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开篇采用了《红楼梦》的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标注了《红楼梦》,但是这部电影竟没有署名“曹雪芹”先生。非常不理解。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
一个年过六旬的导演,宣传上动不动就是“我的电影”,那你知不知道这是谁的小说?
电影新浪潮时期,提倡导演的重要性,很多电影都说是某某导演的作品。新浪潮时期,大部分导演完成绝大多数工作,像小说作家一般,确实可以说绝对的导演作品。但现在是2024年了,早就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制作再也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的游戏,一般电影都是上百上千人的合作,几十几百个单位的联合。如果这种情况下,还带有那么刻意的声明电影为一人作品,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明星大导可以带来流量,像姜文、张艺谋、周星驰等等,确实大家会冲着导演的名字去买单。
请问,胡玫导演作品,有几个观众会冲您名字去买单呢?有,但不多。您这样做,只会减少。
导演戾气重,本不想讲了,奈何,不讲又咽不下这个情绪,且吐槽一下。大部分时候我看电影和看书都不太喜欢了解作者的那些事,因为人和作品分开看,才能真正地看到“作品”,不然细究看“人”,那肯定得是一地鸡毛。
边程 饰 贾宝玉
先说贾宝玉,我觉得电影中的贾宝玉演的算是可以的。贾宝玉的天真是有的,但这天真怎么看都像是演出来的,傻得有点假。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小孩懂事的也早,所以硬要凹出来的天真也不错了,但能看出来是认真揣摩人物特点了。中规中矩,但也很中二,现在年轻观众能接受。毕竟看了这么多年傻白剧的观众们,如果还挑三拣四地说要有古典气息,那就略微过分了。贾宝玉又不是大侠、高手形象,有古典气质的演员可不太好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天真,用现在的天真演绎200多年前的天真,也不是不可。
但说到林黛玉,真是“一黛不如一黛”。我写这篇影评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林黛玉的扮演者给我观影时带来了极大不适感。
张淼怡 饰 林黛玉
电影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林妹妹是倾国倾城貌。”
我对人的长相没有什么太大意见,毕竟是天生的,但是出于演绎作品的选角,确实这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中林妹妹的角色没选好。气质、长相都不能让人心生爱惜和怜悯,既不空灵也不娇羞,缺乏诗意,也不漂亮。确实不怪大众吐槽这么严重。我相信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林黛玉,但是我不相信他们会因为不美好的东西的湮灭而伤心,这就是视听表演的优缺点。
《红楼梦》新旧版本人物对比
你们去搜吧,“林黛玉临终”,化妆画得跟中了毒一样,整一黑脸,拍摄拍得鼻孔朝天,这女演员本来就是塌鼻子,你们还朝鼻孔拍,是导演的意思吗?真黑。把一个凄美的桥段拍成这样,然后台词还说道:“倾国倾城貌。” 我都搞不懂这是浪漫还是时髦了。此时啊,应该参考参考人家郭敬明大导演是怎么拍男人的,人家拍的男人,那凄美,你们不学学,偏偏自我设限。
电影如果是一门艺术,你应该知道艺术代表着什么。如果仅仅重复自己的那点点经验就能成,那你就是天才了,就不属于艺术家了。这个角色的失败也不单单是角色本身,最主要的还是“林黛玉”太过经典,不砸就不错了,开始的时候,我就是抱着这个心态去的,直到黛玉病倒,电影的音乐都烘托到位了,可看着这造型,实在是难让人落泪。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中的其他角色呢?也得说说,不然大家以为这是个烂片,还不至于烂片,就是翻拍经典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而已,是挑战,只是挑战的一败涂地。
薛宝钗,电影中这个角色中规中矩,宝钗是完美型人格,但越全面就越普通,《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中的宝钗,甚至还有些心机相,心机也正常,带婊就缺点意思了。电影没怎么表现宝钗这个角色,纯想嫁给宝玉,甚至都没爱情动机,除了她妈挪用了林家的钱。这个角色确实可惜了,爱很多种,有林黛玉和贾宝玉两情相愿,也有薛宝钗一厢情愿,但电影匆匆忙忙的开始随即又结束,根本没给她机会发展。
其他角色不一一列举,总体来说下这部电影还是可以给三星的,但是还不至于说是太高雅让人看不懂。电影从“大雪天,宝玉牵马重返大荒山 。” 开始到——贾琏送黛玉回家理丧、相继回府——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送宫花——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海棠社拟菊花诗——刘姥姥进大观园——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元妃省亲——丢玉——钗、玉大婚——黛玉病死——宝玉吊丧......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
仅仅 100 分钟的时光里,这部电影便将诸多经典桥段悉数搬演,近乎一网打尽。若从不佳的角度评判,这 100 分钟恰似一场大乱炖,汤肉竟皆染上了细糠之味。诚然,此片在服装、造型、道具以及景色方面,大部分堪称卓越,倘若当作文物纪录片来观赏,定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些细节之处,尽显讲究,承载着文化底蕴,散发着匠心独运之光华。缘何言 “汤肉都成细糠味了”?《红楼梦》之所以备受众人喜爱与深入研究,正在于它那独特之 “味”。此 “味” 若不对,便不再是《红楼梦》。那 “味” 究竟为何?在我看来,定少不了春花之绚烂、秋月之静美,夏荷之清丽、冬雪之纯净,还需有雾之朦胧、雨之润泽、风之灵动,须是观众之体验与历史之描述完美重合的那玄妙一瞬,方为正解。
笔者并非鼓励大家去看或不去看此片,然而,未看便加以批评,定然不可取。同时,衷心期望导演能够放下戾气,遥想曹公在两百多年前便曾感慨:“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至于如何点评一部电影,辨别其好与坏,小津安二郎曾有一言:“人生和电影一样,都是以余味定输赢。” 显然,《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不能仅仅在道服化上苦下功夫,真情实意地 “表达” 或许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