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亦有光——“张晓刚:蜉蝣”

文摘   2023-04-29 11:59   云南  

展览海报 (图片来源:龙美术馆(西岸馆)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张晓刚:蜉蝣”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此次展出八十余件作品中,包括了布面油画,纸上油画,装置,以及手稿等,创作时间从1984年跨度到2023年。这些作品呈现了张晓刚艺术的心路历程。尽管时间上跨度了40年,但作品始终秉承了张晓刚作品中回应“时代”的特点。

 展览以其系列作品“蜉蝣日记”为叙述主线,该系列以艺术家的日常为创作内容,从画室到书桌,从工作到生活,时间集中在2020年到2022年间。在《蜉蝣》系列作品中,张晓刚展现了疫情期间他被隔离了的碎片式的生活。

  作品《蜉蝣日记:2020年2月22日》,采用了纸上油画,和拼贴两种方式来完成,在原本完整沙发背景中央,拼贴上了一个罩着玻璃罩子的男性,在画面的右边,拼贴了一只戴着蓝色口罩,四只脚同时站立在一个面积小,与沙发差不多高的正方体柱子上。画面没有突出空间感,营造了狭小的空间视觉效果,画面中心物是一个沙发,人物双手交叉放在肚子上,双脚分开,仰头闭眼的姿势坐在沙发中间。沙发后的背景墙,平涂灰色,同时拼贴上了有细小格子的纸,这些大小不一的拼贴纸,让平铺的灰色背景有了变化。看似让墙体残破,裸露出墙体的内在结构。同时也打破了密闭的灰色平涂,让墙面有了呼吸的“气孔”。此外,画面中的人物,动物,以及墙面的拼贴自然形成的边缘线,划分了画面,拼贴的边缘暗示了“隔离”的存在。作品整体氛围安静,却有强烈的叙事性,像是一种独白,默默传达情绪。

     在张晓刚的作品中,有两个从早期《大家庭》系列作品延续至今的“传统”符号,一是类似光影的“印记”,二是一根细细的“红色线条”。“印记”在作品中代表时间,暗喻了历史。这些“印记”大部分被都出现在人物的脸上,像胎记一样,成为一种特别的识别符号。“红色线条”则若隐若现的从背景里曲曲折折的穿过画中的主体,或人,或物。这根“红色线条“暗示了血缘,结合着灰色背景,以及画面清冷的氛围,这种血缘亲密而疏远。这两个符号,成为了张晓刚作品的代表。每当这两个符号出现的画面中时,作品氛围便会显得沉郁,有强烈的情感冲击,但却难以诉诸。在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红色线条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在《蜉蝣日记:202257日》(2022年),《舞台3号:城堡》(2020年),两幅作品中,线条变成了一些琐碎的插线,或连接着电器,或没有任何链接,只是穿插于画面中。这种变化,早在2012年作品《我的母亲》中就出现。以往“红色线条”被两根插线替代,一根插线插在一个插板上,另一头链接着“母亲”头上的电灯。而插板的线则被切断在作品的左下角尽头。这种变化暗示了张晓刚开始用一种新的思路去叙事,并且将一部份叙事的权力交给了观众。这在他与易丹的对谈中可以得以印证。

每个局部都有主体,都成立,但这些独立的主体,最终又可以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叙事,观众通过寓意式的形象去感受和想象,继而来完成这个关联。

李佳,公众号:龙美术馆LONG策展人文章 | 张晓刚:时间的承诺


张晓刚的作品中,时代的印记从来没有褪去过,历史一直在为他的艺术提供素材,而他对时代,还有时代之下的人,或事,或物,也没有停止过观察和思考,让他的作品最终得以成为艺术的印记。

蜉蝣如光,光阴似印,印在脸上,连在血液中。
尽管蜉蝣如光,稍纵即逝,但蜉蝣亦有光,刻在时代里。

展览展至202357日。

肆月在南,我们遇见,你看见。

肆月南
肆月南,风起。我们遇见,你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