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字伴我读懂上海,读懂苏州,读懂江南

科技   文学   2022-06-26 18:09   江苏  

写这篇文章,我专门选了一个苏州干将路的星巴克

上海呆了15年后,终于忍不住要去苏州买套房子,因为在上海如果对于文化特别在意的话,苏州一定是不能回避的源头。

妻子是上海川沙人,高东这个地方过去属于川沙,而提起川沙上海人公认的是正宗的上海人,也是,今天的宝山、嘉定、松江实际上是解放后才归入上海的。有一句话说上海超越苏州仅仅是近100年的事情,遇到苏州人会淡淡地一笑,因为不仅上海把几个重要的地方解放后搞走了,其实苏锡常过去都属于一个苏州,在经济上无论是人均还是总值如果不把苏州的部分去掉,还从未超越。

无论如何,妻子的家所在的高东一定是上海的正宗,至少我在上海的头15年一直这么认为,妻子的亲戚也这么认为。最近翻阅一些史料,其实妻子一家很健忘,高东属于浦东也就不到100年时间,原先属于宝山,而高东不仅原来属于宝山,还因为高东有座宝山,今天的宝山区因此才得名。而妻子父亲出生的时候属于宝山,也属于苏州,妻子一家是正宗的苏州人。

25年前我来到上海,上海浦东刚刚大开发,上海还具有非常浓厚的四方特色,也就是当时19个区县的口音凭我外来人的耳朵,一下子就能听出来。热衷于研究文化,上海海纳百川,其实没有那么多,上海总体来说三拨人组成:文化人是苏州人、生意人是宁波人,工人阶级来自苏北,直到今天,上海人说话,一开口我还能分清楚是哪个地方出来的。妻子的奶奶是宁波人、妻子的爷爷是苏州人,而妻子的奶奶后来住进了南市区,那个地方是苏北人聚焦的地方。南市区与黄浦区先是合并,后来又与卢湾区合并,其实上海人是很不情愿的,隔离一条街,南市是和卢湾不好比的,今天不细说。

2013年开始长居苏州,逐渐更加了解上海。前一段时间与内地一些朋友谈上海2022年的这场困难,很多人说上海怎么怎么的,我一般首先要从苏州讲起,要了解上海,上海的精神文化,骨子里面的东西,甚至非常分裂的东西,不了解四个文化起源:外国人聚集带来的影响、苏州人带来的影响、苏北人带来的影响、宁波人带来的影响,可能会盲人摸象。今天就先谈苏州,谈完苏州,大家看上海人身上的某种影子,就明白江南士绅、江南文人、知识分子中间的很多选项了。

苏州这个地方风水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原因也很简单:由于江河湖海于一城造成土地肥沃平缓和自然灾害不会集中在城区,苏州又是2500年的古城,无论是造城的规划还是后续的选择,都造就了苏州是正江南第一诚,中国的10大美女、10大政治家、10大才子等等,基本过半在苏州成长发迹,也成为历来皇家的后花园和文人退休后的首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州园林是唯一文人为主造园的结果,不似其它地方皇家园林和财主园林,苏州才有了15代不灭的家族,园林和建筑是载体,文化是根。

核雕、木雕、山水园林、美食、红木、玉雕等等,在古时候苏州就以苏工著称,苏州的苏工有一个特点,有传男的,有传女的,造就了一个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的传承逻辑,也就是无论生男生女都可以传承不败的传统,而传男的缂丝和传女的苏绣往往就是隔壁村,这在其它城市是绝无仅有的,也造就了苏州本地自我传承的生态独特演化。

这种独特演化造就了一个非常宽容的文化,这是一个一个人均GDP全国最前的大城市,一个本地男人下班就回家,一个基本上没有夜生活的城市;一个发达的城市在外地见不到苏州人影子的城市,见到一定是非常特别的例如院士和知名教授;苏州是一个生两个孩子大孩子跟爸爸姓,小孩子一定跟妈妈姓的城市;苏州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但是娶亲基本就在临近几个村解决的城市;苏州是一个有了第三代后两家三代合家的城市;苏州是一个外婆外公叫爷爷奶奶的城市。当然,不绝对,但在全国非常罕见的现象,苏州本地人非常普遍。

了解了以上现象,就有了打开某种“上海人”特点的钥匙,例如上海人怕老婆、上海人文气、上海人喜欢姑娘超过儿子等等,这些都是苏州文化的影响,与宁波人、苏北人、甚至外国人并没有文化传承。另外,上海人说话不直接,言必行行必果甚至超级黑的一些特点,都是苏州士人和江南文人的特点。

说苏州人,有点狭隘了,事实上从文化圈中看,是“吴语区”人的江南特点。在长达2500年的时间和超过600年的时间,苏州是包含全部是上海、江苏一部分、江西安徽一部分、浙江一部分的江南的首府和江南士族的文化中心,浙江的杭州就属于吴文化,而宁波就属于越文化。历来统治者需要江南的钱财、需要江南的粮食、甚至需要江南的军事家,但是对江南是绝对不放心的,历来站战乱江南又是抵抗最激烈和最不怕死的。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苏州在江南的文化地位,也理解了今天上海在大国体制下的江南文化的困局。

往事越千年,很多东西都是暂时的,苏州经历了2500年,是否上海真正超越了,我越来越表示怀疑,因为上海四种文化的割裂和融合,又碰上担当大国的城市会不会被扯碎,我没有信心,但是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中心,上海直到今天一点代替的可能性也没有。2500年来,苏州见证了太多的中原王朝的起落,也历来虽有血性和文化,也服从大局,结果却是看着潮起潮落,汴京衰落了、洛阳衰落了、南京衰落了,苏州一直挺着,小家碧玉地挺着,很有意思。

说苏州象谁呢?马可波罗 说象东方威尼斯,了解了苏州的历史以后会明白,东方威尼斯是对苏州的贬低,如果硬要套,苏州就是东方的翡冷翠,中国的弗洛伦萨,中国中华文化需要复兴,从喜欢苏州、了解苏州开始吧。

上海有非常多的文化人,职位并不高,一般到了处级就主动选择躺平,就像今天很多苏州人事业单位、公务员不到50岁就想办法内退或者不再向上“爬”,而是选择回到家里去当一个绣娘,拾起40年前的童子功;或者选择去做山水园林或者写文章做学问,就像苏州的先一样。这也造成了苏州本地干部基本不升,反而很多说是苏州升起来的大官,基本都是苏北人的原因。有些人升起来了耀武扬威从此发达,更多的一旦败北则囹圄之灾,而原来原本有这些机会的苏州同僚,则选择后半生做一个工匠和艺人,例如祝枝山、文征明、汤显祖,这就是文化选项。

文章写到这里,不太想继续写下去了,写一件小事,看看上海和苏州、上海人和苏州人、上海文化和苏州文化的牵连,也让今天的文章接点地气。

10多年前认识上海的计算机界的几驾马车,后来了解后发现几乎都是苏州人,后来发现不仅如此各行业的真正的顶级大牛具有人文气质的,也都是苏州人。

苏老也是其中一位,做到处长,就退了休,退休前才认识的。认识苏老也属于偶然,一次一个重大课题我申报入围,第二轮评价下来发现我是倒数评分,于是找到但是的苏老。27个省部级项目,给了26个正局级干部,就是我一个普通教师,还倒数,我就这么差吗?后来发现,原来评审的规则标准,我这样一个真正研究教育技术的能够入围,已经是奇迹了。后来发现,在课题期间,作为主管处长的苏老,非常重视真正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我这样一个不闻一名的普通教师。后来见得多了,知道也是苏州人,不仅如此,还是苏轼的直系后代,家住平江路。

我做科研与上海的处长打交道,这就是苏州气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也是我来接上海文化一面的一把钥匙。

疫情期间,苏老不似以往出国、评审,只能练练书法,交流也稍微多一些了,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中国文人这么喜欢书法呢?后老想明白了,向苏老请一幅字。我是湖南人,苏老是苏轼的后代,于是选了苏轼的一首《减字木兰花》,是苏轼第二次过苏州写的。

说来苏轼也有苏州缘分,虽然没有在苏州当过官员,但是6过苏州,必流连忘返,苏州也有苏轼的最好的提携人和老友。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当官地方官的地方不少,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会发现路上的时间也多,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奉诏或者调任,动不动就走一年两年的,苏轼是把人生看透的人。

《减字木兰花》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

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

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苏州是苏东坡的灵魂相依的城市,也是东坡后人建制化聚集的文脉之地。东坡二入苏州,在虎丘写下这篇“减字木兰花”,表达自灵魂出走身形归隐之意,全词八句,双韵并行,甚是欢喜。又逢苏氏后人苏老苏州封足之时赐墨,更是难得。

 

疫情三年,尤其是这三个月,突然就想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士人喜欢书法,喜欢文人书法,为什么又字如其人。书与画,宋以前更多的是专业匠人职业,到了宋党争以后,文人画与文人书法却更受追捧。用作家阿城的说法,中国文化在西方之前,率先进入了“审丑”时代,进入了一种更高的境界。一方怪石,一瞥衰草,一抹残阳,一苇孤影,自是懂得都懂;一方涂抹,一行工整,一气了草,一涂再涂,只有渡了江的人心痛。书与画,在具有同一文化气场的人中,永远不是客观的纪录,而是主观的记忆。序与跋,形与意,是灵魂相伴的永恒。相携相知相守相励的人,永远不肯多说,不会将工匠和钱财挂于墙上,却会将一段最珍贵的永恒,置于读书人的书房。

与士人与读书人最接近的精神市俗意象就是,你把与他的合影挂于客厅并引以为傲,只是低了几个境界的认可而己。

苏老送的字,会放到书房,伴我读懂江南

 不经意中,与苏老已经认识超过10年了,甚至一顿饭也没有吃过,请教与喝茶还是不少,突然想到,通过这次事情,如果自己的某个苏州的书房,放苏老的一幅字,也是纪念一下这段我们独有的君子之交。

很爽快,苏老师就写了一幅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这幅字我们讨论的文学、艺术、词曲、书法更没有停下来,期间随着讨论的进行,苏老一直觉得其字没有表现我们反映的内容,不断更改重写,我们的讨论不断深入。没有任何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抱怨,但是通过对这种文学艺术的讨论,我知道他,他知道我,对现实的看法已经不重要了,字好坏也不重要了,只有我们独有的时间的私有化,浓缩在生命的笔法中,不经意中已经几十稿了,这就是苏州士人。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这是中国的精神,如果我们的文化需要复兴,不需要现实的讨论,需要的是从春秋就有的,一直就有的这种东西,这种苏州影响上海的东西,父亲影响孩子的东西,苏老与我似师生似朋友之间的东西、读书人之间互相影响的东西,不灭的东西。

叫什么呢?姑且就叫做苏州吧。

如果你喜欢一个苏州人,千万不要让他写字,你会累死他;如果你喜欢一个苏州人,你千万要向他要一幅字,因为你得到了太多太多。

 

    自画

炼砂就象炼钢,品茶只需余香;

烈火催生窑变,青柑胜过琼浆;

粗糙略带枯黄,细品记忆陈香;

 人生宛如初见,轮回再生一场。


   青柑 陈茶 窑变 紫砂,是我的自画像,中年可以风霜,不可以油腻;艾草可以枯萎,逢春愈加清香。

魏忠,网名"学者行者旁观者",属鸡,惊蜇生。诗人算自封,作家较勉强,段子手公认。打过工,教过书,出过国,问过政,办过公司,江湖奔波五十载,永州,安阳,北京、深圳、郑州、上海、匹茨堡、西安、珠海、南京、苏州,十余个省市一路走来,是异乡人却均不是过客,都怀有深深的土著情怀,曾在生物制品、房地产、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及标准领域做过一些工作,起草过十多个国家标准,然观其大略均不求甚解。直到找到教育,方寝成孔安。发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成为影响中国教师100本书,著名教育家刘道玉专门在《光明日报》撰文赞赏。

闲暇之余在心灵深处觅得一处门牌号为53号的蜷巢,半亩果园半亩菜,一间茶室,一杯浊酒,半盏夜灯。昔日书生意气,万丈豪情,江湖恩怨,随着袅袅的茶香,随着窗外的烟雨与耳边的鸟鸣,逐渐淡去,只盼望着春雷响时,化蝶飞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永久村庄,于庄中做一个从未出现过的校长。



2006年开始编写博客,得到60余万读者关注订阅。







 




53号别院
幸于江南市井之处,觅得一处门牌号为53号的蜷巢,半亩果园半亩菜,一间茶室,一杯浊酒,半盏夜灯。看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下笔有神抒以己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