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侃见财经
暴增268%!小鹏汽车,狂飙
小鹏汽车,颓势扭转。
近期,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陆续公布1月销量数据,小鹏以“黑马”之姿单月交付新车30350辆,同比暴增268.88%,反超理想汽车,重新成为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
理想汽车1月则交付新车29927辆,同比下降3.97%,环比下降48.85%。
零跑汽车1月则交付新车25170辆,同比增长105%。
小米SU7 1月则交付超过了20000台。
赛力斯新能源汽车1月销量则达到了17906辆。问界M9系列1月交付12483辆,连续10个月蝉联中国豪华市场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量第一。
从整体来看,尽管交付数据不错,但汽车市场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以小鹏为例,尽管连续三个月交付数据均过30000辆关口,但环比依旧下降了17%左右。
由此可见,尽管其1月交付数据同比有所上升,但是环比数据依旧不容乐观。有分析指出,经过去年12月冲量的提前透支,加上1月份的春节假期,本年度并未实现开门红。
当然,对于小鹏的表现,市场还是比较看好的。2月4日,小鹏港股股价飙升12.4%,总市值达到了1248.6亿港元,已超过蔚来汽车728.99亿港元市值,接近理想汽车的1998.94亿港元。
小鹏的优异表现,看似轻松,实则并不容易。因为自2022年末开始,小鹏汽车因为定价混乱以及交付不及预期等问题,资本市场选择了用脚投票,小鹏股价一路下跌,其距离最高位一度跌幅高达85%,市值一度跌破500亿港元关口。不仅如此,其市值长期低于理想和蔚来,成为造车新势力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家。此外,小鹏还遭遇了重要股东阿里巴巴的大手笔减持。
险象环生之下,王凤英的加入让小鹏带来了一些改变,首先是混乱的定位开始逐渐清晰,其次是产品价格开始层次鲜明。MONA M03以及P7+的大卖,成功地挽回了小鹏汽车的颓势,也助其重新夺回了冠军的宝座。当然,仅仅大卖是不够的,对于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稳定的盈利才是最终的落脚点。
一、“救火队长”王凤英
2022年12月,为了劝说王凤英加盟小鹏汽车,何小鹏带着她坐了三次小鹏汽车,直至王凤英相信 “在城市内,也能放松地开智能汽车”,并认为自动驾驶是一个好的营销点。
用产品打动王凤英之后,不久她就空降小鹏,并且快速进入了工作状态。
在小鹏内部,很快就烧起了“第一把火”——抓蛀虫,缩预算。
不仅如此,她还亲自下场,调整了营销发行节奏。
2023年,小鹏的销量数据并未好转。有熟悉小鹏的人士透露,“在任近一年,小鹏的产规销服体系,除了人事更替,市场动作没有太大水花。”
销量的下滑,加上重要股东的减持,业绩方面,其2023年103.76亿元的亏损,让“救火队长”王凤英遭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但最终何小鹏还是顶住了压力,充分信任了王凤英。
有知情人士称,王凤英刚加入小鹏的时候,只负责销售相关的工作,到2023年 5 月以后,何小鹏逐渐把产品规划和产、供、销平衡的工作都交给了她。结果证明,何小鹏的选择并没有错。
众所周知,王凤英擅长 “聚焦” 的方式经营。在加盟小鹏百天之后,王凤英首次在小鹏内部中高管面前露面,分享她对于产品营销和战略的经验,她提到了聚焦和定位。“要聚焦,强化用户对小鹏智能驾驶标签的感知”,“要在未来几年做到行业第一”。
此后,王凤英一直围绕着智能化做文章。王凤英在小鹏内部曾表示,“聚焦在智能化上,宣传也要围绕这个点,没有第二条。”
不仅如此,王凤英加入小鹏之后,还把传统汽车人精益管理的思路带来了小鹏。相关人士称,小鹏汽车广告业务费用的审批更加严格,王凤英会亲自审批,并且会细致询问,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她都会严厉的指出来。
2024年8月,王凤英的努力有了结果。
8月27日,MONA M03上市,起售价11.98万元起。新车上市后52分钟,大定突破1万辆。48小时内,订单数量达到3万辆。
在小鹏MONA M03庆功会上,许久未现身的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也出现在了大众视野当中,在一段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王凤英举杯,喝下了人生第一杯酒。
11月7日,小鹏P7+上市后3小时,订单量突破了31528台,刷新了小鹏汽车的销售纪录。连续两款产品迎来开门红,小鹏汽车一举扭转颓势,连续三个月交付都超过了30000辆。
二、盈利为王
销量问题的解决,让小鹏汽车暂时渡过了难关。
股价方面小鹏也一扫之前的颓势,大幅地超过蔚来汽车,并且直追理想。要知道理想汽车已经进入稳定盈利期,因此小鹏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依旧十分明显。
但侃见财经认为,当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里,除了比亚迪以及特斯拉跑出了规模优势,其他的车企的竞争依旧胶着,并且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交付也很容易被一两款车型所打破。
小鹏目前的处境,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么,如何才能构筑自己的护城河,与其他车企保持“安全的距离”,侃见财经认为,首先就是盈利。
有了稳定的盈利之后,进可攻退可守,也容易在复杂以及白热化的新能源车竞争当中,占据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有利于车企本身积蓄力量,持续前行。
从财报数据来看,小鹏目前的业务经营状况并不乐观。2024年前三季度,小鹏累计亏损44.60亿元。持续的亏损,十分挑战公司的现金流以及现金储备。
2024年上半年,小鹏经营现金流为-73.92亿元,如果刨除大众的22.96亿元技术转让费,相当于其经营现金流为-96.88亿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鹏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06.61亿,环比减少了35.93亿元。
当然,MONA M03以及P7+两款车型的持续大卖,对于小鹏汽车的现金流而言,有极大的补充作用。对于小鹏销量的改善,市场也是予以了肯定。根据统计显示,2025年小鹏港股涨幅超过了40%,大幅领先蔚来汽车以及理想汽车。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鹏已经驶入安全区域。以理想为例,理想MEGA的失利,让理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依旧盈利,但是盈利同比减少了15.37亿元。数据的不及预期,直接影响了理想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其2024年股价跌幅达到了36.13%。蔚来汽车跌幅更是达到了52.72%,而小鹏汽车跌幅仅为18.99%。由此可见,短期的销量并不能为车企带来持续性的改善,而尽快地盈利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相关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1285万辆,电动化渗透率40.9%;2025年以旧换新、税收优惠、购车补贴等政策有望延续,刺激车市需求保持增长。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610万辆,电动化渗透率有望突破50%。也就是说,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有不错的增长预期,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认为小鹏汽车的盈利时间,将会提前。
同期阅读:
1360亿灰飞烟灭!沃森生物,业绩暴跌
疫苗行业的寒冬,还未结束。
同质化带来的内卷,正在袭扰着每一家疫苗企业,尤其是国内疫苗巨头。
在这种背景下,疫苗企业想要破局,只有两种办法:
第一,出海。
第二,提高研发水平,在空白领域突围。
众所周知,国内疫苗企业和国际头部疫苗企业普遍存在着10至15年左右的代差。因此,目前国内疫苗企业主线大多是国产替代,这也注定了当下的疫苗行业还无法与国际头部疫苗企业直接竞争。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前几年,疫情的催化让疫苗行业的整体进程开始加快,行业提前进入到了内卷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超高的毛利吸引了一大批玩家进入疫苗赛道,大单品的同质化让疫苗这个赛道越来越拥挤,也让头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稀薄。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一些头部企业也加大了对前沿疫苗的研发。
但是由于疫苗的研发耗资巨大,且周期特别长,短期尚难以对利润产生重大改善。因此,出海就成了当下可行性最高的办法,但难度依旧很大。
以出海最成功的企业沃森为例,2024年沃森生物海外业务收入约为5.34亿元,同比增长96%。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沃森出口数额较大,但对于整体而言,依旧难以改变当下业绩大幅下滑的局面。
且从沃森生物财报整体来看,其企业盈利状况还在持续恶化。
1月21日,沃森生物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预告显示,预计2024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4亿元至1.8亿元,同比下降57%至67%;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1.1亿元至1.5亿元,同比下降74%至81%,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8.6亿元,相较于2023年41.14亿元营收,降幅明显。
交出这样一份糟糕的成绩单,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根据沃森生物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沃森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56亿,以此计算,沃森生物第四季度亏损金额在7600万元至1.16亿元之间。
一、业绩持续恶化
成熟的疫苗企业卷技术,替代型疫苗企业卷价格,而沃森生物就是卷价格的“典型”。
作为国内头部的疫苗企业,沃森生物被诟病不仅仅是业绩问题,还有管理以及糟糕的股价表现。
根据沃森生物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3年,沃森生物分别实现营收为29.39亿元、34.63亿元、50.86亿元以及41.1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03亿元、4.28亿元、7.29亿元以及4.19亿元。
从上述财报不难看出,沃森生物净利润的高点出现在2020年,营收的高点则出现在2022年,而沃森生物股价的高点则出现在2021年。
根据统计显示,如果从最高位算起,沃森生物股价跌幅已超过了86%,市值蒸发超过了1360亿元。如果从2024年初算起,整个2024年沃森生物跌幅达到了48.6%,而同期创业板指数的涨幅则为13.23%。
值得注意的是,沃森生物已经连跌三年,且连续两年跌幅超过了40%。
而股价的背后,则是业绩的映射。导致沃森业绩变脸的,正是其主动掀起的二价HPV疫苗价格战。
据悉,2019年万泰生物的二价HPV疫苗获批上市,在这一款疫苗的加持下,万泰生物2020年至2022年的净利润就分别达到了6.77亿元、20.21亿元以及47.36亿元,妥妥的现金奶牛。
可当沃森生物的二价HPV疫苗上市之后,行业的内卷的苦果很快就蔓延至角角落落,沃森不仅卷崩了自家的业绩,也卷崩了万泰生物的业绩。不仅如此,就连代理九价HPV疫苗的智飞生物,也顺带给卷崩了,2024年智飞生物股价跌幅高达56.25%,表现相当惨烈。
价格端,2024年沃森生物和万泰生物在江苏、海南、广东等多地大幅降价,二价的HPV疫苗价格首次跌破100元,并且一路暴跌,其中最低价格降到27.5元/支,价格仅相当于一杯奶茶价格,且因此上了热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疯狂的价格战,不仅仅只存在于二价HPV疫苗领域。实际上,从2023年开始国内主要头部疫苗企业已纷纷加入“降价”阵营,涉及品类从流感疫苗、HPV疫苗不断向外延伸至狂犬疫苗、肺炎疫苗。
在这种背景下,疫苗行业成了2024年最惨的赛道。而且从目前来看,疫苗行业依旧没有转好的迹象。他们的挑战来自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传统免疫规划疫苗市场出现萎缩,消费疲软大背景下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提升困难,以及不断变差的市场竞争格局等……
二、疯狂减持的“恶果”
沃森生物股价的暴跌,除了业绩之外,其管理层也是被外界诟病因素。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自2016年开始,沃森董事长李云春就开始密集减持。
其中,李云春在2016年,套现4.07亿元;2017年,套现3.58亿;2018年,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套现4.8亿元;2019年1月,减持沃森股份1028万股,套现约1.9亿元,且因未按规披露,还遭深交所下发监管函。
值得注意的是,李云春的套现行为并未结束,2021年李云春继续减持套现,直至2022年,李云春的减持行为才告一段落,其所持股份为2715.02万股,持股比例为1.70%,为沃森股份的第六大股东。
相关资料显示,李云春在沃森生物上市前持有公司20.06%的股份,刘俊辉持有沃森生物15.19%的股份,陈尔佳持有沃森生物10.98%的股份。上市至今,陈尔佳已经全部清仓,刘俊辉则持有沃森生物4995.99万股,占沃森总股本的3.12%。
目前,沃森生物是无实控人状态。
除了沃森创始人的大手笔减持,沃森生物的其他高管减持也并不手软。根据南都统计,2022年11月至2024年2月,包括财务总监、投资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营销总监在内的10名高管,减持套现共计1亿多元。
密集的减持背后,一众管理层都实现了财务自由,而沃森的投资者,则损失惨重,陷入了股价暴跌的“泥潭”之中。
除了上述连续多年的密集减持,糟糕的业绩表现以及暴跌的股价并未影响到管理层。根据财报显示,公司董事长李云春的薪资从2020年的144.98万元暴涨至2023年的432.78万元,而行业董事长的平均薪酬则为215.77万元。其副董事长黄镇的薪资也从2020年的262.59万元暴涨至2023年的555.87万元。其他高管薪资也有不同程度地上涨。
为了适应市场,2024年沃森生物公司架构进行了调整,从目前结果来看,其海外业务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从整体而言,下滑趋势仍未改善。
侃见财经认为,沃森生物的表现与管理层的少作为有很大关系,面对下跌的股价以及下滑的业绩,管理层必须为此负责,否则如此高薪,实在难以令外界信服。
PS: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因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不是所有观粉,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有观粉误以为我们没更新。所以,需要各位老铁在每次看文章后,在文章尾端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每天只需点一下即可。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就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您不想错过“中小企业”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