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城市

文化   2024-10-08 20:00   甘肃  
穿梭于钢铁森林的茂密之间
负重的垃圾车
探寻着那份遗失的灵魂碎片
高楼耸立,
犹如沉默的巨人
街灯之下,
孤独的身影被光芒无限拉长
车流如织,
喧嚣是城市的脉动
抑或暗巷深处寂寞的共鸣在回响

天上的云朵
犹如保洁阿姨疲累之余
不经意间遗落的破旧抹布
杂乱无章
毫无规律
它们慵懒地俯瞰人群
人潮涌动,匆匆擦肩
谁在迷茫里寻觅归途
谁又在拼命逃离喧嚣

城市啊,
是扣锁灵魂的牢笼,
是引领自由的璀璨灯塔
是相聚的港湾
也是离别的站台
在爱恨交织、梦醒之间,
演绎着人间百态
让每一行描绘它的诗句
成为穿越时空的桥梁
连接过去与未来
本期《读者》,带你走进大众眼中的生活意义。


织工的故事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20期
文/特德·姜
从前有个年轻织工,名叫阿吉布,靠编织地毯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总想品尝富人奢华生活的滋味。听说哈桑的故事后,阿吉布立即跨过“年门”(一扇能穿越到未来的门),寻找年长的自己。他相信,年长的自己一定既富有,又慷慨。
来到二十年后的开罗,他立即前往富人区,向人打听阿吉布·伊木·塔赫尔。他事先做了一番准备:如果碰上某个认识那位富翁的人,注意到他们相似的长相,他就自称阿吉布的儿子,刚从大马士革回来。但是,他没有找到机会述说这个编造的故事,因为他问的所有人中,没有一个知道这个名字的。
最后,他决定去从前居住的地方,看有没有人知道他搬到哪里去了。来到那条街上,他拦住一个男孩,问他知不知道有个名叫阿吉布的人住在哪儿。那孩子领着他来到阿吉布从前居住的房子前面。


气 氛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20期
文/王安忆
电影《胭脂扣》,我是早已看过的,故事相当伤情。后来无意间看了小说,真是没想到其中有如此苍茫的人生感慨。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可气氛大变。只有文字才可传递这种余音不绝的伤怀。当那鬼——如花,盯着记者袁永定,跟他从上环往海边走去搭电车,走入了“灯火辉煌的平民夜总会”。两个人相跟着从卖夜宵的排档间穿行,人潮拥挤之中,看见了测字摊。如花便驻足,请老人算命。先是抽签,抽了个“暗”的字,因测的是寻人,所以是个吉兆:从“暗”的字面看,是“日内有音”。如花再问要找的人在何处,老人再测,“暗”字里有两个“日”,阳火很盛,所以此人就在人间。接着,老人见她心事重,就主动给她看手相,握着她的手不禁说了句:“呀,手很冷呢!”看了半晌,极困惑地说:“你没有生命线?”再移开来写周遭热气腾腾的俗世景象,大灯亮着,各式小摊子,又有歌唱声:“似半醒加半醉,像幻觉似现实里。”夜市里的人熙来攘往,众声喧哗,热闹里,却间有一句:“你没有生命线?”此是何等的孤寂与凄冷。


三碗面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20期
文/故园风雨前
这是一碗英挺健硕的面,全体起立着,且不依不靠,傲然居其中。我是吃海派汤面长大的,我家的面年迈无力,仰卧在汤汁中。相比之下,素椒炸酱面可谓青春峭拔,筷子一挑便踊跃跟上,没有一根畏缩打退堂鼓的。我刚猴急地进嘴,同学说你得先拌开啊。现在回忆,好吃的首先是味道,背后的支持者还是质感。素椒炸酱面最出色的是面体的干湿度,因为味道不仰仗汤汁,全由面体一力承担,所以讲究干里透湿,似湿而干,面到味到。上品的表现是吃完之后碗底只有残油,要有汤汁就露怯了。
现在细想想忽然惊觉,我到底是先起叛逆之心,才故意违拗父母去“乱吃东西”,还是某日意外“乱吃东西”之后,才陡生叛逆之心?花椒油、海椒油流进我的血管,仿佛是命里注定的,我今生叛逆,大概恰恰始于一碗素椒炸酱面。


不要害怕掉队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20期
文/格 非口述
几个月前,我和哲学家陈嘉映有过一次对谈。陈嘉映说,我们那个年代,在农村,唯一的光明大道就是考大学,若没考上,要么去种地,要么去做手艺人。尽管如此,我们仍觉得处处都是路,未来充满希望。
今天,我们面前的路有很多,你可以这么走,也可以那么走,但就如卡夫卡所说,城堡近在眼前,却一生都无法抵达。现代社会人生道路看似很多,却未必人人走得通。
我今年60岁,掉队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经常发生。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年高考失败后,母亲让我去做木匠,我不太愿意,那段时间非常焦灼;第二年,我考取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详见《读者》杂志2024年第20期。那些闪光的日子,都有《读者》陪你见证。文案、编辑:张佳羽。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订阅

流浪者的口袋总装着黎明

愿你的人生奔腾不息

当你拦住吹向人生的那股风


读者读书会
《读者》杂志官方阅读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