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评价导演方励的这部新作《里斯本丸沉没》。称它是《二十二》的立意,《泰坦尼克号》的展开,《敦刻尔克》的收尾,说方励打捞起一个即将被遗忘的故事,拍摄这个纪录片本身就已经足够了不起,况且“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实”。
没错,这是一部东方的“敦刻尔克”,是一部关于纪念中国渔民伟大壮举的纪录片电影。电影人方励和摄制组通过详尽的历史调查,极尽所能地寻访英、美、日、中核心当事人及后代,试图无限接近中国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底30米处的二战“死亡之船”——“里斯本丸”的沉船真相。
2024年,笔者被这部纪录片震撼了。
导演方励历经7年多制作了这部“二战中运送英军战俘的日本商船里斯本丸在路过中国的东极岛附近被美国鱼雷击中,日本士兵弃船逃命,居然不解救战俘反而对1816名英国战俘进行射杀,导致800多条生命葬身海底。中国渔民摇着所有渔船、小舢板下海捞人进行解救,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
如此简单的纪录片122分钟,震撼了我5次。
生命归家的诉求。偶尔一个机会,800多条在中国深海中沉默已久的生命向导演方励发出震耳欲聋的沉默,“我们在这里,全是20岁左右的最茂盛的青春之灵,请带我们回家”。据说导演卖了房子拍这部电影,走了6个国家地区,将“所有当事方”的代表都深度挖掘到了。当亲人们看到近80年前那些被远方亲戚、报纸、爷爷们说的“死去的大伯、你记事前谋面的爸爸、你曾有个打仗去的叔叔……”一张张阳光英俊、微笑动人的军装照时,那些灿烂的生命一下子戳动了如今耄耋老人的心,仿佛看到家族中失去的珍宝又重现了。被亲人看到的那一刻,海底的生命才真正“活了回来”。
我开始觉得不理解,根本没见过面的亲人,哪来的深情哭泣?后来看到:坐轮椅的老妇指着老旧报纸的新闻图片说,“这个大街上拎着婴儿筐的军人就是我爸,婴儿筐里就是我,我好歹有张全家福。”那一刻我知道后人的哭泣不是后人的,而是那些海底一辈子想回家的灵魂流出的眼泪。
蠢人坏人的无辜与心痛。压根不知情的美国战舰发射鱼雷的射手,日本商船被迫营业运送战俘的商人船长,他们的后人也非常公正地被拍摄并讲述了“有罪方”的人生结果。导演的视角如此公正公平,这才是解怨和对逝去生命的真正安慰。而不是一厢情愿煽情和拉仇恨。
如此看出纪录片导演的深智与对整个人类的善意。
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信!当沉船且被扫射时,能逃命的必逃命,但肯定有能逃的、不逃!上尉跑出舱门的第一时间向船后跑,去解救后面大舱的战俘。中尉跟杰克一样,把救生衣和木板让给年轻的一等兵,自己松手游向海洋深处。会四国语言的翻译兵勇敢地顶着子弹走上甲板,帮1816名同胞谈判。死,在那一刹被排到了后面,他们把“相信”放在第一位,信希望、信大家能活着、信他们自己是这样的人。
小时候看别人打架我一躲老远,生命最重要。年轻时,我敢站边上观望一会儿,心里为弱小的助力。现在,我知道该上的时候得上。这多半是方励导演和疾病中医护人员这类人教导我的。
当事者的长寿。幸存的英国老兵99岁,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楚,幽默感十足。“上尉说,就算死,我们也要死的像英国人。虽然我压根不知道英国人该死得如何不同。”他那天20岁,浸在正沉下去的船舱中玩了命的泵水。就是那些玩命泵水、累死渴死、憋死的年轻孩子争取了时间,让更多人逃出底舱,而自己永留在暗黑海底。大家都在海水里扑腾时,一边被日本扫射,一边听到沉没船舱中那些永远上不来的年轻士兵思念家乡集体合唱,这歌声回绕在幸存者的人生中若干年,久久不去。
救人的中国老人已经94岁问起当年那天全村出动,到处捞人,他眼角嘴角泛起一抹安心的笑容。那天或许是生命中最紧张、如今也是最无悔的一天吧。生命,回看痛苦时,往往变成说不出的长吁与不舍。
导演在最后居然请了世界各地的战俘家人2019年去到东极岛沉船之地,向“年轻的父亲战士和亲人们”告别。真的太圆满的、太隆重、太赞叹的结束了。作为商业纪录片的导演,其实这场完整史实、深度采访已经满分了,真的大可不必花费如此,且自找麻烦。但导演还是如此做了,当白色花瓣漫撒入海时,当“再见爸爸”此起彼伏时,我真的看到了海底那群青春重驻、美好纯洁的军人笑脸。方励导演果然菩萨化身。
朋友抱青在杭州买了7场不同时段的票,“只要买了一张票,这个场次就会被保留”,她说。她动员了20多为朋友去看。我和队友在北京,家附近的影院就排了一天。那一场总共四个观众。
居然有网友在豆瓣上说:“哦,没看出不容易,也没看出这段历史和别的历史有什么区别。这片子不拍,船不找,这历史也查得到”,我的回复是:“不是揭露、不是分歧、不是深挖才是记录片本质,还原也是。从立体多维体角度的还原,从多维身份角度还原,从5个地区国家的还原,就算是重述了1816条生命的“未尽事宜”,这就是意义。让海底的生命被记起,被看见,被思念,被告别,这就是意义。感恩导演菩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