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及空间代谢组多维解析川芎丁苯酞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步骤
回答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及空间代谢组多维解析川芎丁苯酞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步骤,首先需要理解川芎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根茎是主要的药用部位,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苯酞类化合物[7]。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心肌缺血、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12]。
在川芎中,苯酞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涉及多个酶促反应。根据现有的研究,苯酞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通过甲羟戊酸途径和脱氧木酮糖-5-磷酸途径进行[19]。这两条途径中的关键酶包括羟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1-脱氧木糖-5-磷酸合酶、1-脱氧木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异戊烯基转移酶及萜烯合酶等[19]。
为了深入解析这些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和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单细胞转录组学可以提供关于川芎中不同细胞类型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表达模式的信息,而空间代谢组学则可以揭示这些细胞类型中代谢物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6]。
例如,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可以识别出在川芎根茎、叶中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苯酞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14]。结合空间代谢组学数据,可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基因表达与代谢物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步骤和调控机制。
此外,通过比较川芎不同部位(如根茎、茎、叶)的代谢物特征,可以发现各部位中苯酞类化合物含量和种类的差异,这有助于理解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积累机制[6]。例如,根茎中显著富集含氮化合物、酚类等,而茎中的醇、胺类、醚类高度富集,叶中的萜类、酮类、黄酮类高度富集[6]。
总之,通过综合应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和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多维度地解析川芎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揭示其关键步骤和调控机制,为川芎的药用价值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川芎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具体生物合成途径是什么?
川芎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具体生物合成途径尚未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直接描述。然而,我们可以从相关的化学合成研究中推测其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从证据中可以看出,川芎嗪和丁苯酞可以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衍生物。例如,川芎嗪与丁苯酞可以通过硝化、还原、桑德迈尔反应、酯化和醚化反应合成新的衍生物[24]。这些化学反应表明,川芎嗪和丁苯酞可能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基础,这可能是它们在生物体内的自然合成途径的基础。
此外,川芎嗪和丁苯酞的衍生物在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效果[22][24],这暗示了这些化合物在川芎中的生物合成可能与其药理活性有关。尽管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未被明确描述,但可以推测这些化合物可能通过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合成,涉及一系列酶促反应和化学修饰。
总结来说,虽然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未在证据中直接描述,但通过化学合成研究可以推测川芎中的丁苯酞类化合物可能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和化学修饰在植物体内合成。
单细胞转录组学在解析川芎丁苯酞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应用案例有哪些?
单细胞转录组学在解析川芎丁苯酞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应用案例尚未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直接提及。然而,我们可以从相关的植物研究和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的应用中推断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如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已经在植物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揭示植物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生物合成途径等方面[28][29]。这种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分析基因表达的异质性,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尤为重要,因为同一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最终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
尽管没有直接提到川芎丁苯酞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但可以推测,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川芎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分析不同细胞类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人员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这些化合物的合成机制,从而为药物开发和植物育种提供重要的分子信息。
此外,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和验证参与丁苯酞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和调控因子。通过比较不同细胞类型或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可以揭示这些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网络,进一步优化化合物的生产效率。
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如何揭示川芎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代谢物分布和动态变化?
空间代谢组学技术通过整合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对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的内源性小分子和外源性药物代谢物进行原位检测,精准地反映代谢物在组织整体或微区的代谢网络变化特征[30]。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可视化性以及无需标记等优点,能够直接从生物组织中获得大量已知或未知的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药物等分子的结构、含量和空间分布信息[36]。
在川芎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代谢物分布和动态变化可以通过空间代谢组学技术进行揭示。首先,通过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对川芎组织中的丁苯酞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从而获得其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空间分布信息[36]。其次,结合代谢组学技术,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动态变化过程[31]。
具体来说,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无标记、可视化检测川芎组织中外源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植物组织中多种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途径和积累规律[30]。例如,通过质谱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川芎水煎液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原型吸收入血,并观察其在肝门静脉血前的代谢情况[39]。此外,还可以通过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定量可视化阐释丁苯酞类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器官微区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代谢规律[35]。
川芎不同部位(根茎、茎、叶)中丁苯酞类化合物含量和种类的差异研究有哪些?
川芎不同部位(根茎、茎、叶)中丁苯酞类化合物含量和种类的差异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丁苯酞含量的差异:研究表明,川芎不同部位中丁苯酞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根茎部位的丁苯酞含量最高,其次是茎,叶部含量最低[40]。这一结果与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的总相对质量分数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中根茎部位的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含量也较高[42]。
丁苯酞种类的差异:在川芎茎叶中,通过化学分离和结构鉴定,从石油醚部位中分离鉴定了34个苯酞类化合物,包括15个单苯酞和19个苯酞二聚体[41]。这些化合物中,有多个是首次从川芎茎叶中分离得到的[41][43]。此外,川芎根茎中也分离出了多个苯酞类化合物,包括一些新的苯酞苷类化合物[48]。
干燥方法对丁苯酞含量的影响:不同的干燥方法对川芎不同部位中丁苯酞含量有一定影响。研究建议川芎全株宜选用晒后烘干的干燥方法[40]。
加工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同加工方法对川芎饮片中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例如,鲜切饮片中挥发油及苯酞类化合物含量更高,可作为一种新型加工方式[42]。
药效研究:川芎茎叶中的苯酞类化合物不仅含量丰富,而且具有显著的血管舒张活性。这些化合物通过作用于电压离子通道,如钾离子通道和L-型电压钙离子通道,从而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导致血管舒张[41][43]。
川芎不同部位中丁苯酞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植物的生长发育、部位特性以及加工方法等因素有关。
川芎丁苯酞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有哪些?
川芎丁苯酞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血管保护作用: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对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52]。这些化合物通过松弛平滑肌、增加皮肤血流等机制发挥作用[50]。
抗肿瘤作用: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特别是Tokinolide B,已被发现可以靶向调控TR3核受体,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种化合物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通过激活Caspase-8和Caspase-3诱导PARP切割,并且能够浓度和时间依赖地激活核受体TR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51]。
镇痛和抗炎作用:川芎的化学成分,包括苯酞类化合物,对心脑血管系统、肝肾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具有镇痛、抗炎等药理活性[53]。
其他药理作用: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还显示出抗抑郁、抗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细胞保护和改善心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53]。
川芎丁苯酞类化合物的研究显示了其在心血管保护、抗肿瘤、镇痛、抗炎等多个方面的潜在药理作用。
脑图
相关事件
事件名称 | 事件时间 | 事件概述 | 类型 |
川芎螺内酯的发现与研究 | 2018-04-12 | 研究人员从川芎中分离出丁苯酞衍生物,其中川芎螺内酯显示出潜在的抗炎作用。 | 科学研究进展 |
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2012-10-25 | 综述了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吸收代谢和分析方法等最新研究进展。 | 科学研究进展 |
川芎不同部位代谢物的深度解析 | 2024-01-09 | 通过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深度解析了川芎不同部位的代谢物特征。 | 科学研究进展 |
川芎萜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 1985-04-15 | 报道了新分离得到的萜类化合物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以及β-谷甾醇等萜类化合物。 | 科学研究进展 |
相关组织
组织名称 | 概述 | 类型 |
国家中药材GAP基地"川芎GAP都江堰示范基地" | 该基地专注于种植和研究川芎挥发油,为其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科研/教育 |
Google Scholar、PubMed、WOS、Science Citation Index Finder、Springer Link和CNKI数据库 | 这些数据库被用于搜索相关文献,以了解川芎苯酞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等。 | 科研/信息检索 |
参考文献
1. 陈建,赵德刚.植物萜类生物合成相关酶类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4.
2. 马靓,丁鹏,杨广笑等.植物类萜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
3. 郑怡然,韦玮,杨秀伟.川芎中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和BV2细胞系NO生成的新的丁苯酞衍生物——川芎螺内酯[J].中草药,2018.
4. 占爱瑶,由香玲,詹亚光.植物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10.
5. 张晓琳,徐金娣,朱玲英等.中药川芎研究新进展[J].中药材,2012.
6. 李若诗,丁海燕,杜华等.基于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的川芎不同部位代谢物深度解析[J].核农学报,2024.
7. 韩炜.川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7.
8. 肖永庆,李丽,游小琳等.川芎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
9. 王普善,高宣亮,福山爱保等.中药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一种萜类化合物[J].中草药,1985.
10. 吴琦,杨秀伟.国家中药材GAP基地产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8.
11. 韦玮,徐嵬,杨秀伟.规范化种植川芎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7.
12. 李字棋,刘日群,刘小金等.川芎中苯酞类成分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研究进展[J].中成药,2024.
13. 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川芎有效成份的研究——新的苯酞类化合物4-羟基-3-丁基苯酞的结构测定[J].药学学报,1979.
14. 宋涛.川芎根茎、叶转录组测序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
15. 杨滢.植物萜类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比较及其在丹参中的表达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6. 成都中医药大学.川芎基因组从头组装及其活性成分合成基因的挖掘[D].成都中医药大学,2022.
17. 陆锦池,陈荣山,刘长辉等.浅述植物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J].农业科技通讯,2009.
18. 安昌,秦源,方韵颖等.药用植物三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2.
19. 马转转,庞潇卿,谌容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0. 唐飞,闫洪玲,杨丽等.川芎茎叶中苯酞类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1.
21. 詹玉莲.紫杉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及手性药物左旋3-丁基苯酞生物合成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22. 朱桃,李毅,樊玲玲等.川芎嗪-丁苯酞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J].化学试剂,2017.
23. 川芎中三个新的丁基苯酞类化合物.
24. 贾镇,罗碧兰,郑帅等.川芎嗪与丁苯酞及花椒毒醇拼合衍生物的合成及抗凝活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22.
25. 任东春,杨念云,钱士辉等.川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
26. S. Bendall, Erin F. Simonds et al. “Single-Cell Mass Cytometry of Differential Immune and Drug Responses Across a Human Hematopoietic Continuum.” Science(2011).
27. Evan Z. Macosko, Anindita Basu et al. “Highly Parallel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Individual Cells Using Nanoliter Droplets.” Cell(2015).
28. 1. 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2.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3.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单细胞测序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24.
29. 陈柳宏,赵春雷,王希等.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22.
30. 殷志斌,黄文洁,伍欣宙等.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进展和挑战[J].生物技术通报,2020.
31. 赵杰,冯素香.空间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23.
32. Patrik L. Ståhl, Fredrik Salmén et al.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tissue sections by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Science(2016).
33. Samuel G. Rodriques, Robert R. Stickels et al. “Slide-seq: A scalable technology for measuring genome-wide expression at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Science(2019).
34. Kok Hao Chen, A. Boettiger et al. “Spatially resolved, highly multiplexed RNA profiling in single cells.” Science(2015).
35. 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下)[J].中国民间疗法,2024.
36. 王希,汤冬娥,蔡晚霞等.空间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21.
37. 何诗瑜,曾仲大,李博岩.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24.
38. 舒冰,周重建,马迎辉等.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
39. 刘洋,罗志强,吕贝然等.多成分药物序贯代谢方法用于川芎水煎液多成分不同阶段吸收代谢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
40. 余昕,张丹,欧丽兰等.不同干燥方法对川芎不同部位丁苯酞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
41. 唐飞.川芎茎叶“主风眩”舒张胸主动脉新颖苯酞的发现[D].成都中医药大学,2021.
42. 刘娟汝,刘雨诗,刘红梅等.川芎不同部位及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中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对比[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43. 唐飞,谭玉柱,敖慧等.川芎茎叶中血管舒张活性苯酞类成分研究[J].中草药,2020.
44. 张丽娜,赵亮,宋宁等.新鲜和干燥川芎根、茎、叶、花挥发油的GC-MS分析[J].中成药,2021.
45. 陈雏,吴燕,李彬等.UPLC法测定川芎生长过程中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
46. 潘明凤.川芎的化学成分研究与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D].西南交通大学,2014.
47. 谭玉柱,闫洪玲,杨凡等.川芎地上部位的质量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
48. 李乐洁.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
49. 刘云华,易进海,邵华武等.替代对照品法同时测定川芎中丁苯酞和藁本内酯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2.
50. 川芎产生的苯酞效果[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
51. 陈红丽.基于TR3核受体靶点川芎中抗肿瘤苯酞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D].厦门大学,2018.
52. 朱尧,刘溦溦,顾宁等.川芎的活性成分及其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6.
53. 张晓娟,张燕丽,左冬冬.川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0.
2024-10-25
2024-10-25
国自然试听课来扫码申请!
本次国自然试听课全程录像,如需要回看录像的,请扫码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