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会为记忆染色

文化   2024-11-06 20:00   甘肃  

秋天带给大地的寒冷与萧瑟,让植物们愁黄了头发,仅潦草几片,还悬在树杈上,做着挣扎。但它们并未因树叶的脱落就此放弃,而是开始储存能量,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
而那些看似沉睡的枝条,实则正在默默积攒力量,等待春风一吹,便又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果实也在这个季节里悄然成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人有机会在收获中品尝失去的意义。
那些凋零飘落的树叶,就如同记忆的碎片,一点一点随风旋转,转入我的脑海。
童年记忆的片段最先浮现在眼前,宛如昨日刚刚发生,这些零星的回忆不仅拼凑出逝去的岁月,更是心灵深处最柔软、最宝贵的部分。
童年的美好,或许藏匿于那堆叠的柴火之中,湿润的气味似乎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温馨;或许是在穿越金黄麦田的时刻,仿佛能再次听到祖父的悉心教导和祖母轻柔的歌声;当目光落在手中仅剩的一块柿饼上,那上面的齿痕似乎又让我尝到了童年的甜蜜和无忧无虑。
这些散落的记忆碎片,尽管看似微小,却构成了每个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所有人成长的道路。无论成长的旅程中遭遇多少风雨和挑战,这些温馨的记忆总是能赋予我们前进的力量。
本期《读者》,带你重温回忆的力量。


照  相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22期
文/刘庆邦
守明和张楼的那个男孩子定亲后,作为定亲的证明,男方给守明送了一包彩礼,守明精心为那个人做了一双鞋。彩礼是几块用石榴红方巾包着的布料,鞋是白底黑面的千层底布鞋。在得知那个人要去远方当工人的头天晚上,守明通过媒人,约那个人在一座石桥上见了面。鞋已经做好了,趁那个人要远行,她得亲自把鞋送给那个人。最好是那个人能当着她的面,把新鞋穿上试一试,看看合不合脚。
日子到了七月,再过两天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里那里,都有昆虫在鸣叫。天上的月亮是新月,弯弯的月牙像一根鸽子毛。守明和那个人在石桥南面的栏杆边站着,他们没有听见桥下流水的声音,一切似乎都静悄悄的。


大海的心跳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22期
文/周晓枫
潮汐,使海拥有自己的心跳,于是海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具有生物学特征的活体:蓝皮肤的海巨人有着古老而饱满的生命力,我们能从潮汐里感受到原始情欲般不息的律动。
最初只是缓梯形的波浪,渐渐地,海面现出猛虎的条纹,涨潮时的大海暗蓄风雷。近礁的垂钓者会因为一时贪心而酿成大错,仅仅是晚于收竿,潮位就已发生变化,海水迅速吞没折返的路。他回不去了,拳击般迎面而来的浪头将把他带到与归途相反的方向。

坐一下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22期
文/舒国治
葡萄酒开了瓶,倒在杯子里,要放一下再喝,令它接触一下空气,也令原本封闭在瓶子里、酒体中的诸多分子,自紧束中一点一点“伸展”开来。这时来喝,味道会适宜很多,可以说,这才是它该有的味道。这个放一下的动作,被大伙称为“醒酒”。
面,也有“醒面”的说法。在面粉中掺上水,揉成面团,这时还不忙着干什么,先用一块布捂着,把它放在那儿,然后说:“我们让它醒一会儿吧。”
这时的面粉与水混合后,两方面要融合一段时间,如此几十分钟后,这块面团就到了最匀称舒展的状态。把面团放置几十分钟的过程,是为醒面。这跟醒酒一样是“天地之间的造物之理”。


灰烬中重生
全文刊载于《读者》杂志2024年第22期
文/邹迪阳
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电影《妈咪》中有一幕,男主角史蒂夫在厨房和母亲、邻居聊天时,用磁带放起了席琳·迪翁的《我们不会改变》。伴随着舒缓的歌声,平日里针锋相对的3个人,难得地卸下面具,开始笨拙地扭动起来。史蒂夫高喊:“她是我们的国宝!”这是席琳·迪翁在加拿大的至高地位,但在以“国宝级”歌手的身份走红前,席琳·迪翁只是一个小镇女孩。
1968年,席琳·迪翁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法语区一个名为查理曼的小镇,家中有14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幺。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寒,地方不够住,她曾在橱柜的抽屉里睡觉。但多年后,她谈到记忆里的画面,比起发牢骚更多的是感激。“有时候,冰箱里什么都没有,妈妈也会费尽心思,比如给我们做胡萝卜馅饼,还会把甜菜、自制番茄酱和所有能找到的调料端上桌。”
详见《读者》杂志2024年第22期。那些闪光的日子,都有《读者》陪你见证。文案、编辑:张佳羽。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订阅

眼中的城市

愿你的人生奔腾不息

将美梦放入眼中

读者读书会
《读者》杂志官方阅读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