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世界

科技   文学   2024-05-07 22:39   上海  

按:女儿这篇文章太棒了,不得不转.

女儿看吴冠中画展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在2023年,Ai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再到如今,Ai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可以用Ai写作,制作ppt,板报,配音,收集资料等等..甚至可以用Ai绘画。(如图,放出一些 ai绘画的例子)随着如今的Ai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起来,Ai绘画能否替代人工绘画了呢?我认为不能。所以今天,我就以我的绘画历程展开这次探讨。

    在刚开始接触绘画时,我是以儿童画的方式,看到什么画什么,再到后来接触素描,水粉后,我开始追求立体感和真实感,再到现在我可以创造一个角色,赋予一个角色生命。回看我的绘画历程,竟与美术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时候,岩画往往是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画,例如大象有四只腿,就画出四只腿,那时的画作是平面的,扁平的。后来,人们有了更高超的画技,追求着立体感和透视,有光影的变化,颜色的搭配,再到如今,出现了板绘,可以直接在电子产品上进行绘画。而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如今的热点话题.

    在我在网上搜寻AI绘画的底层逻辑后,为了更加简单易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你输入要求Ai画一朵玫瑰,它就会根据训练好的模型在像素点上调整颜色并输出“玫瑰”的图片,在这个过程中,“玫瑰”是某个参数集的标签,这与人类的绘画训练过程也有着极其相似之处。类似于我们一提到剃须刀就会在脑海里产生出一个关于剃须刀的印象,而剃须刀的印象是通过我们见过一些剃须刀而形成的。了解过AI的逻辑后,我不禁有个疑问,ai绘画出世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人去创作吗?我觉得ai无法替代人工绘画的最大原因,是因为 Ai没有情感。艺术是什么?在本周末观看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展览时,我得到了答案。艺术是作者个人情感思想的体现,展现了真实的感受,感想和感悟。而Ai并没有个人真情实感,给的成品只是按关键词机械化的学习生成。Ai所生成的画风大部分都是由人们将画师的作品“喂”给Ai。所以往往我们看ai产出的图片会有种怪异感,油腻感或是审美疲劳。


女儿的画


    所以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携,所以我们更加要以慧眼看世界,发挥出我们心中的情感和创造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自画

炼砂就象炼钢,品茶只需余香;

烈火催生窑变,青柑胜过琼浆;

粗糙略带枯黄,细品记忆陈香;

 人生宛如初见,轮回再生一场。


   青柑 陈茶 窑变 紫砂,是我的自画像,中年可以风霜,不可以油腻;艾草可以枯萎,逢春愈加清香。

魏忠,网名"学者行者旁观者",属鸡,惊蜇生。诗人算自封,作家较勉强,段子手公认。打过工,教过书,出过国,问过政,办过公司,江湖奔波五十载,永州,安阳,北京、深圳、郑州、上海、匹茨堡、西安、珠海、南京、苏州,十余个省市一路走来,是异乡人却均不是过客,都怀有深深的土著情怀,曾在生物制品、房地产、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及标准领域做过一些工作,起草过十多个国家标准,然观其大略均不求甚解。直到找到教育,方寝成孔安。发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成为影响中国教师100本书,著名教育家刘道玉专门在《光明日报》撰文赞赏。

闲暇之余在心灵深处觅得一处门牌号为53号的蜷巢,半亩果园半亩菜,一间茶室,一杯浊酒,半盏夜灯。昔日书生意气,万丈豪情,江湖恩怨,随着袅袅的茶香,随着窗外的烟雨与耳边的鸟鸣,逐渐淡去,只盼望着春雷响时,化蝶飞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永久村庄,于庄中做一个从未出现过的校长。



2006年开始编写博客,得到60余万读者关注订阅。







 




53号别院
幸于江南市井之处,觅得一处门牌号为53号的蜷巢,半亩果园半亩菜,一间茶室,一杯浊酒,半盏夜灯。看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下笔有神抒以己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