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风口的华熙生物,还有多少想象力?
窦文雪 来源:连线Insight
经历了一年的调整后,华熙生物披露了一份2024年度业绩预告。
公司预计在2024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46亿元到1.75亿元,将同比减少70.47%到75.36%。
同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预计为8000万元到1.09亿元,同比减少77.78%到83.69%。
华熙生物2024 年年度业绩预告,图源Choice
对于业绩变动,华熙生物在预告中总结了6点原因,包括收入占比较高的业务仍在调整、公司的管理变革导致成本上升、公司仍在保持前瞻性研发投入等。
在过去的2024年中,上述公告总结的原因似乎都有迹可循。
2023年,华熙生物就曾录得全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进入2024年,华熙生物仅在第一季度录得营收净利增长,在接下来的第二、三季度,连续录得营收净利双降。
同时,根据此前披露的财报,华熙生物的研发投入也一直高居不下。
在总结原因的同时,华熙生物也阐述了当前布局对公司长期发展的积极意义,但资本似乎缺了点耐心。
华熙生物股价自2021年7月5日达到最高点309.42元后就一路下滑,截至2025年2月7日,公司收盘价为49.08元/股,对应市值约为236亿元。
与最高点相比,华熙生物的市值已经蒸发约1254亿元。
资本对华熙生物信心不足的背后,是因为玻尿酸领域入局玩家众多,竞争成为红海后,华熙生物的优势不再明显。
华熙生物也在寻找新风口,它正在基于合成生物技术,努力开发新的原料,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华熙生物而言,公司必须押注新的原料革命,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一、业绩大幅变动,华熙生物持续调整
华熙生物整体业绩的下滑,是前几个季度的延续。
在年报预测发布之前,公司就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披露了营收、净利润大幅下滑的财务报告。
其中,华熙生物在2024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4.5亿元,同比下降18.09%;实现净利润9840万元,同比下降56.1%。
2024年第三季度,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0.64亿元,同比减少7.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5.83万元,同比减少77.44%,扣非净利润1058.33万元,同比减少85.37%。
华熙生物202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图源Choice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华熙生物的主营业务功能性护肤产品进入了调整周期。
2024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的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均增长,分别实现收入6.30亿元和7.43亿元,同比增长11.02%和51.92%。
而收入占比高达49.29%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实现营收13.81亿元,同比下降29.74%。
这一情况也一直持续到了下半年,并体现在了全年的业绩上。
华熙生物在2024年的财报预告中,也将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下滑放在了业绩变动原因的第一条。
公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原料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医疗终端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但收入占比较高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受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周期波动和战略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调整仍在持续。
除了主营业务进入下行周期,华熙生物也在2024年实施了不少管理与业务方面的调整。
公司在业绩预告中也表示,公司对于管理变革、供应链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加大前瞻性研发投入,加大在创新业务领域的投入等。
除了业务方面,华熙生物还在2024年频频被曝出人事方面的变动。
2024年4月初,原核心技术人员马守伟辞职;同月末,华熙生物公告宣布,公司副总经理刘爱华、原核心技术人员栾贻宏均不再直接负责研发相关工作,核心技术人员王勇志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职务。
进入2025年,华熙生物的一位资深核心技术人员退休。
今年1月,公司曾发布公告称,核心技术人员郭学平博士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再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但仍留任公司董事直至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
除此之外,郭学平博士在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不再担任其他职务,亦不再被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
华熙生物发布的技术人员退休离任公告,图源Choice
这些变动,都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影响。
浦银国际证券的研报也表示,2024年全年,华熙生物的多项一次性费用拖累了业绩表现,其中,华熙生物管理变革引致公司在2024年录得多项一次性费用,超过人民币7000万元。
除此之外,公司还录得了其他一次性费用,比如对应收账款、存货以及商誉等资产计提人民币2.1亿元,以及创新业务投入以及生产供应链改造升级等等。
当然,这些一次性费用的产生是暂时的,华熙生物仍有希望在2025年看到调整带来的成效。
二、华熙生物,还有多少想象力?
曾经,华熙生物站上了玻尿酸迅速发展的风口,凭借着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玻尿酸的方式,一度成为世界第一的玻尿酸供应商。
拿下了B端市场的半壁江山之后,不甘只做玻尿酸供应商的华熙生物,也顺利抓住了C端市场的机遇。
2018年,华熙生物推出了国内首个玻尿酸次抛原液“润百颜”。润百颜品牌总经理杨君曾透露,“2022年,润百颜品牌销售额达到了15亿,自2018转向C端市场之后,润百颜年均增速达到100%。”
2018-2022年,华熙生物的营收增速分别为54.41%、49.28%、39.63%、87.93%和28.53%,营收则从12.63亿跃升至63.59亿,几乎是用一种成分,完成了一场造富神话。
图源华熙生物官方微信公众号
市场一度对这家“医美茅”十分青睐。2021年7月,华熙生物的股价攀升至309.45元/股,总市值接近1500亿。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玻尿酸市场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战场,玻尿酸赛道竞争尤为激烈。
在原料市场,阜丰集团、焦点福瑞达、安华生物等企业均为玻尿酸原料的重点输出来源;在医美终端市场,爱美客凭借“嗨体”等明星产品迅速崛起,昊海生科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并购拓展市场份额。
竞争加剧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玩家看到了玻尿酸即透明质酸的潜力。
据了解,透明质酸作为医美领域的重要填充材料,在医美、化妆品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能被添加到爽肤水、精华液、面霜、面膜等产品中,起到保湿锁水、修复肌肤损伤、增强皮肤弹性等功效。
但同时,透明质酸的应用也不只在“脸上”,其对人体起到的作用还尚未被完全发掘出来。
早前,透明质酸能够作为粘弹剂,在眼科手术中起到临时支撑、保护眼组织的作用;在骨关节手术中,也可以作为润滑剂,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曾在一次发言中表示,透明质酸这类聚糖物质在人们身体里携带的信息总量超过了核酸和蛋白质的总和,其中很多信号机制人类还没搞清楚,美国的糖科学转化路线图也是2012年才提出来,以药物10-20年的研发周期,这类物质研究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激烈竞争中,华熙生物还在试图靠透明质酸说出新故事,目前,华熙生物在着手扩展透明质酸的应用领域,从更多产品方向上寻找突破口。
例如,华熙生物与美国博士伦公司合作,将小分子透明质酸溶解在隐形眼镜的护理液中,提高护理液的保湿、润滑和抑菌性能。
华熙生物也曾在玻尿酸食品上做了很多新的业务尝试,其曾推出“水肌泉”玻尿酸饮用水、“黑零”透明质酸食品、“休想角落”GABA夜间健康饮品等产品。
华熙生物“水肌泉”玻尿酸饮用水,图源华熙生物官方微信公众号
不过,或是因为消费者对这些玻尿酸食品的功效始终存在疑虑,因此华熙生物的功能性食品业务发展得并不顺利,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实现收入2922万元,同比下降11.23%。
对于华熙生物而言,挑战依然存在,玻尿酸的各类应用故事,市场并非全盘买单,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人用脚投票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寻找新风口,华熙生物还在技术领域攻坚
除了透明质酸外,华熙生物还将面临一场新的技术研发攻坚战与原料革命。
多年来,华熙生物一直很舍得花钱投入,从2021年到2023年,其研发费用已经从2.84亿元,增至4.4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4.95%,创下历史新高。
2024年半年报显示,华熙生物的研发费用为2亿元,同比上涨了7.40%。
在高投入之下,华熙生物也取得了一些技术研发的新进展。
尤其是近期,华熙生物一直在布局的合成生物技术,在2024年有了热度回升的迹象。
2024年上半年,合成生物指数曾出现过一次大幅上涨,根据万得(Wind)数据,2024年2-4月,合成生物指数一路上涨,2月29日合成生物指数还是1131.79点,到了4月30日,该指数已经上升至1280.36点,5月更攀升至逾1407点。
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早有布局,利用这项技术,华熙生物也可以逐渐实现生产方式迭代,提高原料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基于合成生物技术,华熙生物可以挖掘新性能原料,实现新的原料革命。
目前,华熙生物在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等多个生物活性物原料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
在胶原蛋白方面,华熙生物早在2022年就在重组胶原蛋白的赛道上发力,目前已经完成了重组胶原蛋白在“原料端+终端”的布局。
2024年,华熙生物旗下的功能性护肤品牌夸迪入局“械字号”护肤赛道,推出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修复贴等新品,提供医美术后全周期护肤方案。
华熙生物也曾在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中回应投资者问询称,近两年来,公司先后上市多款胶原蛋白产品;医疗终端层面,2024年上半年,公司在国内取得5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涵盖多种重组胶原蛋白创面相关医疗器械产品。
在“抗衰”效果较好的麦角硫因的研发上,华熙生物能够生产出的超纯麦角硫因纯度大于99%,且在发酵收率方面实现数量级的突破,从原本几百毫克每升提升到几克每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市场的情况来看,胶原蛋白和麦角硫因的发展前景相对广阔。
根据重金企信国际咨询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达到了537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719亿元。
另据恒州博智的统计及预测,2022年中国市场麦角硫因的规模为22.37百万元,约占全球的4.83%,预计2029年将达到185.80百万元,届时占比将达到20.80%。
此外,华熙生物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囊括了从发酵、纯化到精制的全工艺流程,能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高效可靠的工艺支持与全面解决方案。
除了在开发原料上深耕,在功能性护肤品方面,华熙生物向连线Insight透露,公司正在聚焦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两大领域。
在糖生物学领域,华熙生物已经依托在透明质酸领域的研究储备以及转化能力,开始探索如肝素、硫酸软骨素、母乳寡糖、唾液酸等,并成功构建了糖库。
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公司正在探索细胞级抗衰,通过对细胞种类、功能的调控和优化,实现对组织功能的恢复。
如果华熙生物的技术攻坚能够成功,将为公司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一方面,新的生物活性物原料的开发和应用,将丰富公司的产品线,让华熙生物摆脱“玻尿酸专家”的单一标签,拥有更多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新原料应用到医美终端和功能性护肤品等业务中,有望开发出更具差异化和竞争力的产品,帮助华熙生物实现新的增长。
当然,技术的攻坚是一个长久且艰难的过程,其间还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法规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研发投入的持续提升,也会进一步增加公司的压力,一旦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不高,将影响华熙生物的业绩和财务状况。
对华熙生物而言,前路依然漫漫,公司长期投入的技术与原料研发成果,决定着调整周期的时间长短,但在周期结束前,华熙生物必须严阵以待。
(本文头图来源于华熙生物官方微信公众号。)
同期阅读:
光伏最抗跌企业!
来源:市值观察
2021年以来,整个光伏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和冲击,唯有一家企业历经波折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强,到现在还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这家公司就是安徽大佬曹仁贤掌舵的阳光电源。
01
逆势创历史新高
光伏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上游是硅料和硅片,中游是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下游则包括逆变器和光伏发电系统环节。2024年,整个光伏产业链各细分领域几乎已全军覆没。
2024年Q3,天合光能净亏损13.73亿元,隆基绿能净亏损12.61亿元,通威股份净亏损8.44亿元,TCL中环亏损近30亿元……
晶科能源虽勉强维持1487.42万元的净利润,但净利润率只有可怜的0.06%,四季度大概率已经被击穿。
按照最新的业绩预告,隆基绿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亏损82亿元-88亿元,通威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70亿元-75亿元。这意味着Q4两家企业的亏损分别接近20亿和30亿,形势还在恶化。
对比之下,主营逆变器的阳光电源就像一个光伏异类。
2021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只有241亿和15.8亿,到2023年已飙升至722亿和94亿,大约分别翻了3倍和6倍。2024年前三季度,这两项数据继续增长7.6%和5.2%,盈利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更了不起的是股价,其他光伏企业从2021年以后就一路狂泄,最多的时候跌没了八成,而阳光电源的股票波动始终没有失控,“924”行情后甚至又摸到了2021年的高点区域。
也正因如此,在光伏产业融资环境降至冰点的背景下,阳光电源依然还能资本扩张。
2024年10月,阳光电源宣布拟通过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的方式在德国上市,募集大约49亿元人民币。几天之后,阳光电源又通过子公司阳光新能源实施对上市公司泰禾智能的收购,成为该年光伏行业唯一一例“A吃A”。
与此同时,阳光电源旗下的产业投资基金仁发投资也在迅速扩大版图。
据不完全统计,仁发投资目前累计投资了24个项目,仅2024年一年就投出13个,覆盖光伏、储能、氢能、半导体等诸多新兴产业,所投公司不乏阳光氢能、阿基米德半导体、晶格半导体、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精工电子等优质企业。
在行业下行周期保持产业和资本双向扩张,阳光电源无疑是当下最有韧性的光伏企业,而如果把目光放长远,公司显然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02
再造两个阳光电源
2020年-2024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核心环节和光伏玻璃、胶膜、金钢线等辅材环节累计可查的总投资额超过3.4万亿,由此导致各领域完全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更麻烦的一点在于,竞争格局已高度集中,头部企业很难再通过吃掉尾部企业的市场来实现发展。
逆变器领域则完全不同,过去十年在全球市场真正有绝对实力的只有阳光电源和华为,竞争环境相对宽松,目前两家企业合计控制了大约一半的市场,还有很大的进击空间。
2024年下半年以来,海外逆变器企业三巨头SMA、ENphase和Solar Edge纷纷陷入发展困境,其中SMA前三季度营收下降26%至10.6亿欧元,息税前利润(EBIT)更是从2023年同期的2.016亿欧元下降77%至4600万欧元。2024年9月,SMA被迫启动1100人的裁员计划,而这家企业在全球总共才拥有5500名员工。不出意外,阳光电源接下来将继续通过蚕食外资来扩大自身地盘。
逆变器只是个TNT,储能才是真正的核武器。
2019年,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营收仅有5.4亿元,占总营收的约4%,而到2023年,该业务营收已达到178亿元,贡献了总营收的四分之一。
进入2024年,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彻底爆发。7月,公司与沙特ALGIHAZ成功签约当时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容量达7.8GWh;11月,宣布与英国电池开发商Fidra Energy签署了4.4GWh的储能合作协议,该订单是欧洲最大储能合作协议;12月,又与菲律宾上市企业CREC(Citicore 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签订了东南亚迄今为止最大的电池储能供货协议,规模高达1.5GWh。
根据标普(S&P Global CommodityInsights)最新发布的《2024年储能系统集成商报告》中,阳光电源在全球的累计装机量和累计订单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储能项目规划明显加速,以亚非拉地区为例,2024年7-12月已公告的储能项目规划超35GWh,且地区分布呈现多点开花趋势。根据中信建投的预测,未来5-6年储能有4-5倍的增长空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希望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259GWh和900GWh。
2023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发货10.5GWh,这块业务给公司带来了178亿的营收,按照这一数据,如果阳光电源在2030年能冲击100GWh的出货量,那么储能业务至少能带来1500亿的增量,这意味着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再造两个阳光电源。
2021年,曹仁贤以650亿元身家成为安徽首富并蝉联至今,现在来看,这还远不是他的上限。
PS: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因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不是所有观粉,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有观粉误以为我们没更新。所以,需要各位老铁在每次看文章后,在文章尾端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每天只需点一下即可。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就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您不想错过“中小企业”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