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暴雷!雅诗兰黛,巨亏43亿!开启全球大裁员 / 一家2000亿独角兽,宣布裁员

百科   2025-02-10 23:17   北京  


业绩暴雷!雅诗兰黛,巨亏43亿!开启全球大裁员

来源:侃见财经

化妆品也卖不动了。

国际美妆巨头——雅诗兰黛业绩突然暴雷。

2月4日美股盘前,雅诗兰黛集团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2024年10月至12月)财报,其中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实现净销售额40.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1亿元),同比下降6%;归母净利润录得亏损,亏损金额达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

受此影响,投资者猛烈抛售雅诗兰黛股票。美股开盘后,雅诗兰黛美股股价暴跌,截至4日收盘,跌幅达16.07%;2月5日,股价再度大跌超5%,总市值缩水至23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0亿元)。

回到雅诗兰黛的财报,去年第四季度,雅诗兰黛集团旗下皮肤护理、彩妆、头发护理三大业务的净销售额均有所下滑。其中,皮肤护理业务的净销售额下降12%至19.21亿美元,销量减少了15%。

针对“护肤品净销售额下降12%”,雅诗兰黛表示,主要受到亚太市场充满挑战的零售环境以及亚洲旅游零售业务的影响,这导致了雅诗兰黛、海蓝之谜净销售额的下滑。

针对彩妆业务“净销售额下滑1%”,公司的解释也大体类似。

与上述三项业务相比,香水是唯一实现增长的业务——受旗下高端品牌的推动,净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至7.44亿美元。其中,得益于王牌产品的销售增长、有针对性地扩大了消费者覆盖范围以及新产品的推出。

分区域来看,报告期内,雅诗兰黛集团在美洲、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以及亚太市场的净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其中,美洲市场的净销售同比下降2%至12.23亿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净销售额为14.94亿美元,同比减少6%;亚太市场的净销售额延续了2025财年第一季度的下滑趋势,同比减少11%至12.87亿美元。这已经是雅诗兰黛连续第12个季度在亚太市场失速了。

一、雅诗兰黛卖不动了

回顾雅诗兰黛历史财报,不难发现,中国市场的表现直接影响着雅诗兰黛整体业绩的走向,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可以窥见雅诗兰黛整体发展的缩影。

2025财年一季度,雅诗兰黛净销售额为3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9.35亿元),同比下降了4%。而在之前的2024财年,雅诗兰黛首席执行官傅懿德曾用“艰难”、“不满意”形容这一年。

这一年,雅诗兰黛净销售额下滑2%至15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5亿元);净利润为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1%。

2024财年财报中,雅诗兰黛在解释业绩下滑时提到:“这是由于中国市场整体高端美容产品持续疲软导致,同时,亚洲旅游零售业面临的挑战也给销售额带来压力。”

而在2025财年一季度雅诗兰黛方面对亏损的解释中,中国高端美容市场的持续疲软成为原因之一。

对于截至2025年3月底的三季度财报的预测中,雅诗兰黛预计净销售额将下降10%至12%。中国市场的低迷依然是主要原因。

对于雅诗兰黛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有分析指出,雅诗兰黛整体定位偏高端,与当前的消费形势相悖,被“性价比”产品、医美抢去一部分市场,其自身在产品研发、迭代上也不积极。

另外,雅诗兰黛的中国团队在集团的自主权不高,需要层层审批,错过了不少行业红利。由于渠道双轨制的存在(比如在中国,常规零售渠道归中国区管,但免税渠道归集团管),近些年免税渠道库存高企,外溢至电商甚至灰色地带,导致价格体系崩塌,影响“高端”形象。

二、大裁员

面对业绩暴雷、股价暴跌,雅诗兰黛不得不进行史上最大的改革。

在披露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的同时,雅诗兰黛宣布将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推出全新战略愿景“Beauty Reimagined(重塑美妆新境)”,并称其为集团“史上最大规模的运营变革”,其中包括重组计划、优化运营模式等措施,并再次加大力度“重兵”中国市场。

具体来看,该计划聚焦五个方面,分别是加速消费者覆盖;打造变革性创新;通过增加广告支出、优化营销方案等举措,提振面向消费者的投资;通过效率推动可持续增长,包括加速推进并扩大此前实施的“利润恢复和增长计划”;简化集团运营方式,尤其是减轻对小品牌的投入。

作为企业重组计划的一部分,雅诗兰黛将裁减5800至7000个工作岗位。这是集团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

回顾此前,2025年开年第一天(1月1日),雅诗兰黛第六任CEO Stéphane de La Faverie(司泰峰)上任,被业内视为“雅诗兰黛将开启变革”的信号。

司泰峰击败竞争对手上任CEO,也被解读为,雅诗兰黛将“以更灵活、更本土化的方式运营中国”。

司泰峰对中国市场非常熟悉。公开报道显示,其担任雅诗兰黛执行总裁期间,曾在一年内4次探访中国,不仅推动Le Labo等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管理的品牌(如悦木之源),还在中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对于国际美妆巨头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之前,欧莱雅、联合利华等巨头也纷纷重用了更懂中国市场的领导层。

司泰峰表示,“我们正在转变运营模式,使其更加精简、快速和敏捷,同时采取果断的行动扩大消费者的覆盖范围,逐步改变创新,并增加面向消费者的投资,以更好地获得增长并增强盈利能力。”

一系列举措,让市场看到了雅诗兰黛改革的决心,但能否扭转业绩的颓势与投资者信心,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财报发布之后,Telsey Advisory Group发布研报,其维持雅诗兰黛评级为“市场持平”,目标价为76.00美元。

巴克莱发布研报,将雅诗兰黛的目标价从63美元上调至71美元,维持“中性”评级。

Piper Sandler发布研报称,维持雅诗兰黛评级为“增持”,最新目标价为98.00美元。



同期阅读:

一家2000亿独角兽,宣布裁员

吕敬之 来源:融中财经

自动驾驶的痛

2025年刚开始,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一场震动。

近日,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宣布将裁减约50%的员工,这一决定让整个行业为之瞩目。Cruise的这一举措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战略调整的关键一步——公司将从Robotaxi业务转向与通用汽车合作,专注于个人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与推广。

这一转变背后,是Robotaxi行业面临的诸多挑战。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商业化进程却远未达到预期。技术瓶颈、高昂的成本、法规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对安全性的疑虑,都让Robotaxi的大规模推广面临重重阻碍。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愈发激烈,Waymo、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在该领域投入巨大,通用汽车在持续投入多年后,决定调整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以寻求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尽管如此,Robotaxi赛道仍是资本宠儿。资本的青睐表明市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长期潜力仍充满信心。展望未来五年,Robotaxi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变革,技术层面,自动驾驶算法的升级和硬件架构的优化将为大规模商业化奠定基础;商业化进程方面,运营范围将逐步扩大,从一、二线城市向低线城市渗透;政策支持也将不断完善,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宣布裁员

一家自动驾驶明星独角兽,要开始裁员了。

近日,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宣布将裁减约50%的员工,Cruise将把资源重新投入公司更广泛的业务中。

此次裁员范围甚至涉及高管团队,包括首席执行官Marc Whitten、首席人力资源官Nilka Thomas、首席安全官Steve Kenner以及全球公共政策主管Rob Grant,他们均将在本周离职。

Cruise在声明中表示:“今天,公司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与大约50%的员工告别。我们感谢他们为公司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将通过离职补偿和职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下一份工作。”

据公开数据报道,截至去年年底,Cruise共有约2300名员工,这意味着此次裁员人数将达到1100多人。

Cruise总裁Craig Glidden在邮件中提到,此次裁员是“去年12月宣布战略调整的结果”。随着公司从网约车业务转向与通用汽车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自动驾驶汽车,人员配置和资源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Cruise发言人表示,公司目前正专注于与通用汽车合作,推动个人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应用。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宣布Cruise已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未来将专注于“个人自动驾驶汽车”,而非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此外,通用汽车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规划主要包括将Cruise的技术整合到现有的Super Cruise驾驶辅助系统中,Super Cruise目前已实现脱手驾驶功能,并搭载于超过20款通用汽车车型,未来通用汽车将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Super Cruise的自动驾驶能力,同时通用汽车已将Cruise从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转向个人自动驾驶汽车领域,Cruise已成为通用汽车的全资子公司,未来将专注于为个人消费者提供自动驾驶汽车,这一战略调整意味着通用汽车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个人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中。

通用汽车预计通过整合Cruise技术,Super Cruise系统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每年约20亿美元的收入,这表明通用汽车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充满信心,并将其视为未来增长的重要领域,通用汽车曾同时推进L2级(Super Cruise)和L4级(Cruise)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然而随着Cruise业务的调整,通用汽车目前更倾向于通过逐步升级的方式将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部分功能融入L2级系统中,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尽管在全球自动驾驶市场中通用汽车面临来自特斯拉、Waymo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但通用汽车通过整合Cruise技术仍希望在自动驾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在上个月的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通用汽车高管将Super Cruise技术定位为今年的增长重点之一。首席执行官Mary Barra表示,预计Super Cruise技术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每年约20亿美元的收入。

自动驾驶的“冰与火”

通用汽车将自动驾驶战略从Robotaxi转型到个人汽车自动驾驶,可能是因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

Waymo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在该领域投入巨大且占据一定优势,通用汽车继续投入难以快速盈利且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同时,自2016年收购Cruise以来,通用汽车已在该领域投入超过100亿美元,但Robotaxi业务的规模化运营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通用汽车决定停止对Cruise的Robotaxi项目提供资金,以优化资本配置。

通用汽车这一举措,也揭示了整个robotaxi商业化艰难、成本巨大的隐忧。

Robotaxi的商业化困境主要体现在技术、成本、法规、市场接受度等多个方面。

技术瓶颈是当前的主要难题之一,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仍需提升,尤其是在复杂路况、极端天气以及长尾场景中,多传感器融合与计算冗余设计仍需优化。

成本问题也是制约其商业化的关键因素,研发、制造、运营和维护成本高昂,且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此外,法规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商业化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法规差异以及责任认定的模糊性,使得企业在推进商业化时面临诸多法律障碍。

同时,公众对Robotaxi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存在疑虑,市场接受度较低,这也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与此同时,整个赛道市场竞争激烈,传统网约车和出租车以及新兴自动驾驶企业的竞争,使得Robotaxi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面临巨大压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Robotaxi的商业化之路充满挑战。

所以各家企业,也都从各个方面入手来攻克robotaxi商业化的难题,这其中最经济的当然是控制成本。

控制Robotaxi运营成本可以从硬件优化、技术进步、运营效率提升、安全冗余优化、能源管理、保险与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入手。

这其中硬件成本的降低是关键,通过优化传感器配置和计算单元,例如采用半固态激光雷达替代旋转式激光雷达,以及优化显卡配置,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技术进步如高能效计算、车路云协同等,能够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运营效率的提升,包括优化车队管理和用户调度,能够提高单车利用率,降低单位运营成本。安全冗余方面,从车上安全员逐步转向远程安全员,也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能源管理上,采用换电模式或优化充电策略,可降低补能成本。

同时,保险费用的降低和政策支持,如政府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也能进一步减轻成本压力。这些综合措施将有助于Robotaxi在商业化过程中实现成本控制和盈利目标。

当然,路况、政策以及道德层面的问题是robotaxi商业化更加不可控的因素。

一直以来,自动驾驶的驾驶事故归责问题都颇受争议。法规之外,这背后的道德问题更值得讨论,一位硬科技的投资人就举了个极端的例子,“假如现在一辆车正在行驶,在已经难以刹车的前提下,前面有一辆空车和一个行人,我相信没有人愿意把做这个决策的选择权交给一台机器,或者说,我们能不能够把这种事情的选择权交给一个机器,这是自动驾驶技术背后道德问题值得被深刻探讨的方面。”

在这方面,美国和中国两个市场也围绕robotaxi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了推进。

美国在2024年12月由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布了全球首个明确针对Robotaxi的法规框架AV-STEP草案,这一框架明确了运营企业资格、责任划分以及事故责任归属等关键问题,要求企业提交详细的安全案例,涵盖车辆信息、传感器方案、碰撞检测、数据记录、远程接管协助等内容。此外,美国各州也在积极推进自动驾驶立法和行政命令,部分州允许在一定条件下,L4/L5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可以不配置车内安全员。

在中国,政策法规的推进则更加注重渐进式发展和安全验证的平衡。2024年,中国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标准和上路通行条件,推动了Robotaxi在特定区域内的商业化试运营。多个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如武汉、广州等,发布了地方性法规,支持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与应用。例如,武汉政府逐步放开了机场高速、垂直快速路、垂直环线和市区部分区域的运营许可,促进了萝卜快跑的快速扩展。此外,中国在5G通信、智能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展迅速,为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新的机会

尽管充满挑战,Robotaxi也是妥妥的“资本宠儿”。

2024年,Robotaxi行业在投融资方面呈现出活跃态势,整体融资情况优于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至12月,国内自动驾驶领域公开了185起重要投融资事件,较2023年增加30%,披露的融资总金额超370亿元。

2025年,Robotaxi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层面,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技术推动了城区智驾的成熟,用户体验不断提升,智驾功能有望从“开城”到“全国都能开”再到“车位到车位”落地。

商业化方面,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下一代车载计算平台AI5,其算力较现有平台大幅提升,这将为Robotaxi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2025年也被认为是L3级自动驾驶商用的元年,政策、硬件、软件和保障体系的完善将推动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整体来看,Robotaxi行业在2024年获得了资本的青睐,而2025年则有望在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进程上取得重要突破。

未来五年,Robotaxi行业将经历显著的变革,这些变革将涵盖技术进步、商业化进程、政策支持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

从技术角度来看,自动驾驶算法的持续升级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根据罗兰贝格的预测,到2027-2028年前后,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将能够实现将感知融合和PNC规划控制模块统一纳入大模型中,实现End-to-End方案,正式标志着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完全落地。这将极大地提升Robotaxi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决策灵活性,为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整车架构方面,到2027-2028年,领先整车厂将完成中央控制架构、超高算力芯片、完全线控底盘、万兆以太网络架构四大核心硬件部署。这将使车辆具备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高效的通信能力,从而支持更复杂的自动驾驶功能。此外,随着单车智能向云端智能的迁移,车辆的生产制造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商业化进程方面,未来五年内,Robotaxi的运营范围和市场规模将显著扩大。目前,中美两国处于商业化1.0阶段,运营范围渗透率为5-10%,主要覆盖一、二线城市。预计到2026年,行业将进入商业化2.0阶段,运营范围渗透率达到20-60%,低线城市有望参与。到2032年后,Robotaxi有望实现全区域覆盖推广。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头部企业如Waymo和百度Apollo等,预计将在2024年年底实现收支平衡,2025年实现盈利,这将为整个行业的商业化进程提供重要的示范效应。

市场竞争方面,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Robotaxi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运营效率提升、成本控制以及合作模式创新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例如,小马智行计划在2025年实现自动驾驶车队规模突破千辆大关,并达到单车运营盈亏平衡。此外,企业还将通过与出行平台和出租车公司的合作,共同推动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

Cruise的裁员是一个阶段性战略的终点,不过下个阶段的故事仍未完待续。





PS: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因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不是所有观粉,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有观粉误以为我们没更新。所以,需要各位老铁在每次看文章后,在文章尾端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每天只需点一下即可。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就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您不想错过“中小企业”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


中小企业
为地区制定产业规划,为企业在产业中定位;为企业创立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整合优秀供应商;为企业建立融资、投资的通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