精华”,所以用铝制作的锅也就被叫做钢精锅。钢精锅煮稀饭还可以,但做米饭特别容易糊锅。当年做饭也没有液化气天然气,用煤油炉或者烧蜂窝煤做饭,都不容易控制火候。那时候我妈在家属工厂跟南方阿姨学到了一个生活小窍门:大米饭如果糊了锅,甚至窜了烟,在里面插棵葱。当然葱要剥皮。这一招有没有用,我一直表示怀疑。后来有了电饭锅,电压力锅,电饭煲,各种各样的锅子一应俱全,想蒸糊米饭都没那么容易。钢精锅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若是谁家还非得用钢精锅做米饭,抛开怀旧的因素,应该就是没苦硬吃。有扫地机器人,就没必要自己吭哧吭哧打扫拖地,而且,扫地机器人真的扫得比我干净,它扫完你看看尘盒就知道了,多么细小的灰尘都能吸进去。有智能马桶,经济条件允许,就没必要再用普通马桶。有加热座垫圈,冬天不需要贴马桶坐垫;能自动温水冲洗,还能烘干,想都不要想,肯定比只用厕纸擦擦干净、卫生得多,而且舒适。有些生活上的苦,上一代吃过,没必要让下一代再吃。上一代人努力奋斗,为的应该就是不让下一代吃同样的苦,受同样的罪。读小学时,比我大点的人好像还吃过“思甜”饭,有个学姐在学校吃完窝窝头,说还挺好吃的。完全没起到“教育”作用。没有苦,非自找苦吃,甚至创造苦难,再三品味,其乐无穷,那是有病。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进化到现在,不是为了吃苦。如果非让孩子吃苦,甚至是吃上一代吃过的苦,那更是有病,得治。生活的苦,能不吃就不要吃。生活的苦吃多了,会怀疑人生。《王鼎钧回忆录》里写过:
“苦”代表奉献,所以“以苦为荣”。但是,拿苦当歌来唱还是浅薄,因别人吃苦而满足未免下流。故意制造别人的痛苦则是残忍。人生在世,吃苦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已经有足够多的苦了,根本就没必要自找苦吃。让自己省点力气、省点心、花点小钱,都是为了培养感知幸福的能力,即便有苦,也能给自己托个底。也许,根本就不应该让孩子吃苦,特别是没苦硬吃的那种苦。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流向不缺爱的人,苦难流向喜欢吃苦的人。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