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微刊2022年第四期榆林专题

文化   2022-04-29 22:53   重庆  

本期目录


1. 学术评论

*非遗剪纸:“守正”是传承与创新的底线  | 罗雨林

*榆林“山花”别样红  | 陈竟

*民间剪纸的保护与创新 | 张芳

*正姹紫嫣红开遍

一一榆林民间剪纸概述 | 张芳


2. 作品赏析

*谈《一帶一路创辉煌》创作体会  | 李淑琴

*武燕《涌泉跃鲤》的守正创新   | 郑晓筠

*沉醉不知归路——李凤英剪纸欣赏 | 郑晓筠


3. 剪纸精品

*榆林优秀作者精品力作一百多件


4. 剪纸教学

*李凤英脱稿剪纸示范表演教学

*李淑琴脱稿剪纸示范表演教学


5. 剪纸活动


Catalog of this issue


1. Academic review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per-cut: "Keeping tradition" is the bottom lin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 Luo Yulin

* "Mountain Flower" in Yulin is excellent and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ces | Chen Jing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folk paper-cuts | Zhang Fang

*Blooming everywhere

--- Overview of Yulin Folk Paper-cut | Zhang Fang


2. Appreciation of works

*Talking about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Li Shuqin

* Keeping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of Wu Yan's work " carp jumping out of spring " | Zheng Xiaoyun

*revelling and don’t want to go back  - Li Fengying's paper-cut appreciation | Zheng Xiaoyun


3. Paper-cut boutique

*More than 100 good works by excellent authors in Yulin


4. Paper-cut teaching

*Li Fengying's unscripted paper-cut demonstration performance teaching

*Li Shuqin's unscripted paper-cut demonstration performance teaching


5. Paper-cut  activities




01  学术评论



非遗剪纸:“守正”是传承与创新的底线


罗雨林


民国时期佛山铜凿剪纸《焰火迎春》

 (选自《广东民间美术》)



近年来,在剪纸非遗界,刮起一股“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脱离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推销“去民间化”的所谓专业“西洋化”“绘画化”“机器化”“商品化”等创作理念,一时造成剪纸非遗界在传承与创新关系等理念上的混乱。对此,我深感不安。作为从事抢救研究非遗一辈子的专业研究者,我想就此谈点自己的意见。


“民间”是非遗的底线


“民间”是非遗传承的底线。

据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的职责首先是要坚持在“民间”。守护住“民间”这条正道和底线,才能进行传承与创新。舍弃“民间”的所谓“创新”,是一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包括非遗在内的一切民间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在民间这块沃土上培育、盛开的鲜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母体文化。与精英文化不同,非遗是完完全全由民间普通劳动者创造,又由他们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留下的成果。如果我们抛弃了“民间”这条底线,非遗等民间文化就会异化。


“守正”是传承的根本


非遗剪纸的传承,首先应强调“原汁原味”地、“真实无误”地、“全面系统”地“传承”,而不是“创作”。这种整体性的传承是守正的真正含义,也是传承的头等任务!

传承要守的“正”是什么?我认为,它不是泛指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而是非遗传承的规律。传承要“传”的是什么?有人认为,传承就是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徒弟、学生,传给下一代。我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片面、简单。所谓“原汁原味”传承,不仅仅是技艺,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精神,是把历代相传的技艺和图样等“不走样”“不变味”地复原传下去,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比如,潮州剪纸拥有许多巧夺天工的技法:罗瑞瑜剪(刻)公鸡鸡冠,独创了暗刀法,又称压刀法,能造成浮雕似的立体感;杨雪友剪公鸡、丹凤,在羽毛处理上则创造了独具匠心的技艺手法——用特小的剪刀进行“切丝”(即锯齿状刀法);李木林也创造了“双面一样花”的技法……他们创造的技法里,深藏着的敬业精神和智慧,都是当下剪纸必须传承不能丢弃的灵魂和生命。

此外,剪纸一定要强调剪刀的力量。剪纸是剪(刻)刀与纸张的交合与分离而形成特定语汇的艺术。剪刻作品时,画稿仅起构图布局作用,真正的“形”、“势”及节奏和张力,其实取决于作者剪(刻)刀走过的痕迹。无论是填色、衬色或染色,都不能掩盖剪(刻)刀的主要功能作用,更不能用画笔代替剪(刻)刀,用绘画的语言叙说剪纸。前辈在历代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经典的纹样,如“月牙”、“锯齿”、“漩涡”、“鱼鳞”、“米粒”、“祥云”等。这些程式化的符号,烙下了剪刻纸艺术走过的历代传承与创新的印痕,也是潮州剪纸艺术的特质,是传承时必须守住的正道。

潮州剪纸老师傅常说,剪一张纸,是小孩子都会的事,也很容易学会基本剪法,但若要熟练掌握,则非要相当时间不可。倘若要进一步掌握传承创作,则需要“技”与“艺”的巧妙结合和想象力的无边无界。过去老奶奶剪“花”,各式各样,你爱什么,她就能剪什么,信手剪来,栩栩如生,就是因为她们已将技与艺融为一体,化入血液。


“创新”是守正的发展


运用民间思维,立足乡间水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后传承。守正而后创新,这是非遗传承发展之路,历代剪纸艺人都是沿着这条路行走的。

供品花是潮汕地区民俗作为装饰供品的剪纸,是一种表现形式独特的剪纸类型。这种剪纸源自民间游神赛会习俗,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中,是潮汕地区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代代相传、历经千锤百炼的杰出创造。在配合迎神赛会活动中,从最初用实物供品作拜祭,到运用简单剪纸作装饰,再到改进成复杂优美的剪纸,供品花的传承发展就是守正创新的最好写照。

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艺人们在继承前辈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精益求精,把技艺锤炼得越发精绝超凡而成经典。流传至今的经典图谱,多随物像而剪饰,呈现出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凡是能用作祭拜的水果供品,艺人们都可别出心裁地创造出适合它的水果供品花。既有中秋拜月用的,也有时年八节、敬神拜祖用的,还有婚嫁习俗中用的,可谓异彩纷呈,花样奇绝。这些供品花艺术构思都是源于生活,非常精妙。其造型简洁灵活,都是按照附物随形的创作手法进行布局结构的,是历代潮阳妇女们的集体守正创新的成果。


(作者简介:罗雨林,系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博专业研究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剪纸创研员。)





榆林山花别样红


 ----《榆林剪纸精品》序


陈 竟 


榆林民间剪纸学会会长张芳女士主编了《榆林剪纸精品》,她将图文发给我,征求我意见,并请我写个序。近来确实很忙,出版社约我主编的20本《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丛书和编著的近10本其它套书,我正在加班审编和撰写。其中有几本分册的序言尚未动笔,但《榆林剪纸精品》的序言一定要抽时间写。为什么呢?因为前年张芳女士请我参加了“榆林民间剪纸精品展”开幕式,我被展览的作品震撼了。可以说,在我参观过的地区民间剪纸展览中,还未见过这么多的高水平作品。我在发言中曾激动地说:“榆林的民间剪纸在全国名列前茅。”我总结为“三多三高”。

  

哪“三多”呢?


 一是优秀作者多。榆林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自2003年榆林剪纸学会成立以来,发现和团结了大批民间剪纸作者与爱好者,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皆有的民间剪纸队伍,涌现了许多优秀作者。例如,老年作者有郭佩珍、吴锦珍、党殿英、姬文莲、李鱼等;中青年作者有华月秀、李凤英、曹毛女、马春云、慕明义、康巧莲、张锦芳、曹宏霞、赵向峰、陈艳芬、郭宏雄、马连军、贺继琴、史宏丽、李改琴、张晓梅、郑飞雁、武燕、董林梅、高晓莲、马志芹、李淑琴等。其中有些作者是省、市非遗(剪纸)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是个性风格多。榆林地处陕北,与山西、甘肃、宁夏、内蒙接壤。在古代,这里是边塞要地,有大量官兵长年防守。这些官兵和家属来自内陆各省,他们将各地的文化带到这里汇合交融,其中包括民间剪纸。因此,榆林的民间剪纸风格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多种多样。既有本土的华夏文化,又有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还有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传承的印迹。例如,榆林民间剪纸个性风格有的粗犷、简括、纯朴、厚实;有的纤细、精巧、丰满、秀美。而且,这些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又在不断地交融变化,形成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

  三是创新作品多。榆林地区民间剪纸作者,无论是老年作者,还是中青年作者,传统而又不保守。他们的开放创新意识较强,但这种开放创新又不脱离传统的根基,是站在传统这个巨人肩膀上的迈步,是在古老传统大树上开出的新花果。他们用传统的技法吸收新式材料,借鉴其它艺术的长处来表现永恒的主题,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他们的作品给人一种“新瓶装老酒”的美味好感。这在些中青年民间剪纸作者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和突出。


  那“三高”又是什么呢?

 

 一是文化价值高。所谓“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各种自然环境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传统文化,也会呈现出明显不同。民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之一,它也记录着历史上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榆林民间剪纸是华夏文化、乃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因为陕北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而榆林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汇聚地。它积累了不同时期大量原生态的非遗文化遗产信息,所以,在榆林遗存的传统民间剪纸中,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从中可以获得研究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等人文科学的珍贵资料。

  

二是艺术价值高。所谓“艺术价值”,是指人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地域审美观生成规律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及其审美价值。榆林民间剪纸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今榆林及周边地区乃至于全国不少地区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审美特征、艺术价值。也可了解榆林民间剪纸在不同时空环境下人类社会审美情趣的变迁和发展。

  

三是社会价值高。所谓“社会价值”,是指民间剪纸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某种价值。榆林民间剪纸是一种“活态的”中华民族非遗文化。其中,包含着伦理、道德等民族精神,这些直接影响到中国人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方面,对稳定社会秩序、维系社会公德、融洽民族关系、建设当代精神文明等方面,都会发挥一定作用。例如,榆林民间剪纸中有不少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的道德体系的主题,对稳定社会、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正因为上述原因,榆林民间剪纸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历届国内外剪纸展览中获奖面最多,而且获得大奖和其它奖项的人数也最多,名列全国前首。

  人们把民间剪纸比喻山野之花,每到秋季,天高气爽,陕北山丹丹花开得红艳艳,而榆林的民间剪纸就象那山丹丹花一样开得别样红艳夺目!

                                                                               2013年10月15日写于金陵民艺斋


【个人简介】陈竟: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国家高级美术师,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创始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民俗文化艺术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民间剪纸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张 芳


民间剪纸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其实施保护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它的传承与发展。下面笔者就从中国剪纸和榆林剪纸两个议题分别论述民间剪纸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

 

 议题一:中国民间剪纸的保护与传承


一、民间剪纸的保护工作


1、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质

从作者层面讲,剪纸是民间群体艺术,不是上层专业艺术,作者主要为广大劳动者及中下层知识分子,其中,妇女占多数;从造型上讲,它是意象造型艺术,凭着作者思想感情和主观想象,不受时空、比例、透视、体积限制,采用夸张、象征等手法塑造形象,表现主题;从功能上讲,它是民俗生活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欣赏艺术。它伴随民俗生活而产生、流变、发展 ,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具有较高的挖掘、研究、拓展、借鉴的学术价值。

绥德  郝国兰 《花瓶》


2、民间剪纸的创作理念

与中国其它民间文化一样,民间剪纸的表现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剪纸的装饰性、实用性和历史性的差异。从民间剪纸的创作理念上讲,它大都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也体现出老百姓真挚的爱心和执著的乐观心态。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民俗、生产、生活作为创作素材,一把剪刀一张纸,用以观察世界、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民间剪纸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几乎没有门槛的艺术,一种极其自由的表达方式。这种镂空取舍的艺术,一剪刀下去就决定成败,所以需要预先在脑子里作出通盘考虑,手、眼、脑一起到位;作者的生活、性格、观看事物的方法、价值观念,都会自然融入作品里。所以,如果我们认真欣赏、品味民间剪纸,就会发现它里面有很多隐秘而有趣的东西,仔细追溯,它可能向过去延伸到很远很远。


3、民间剪纸保护的必要性

目前,民间剪纸同传统非遗中的诸多项目一样,正遭遇着日渐失传的困境。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古老的农业文明衍生出的传统服装、饮食、习俗、手工技艺等一整套生活方式,都在环境的变迁中渐被瓦解,尤其一些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工艺复杂,回报很少,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继承,这让大量的传统手工艺及音乐、绘画、地方戏等成了失传的高发区,因此,对它的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许多环节都带有抢救性质。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民族文化工程,需要政府和民众同心同德,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府谷  赵改顺 《狮子》 


4、民间剪纸保护工作内容

民间剪纸保护工作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全面、静态的保护——把所有在民间流传的剪纸遗产用科学方法记录下来,把民间剪纸成果当作文物搜集起来,放进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保存起来;同时,作品的创作过程、艺人的创作经历、作品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内涵及有关的民俗等“非物质”内容,必须同时记录下来。这应该是各级文保部门和广大文化、文保工作者的职责。

 

      清涧  白翠芳 《公鸡》


二是重点、动态的保护——选择优秀的民间剪纸遗产进行传承创新,使它适应人们新的生活需求,在新的时代存活下来;既保护它传统的优点,又进行创新、提高,从而产生新的艺术生命,达到用艺术传承国家记忆的目的。这应该是政府和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二、民间剪纸的传承工作


1、剪纸传承的必要性

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活”不仅在于依托人的本身存在,身口相传,也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活化与流变。保护非遗,不仅是让它以固定的形态躺在资料室、展览馆、博物馆、聚宝楼里,供人研究、浏览、欣赏、把玩,中止它生命的延续,更要让它在剪纸艺人的手中存活下来,继续与时共进,流光溢彩。非遗保护的成功就是它们不再需要保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对它实施动态的保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承”,依托于人而进行的非遗技艺与精神蕴涵的代代传递与承接。

 

 2、民间剪纸的传承方式

一般来说,非遗在民间的传承大体有三种传统的方式,像风俗、节庆等,是群体共同习得,属于群体传承;手工艺、中医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常只传于有血缘的亲戚,称为家族传承;戏剧、表演、普通工艺等领域有拜师学艺的传统,属于社会传承。这其中,传承人是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的承载者,他们传承的内容包括口头文学、表演、手工技艺和民间知识,需要完整掌握其精神要领、传统知识或特殊技能。剪纸艺术属于社会传承,剪纸传承人肩负的责任,就是要传承好民间剪纸的精神内涵、语言符号、构图技巧、剪艺功夫以及地域风格等多方面内容,它与民众的现实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始终相依共存。


3、民间剪纸的类型

民间剪纸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原创型,也称“原生态”,由不太懂传统剪纸技法的妇女所剪。其特点是没有程序,不受约束,随意大胆、自由活泼地抒发人类童年时期的造型意识与审美观念。其作品粗犷朴素,造型生动,生活气息较浓;缺点是刀法简单,表现形式单一,装饰纹路单调,内容不够丰富。如果能把传统剪纸的花草纹饰巧妙吸纳于其中,产生既有原创意味的造型,又有传统剪纸的打扮和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效果会更好。此类剪纸在现实中占比例很小,但它属于剪纸的原创形态,具有历史考证价值和现实借鉴效应,是剪纸艺术深扎于民俗沃土中的根系部分。


神木  李珍珍 《窗花组合》


二是传统型,也称“传承型”,是指代代相传的剪纸艺术。它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民间剪纸中占主导地位。它的造型、技艺,在历代艺人的不断传承、创造与提高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独立的民间美术造型体系。这类剪纸中的花、鸟、虫、鱼等动植物图样,都有一定的寓意和讲究,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善的意念和美的追求,是民间剪纸艺术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民间剪纸连接原生根系、支撑创新枝叶的茎秆部分。在陕北,由于文化环境相对封闭,传统型剪纸保留了比较古老的艺术特点,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识和添加复合、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保持了把有形的剪纸和无形的民俗观念巧妙融合于一体的意象化剪纸语言特点,让人更感觉到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质朴的情感追求。

绥德  陈艳芬 《蓝花花》  


三是绘画型,也称“创新型”,主要指受过民间画工及文人绘画影响或是受过现代美术教育的艺人剪纸。这种剪纸有空间感和写实性,需要先设计好图形,然后照图剪刻。这一般是在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包括小城镇),随其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剪纸纹样的风格及造型特点有了时代烙印。作者中不少人既能领会传统剪纸的艺术特点,又有绘画底功。这类剪纸,好的一点是幅面可以任意铺排放大,手法适合表现现代生活内容,整体可达到主题突出鲜明、内容形象直观、易于与作品宣传要义和现代审美观念吻合、时代感强烈的效果;不足处是缺乏传统型剪纸寓意含蓄、内容丰富、剪刻纹饰多样的特点,因此往往显得内涵不够厚重,表现形式简单直白,剪纸语言单调浮泛等。绘画型剪纸是民间剪纸连着根系、茎杆而开枝散叶的部分,比较起来,它可能新颖好看一些,富有实用性和时代感,但其前提和保障是必须在根系的丰富滋养和茎秆的强力支撑下,否则就难以保持它葳蕤的现在和蓬勃的未来。

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创型、传统型、绘画型三种剪纸在创作实践中常常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同生共长着。

还有另外一些分类方式,基本大同小异。不过,无论哪种分类,都需要认真挖掘传统剪纸的技艺,记录其背后的民俗文化过往,本固枝荣,剪纸才能完整地传承下去。


三、民间剪纸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民间剪纸的保护、传承工作也呈现出大好形势。到处的剪艺传习,频繁的展赛交流,新兴的市场需求,使剪纸艺术空前活跃起来,传统的民俗剪纸得以复兴,重放光彩,大量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新型剪纸也不断涌现出来。一方面,在农耕文明中,剪纸艺术为适应新时代审美需求,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式,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粗犷与细致并存,拙朴与精巧同在,单色与彩色斗艳,刻剪结合,染衬并用,甚至将撕纸、烧烫、折叠技法也用上,与板画、刺绣、布贴画等艺术相结合,逐渐改变着固有的形式,形成新的剪纸风格;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大背景下,不少有绘画基础的中青年以及一些专业美术工作者参与到剪纸行业中,以他们的审美爱好、专业底功,辅之以现代化制作工艺,创作出不少反映现代生活、适合大众口味和市场需求的新的绘画型剪纸作品。剪纸艺苑呈现出空前的万紫千红繁盛局面,剪纸的衍生品也在市场上争奇斗艳,变成旅游经济开发的热点。

绥德  汪永红 《团花》


面对新的剪苑局面,人们在振奋欣喜的同时,也产生出不少褒贬不一的评论和对剪纸艺术发展创新的质疑。针对不少地方剪纸商品化严重、越来越缺乏民间剪纸特点的现象,有的甚至是电脑刻绘制作的工业产品,有识者担忧这样会歧路亡羊,损害传统剪纸的艺术本真;也有人认为,在工业文明社会中,剪纸的艺术生命在于画家的剪纸,这些“新剪纸”抢眼好看,“髦”得合时。这是剪纸艺术新与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属于民间剪纸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榆阳  党殿英 《转花》


四、民间剪纸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它有流传性、变异性、集体性、传统性、立体性几大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剪纸也在不断变化创新着,我们一方面要用科学方法尽力保护传统剪纸的原貌,保存其中的优秀成果和历史积淀,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掉过时的、不适应群众需要的艺术成分,使它更符合新的审美需要和生活需求。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传统民间剪纸仍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老艺人们仍有不可替代的培训引导作用。文化遗产不仅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符号象征和记忆,也是新的文化意象和文化记忆的叠加,民间剪纸本身就包含着传统的和现代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一脉相传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创新型剪纸不应该只是美术工作者所独操,也应该包括广大群众,特别是在老一辈剪纸艺术家培养下涌现出的有文化的年轻一代作者,他们是民俗剪纸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美术工作者的探索精神和有借鉴意义的作品,要保护、肯定,但要廓清民间剪纸的概念、特征、价值和文化内涵,防止绘画化倾向,以保持民俗剪纸的本原艺术性和语言特征。

 

 

五、民间剪纸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民间剪纸的继承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继承固然重要,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求得发展。继承的结果是更好地发展,发展的前提是把民间剪纸艺术中最本质、最具活力的东西传承下来。在艺术的时尚和趣味变化中,要鼓励作者积极探索,走自己的路,发挥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不致歧路亡羊,须在探索中不时反顾原点,观照传统,把握好创作方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剪纸艺术如果不推陈出新,不顾及群众新的审美观念,与现实生活脱节,同样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当代剪纸要将继承与发展统一起来,不能墨守成规,总搞“动物世界”“花花草草”老一套。

 神木  赵向峰 《面花》



议题二:榆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一、榆林剪纸的地域特色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剪纸总格局中,陕北民间剪纸因其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而形成的粗犷大气、质朴厚重的风格,被看作是中国北方民间剪纸的一种典范。榆林因为地处陕北之北的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过渡带,地接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历史演进的曲折性和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促成了民间剪纸品类与样式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的厚重性。与同属陕北剪纸范畴的延安剪纸相比,榆林民间剪纸显然更具备多元文化的复合性和边塞文化的开放性,更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质。绥米剪纸根接秦汉,三边剪纸地连南北,神府剪纸风融华夷,在海内外广博赞誉,久享盛名;一把大剪刀在彩纸上自由游走的粗犷气势,浓艳厚重、玲珑剔透又诡异神秘的地域风情和特殊魅力,使榆林剪纸成为榆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地方建设的一种优势资源。

靖边  雷静 《三边窗花》


二、榆林剪纸的发展现状

榆林剪纸历史悠久,发展道路漫长。改革开放后,传统民间文化得以复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努力以及社会力量配合下,作为非遗的民间剪纸得到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和星火燎原式的发展,形成了原生态、传统型、创新型多种形态剪纸互联并进、共同提高的大好局面;在丰富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主题内容和表现样式、改变历来剪纸以妇女为主体的创作格局、造就技艺精良规模可观的剪纸队伍、扩大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促进对外宣传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做出了特殊贡献。

近年来,因诸多原因,由陕北文化研究会及剪纸学会组织的民间剪纸活动减少了,对全市剪纸作者的业务指导不够,情况掌握不全。但在前些年频繁开展展赛交流、培训指导的基础上,更在市县宣传、文旅、工信以至非遗保护中心等部门的关怀重视下,在全国、省、市、县区陆续举办剪纸活动的有利形势下,以及剪纸作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榆林剪纸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随全国剪纸一道,仍然潮涌大江并勇立潮头;民间剪纸队伍仍在不断壮大,剪纸创作质量也在大师、新秀们的探索中不断提升,校园及社会上剪纸传习活动广泛开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剪纸艺人建立了艺术工作室,开设了营业门市部,或者建起了自己的剪纸营销渠道,把传统的民间剪纸推向现代商品市场,为增加剪纸的实用性开拓了途径,也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剪纸形成长效机制贡献了力量。

 

三、榆林剪纸今后工作重点


十多年来,榆林剪纸作者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至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足,有待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改进和解决。为了进一步搞好榆林剪纸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这里简要提几点建议,以开启众智,集思广益。

1、提高剪纸艺术创作水平

(1)对已经达到一定艺术水平的大师来说,有时会因为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感到迷惘或焦虑。这时应该:一是静下心来学习剪纸艺术理论,梳理积累的生活素材;二是横向观摩剪艺界同行的创作经验,广泛汲取民间艺术营养,提高个人艺术素养,拓宽创作思路,激发创作灵感,以突破剪纸创作的天花板,实现自我超越。

(2)对一般作者,特别是年轻剪纸作者来说,应该多向民间剪纸艺人学习,学习剪纸语言的运用、构图造型的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方法,增加作品的乡土韵味和文化内涵。但不要死搬硬套、照本抄袭,也不要盲目跟风、一刀切,一定要体现出地方特色,形成个人风格。大俗即大雅,民间剪纸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技艺,也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法和表达情感的形式,需要作者的艺术悟性与实践中的长期历练。

(3)剪纸源于现实,要想跟上时代,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借鉴兄弟艺术精华,创作富有时代性和个性化的作品。须注意的是,剪纸与宣传画功能不同,剪纸需要发挥主观想象,进行艺术夸张变形,题材有局限性,所以不合适剪写实型人物,特别是领袖像等。在创新型剪纸尝试方面,榆林籍剪纸艺术新秀李金东、惠夜杰等可为典范。李金东的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了现代审美符号,使作品传统但不失大雅,现代又不浮躁。他将民间剪纸的基本理念、文化元素融入作品、并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发表的做法,以及用装饰画形式打进家居市场的思路很有借鉴意义;惠夜杰将常见动植物传统图形的价值形态和审美性格上升到艺术精神的层面,把传统手艺带入时下人们的寻常生活和精神追求之中,使传统精神向现代化靠拢,也很有学习价值。

2、搞好剪纸的传习培训

在广泛开展的传统民间剪纸传习活动中,无论社会传习,还是剪纸进校园培训,不仅要注重学员剪功技能、构图方式等基本功的训练,更需要使其掌握传统的剪纸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教运剪技巧或一味复制剪样,得不到真正传承的目的。尤其在校园培训活动中,我们进行这项工作,主要为了让儿童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因此在培训中,除了授于他们执剪运剪、依样复制的技巧外,更应该讲清民间剪纸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要重点培养学生脱稿创作,发挥其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意念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趣味操作中发展思维,开启智慧。

3、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

(1)坚持正确的创作态度。非遗传承人需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匠人的心,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手中的活计;切忌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积累口碑。要努力向老一辈优秀大师学习,如果没有他们心平气静的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传到今天,非遗项目也无法再传承下去。

(2)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情。剪纸作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因为热爱,所以身心投入;因为担当,所以乐于奉献。因此,无论创作顺利与否,作品获奖与否,别人评价如何,经济得失如何,都不必过分介意。只有一心钻研,勤于积累,勇于实践,才有希望抵达理想的彼岸。强烈的功利目的从来是成功、成才的大忌。

(3)营造和谐团结的创作环境。就集体而言,民间剪纸的各种组织,应该自觉接受地方党政的领导,接受并配合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和社会各界紧密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集体营造一个和谐舒畅的工作环境,以利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就个人而言,要胸怀坦荡,眼界开阔,处事大度,待人谦和,摈弃争名夺利、互相嫉妒拆台、闹意见的不良风气。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声誉是由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才能贡献叠加起来的,其中精神品德占了多一半成分。小气、嫉妒是不自信的表现和短视行为。一个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是搞好剪纸创作的保障,也是社交环境中获取心身愉悦的前提。

4、探索剪纸商品的经营之道

当今是一个特殊的商业时代,包括剪纸在内的一些传统手工艺正在被推向市场,换取经济效益。市场对剪纸新题材、新类型的青睐,也是对民间剪纸创新发展的呼唤。榆林将民间剪纸的传承率先与市场接轨的是曹宏霞、李繁夫妇,他们开拓者的贡献值得肯定,随后有不少人跟进效仿,也取得了一定效益。但眼前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好些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一是产品良莠不齐,艺术品位低,技术含量差,缺乏人文内涵,需要在设计上多下一番功夫,打造高质量且适销对路的剪纸产品,以刺激市场消费;二是商品销售渠道不畅,市场疲软,不少人贸然闯入,进退维谷,有些人更急功近利,搞恶意竞争,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道德教育和规范市场行为;三是商业剪纸的作坊化、世俗化倾向威胁到民间剪纸的原本个性和特质,与非遗保护原则相背离。需要将传统剪纸的保护和商业剪纸的开发分开进行,在发展商业剪纸的同时,注重传统剪纸的保护与传承。


靖边  华月秀 《鼠年闹春》 


中华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榆林民间剪纸以陕北文化的特有魅力扎根民众,享誉全国。为了不负祖宗余泽,无愧时代使命,榆林剪纸艺术家和民间文化工作者们应该一如既往地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剪纸艺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剪纸作品,以丰富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彰显榆林文化的地方特色。

(作者简介:原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林市陕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市剪纸学会会长。)





正姹紫嫣红开遍


张芳



剪纸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参与者众多、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千百年来,民间剪纸在无数艺人和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创作与薪火传承中得到不断发展,成为中华传统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幅员辽广,民族众多,各地民间剪纸也形成了和而不同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派,其中,陕北剪纸是一个重要流派,而榆林则是这个流派的源头和代表性地区。


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处,地处汉蒙回民族交融区和中原农耕文化向草原游牧文化的过渡带。它与境南的延安市共同处于陕西省三大地理板块之一的陕北高原区,境内有无定河由西向东流过,有万里长城于西北部斜插而过;地形由东南及中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西北部与内蒙草原相接的风沙草滩区组成。历史上,这里曾是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兵戎频接的战略之地。五千年的仰韶文化,三千年的边塞文化和近百年的红色革命文化,给这里不仅留下了石峁古城、大夏统万城等众多历史遗迹,造成胡汉杂居、南人北驻的多民族多地域性人口结构,也形成了以黄土文化黄河文化为底色、多维文化相渗透相融合的复合型“陕北文化”。而且,与同处陕北文化区的延安市相比,榆林因地处长城边塞,这种文化蓬勃的生机、驳杂的色彩和稳定结构中的开放性质显得更为强烈。作为榆林地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民间剪纸,同样也具有了这种特征。

榆林市现有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十二个县(区),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为明清代文化古城。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的相继发现和大规模开采,榆林成为中国新的能源接续地,经济发展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榆林的民间剪纸也随着社会事业的振兴和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20多年来,从衰落到复兴,再到不断提高,得以健康发展,形成一派生机蓬勃、姹紫嫣红的繁盛局面。市县剪纸组织的应时而建,民间调研的不断深入,大中型展赛培训活动的频繁开展,有效挖掘并保护了不少原生态民间剪纸资源,提高了全市剪纸作者、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市且富有创作实力的剪纸队伍,也催生出一批剪纸文化产业,从而展示了榆林多元荟萃的地方文化景观,得到国内外不少专家的首肯和赞誉。


二、独特靓丽的地域风格


榆林剪纸是陕北剪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遵循本土纵向传承和异地横向传播、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文化建构基本原则。受地理位置、多民族多地域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榆林剪纸与同为陕北剪纸的延安剪纸,在艺术风格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即少了一些原生性,多了一些开放性,形成了在古朴大气、浑厚率真的陕北剪纸主格调上间有粗犷奔放、精巧细致、奇特怪异等个性特征,成为陕北剪纸一个丰颖靓丽的另类典型。

从整体上说,榆林剪纸由绥米剪纸(包括北部神府地区有所变异的民间剪纸)与三边剪纸两大类型组成。

绥米剪纸是以绥德、米脂两县为中心,延及市境东、南、北部,它与南边相邻的延安市北面几个县区同属延绥剪纸范畴。这里属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文化相对封闭,剪纸艺术较好地保留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习俗”(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陈山桥语),且又属秦汉名邦、上郡故地,汉画墓群遍布绥、米、神木等县境,历史上属陕北人文的发祥地,因此民间剪纸风格质朴浑厚,造型上体现了秦汉时期的艺术古风,尤其是汉画像的冼练凝重、粗犷大气、突出块面效果、整体性强而又粗中有细的艺术风格。加之这里的民居多为石拱或砖砌大窑洞,民间剪纸无论室内墙花、顶花,还是大坐窗上的窗花、大月窗外贴的团花,都需要面大线粗、色彩秾艳,具有视觉冲击力。以这一地区老艺人的剪纸为例,在大块面的主构画面中,作为辅助的众多线条,其剪韵流畅、剪痕如丝的细致度,疏密分布、曲直应用的精准度,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艺术性(如佳县郭佩珍、子洲马俊英、杜斌兰等艺术家的作品),是一般剪纸难以达到的。

市境西部以定边(含安边镇,解放前曾设安边县,因此有“三边”之称)、靖边两县为中心,延及横山、榆阳两区西部和延安市北边一小部分,为“三边剪纸”范围。这里地形较为平展开阔,属于黄土高原较完整的原始地貌保留区,北边一部分是与鄂尔多斯草原接壤的风沙草滩区。这里的民居历来以土屋茅舍为主,矮垣低栅,小窗碎格,特有的小格局住宅。历史上这里曾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铁马金戈战乱纷争之地,有万里长城从此经过,明代曾为重兵防卫的边塞。云集此处的戍边将士、流徙官民、八方匠艺才俊以及他们的眷属,将南方文化(也包括安徽、山东等地文化)带到这里,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带有异地血缘的新型文化。其中民间剪纸最为突出,经嫁接后,形成大西北剪纸的另类——以小窗花为主要形式的“三边剪纸”。它精巧细致,玲珑剔透,兼有南方剪纸(或如山东高密等地剪纸)的清雅秀丽和延绥剪纸的质朴俊健,在历来生态不毛文化蛮荒的三边地区,能出现这样精巧的民间艺术,确是一大人文奇迹。

就局部而言,榆林剪纸小地域之间又多以横向传播的方式相互渗透融合,呈渐变状态,没有明显的地界区分。绥米剪纸与三边剪纸之间是这样,榆林剪纸与内蒙、宁夏等周边省区剪纸之间也是这样;即使在绥米、三边剪纸的各自范围内,也会因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处于绥米、三边交界处横山区石湾镇的李凤英剪纸,外廓简约,内涵厚重,块面突出,夸张变形幅度大,显出绥米剪纸本色,而尖齿细纹,内饰纷繁,又现出三边剪纸的特点;榆阳区巴拉素已故剪纸老人党殿英,用三边剪纸的精雕细刻剪出婉转秀致的团花、转花,显然属三边窗花向绥米团花过渡的产物。榆林北部的神木、府谷两县属于绥米剪纸范围,但因傍内蒙草原,民间剪纸在造型和设色等方面出现了变异,形成榆林剪纸的另一种风格:粗犷豪放,甚至有些神奇诡异,如神木郭美秀的《双狮》,李珍珍的动物剪纸,造型粗糙拙朴,动物的眼睛镶金贴银,炯炯有光,色彩搭配花花绿绿斑剥陆离,透出蒙族宗教和巫俗文化的诡异气氛;山西柳林、离石的民间剪纸与绥德、吴堡剪纸很相近,现出绥米剪纸与晋中剪纸互相渗透延伸的痕迹;定边比邻宁夏,窗花中除了常用回汉民族都认可的喜庆色彩——红色外,也喜欢用回族穆斯林崇尚的绿颜色相搭配,在艺术风格上也有回族剪纸重写实的特点。

在三边剪纸的中心区域,剪纸风格也体现出由东向西的渐变形态:东边靖边剪纸注重用月牙纹、圆孔、花朵、水云纹等纹样装饰内里,剪纸通透而花哨俏丽;定边西部剪纸多用锯齿纹装饰图案,重写实而不尚繁华,显得朴实生动;介于两地之间的安边剪纸,正好取个中衡,在写实中略有夸张变形,于质朴中频见妩媚俊秀。

在绥米剪纸的中心区,各小地域之间也有着大同小异,米脂县无定河以西乡村剪纸的延绥传统味就比河东的浓一些;绥德县城周围到子洲县一带(包括大理河流域以及比邻延安市北部地区),绥米剪纸的古老文化底蕴就比这个区域的以东以北地区厚实许多,这可以从当地好多剪纸作品中得到印证。


三、各具风采的创作阵容


榆林剪苑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艺术景观是由众多风格各异的剪纸作者共同创造的。这里且将部分影响较大、艺术风格较为独特的作者分传统型和创新型两类,以县区分布作以介绍。

榆林剪纸的第一梯队是那些生活在黄土高原皱褶里默默无闻的耄耋老人,这些人大多身怀绝技,可以一鸣惊人。她们随手剪出的鹰蛙蛇兔、花鸟虫鱼、各类图腾,无不体现出与古老传说一脉相承的原生性和古朴厚重、大俗大雅的艺术性。

米脂石沟已故老人周萍英,是一位毕生困守山村的传统妇女。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平日剪的“花花”会被上美院的孙女杜君带出去,在西安、北京,甚至远涉重洋,在美国的圣本笃等三所大学展出,引起轰动,被称为“凡高奶奶”,随之还有人给她出了剪纸集、繪画集,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原因就在于从这些寻常“花花”浓郁的生活气息、简约的夸张造型、随心所欲的装饰打扮中,体现出的陕北剪纸古朴浑厚、凝重老到的风格,是那些高雅艺术所不具备且难以企达的境界。

子洲的杜斌兰、马俊英、加翠杰,神木的李珍珍、郭美秀,清涧的白翠芳,绥德的王桂英、徐润莲等老人,一把钝剪下的各种动物花草,粗糙滞涩的剪痕,古朴老辣的外形,删繁就简的艺术手法,大有汉画像的厚重、黄土高原的沉稳特征。

神木的李凤琴,用一把大剪刀在纸上任意游走,剪成的长条花练铺平放展后,竟成为一幅精美的图形,她剪的生命树和绥德郝国兰老人剪的生命树都具有质朴俊朗、内涵厚重的特点,折射出远古人类朴实的观念信仰和强烈的生命意识;绥德的李桂芳,用边角碎纸随手剪成的人和动物,造型生动,简约传神;榆阳风沙草滩区党殿英老人的斗底团花、牛蹄丫子转花,寓意丰富,造型俊雅,图案之间拼合严契,艺术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有横山鲁加兰,绥德封智淑、黑存英,米脂姬文莲等,她们的剪纸温敦厚重,质朴实在,“素面朝天”,但又夸张浪漫,清纯率真,仿佛山曲俚语,亲切自然。这都是祖先遗留的文化财富,是中青年作者汲取艺术营养的源泉。

剪纸队伍的中坚力量是以部分老年和大批中青年为主的创新型作者,他们大多熟悉传统剪纸的艺术内涵、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又具有当代审美意识、人文情怀和一定的构图造型能力、积极的探索创新精神。这些作者不同的天资秉赋、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审美追求,形成了他们在剪纸创作中各具专长又各现风采的剪制模式和艺术表情。

被国家妇联命名为“中华巧女”的剪纸艺术大师郭佩珍,由一个不幸的童年起步,一路艰难卑微地从民间走来。几十年间,她以对民间剪纸的一腔挚爱,在老红纸上不停地倾诉、回忆、歌吟、憧憬,剪成几万幅作品。晚年创作的大幅长卷《童年的回忆》《陕北风情图》《奥运春风到我村》等十数幅巨作,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意境深远,内涵厚重,剪艺精湛,画面布局恢宏,乡土气息浓郁,在全国性展览中连获特等、一等重奖。她是一位刺绣、泥塑、布艺等都很精通的天才艺术家,从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出她非凡的造型能力,高超的构图技巧,丰富的生活阅历,还可以看出她不是一般的“剪纸娘子”,她有自己深沉的哲学思维和高远的艺术追求,有广阔的胸怀和勇敢的社会担当,更有与其原有文化程度不相一致的永不衰竭的创作激情。生活中的她常常沉浸于亢奋忘我的创作状态,高天流云,风中树影,地板上的水渍,墙壁上的斑痕……,在她眼里都是人间万事的场景、万物的造型,都可“剪理”成表达心神的艺术品。因此,她被业内人士誉为“黄土地上的毕加索”。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曹宏霞,凭着奶奶传给的手艺,用一把小剪刀,和已下岗的轻纺图案设计师丈夫,在古城榆林率先开起夫妻店,打出商标牌,唱响“信天游”,豪情满怀地刮起“西北风”,将陕北风情和塞上古城剪制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和着文化产业的春风推向海内外。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三边剪纸优秀传人华月秀,是三边剪纸靖边生态圈的代表性作者。她的剪纸空灵剔透,清新雅致,夸张浪漫,修饰手法多,俊俏洒脱。她以一腔巧思,一双巧手,在承袭传统技艺和地方风格中,又有创新突破,将三边小窗花成功演绎成大幅场景图以及中小幅连环画,拓展了创作题材,增强了三边剪纸的艺术承载力和现实表现力。她创作能力强,无论传统花鸟、民俗风情、现代生活……,什么题材都可以一剪成金,熠熠生辉,在国际国内剪纸界享有盛誉。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郑飞雁,定边县人。善于用精巧的构思和精湛的剪艺创作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精致作品,以后起之秀姿态跻身剪坛,为年轻而充满朝气的三边剪纸新传人。

史宏丽是安边镇一位农家妇女,三边剪纸省级传承人,安边剪纸的代表性作者。她的剪纸没有鸿篇巨作,也没有青春时尚的靓丽,她只剪安边传统的花花,把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原汁原味而又与时合拍地传承给后人。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李凤英,横山区人,是以绥米剪纸为主格调向三边剪纸过渡的典型作者。她的剪纸一如她的个性,明快的黑白对比,大胆的夸张变形,万事万物缤纷于剪下,古往今来的图腾、传说与自己的激情、梦想,姿意挥洒于纸上。其作品内涵丰厚,色彩斑斓,气韵炽烈浪漫,富有艺术感染力,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绥德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陈艳芬,得母亲郝国兰真传,又凭一双巧手和极好的悟性,将传统民俗文化与当代生活有机结合,在剪刀下畅酣淋漓地表现出来,她的作品剪工精致,画面清朗,样式新颖,其民歌和民俗内容的剪纸尤其突出,为榆林中青年剪纸作者中出类拔萃者。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曹毛女,也是绥德人。她以剪既传统又现代的大团花见长,其剪纸由于块面阴阳的匀称搭配,曲线云钩的巧妙运用,在富丽厚实中透出灵秀俊气,现出了绥米剪纸的古风今韵。

定边、靖边两县是三边剪纸的中心区,代表性作者除华月秀、郑飞雁、史宏丽外,还有鲍登发、王有斌、马志芹、刘秀梅、许长风、乔玉梅、贾彩霞等多人。其中,靖边的鲍登发是位资深文化人,他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对民歌题材的发掘,对剪纸人才的举荐与培养,都作出了显著贡献。他的剪纸,构图的拙朴与情思的炽烈相融合,活脱脱的,地方风味浓郁,风格独特。

绥德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秧歌、唢呐、石雕、民歌、剪纸等艺术之乡,民间剪纸资源丰厚,剪纸创作实力在市内最为雄厚,人才阵容最为宏大齐整。除上述陈艳芬、曹毛女外,还有许多优秀作者。市级传承人、县剪纸协会主席郭宏雄,对剪纸艺术挚爱并有一定的研究鉴赏能力,他创作剪纸,能够认真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取材传统和现代,体现出质朴大气、老传统根深叶茂、新枝叶色正质醇的特点,剪纸作品在省内外很有影响,二十年多来,他坚持不懈地挖掘传统民间剪纸资源,不断发现、举荐中青年人才,对绥德剪纸圈的兴盛以至榆林剪苑的繁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绥德四十里铺的汪永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出道了,以剪绥米团花和墙花著称,他是个男性青年作者,却能将女性般的温婉细腻表现于彩纸上,使那些富有传统寓意的图案浸渗出精致的工艺、独运的匠心和现代的审美追求。后起之秀的剪纸传人武燕,以巧手敏思剪绘万事万物,抒发创作激情,作品中充满了泥土的芳香和青春的精气神。还有康巧莲、钱凯、延生等,他们是传统剪纸的继承者,也是新兴剪纸产业的开拓者。

佳县是榆林市内起步较早的剪纸圈,民间剪纸除旗帜性人物郭佩珍外,至今创作活跃而有影响的作者有马连军、李改琴、张锦芳、贺继琴等多人。青年作者马连军系郭佩珍剪纸传人,他的剪纸在自我创新的道路上,很好地继承了母亲简约与精细相融合、大巧若拙的艺术手法,在传统构图的蕴意上和剪纸语言的运用上亦有较深的领悟和独到的见解。市级剪纸传承人李改琴,有扎实的民间手工艺底功,其精巧的剪艺(尤其是工整细致的打牙子功夫),稳健的构图风格,熟练运用剪纸传统语言的能力,使她成为本市及周边省区争相延聘的民间剪纸辅导老师。

米脂县城乡剪纸人才众多,目前在剪纸界最为活跃的是艾剑英、马春云两人。艾剑英出道较早,有绘画底功,他的作品在尺幅、构图、造型、设色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显现出非凡的功力,剪纸选材面广,内涵丰富,具有史诗的韵味;马春云,文化馆干部,对民间传统艺术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大幅作品较多,取材传统题材的,如生命树等,内涵丰厚,画面装饰性强,取材现代的,地方风味醇浓,场面热烈。

神木、府谷两县是绥米剪纸向北延伸的范围,民间剪纸间或受到周边省区的一些影响。神木县较有影响的中青年作者有赵问峰和李淑琴两位,她们都是市级剪纸传承人。赵向峰剪纸质朴生动,写实中略带夸张,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面花剪纸系列,将面花和剪纸两种民间工艺结合起来,造型拙朴,妙趣横生;李淑琴剪纸根植传统又联手现代,创作题材从远古图腾到近现代吉祥图案、生活场景,以至时尚的城乡生活,包罗万象,造型古朴中寓有俊逸,设色纷繁中又现单纯,剪纸内涵丰厚,风格奔放洒脱。

府谷代表性作者秦晔,县级退休干部,在积极组织地方文化研究工作的同时,坚持剪纸创作与研究,出版有《秦晔剪纸》一书,从书中可以看出,在府谷那块秦晋相连的大地上,留有人们东西往来的历史踪影,民间文化也在两地的山水城乡间氤氲流动,于是就有了秦晔外婆王蒲香、母亲赵改顺从河曲带来的晋西北剪纸文明,随之也有了秦晔剪纸中那些朴实生动、带有陕风晋韵的城景乡貌、船夫织女、世俗民情。此外,在经济发达的府谷县,剪纸界因有不少文化人参与,出现了许多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书法绘画型剪纸作品,如王亚河、杨佩文等人剪纸,受到当代人审美意趣的迎合和现代居室装璜的热捧。

吴堡县的慕明义和清涧县的黄建雄,是两位不容忽视的实力派男性剪纸作者。慕明义是位司法干部,他的剪纸构图稳健疏朗,造型生动夸张,在拙朴中现出精巧,于粗犷中显出秀致,自成一种风格;黄建雄是位打工青年,他的剪纸是劳碌中的浅吟低唱,卑微中的豪放昂扬,他将现实生活提炼于纸上,用略带夸张的造型,于淳厚质朴中现出自由张扬、蓬勃向上的个性。

榆林城区是市府所在地,聚集着一群引领风潮的中青年剪纸作者,他们的作品属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型,部分作品更有超前与探索的性质。代表性作者除曹宏霞之外,还有张晓梅、陈世荣、吴锦珍、郑国翠、董林梅等数人。

世居榆林古城的陈世荣,擅长绘画型剪纸,多用工笔画的细腻线条表现古今人事,抒发艺术情怀,在国内多种展览中获过重要奖项,取得过国际国内授予的多种荣誉。来自榆阳区乡村的吴锦珍,剪纸风格粗犷豪放,运剪“粗砍大剁”,率性而为,重情感的表达,不刻意追求形式美,这种洒脱不羁的剪纸风格配以纯民间的风土人情内容,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同样来自农村的剪纸传人郑国翠,是兼具秧歌、曲艺、民歌等多种表演天赋的民间文艺人才,剪纸是她众多爱好的其中之一,但她在繁忙的农村劳动和热闹的群众文化生活之间,照样能把剪纸玩得开心,玩出水平。她的剪纸既有根植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汲取现代营养的表达功力,所以作品题材广泛,在传统与现代间任意穿越游走,取得巧拙互映、老树新花的效果。

榆阳区剪纸作者除上述几位居于榆林城区的创新型作者和前述的传统型老艺人党殿英外,在乡间还有好多剪纸能手,她们坚守在田间炕头,剪纸保持了清纯自然的传统风味,也体现出由三边剪纸向绥米剪纸过渡的艺术特点。


四、继往开来的时代担当


基于20多年的努力,榆林剪苑正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众多各具艺术风格的作者组成榆林剪纸可观的阵容,营造出群芳竞秀的生动局面,也体现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创新特点:

一是大量男性作者的参与,打破了以妇女为创作主体的传统格局,使民间剪纸更富有表现力,风格更趋于多样化。

二是部分作者在传统剪纸工艺中引入刀刻技术,以剪为主,刀剪并用,方便于创作大幅作品,同时在设色上由单色变复色,不少作品出现了套色、衬色、填染等技法,在材质使用上,出现了绸布、纸质石质板材、金属材料等多种尝试,从而拓宽了剪纸艺术的创作领域,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效果。

三是汲取版画、装饰画、雕塑、布艺、音乐等多种艺术营养,将剪纸创作引入艺术礼品、建筑工艺、家居装潢、文艺服饰以及动漫、连环画等众多领域,扩大了剪纸的应用范围,开拓了创意文化产业市场。

当然,创新只是在适应时代需求前提下的探索前行,有收获有成功,也会有失误和负面影响,如工具、用色的些许改变,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不同创作模式的效仿,一旦学习借鉴的维度把握不好,或盲目模仿,会不会失去民间剪纸的艺术本色和固有血型,导致邯郸学步或歧路亡羊?热衷于追求剪纸的市场价值,跟风推进产业化发展,任工业化产品在剪纸领域疯长蔓延,会不会失去剪纸艺术的真谛,污染这份民族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前已有人将蔚县、广灵刻染剪纸带到榆林,以“陕北剪纸”的名义打入市场,榆林剪纸会不会因此被这些“入侵物种”同化变异以至本色退化、品牌消亡?其次,在剪纸作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常常有品牌盗用、产权纷争的事故发生。这些都是事业发展中的矛盾,需要我们在前进中认真对待和不断探索解决。

 

                                     2022年3月于榆林

(作者简介:原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林市陕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市剪纸学会会长。)





02  作品赏析



剪纸《一带一路携手创辉煌》


的创作体会


李淑琴


《一带一路携手创辉煌》李淑琴


剪纸作品《一带一路携手创辉煌》是中国文联组织的“一带一路 辉煌中国”活动的征稿作品,最终获奖并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作品集中。                       

   此幅作品的尺幅为180CM × 97CM ,从下至上按内容依次分为海洋、陆地、天空三大板块,采用传统民间剪纸手法创作而成。作品寄寓了“一带一路携手创辉煌”的美好愿景和祈福。


一、海洋板块


    “海洋”象征海上丝绸之路。采用了传统剪纸中的“鱼穿莲”图案,象征家庭和美以及国家发展蒸蒸日上。   


二、陆地板块    

            

这部分主体是荷花造型。黑色的花瓣代表厚重的土地,花芯是红色的中国地图,托起剪纸符号中的扣碗和石榴,寓意祖国和平安宁,千百年来养育着中华儿女。

黑土地上既有古代丝路仕女飞天的形象,又有现代的高铁、飞机和轮船,寓意古老而现代的中国科技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幸福。

两枚铜钱的图案,显示一带一路会给其中的所有国家和人民带来财富。不仅中国的优势企业、成熟技术和优势产能可以向外发展,也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莲花构图采用中心等距的圆形,寓意中国一贯的“公平贸易,合作共赢”的理念 ,而不是个别国家零和的损人利己思维。

用树的造型来象征网络,寓意当今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           

借用古代阴阳和八卦的造型,用两手合围成圆形,托起古代丝路的起点长安。

钟楼是现代西安的象征性地标,连同拇指中的吉祥剪纸扣碗造型,寓意丝路的驼铃声从古至今没有停止过,连绵不绝,生生不息。

男女拉手转圈奔跑形成旋转的圆周,像太极和八卦,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的理念的认知,寓意对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循环发展的追求。


三、天空板块


主体部分由钟楼塔顶引出龙凤呈祥构成。塔顶采用如意花纹,如意本意“如人之意”,寓意天下太平、万事顺意。                           

   龙凤呈祥与瓦当纹、白虎纹、朱雀纹一起,反映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情。全面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空中走廊,重点加大国际航线开辟力度,积极推进与外方合作,进一步完善航线网络结构,提升机场运输通达性。

整幅作品显示了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广空间的努力,实现与沿线各国携手共建、合作共赢新辉煌的稳步推进。

 

结语


这幅作品的创作属于“命题作文”,时间要求上也比较紧张。作者采取了“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路,把“一带一路”的内容尽量用剪纸语言加以阐述和表达。作品中大量采用了折叠对剪的对折剪法,而中国地图、龙凤等则是单剪而成。作品创作一遍完成未做修改,真诚希望广大老师和同行热情指正。

 

(作者简介:李淑琴、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后柳塔村村民,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剪纸创研员。)

 





武燕《涌泉跃鲤》的守正创新


郑晓筠



武燕《涌泉跃鲤》


《涌泉跃鲤》是二十四孝的第十则故事,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这幅作品以故事情节构图,体现了行善积德、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整体上采用了经典的S构图,分为三层六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夫妻两个照顾婆婆,老婆婆慈眉善目,享受着天伦之乐。儿子姜诗在喂母亲吃鱼,妻子庞氏低眉顺眼给婆婆锤打肩膀。紫燕衔草,相亲相爱,一片祥和。长江水在这里起到了引导线的作用,大树下,因为庞氏犯错,被赶出家门。她的苦苦哀求并不能让误会的丈夫原谅。可见在姜诗的心里,孝顺是多么的重要。邻家的窑洞和小路再次联结上江水,我们的眼前浮现了庞氏织布劳作的画面。媳妇被赶出家门后,在一家店铺打工织布,非常辛苦,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钱给婆婆送去,因为她善良,心里特别的牵挂婆婆的冷暖。后来婆婆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把她接回家了。善良的人总是幸福的,春色融融。梅花绽放,象征着吉祥幸福。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窑洞上的装饰石榴荷花象征着和和美美,子孙绵长。引导线再次把我们引向善良勤劳的庞氏,因为她们一家的和谐,院中喷涌出了甜美的泉水,她正在舀水为老婆婆做鱼。画面最后定格在媳妇和婆婆推让的筷子上,我想,婆婆一定在说,来,你吃。这充满了爱的家庭氛围非常富有感染力,牡丹盛开,祥云环绕,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这是美德带来的必然结果,这种美好也必将吸引着更多的人成为这样的人。

 

S型构图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表现在一个画面中,内容丰富思维跳跃,这正是我国传统民间剪纸的特色。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家经常会把不同时空生长的形象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将某个时间段发生的一系列动作揉合一体。这种意象造型的手段也是绝了。王秀清的三面人多头马就是代表,今天的剪纸创作中也屡见不鲜。传统民间剪纸依托于人的意念生发,这种动态的平面化处理给剪纸蒙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

 

这幅作品的中心有一棵树,树上住着燕子一家,燕妈妈刚刚叼了虫子来喂小燕子。我觉得武老师这样设计也是有想法的。孩子小的时候被爸爸妈妈照顾,父母老了,做孩子的要知道反哺,奉养自己的父母,像姜诗和庞氏那样。以燕喻人,诗情画意让爱潜生暗长。

 

传统的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武燕的剪纸中,借助经典的传说故事寓教于人,以古喻今。古代的传说故事往往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要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武燕在这幅作品中,就重点表现了庞氏的善良一家人的和谐,而摒弃了姜诗的男尊女卑思想。

 

武燕老师这幅作品在颜色的搭配上也相当讲究,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五色红黄蓝绿紫。引导线长江水的蓝,和大面积的底色黄构成鲜明的对比,黄色的对比色紫红色点缀其中,色彩明亮温暖。树冠的颜色选用了蓝绿,接近水色,正好把断断续续的水连接了起来。武燕老师在水的设计上虚虚实实,富有节奏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枚小小的印章都安置的妥妥帖帖。

 

武燕的剪纸充满了传统民间剪纸的朴拙味道,运用传统的吉祥纹样装饰画面,线条纤细放松,神态准确生动。阴阳处理大而化之,既浑然一体又丰富多变。“这幅《涌泉跃鲤》,无论是主题思想文化内涵,构图造型,还是表现手法色彩运用,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所以感到很有新意,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念。守正是创新的底线,在传统的剪纸语言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我们提倡的创新。”陈竟教授评价说。

 

武燕简介:

  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十大神剪”之一,中国东夷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十大三秦”巧娘,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榆林市最美“非遗传承人”,全球文化艺术交流联合会会员,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创研员。 

武燕13岁起开始跟奶奶学剪窗花,是陕西民间剪纸艺术领域中的后起之秀,绥德剪纸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她在传统剪纸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专家们的认可,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种比赛中荣获80多项大奖。她的作品被国家和省、市许多纪念馆、展览馆收藏。经常应邀赴全国各地作专题报告,被多家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聘任为专职老师和创意顾问。也曾多次代表国家赴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进行友好交流。






沉醉不知归路


——李凤英剪纸欣赏

 

郑晓筠


《吹唢呐》李凤英


李凤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剪纸创研员。

李凤英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剪纸大师之一,她的剪纸语言丰富,活泼,姿态万千,生机勃勃。夸张的造型,随心所欲的布局,锦上添花的点缀,如锦如绣,多姿多彩。美的生活美的心情扑面而来。

欣赏,是一种跟着作者律动起舞的共鸣。

欣赏,是走进桃花源不知归路的陶醉。

沉下心来,走进李凤英的世界,听鸟儿在她的剪尖上唱歌。

李凤英的作品是黄土高原上开出的花儿,是春风十里,一夜之间红杏枝头春意闹。人们干活,走亲戚,放羊,吃喝玩乐,拉开了板胡,吹起了唢呐。兔儿跑,狗儿跳,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民间剪纸是不讲理的,不讲理正是剪纸的艺术情怀。如果跟你想的跟你看的一模一样,你又何必来看艺术?它又怎么会是艺术?

在李凤英的剪纸作品中,你要学会感受这种不讲理,你会发现她用这种不讲理营造了一个多么有意思的世界。构图可以不讲理,欣赏作品却可以共情。她所表达的快乐,你所感受到的快乐,如此美妙,难以言说。


(作者简介:郑晓筠,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剪纸创研员,《中国民间剪纸》微刊责任编辑。)

 





03  作品欣赏

陕西榆林剪纸精品



 李凤英《陕北民俗》

 李凤英《多子多福》


李凤英《沸腾的黄土地》

李凤英《龙源》 

李凤英《女娲》

李凤英《女娲》

李凤英《牛顶疫情散》

史宏丽《平安如意》

史宏丽《平安是福》

乔玉梅《陕北窗花》

乔玉梅《陕北窗花》

高琴《陕北风情——陕北的那家人》

周光芳《鸟语花香》

贾彩霞 《豆矮矮与豁唇唇》

贾彩霞《九凤图》

鱼永清《三牛精神》

卢凤霞《旧式结婚》

马春荣《生命树》

屈红艳《农村那些事》

屈永霞《农村越过越好》

汪永红《连生贵子》

武  燕《生生不息》

许长峰 刘秀梅《家乡巨变》

杨小琴《生育优策幸福万家》

张桂芬《娶亲》

张桂芬《陕北农活》

曹毛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曹毛女《大美绥德》

曹毛女《龙凤呈祥》

曹毛女《麒麟驮宝》

曹毛女《抗击疫情》

曹毛女《平安富贵》

曹毛女《狮子滚绣球》

李淑琴《复工复产共渡难关》

李淑琴《舍家为国》

李淑琴《守护平发》

李淑琴《不忘初心》

李淑琴《一带一路携手创辉煌》

李淑琴《大艾之虎抗疫驱邪》

李淑琴《和谐家庭》

李淑琴《鸡》

李淑琴《老鼠》

李淑琴《灵蛇之珠》

李淑琴《田园人家》

朱新华《龙腾盛世》

 朱新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一套)

张倩《喜庆党的生日》 

张锦芳《家在黄河边》

陈艳芬《走西口》

董林梅《民乐合奏》

董林梅《木匠》

董林梅《农家柳编》

董林梅《绣红旗》

郭佩珍《聊天》

郭佩珍《鼠趣》

华月秀《黄土地》

华月秀《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华月秀《玉兔闹春》

吴锦珍《信天游》

赵向峰《农家乐》

贾晓燕《生肖蛇》

王世亮《虎娃保平安》

陈艳芬《蓝花花》

丁双琴《十二生肖》

董林梅《农家四季》

董林梅《娶亲》

董林梅《新春窗花》

贺继琴《兄妹夫妇留人间》

胡文飞《生生不息》

华月秀《枸杞红了》

华月秀《虎虎生威》

黄建雄《过年》

姬美桃《爬娃娃》

李改琴《羊》

李旭《秋后黄土情》

 

李淑琴《美好的日子》

强贵霞《婚恋风情》

任粉翠《岁岁平安》

任晓云《壶中日月》

许长峰《走西口》

闫桃《陕北过大年》

张锦芳《和谐口岸》

张玉芳《十拜母恩》

赵向峰《办喜事》

赵向峰《虎娃扣碗》

赵向峰《生命树》

郑飞雁《窗花》

郑飞雁《贵妇人的花肚兜》

郑飞雁《葡萄熟了》

朱艳丽《喜盈门》

 乔桂林《佳县香炉寺》

张晓梅《人面桃花》

张晓梅《倩女离魂》

 





04  剪纸教学

李凤英脱稿剪纸示范表演教学


李淑琴脱稿剪纸示范表演教学






05  剪纸活动

 2022年4月26日, 神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每周两次的剪纸课如期进行。一双巧手,一把剪刀,把一张张红纸变成了精美的作品。通过开展老年剪纸课,既训练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又提高了个人的审美水平,还能提升对非遗剪纸艺术文化精粹的了解,有效的做好传统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民间文化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张锦霞(榆林神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剪纸创研员。

 

春风送上柳枝头,剪纸传承重启蒙。2022年,陕西榆林非遗传承人曹毛女老师面对面向学生传授剪纸技艺,让学生们亲手体验剪纸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孩子们从小就对这些充满意趣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做好传承,让非遗的种子逐渐萌发。

作者曹毛女(榆林),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剪纸创研员





南大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非遗网
虽然今后不再以群众性社团组织的形式出现,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热情,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在陈竟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中国传统剪纸相关研究、保护、传承、交流和合理利用工作,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携手合作,为共同的民族事业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