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艺术

文摘   2024-09-30 10:51   云南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赦令”,宣布给基督教完全的自由,[1]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希腊城市拜占庭,这次迁都造成了帝国的分裂,形成东西罗马两个政权,政权的分裂也引起了宗教的分离,最终基督教分为了东正教和天主教。教会分裂对基督教的艺术也产生了影像。

君士坦丁迁都的拜占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拜占庭艺术不仅是指东罗马时期的艺术,更是一种基督教艺术的风格。基督教从建筑开始逐步呈现这种风格,意大利的拉文纳保留了最完整拜占庭风格建筑群落,圣维塔莱教堂是这时期的代表建筑。

圣维塔莱教堂建于526-547年,属于集中式教堂。教堂内部装饰了华丽的镶嵌画,其中最为重要的三幅分别为:《荣耀基督》,《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皇后泰奥多拉及其随从》。这三幅镶嵌画用统一的风格分别表现了,基督,查士丁尼大帝及其皇后,人物身驱显得轻盈且动作僵硬,面部特征刻画仔细,但头在身体比例中显小。整体画面多彩绚丽,氛围肃穆和谐。在《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中除了查士丁尼大帝,还表现了一位教皇。这位教皇身着由白色打底黄色的教皇服饰,右手持十字架,正视观众,尽管衣着没有与之并列的查士丁尼大帝华丽,但是这幅图中,皇帝和教皇在画面中的比例几乎是1:1的关系,尽管皇帝的位置会更加的中心位一些,但教皇的神气并未显露出对皇权的畏惧,相比皇帝,教皇眼神则更加的坚定有力。圣维塔教堂的三幅作品分别代表了神权与皇权两种力量,并暗示了这两种力量在人间的不同状态下的关系,基督是无上光荣的,也是宗教的核心所在。皇帝和皇后代表了人间的权力。而,皇帝与教皇的并列,则象征了这两种力量共同管理人间,皇权有主导的能力,但宗教则更加毋庸置疑。

另外一个代表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同样都是查士丁尼大帝时代修建的大型宗教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建筑结构结合了多种建筑元素,从整体外观上看,它有集中式教堂的样式,同时结合了早期的巴西利卡式的纵轴线。相比圣维塔莱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体积更大,内室结构和空间更开阔,这得力于建筑核心部分的巨大穹顶,并放弃了原来用墙体承重,将建筑的重量分散到了穹顶下的四个扶垛,承重的改变带来了更加轻易和开阔的室内空间,同时建筑也变得更加轻盈了。

 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壁上曾经也装饰了镶嵌画,1453年土耳其占领后,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为清真寺,教堂内的圣象画均被涂抹覆盖。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代表着拜占庭辉煌艺术的象征。

肆月在南,我们遇见,你看见。


[1] 《外国美术简史》,丁宁主编,张敢,李云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第一版,第116页。



肆月南
肆月南,风起。我们遇见,你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