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万物的秘密

文化   2024-09-06 19:59   甘肃  
用晨起的露珠轻柔地擦拭
光阴注视的目光
清晨的鸟鸣敲开森林深处
隐藏的低语

秋雨也喃喃地落下
每一滴幽怨都被秋风
温柔地托起
慌乱地逃进探头的叶片里
叶尖轻轻摇曳
似乎在诉说着夜晚的秘密

坐在森林入口处
细数日子跑进跑出的老人
总期待着
自己返老还童的一天

他们皱纹中,
夹杂着
古老的传说
每一道沟壑
都埋藏着煎熬与困苦
他们的眼睛,
像是深邃的古井
映照出无数往事的倒影
却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们的双手,
爬满老茧
见证了无数辛勤的劳作
抚摸过岁月的沧桑

而在这宁静的清晨
时间仿佛凝固
万物都在静静地聆听
这久违的宁静
本期《读者》,带你去听万物的秘密。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18期
文/童 亮
对阿兰来说,所有的人都是动物。
有的人是温顺的猫,有的人是凶猛的熊;有的人是孤傲的鹿,有的人是势利的狗;有的人是奔波的豹,有的人是翱翔的鹏;有的人是聒噪的雀,有的人是安静的鱼;有的人是富贵的麒麟,有的人是劳碌的牛。
阿兰自幼双眼失明,十二岁之后,她全靠一双手去认识世间万物。不同的动物,会拥有不同的人生。
麒麟多为官员,牛多为下人。雀大多遭遇口舌是非,鱼大多喜欢偏安一隅。豹常常背井离乡,鹏常常离群索居。鹿往往孤独寂寞,狗却多酒肉朋友。猫向来养尊处优,熊则常被利用。
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什么动物,阿兰只需要摸摸那个人的头骨、手骨和脚骨,就有了八九分把握。


期待黄昏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18期
文/谁最中国
余秀华写道:“要一个黄昏,满是风,和正在落下的夕阳。如果麦子刚好熟了,炊烟恰恰升起。那只白鸟贴着水面飞过,栖息于一棵芦苇,而芦苇正好准备了一首曲子……如此,足够我爱这破碎,泥泞的人间。”
那便走进这样一个黄昏。
炊烟袅袅,倦鸟归巢。漫天霞光里,牧羊人赶着他的羊群归来了,疯跑的孩子披着满身汗水回来了,劳作了一天的人点上一支烟,在袅袅的烟气中卸下一身的疲惫……
这是夏日的一天当中,我最喜欢的时刻。白日里的灼热收敛了它的锋利,紧绷了一天的空气松弛下来,给了风穿梭的空隙。
我搬来躺椅,坐在外公种的杏树下,看饱满的杏子在夕阳中被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表面一层细细的茸毛都变得清晰可见,真可人啊。


无尽夏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18期
文/李万华
早晨的喧嚣有别于傍晚的,带一丝兴奋,朝气也多一点。人尚未清醒,篱笆上的牵牛已打开它手掌大的蓝色花朵,布谷鸟在远处密林中叫了许久,白头翁站在月桂的树冠上,像头箍白毛巾的老农,满面沧桑。保洁员在劳作,园丁穿着定制的蓝衣服,物业管理人员骑着小电动车开始巡查。除了有几条路通向市区和一个村镇,这片住宅区更像被隔绝起来的一座孤岛,周围是杂木和橘树林,甚至还有一块墓地。住在这里的人,以养老为主,只有少数上班族急匆匆走过。老人们喜欢早起,我才冲了一杯要喝的东西,他们已经在楼下结伴出行。应该是去参加集体活动,他们背双肩包,拎大瓶的水,戴遮阳帽,摇蒲扇。他们在树下走过,不急不慢,将弯曲的路走成一条一眼即可看穿的线。
梦开始随暑气繁盛。在一个热得发梢湿漉漉的夜晚,梦见了她。


开家小店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18期
文/DR
开家小店,大约是今天很多普通人心中共同的“旷野”。
在2012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机器人费法对正在逃亡的主角伊丽莎白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谁也不曾料到,这句原本不太显眼的台词,会在多年后被加上厚厚的浪漫主义滤镜,成为中文互联网不言自明的“职场信仰”。
上一辈人开早餐店、报刊亭、理发店,起早贪黑地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操持街坊邻里的日常生活;“新新青年”开花店、咖啡店、蛋糕店,不再甘心囿于工位,心底都在期盼为职业生涯寻找一点点流动的自由。
正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开小店不是找“饭碗”,它需要赌运气和拼搏,缺乏稳定的前置条件,更没有白领生活的亮丽。但它有广阔的可能性,能让人拥有一种稀缺的、掌控生活的自由感,因而成为扎根在打工人心底的“白月光”。
详见《读者》杂志2024年第18期。那些闪光的日子,都有《读者》陪你见证。文案、编辑:张佳羽。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订阅

流浪者的口袋总装着黎明

愿你的人生奔腾不息

当你拦住吹向人生的那股风


读者读书会
《读者》杂志官方阅读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