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掀起融资风暴
郭世彩 来源:投资界
新浪潮。
具身智能正掀起巨浪。
在蛇年春晚中,宇树科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身穿东北特色的花棉袄,扭秧歌转手绢,人机共舞的场面让观众印象深刻。这次舞台,再次将具身智能推至聚光灯下。
黄仁勋曾表示, 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将是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马斯克堪称具身智能最激进的拥趸者,他声称人形机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车的10倍。
顾名思义,具身智能是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通常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而人形机器人则被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根据花旗银行最新发布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具身智能融资潮
VC/PE涌入这条科幻赛道。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具身智能领域融资超50起。
具身智能明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清华、上海交大为代表的高校系团队十分亮眼,业内更是有“北清华,南交大”之称。
就在1月,从康复机器人到通用机器人转变的傅利叶宣布已完成合计近8亿元的E轮融资。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张科垚坤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钧山资本等机构共同参与。目前傅利叶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推出GR-1和GR-2两款机型,覆盖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医疗康复等应用场景。身后公司创始人、CEO兼董事长顾捷毕业于上海交大动力机械系,于2015年创立傅利叶,并在2019启动通用人形机器人的项目。四年后,傅利叶成为国内第一家量产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
此外,研发具身大脑系统的穹彻智能于2024年12月获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老股东Prosperity7 Ventures、小苗朗程及璞跃中国加注。成立一年内完成第三轮融资,穹彻智能身后是两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青年教授——王世全和卢策吾,卢策吾身上还有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标签:师从李飞飞。众所周知,李飞飞被誉为“AI教母”,长期主导着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她带出的学生军团,正成为全球AI界的中流砥柱。
再早些,银河通用宣布完成5亿元战略轮融资,投资方包含恒旭资本、香港投资公司HKIC、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深创投、建银国际、智友科学家基金等,同时老股东IDG、经纬、蓝驰、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继续大幅追加投资。至此,银河通用仅成立一年多时间已完成超12亿元融资。掌舵者是一位90后青年教授——王鹤,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还是斯坦福大学博士,现担任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银河通用为人熟知的是推出了第一代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
此外,聚焦双足机器人研发的加速进化完成亿元Pre-A系列轮融资,首席科学家赵国明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和无人系统中心类脑机器人中心主任。还有聚焦打造高性能轻量化一体化关节的钛虎机器人、具备AI+机器人生产力级全栈技术能力的千寻智能、从事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及仿生智能装备研发的月泉仿生、聚焦多模态触觉感知传感器的千觉机器人背后都挤满了投资人。
更别提那些明星项目——通用足式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完成A+轮融资,南山战新投、高捷资本、纳爱斯投资等位列投资阵容之中;研发四足机器人起家的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美团龙珠、中关村科学城、琥珀资本、上海科创基金、红杉中国、中信证券、祥峰投资中国基金等;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获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含软通动力、慕华科创、蓝驰创投、中科创星。
城市产业竞赛
融资火爆的背后,一场城市间的新兴产业争霸赛悄然打响。各地纷纷设立基金,出台政策,全力抢占产业高地。
北京发力。2024年初,目标规模为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落地北京经开区,将围绕国家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战略性布局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
上海大招频出。2024年12月,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首批遴选生态合作伙伴签约,上海国投公司与浦东新区共同发布上海具身智能基金。此前,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正式设立,出资额合计890.03亿元,主要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
深圳也来了。2024年4月,深圳宝安区发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子基金管理机构招募公告。其中先进制造基金明确提出聚焦涵盖智能机器人(重点包含具身机器人)。早前,深圳“20+8”产业集群升级2.0版本,就对机器人产业进行调整——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调整为机器人产业集群,新增智能机器人产业到未来产业中。
广州也已布局。2023年9月,广州两大母基金成立运作的首批部分合作落地签约。其中,规模达1500亿的广州产业母基金主要投向中明确提到了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
更多省市正摩拳擦掌。2024年3月,安徽省人工智能主题基金子基金管理机构招募公告发布,文件明确子基金主要投资领域包含智能机器人;河北省20亿机器人产业基金征集子基金管理机构及储备项目.....一场具身智能产业争抢战正酣然上演。
与此同时,产业政策密集出炉。
早在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各地一系列产业政策接踵而至,全力打造产业集群。
最新则是北京。2025年1月,《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其中提到,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具身大小脑系统、整机控制芯片、全身运动控制能力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高效、规模化应用。
稍早前的2024年12月,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大模型技术的智能硬件产品研发推广。而上海《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则是上海首个区级层面的具身智能产业支持政策。
重庆、成都、杭州等排队赶来。
然而,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具身人形机器人仍处于研发阶段。要想让一个机器人去模仿人类进行各种动作和行为,然后再通过精确的全身运动控制和泛化的manipulation,除了成熟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之外,还需要有真正的通用泛化的机器人具身大模型来驱动,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实现科幻电影那一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同期阅读:
坐拥62个IPO的苏南小县,诞生2025年最大一笔融资
冯晓亭 来源:融中财经
“江阴板块”又要新增一名强将。
藏不住了,一头超级独角兽揭开了神秘面纱。
近日,三维多芯片集成技术龙头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合晶微”)宣布,面向耐心资本的7亿美元定向融资已高效交割。本次新增投资人包括无锡产发科创基金、江阴滨江澄源投资集团、上海国投孚腾资本、上海国际集团、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新芯基金及临港集团数科基金,以及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国寿股权投资、Golden Link等。
眼下一级市场节奏放缓,市场融资异常艰难,一举逆势融资超50亿元人民币的盛合晶微,也是开年最大一笔融资。
更具有意义的一幕是,培育孵化出这头独角兽的并非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而是来自一个苏南小县——由无锡市代管的江苏省辖县级市,江阴。
盛合晶微原名为中芯长电半导体有限公司,于2014年由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联合创立,落户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联合创办方之一的长电科技,前身为江阴晶体管厂,正是成长于江阴的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盛合晶微,也早早定下了要冲击二级市场的规划。
2023年,盛合晶微在江苏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此次引进国资投资的巨额融资,也是盛合晶微为推进上市的筹划。
如盛合晶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东先所言,“本次增资是在公司推进上市过程中快速完成的,将有针对性地引入坚定看好和愿意长期支持公司发展的耐心资本和产业资本,借以改善和优化公司股权治理结构,并结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引入无锡市和上海市两地国资投资,为公司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有利于公司与产业链生态的紧密协作,必将有力地推动公司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新态势,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下创造更大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倘若顺利,2025年二级市场也将迎来一个超级独角兽IPO。
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二级市场的“江阴板块”将再添一名成员。一份截至2024年10月的数据显示,江阴全市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62家,A股上市公司数量全国县级市第一,市值共计2474.53亿元,其中5家公司市值超过百亿元,8家上市公司入围全国制造业500强。
而这,也不过是江阴这座超级县城在金融市场的冰山一角。
无锡、上海国资
入局超级独角兽
这头低调的独角兽有何来头?
官方信息显示,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注册成立,是以集成电路前段芯片制造体系和标准,采用独立专业代工模式服务全球客户的中段硅片制造企业。
以先进的12英寸凸块和再布线加工起步,公司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中段硅片制造和测试服务,并进一步发展先进的三维系统集成芯片业务。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上海和美国硅谷设有分支机构,服务于国内外先进的芯片设计企业。
和其他半导体独角兽企业一样,盛合晶微有着不一般的出身——盛合晶微原名为中芯长电,由中国大陆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和著名的封测厂商长电科技联合创立,是中国大陆首家专注于12英寸中段凸块和硅片级先进封装的企业。
由“晶圆代工巨头”中芯国际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龙头”长电科技联手而成的“中芯长电”,自成立起便备受瞩目,而从“中芯长电”改名为“盛合晶微”,背后却不免谈及一段心酸事。
2020年1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将中国中芯国际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SMIC)列入实体名单。BIS声称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涉及中国军民融合(MCF)原则,认为中芯国际与中国军事工业联合体有相关交集。
中芯国际和部分子公司及参股公司中芯长电,被列入了“实体名单”。
即便无奈,但囿于此,中芯国际还是选择壮士扼腕,在2021年4月22日发布公告称,拟转让中芯长电55.87%股份。以通过剥离业务的手段,来规避中芯长电“黑名单”问题,从而助力其在芯片先进封装工艺上持续发展。
进而在2021年4月29日,中芯长电半导体有限公司更名为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
同年10月,盛合晶微宣布,与系列投资人签署了总额为3亿美元的C轮增资协议,并已实现美元出资到位。参与增资的投资人包括光控华登、建信股权、建信信托、国方资本、碧桂园创投、华泰国际、金浦国调等,既有投资人元禾厚望、中金资本、元禾璞华也参与了本次增资。
增资完成后,公司的总融资额将达到6.3亿美元,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换言之,在2021年,盛合晶微便晋升独角兽行列。
2023年,这头独角兽继续发育壮大。2023年3月29日,盛合晶微C+轮融资首批签约完成,目前签约规模达到3.4亿美元,其中美元出资已完成了到账交割,境内投资人将完成相关手续后完成到账交割。
参与签约的投资人包括君联资本、金石投资、渶策资本、兰璞创投、尚颀资本、立丰投资、TCL创投、中芯熙诚、普建基金等,元禾厚望、元禾璞华等既有股东进一步追加了投资。在C+轮增资完成后,盛合晶微的历史总融资额将超过10亿美元,估值将近20亿美元。
2025年开年,这头独角兽又吞下了50亿元巨额融资,虽然估值暂未披露,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已是一头百亿超级独角兽。
在此次融资中,盛合晶微引入了无锡市和上海市两地国资投资,如其所言,“结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引入无锡市和上海市两地国资投资,为公司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有利于公司与产业链生态的紧密协作。”
孵于江阴
由上述不难得知,盛合晶微是两个巨头“强强联合”打造的品牌,那为何当初会选择落户江阴呢?
这需要从半导体产业链说起。
自晶圆代工模式于20世纪末诞生以来,半导体产业便分化为制造、设计和封测这三大关键环节。
其中,芯片制造环节,也就是所谓的“前道”工序,汇聚了像台积电、中芯国际这样的领军企业。而封装测试环节,因其涉及将芯片制造厂商产出的裸片进行封装,并完成最终产品形态的测试,故被称作“后道”,长电科技等企业便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以往,晶圆代工厂专注于芯片制造这一核心业务,虽与封装测试环节存在合作,却鲜少独立拓展后道技术。然而,随着半导体工艺逼近物理极限,新型封装技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提升芯片集成度的关键途径。
特别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芯片性能的飞速提升对速度和功耗提出了愈发严苛的要求,这使得芯片制造前道与封装测试后道的融合变得刻不容缓。顺应这一趋势,中芯国际与长电科技于2014年8月携手宣布,双方正式签约,共同打造具备12英寸凸块加工及配套晶圆芯片测试能力的中芯长电,开启了双方在半导体产业链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彼时选择将中芯长电落户于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背后也有诸多考量。
首当其冲的是,长电科技便是江阴本土企业,除了长电科技在当地的就近加持外,江阴还拥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成熟的产业环境。
于是,落户江阴后,中芯长电快速建立起凸块加工、晶圆芯片测试为主的中段生产线,并利用长电科技就近配套的倒装先进后段封装生产线,为40纳米、28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的终端芯片服务,加上中芯国际正在建设的12英寸前段先进工艺技术芯片加工生产线,这条国内首个完整的12英寸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本土产业链,大幅缩短了芯片从前段到中段及后段工艺之间的运输周期,也更贴近了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移动终端市场。
在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的强强联手之下,中芯长电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在2016年初实现了28纳米硅片凸块加工的量产,在高密度铜柱凸块的接触电阻控制等关键技术指标上,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且具备能力为美国高通公司提供14纳米硅片凸块量产加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进入14纳米先进工艺技术节点产业链并实现量产的半导体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长电的总资产已达到4.78亿美元。
尽管在2021年因“实体清单”飞来横祸,遭受了发展打击。但中芯国际在主动选择剥离中芯长电业务后,盛合晶微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自2014年起就致力于12英寸中段硅片制造的盛合晶微,并进一步提供晶圆级先进封装和多芯片集成加工等全流程的先进封装测试服务,其终端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运算、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汽车电子、智能手机、5G通信等领域。在人工智能爆发、数字经济建设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盛合晶微着眼未来,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致力于三维多芯片集成先进封装技术的迭代发展,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目前已形成了全流程芯粒多芯片集成加工的完整技术体系和量产能力。
公司数据显示,2023和2024年,盛合晶微连续两年营收大幅增长。
根据Yole市场研究报告,盛合晶微是全球封测行业2023年收入增长最高的企业。根据CIC灼识咨询《全球先进封装行业研究报告》有关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先进封装行业统计,盛合晶微12英寸中段凸块Bumping加工产能第一,12英寸WLCSP市场占有率第一,独立CP晶圆测试收入规模第一。截至2024年度报告发布之日,盛合晶微是大陆唯一规模量产硅基2.5D芯粒加工的企业。
与盛合晶微的成长相对应的,也是江阴在半导体产业的布局支持。
江阴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江阴精神的引领和产业集群的推动。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半导体封测龙头企业“长电科技”便坐落江阴,以其强大的实力引领着整个地区的发展,如长电科技便带出了一个“盛合晶微”。
如今的江阴半导体产业,不仅拥有长电科技、盛合晶微这样的行业翘楚,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IC产业链,涵盖了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配套材料辅料等多个环节。
庞大的“江阴板块”
盛合晶微落户江阴,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如无意外,正积极推进上市事宜的盛合晶微,也将成为“江阴板块”中第63位成员。江阴这个拥有178万人口的苏南小县,到现在已经跑出了62家上市企业。
最新一幕发生在2024年10月23日,江阴利邦厨具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据悉,利邦厨具是“江阴板块”第62位成员,也是江阴首家美股上市公司。
回想仅三十年前,江阴便已经有了金融资本的意识。1996年底,江阴第一次“资本经营工作会”召开,八大知名券商被一起请到江阴,与当地政府、企业共谋出路。随后,一个名为“企业股份上市指导小组”的政府机构出现在江阴,其主要任务是提供资产评估、审计确认、股权转让、土地处置、项目报批等行政审批服务;建立上市后备资源库和相应的工作机制,物色和储备有条件上市的后备企业;与银行、创投、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对接业务……
受益于“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金融工作运作机制,“江阴板块”很快便迎来了首位成员。
1997年2月28日,来自江阴的“兴澄股份”以解决股份制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的方式,获准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江阴辖区第一只股票。1999年11月,模塑集团受让兴澄股份全部法人股,并于2000年,“兴澄股份”正式变更为“模塑科技”。
“兴澄股份”拉开了江阴地区企业上市的序幕,也加速了苏南小城江阴企业转型升级、实施资本经营的发展道路。
江阴在2022年4月发布的《“江阴板块”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中提到,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底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江阴板块”;明确以“资本+产业”融合推动“江阴板块”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实现上市公司累计达75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累计达70家,上市挂牌企业数量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地位,上市挂牌企业直接融资总额破1500亿元。
在2024年3月,江阴再次出台 《关于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政策措施和其他事项4个部分,围绕全市“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全力构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到2025年,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领航作用持续凸显、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范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拥有上市公司62家,这是江阴阔步向前的底气。
江阴力争借助资本运作的利器,兼并重组同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吸引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集聚,为上市公司注入新资产、新技术、新业态,才能加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抢占行业制高点。
2025年,A股最强县在开年就出现了一家上市后备企业“盛合晶微”,除了盛合晶微外,江阴这片土地上还能跑出几个IPO,无疑也备受外界瞩目。
PS: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因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不是所有观粉,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有观粉误以为我们没更新。所以,需要各位老铁在每次看文章后,在文章尾端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每天只需点一下即可。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就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您不想错过“中小企业”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