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怀念外婆

文摘   2023-01-30 08:58   云南  
《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一书是巫鸿为艺术家宋冬及其母亲共同创作的作品“物尽其用”所著的。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巫鸿从美术史的视角分析和解读了作品的艺术属性和社会意义,从传统的中国家庭情感枢纽和结构出发,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深刻而又明确的阐述了作品所要传达的一种复杂且又单纯的家庭情感。同时通过梳理艺术家宋冬其他相类似作品的创作脉络,为作品的艺术属性放置在私人家庭情感与特殊的时代社会背景相交织的历史河床上,勾勒了一个既单纯又错综复杂,既私人又普遍的精神世界。在书中第三部分中可以见到有关该作品的其他文章中,都会提及自己的母亲有着和宋冬母亲一样的生活习惯。
“物尽其用”是一个庞大的装置作品。作品的主要元素来源与艺术家宋冬的母亲一生的“收藏”。例如:肥皂,布头,桌椅,等等一切生活日用品。小到针线,大到家具,把一切日后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尽可能的留下来。然而,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并没有发挥作用。但是“以后可能会用到”的想法根深蒂固的长在了,这位经历战争和社会混乱,物资及其匮乏年代的母亲脑海中。因此,尽管没有真的用上,还是一如既往的收集保留了这些“宝贝”。在巫鸿编著的书中,第二部分就是赵湘源(宋冬母亲)对这些“收藏”的回忆和介绍。从她的文字中展现的是特殊时代中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奋斗历程,以及两代父母(赵湘源的父母,以及她自己)为家庭,生活,儿女们操持的一生。
艺术家宋冬创作该作品的初衷始于,他想通过艺术的方式让母亲从父亲突然离世的悲伤中脱离。他在与巫鸿的对话中说到,他的母亲原本就有收集生活用品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在他的父亲离世后变的更加夸张。他认为母亲是想通过留着这些旧物件,而保留父亲的痕迹,或是一种怀念的方式。他看着郁郁寡欢的母亲,又联系到之前与父亲共同创作《抚摸父亲》的经历,决定将这些物品,甚至连同老房子一起,作为一件作品展出。
2005年“物尽其用”第一次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展出。在展出的现场,赵湘源作为作品的作者之一,在现场一边整理着上万件的“收藏”,一边与来观展的人聊天。这件庞大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回忆或是认识了解中国生活方式的窗口。而对赵湘源本人来说,在回顾这些物品时,更像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告别仪式。这些东西从此不再属于她个人,而是会被不同的人赋予各种不同的意义,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这件作品在2006年参加韩国第六届光州双年展时获得双年展大奖。此后,相继在德国,纽约等地参加国际大展。在作品不断往外走的过程中,赵湘源也不断变得开心起来,她对宋冬说:“看吧,留着有用吧。”
作品“物尽其用”所展现的是与消费社会背道而驰的另一种生活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几乎印在了每一个进入家庭的中国女性脑中,甚至这成为一种社会评判一位家庭女性的道德标准。并且这条标准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转变。中国有无数个“赵湘源”存在,或者说每个中国家庭至少有一位“赵湘源”。“物尽其用”正是“赵湘源”们守护家庭的生活之道。这种生活之道且一直被传承。
后记:H的外婆也是一位“赵湘源”。 外婆一共生了9个孩子,两个儿子,七个女儿。女儿们为方便照顾把外婆从老家接到了城里。和赵湘源保留和收藏不同的是,住在城里,失去“劳动权利”的外婆,开始从外面带“垃圾”回来。时间一长,那些“垃圾”塞满了屋子和楼道,无论女儿们如何劝说,甚至是强行把她捡回来的东西又扔出去,外婆不反驳,不反抗,只是沉默执着的带回来她认为还有用的东西。直到她去世,H的母亲在收拾遗物时,在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发现一个沓用手绢包着的零钱。这些零钱是外婆卖“垃圾”的钱。
外婆是靠着卖菜种,种地,养大了9个孩子。在没有读到“物尽其用”以前,H并没有理解外婆捡垃圾的行为。没有理解她在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想靠着自己的能力生活的自尊心。以及她想尽可能减轻子女们负担操心。
怀念外婆。

肆月在南,我们遇见,你看见。‍‍‍‍‍‍‍‍‍

肆月南
肆月南,风起。我们遇见,你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