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了解精神障碍的好窗口

健康   2024-05-26 12:19   广东  

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病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不难注意到电影银幕上的那些有点特殊的人物形象——从《雨人》中固执但又纯真的“雨人”,到《飞越疯人院》中勇敢激扬、桀骜不驯的墨菲,从《美丽心灵》中痴迷数学、与病情顽强斗争的纳什,到《玛丽和马克斯》中失意潦倒又富有人生智慧的马克斯——是的,他们是一些可以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角色。

这些人物通常有着鲜明的个性、善良的品质、执着的做派、独特的人生道路,以及一些特殊的人格缺陷和困境,这些构成他们丰满立体的形象,也带来大量的故事冲突。这些是被巧妙包裹在“精神障碍患者”这个身份之中的,精神障碍往往是人物角色和电影情节的独特支柱。精神障碍能够帮着拽着观众进入一个特殊的人生之中,比如像《我是山姆》中的愚笨父亲一样面对聪明的女儿感到窘迫尴尬和束手无策。观众被主角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时,有一部分就是来自其附着在精神症状上的品质,比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因为愚笨而刻板地坚守简单的道理,反而收获意外的成功。

不仅观众喜欢精神障碍形象,电影创作者们也很重视利用精神障碍素材。有些是现实中的患者的故事被改编,比如《国王的演讲》中受口吃困扰而最终克服口吃的国王。有些是拿精神病院场景来讲一段感人的故事,比如《尼斯·疯狂的心》中的女精神科医生帮助病人成为艺术家的经历。有些是用患者的精神症状引出一段奇幻故事,比如《神探》中的侦探的幻觉能够作为一种了解他人心里的超能力。还有些是用精神障碍作为故事主题来引诱读者进入精神症状中,比如《楚门的世界》就是把读者置身于“妄想”这种体验之中。

这并不是偶然的。电影,就是应该拥抱精神病学。因为电影是最立体最形象地表现人类精神生活的艺术形式,而精神障碍是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最骚动、最出格、最摇曳多姿的成分的总和。

既然电影和精神病学有这么密切而奇妙的联系,那么,怎么才能走进电影中的精神病学世界呢?

这还真是个问题。因为这些精神病学电影涉及许多不同的精神障碍,在缺乏精神病学知识的情况下,有些精神症状或者精神病理特点没法识别出来,也就难以领会电影的精髓。这些电影利用精神症状的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使人难以了解其全貌。精神症状在电影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当观众回想剧情的时候,就会觉得精神障碍在其中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

那么,这里有一位既懂精神病学又懂电影的人,愿意来给大家做点小小的指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陈智民医生,就是这么一个“不务正业”又“务正业”的人。说他“不务正业”是因为医生们都在搞生物精神病学研究而他却研究起电影,说他“务正业”是因为识别精神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吃饭的本领,研究电影中的精神症状才是不忘初心的表现。

陈医生写的这本《电影中的精神病学》,想为两类朋友提供帮助。一是帮助观众朋友们。通过讲解电影中出现的精神症状、分析人物角色体现出来的病情规律、分析精神症状在电影中发挥的功能,帮助这类朋友借助精神病学知识更好地欣赏电影,并通过电影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第二是帮助电影创作者们。希望通过对这类精神病学电影的分类、在表现精神症状中的准确和不当之处、精神障碍在电影中的不同功能、有哪些可用于创作精神病学知识等,帮助创作者们更好地利用精神病学。

解读电影的书常常会有一个两难,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剧透。剧透了会影响读者去看电影的兴趣,不剧透又会给读书带来困难。本书作者权衡后,还是决定不剧透——因为作者还是希望大家能亲自去看电影原片,去亲自感受那些在电影中喜怒哀乐的人们。毕竟,看一部电影就是冒用了主角的身份去多活了两个小时的神奇人生,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这些电影都能在互联网上获取到,这本书的目录能帮助大家按图索骥、将精神病学电影一网打尽。

作者建议这么阅读这本书:读者朋友可以在目录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病种,先看电影,再阅读本书的分析。如果还能再回过头看电影,那就更好了。这本书不是用来一口气看完的,它应该和许多电影一起,陪伴人走过一段人生。

《电影中的精神病学》这本书已经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上平台上市,欢迎大家选购。已经有一些对于电影的讲解视频和表现精神症状的视频片段放在B站《文艺精神病学俱乐部》上。

另外,也欢迎大家在豆瓣电影上评分并留下书评——书中有一些涉及到某些精神障碍的内容,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面世,只能通过网络来分享。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瑰丽多姿的精神病学电影世界吧!

双相躁郁世界
过山车玩家的原创非虚构故事平台。我们希望能通过故事、展览与纪录片等形式,构建本地化与多元化的双相亲历者群像,提升公众对双相的认知度与自我关怀的意识,为双相去污名化、去浪漫化,促进社会平等、多元与包容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