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方向抵制乱象,做一个合格的非遗传承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第六期网络大讲堂高级研修班第一期简报

学术   2023-03-24 08:00   河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前  言



坚定方向抵制乱象

做一个合格的非遗传承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第六期网络大讲堂高级研修班第一期简报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万物萌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在全国首先启动了网络培训非遗传承模式,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六期了。涵盖初、中、高级班,为中国的民间剪纸培养了大批的后备军,带领着全国各地的剪纸人辨真伪、走正路,学习掌握真正的民间剪纸文化和技艺,他们必将成为新时代下传承中国民间剪纸的中坚力量。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网络大讲堂高级研修班是中国剪纸教学管理最规范、师资力量最强大、教学水平最顶尖、教学效果最显著的培训班。讲师团云集全国著名的非遗研究、民俗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和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招生通知发出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经过严格选拔,最终确定八十名学员。

3月18日,在高研班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第一课顺利开播,画面清晰,声音宏亮,深受学员好评。由杨蕾负责导播,张洪老师主持,陈竟老师的第一课《发展中国化的现代民间剪纸艺术》论述了我国目前剪纸发展的现状和区别现代剪纸和民间剪纸的方法,并用实例讲解告诉我们哪些是优秀的剪纸作品哪些是假冒伪劣。我们中国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是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陈老师要求学员首先要掌握好民间剪纸的技艺,要多向老样子学习,向优秀的剪纸人学习,从中求得剪纸的精髓,而后方可生发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作品。所以陈老师说,“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都需要有个基础,有个‘先拿到手’才能谈得到‘化’的过程。”










陈竟

讲习班总策划人 导师 主讲人

南京大学教授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民间剪纸联盟总顾问

《中国民间剪纸》微刊总编



陈老师谈到“剪纸最本质的东西——是人对民俗生活的理解、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对思想情感的寄托。”它来源于民间,一直在民间创造、流传、享用,主体是人民大众,这反映了剪纸离不开民俗生活丰厚的滋养,民间剪纸不是单纯的一门艺术,它充当着祭祀的供品,寄托着情绪,烘托着氛围,渗透进人们的情感生活。中国民间剪纸的最大特点是意象造型,以意构象,以象寓意,把主观的想象用形象表现出来,不考虑空间,不考虑时间,甚至不在意比例、透视。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艺术思维。陈老师指出所谓的现代剪纸是来源于西方美术教学的产物,跟我们的中国民间剪纸没有任何关联,没有中国民间剪纸的任何特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要保护我们的非遗民间剪纸,要辨别真正的民间剪纸和假冒伪劣的所谓“现代剪纸”,要认清什么才是中国的民间剪纸。

祁秀梅《羽人舞龙》

陈老师又重点提到了甘肃庆阳镇原县文化馆张宝龙写的一段话:

这是过去我们庆阳老一辈剪纸艺人的作品,是石鲁和靳之林等大师最为欣赏的民间剪纸。这些剪纸美在哪里呢?

1、具有朴素淳朴的天然之美。没有故意造作,没有刻意虚伪,就是实实在在的表现对象。如同一个人的人品,不掩饰,不套路,不浮华,好像在说“我就是这么个人!”剪纸性格风格鲜明。

2、简洁明确的率真之美。没有繁文缛节,也没有花拳绣腿。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这是谁?这是在干什么?”如同一个人,不用涂脂抹粉,费尽心思雕琢化妆,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人看着放心,交往得舒适。

3、功力深厚扎实,线条凝炼准确。每一条线都是刀刀到位,看似随心所欲,其实都是意念造型,严格遵循着庆阳民间剪纸的创作法度。这都来源于作者对生活中表现对象的深入观察和提炼,来源于作者长期对剪纸创作表现方法的思考。

4、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看似简洁稚拙,却蕴藏着作者内心积淀下来的执着与灵秀,给人心灵美的触动,给人思想实实在在的撞击。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越看越有意思。”

现在有些剪纸,把什么都尽心尽力的往出硬“揉造”,除了有工笔画的装饰美之外,别无他趣。值不得半点回味,一句话,就是没有艺术内在感染力。那些许多所谓的剪纸画,难道不都是这样吗?索然无味,清汤寡水的。那些现在许多学院派剪纸,玩一些图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雕饰,装饰得清纯文雅,其实反映着创作者对剪纸根本就没有浓烈的热爱与激情,折射出作者没有生活思考与积淀,都是故弄玄虚,都是徒有虚名,徒有其表,都是纸老虎,没有精、气、神!都是虚张声势忽悠人民群众的。陈竟教授对现在我国铺天盖地的非民间剪纸和学院派剪纸的恣意妄为多次发文批评。我们庆阳剪纸是以黄土地为根,以陇东千万年的文化积淀为养份,以陇东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为魂魄的艺术。不要跑反了方向,走错了路。当然,我多次说过,为了创收,可以搞一些现代流行的剪纸商品,那个很容易搞。但创作绝对不能那么搞,否则就面目全非,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会长久的。










苑   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研究员

非遗学科著名专家学者

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3月19日,第二课由朱宜英老师主持,苑利老师主讲。苑利老师首先谈到的是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他提出草根文化是民间社会中通过艺人匠人等创造传承下来的文化,是更重要的文化,是非物质遗产,是活态性的,由身体传播的文化。它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是高难度的文明。其次,非物质遗产文化不是落后的文明。它是历史上最好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第三点,保护非遗关乎着未来。传承人的作用是传承,传承下来,传承下去。传承人要喜欢老样子,掌握老样子,原汁原味地传承,为文创的发展积累原始的资源。只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有生命力。第四点,现在有的人用西方的审美改造非遗,这是错误的,是“去中国化”。第五点,要以内容为王,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苑利老师围绕着如何做一个非遗传承人的中心议题,从价值、作用、目标、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了阐释和分析,明确了非遗传承的概念和本质特征,脉络清晰,语言通俗,纵横裨阖,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丰富的考察实例如活泼泼的清泉涓涓流淌。浙江衢州的董志华说,“苑利老师课讲得通俗易懂,我这老农民都听得懂。”


座谈会



3月20日,在张洪老师的主持下,陈竟老师和学员们召开了座谈会。在两节课后开的座谈会,像一场及时雨,在教授和学员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全国各地的学员们齐聚一堂,如围炉夜话。学员们有序发言,谈感想,谈现状,谈困惑,谈听课当中的收获和思考,陈老师认真地倾听着学员们的反馈,并就学员们的问题一一答疑解惑。下面,选发一部分学员的发言,从发言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员在非遗传承工作中所面临的很多共性的问题。


感   言


肖友兴(云南)


我是本期培训班第四组33号学员肖友兴,我来自四季如春风光如画的云南大理。首先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我们四组所有成员在这里发言,表达我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和相遇之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所有学员一样,我们的初衷都是一样的,能有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这无疑对我们所从事的艺术教育和开展的艺术实践都是一种专业提升,对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处世修为更是一种精神升华!

就我个人而言,有幸参加这一期的培训班并非偶然。在这里允许我回顾一下,早在2020年10月,我就报名参加过由陈竟教授等众多艺术大师主创的第二期全国“非遗网络培训班”的学习过程。当时有伏兆娥、杨庆锋、李福爱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民间剪纸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们亲自给我们授课。第一次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当时就觉得她们个个都是“刀尖上的灵魂舞者”,也第一次透彻的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今天能再次拥有这个机会聆听由著名的非遗民俗专家陈竟教授和苑利教授讲授的关于“发展中国化的现代剪纸”专题,一直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那份激动和感恩油然而生,我必须更要加倍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不辜负这份艺术时空的眷恋与恩惠。

作为一名普通的剪纸爱好者,我想先从两个角度来分享一下我的两个教学场景。首先,从个体角度出发,我们大部分学员可能都有在当地大、中、小学或幼儿园开展过“非遗进校园”的民间剪纸艺术实践活动,亦或有参加一些剪纸艺术社会培训的的经历,我们所教的剪纸内容大多是从网络上参考一些剪纸图片,然后经过简化处理再让学生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内容较为零散,没有明确的文化内涵不说,教学过程也缺乏文化互动,加之没有规范的剪纸教学资源,所以最终的所谓的“非遗教育传承”效果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我们虽然自己也有认真地思考创新过,也总想树立某种属于自己的剪纸艺术特色教学风格,我们创作出的剪纸作品可能表面上还获得外行人“与众不同”的高度评价,我们甚至还得意地停留在外界给予我们的所谓的“XX家”的称号当中......

其次,从社会现状角度而言,我个人经常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的动态,时常会看到以“中华剪纸”、“民俗剪纸”、“卡通剪纸”、“另类剪纸”、“剪纸达人”、“非遗传承”等为关键词的宣传报道或作品展示等,我也会觉得这些公众号所展示的图文资料非常生动,富有创造性,甚至一度觉得惊艳。因此,我个人在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民间剪纸创作与欣赏》中,我时常会从中筛选一些精美的剪纸图片、复制一些当下的文化“口号”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或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依据。

这两天认真学习了陈竟教授和苑利教授关于现代民间剪纸的精辟论述之后,再回头审视我自己的教学片段,羞愧地发现我们正是被迷惑和圈套在这样“困境”和“窠臼”之中。一方面是我们个人浅薄的认知造成,一方面又被我们所处的社会大杂烩影响着。客观正视自己,我们还真不能随便就说自己在开展“民间剪纸传承”,我们只是简单地开展着以“剪刀和纸”为工具和材料的教学活动而已,我们只是在盲目地赶赴着一波又一波“刀尖文化”热的思潮而已。用陈竟教授的话说“误导学生”这话真的一点也不过分,毕竟我们只是教会学生机械模仿,学生协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都没有得以较好地实现。前人引导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但是我们自己都没有站稳脚跟,因为“巨人的肩膀”的传统被我们忽略了。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通过两位资深教授的专业思想渗透,我想我对“民间剪纸非遗传承”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不断学会辨别真伪,积极领会民间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始终把握住民间剪纸最本源的内涵;还应该不断向真正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学习,学习他们精湛剪纸技艺的同时,还要学习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才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艺术标杆和发展方向。让我们携手并肩,积极做一个有深度的民间艺术爱好者!


周俐佼(新疆)


 这次学习,才上了两节课笔记就做了一大把,听了陈竟老师和苑利老师的课,我不仅豁然开朗,而且心中暗暗窃喜:为没有错过这次学习的机会而感到荣幸!每次早早守在手机旁等待上课,饶有兴趣地聆听,还没有听够就下课了!体会很深感触多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惊喜。今天晚上又聆听了各位老师们的发言,受教了!

首先,解决了思想上做非遗干艺术传文明要明确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问题。我剪纸几十年,起初看到和接触到的都是精美的艺术,原先我理解剪纸的美就在于它在呼唤生活,唤醒时空,触摸心灵,都是积极向上的美。而这些年大家都有目共睹,剪纸界确实是良莠不齐,乱象丛生,格调各异。有些艺术让人迷茫,有些东西真的是看不懂,令人费解。而植根于百姓中的草根艺术总是能触动心弦,看不完,爱不够。所以说,通过学习和辨别,老师带我们分析和鉴赏,做艺术首先要做人,要明辨是非,才能在保护非遗的路上不迷失,在实践中不迷惘,在传承中有方向。

其二,在传承中要保护好文化的源,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对坚持非遗保护的认同感和价值观,提高审美观。过去我认为我剪出来的东西就是在做传承,通过听课知道那是肤浅了!只有找对本源,研究和学习透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把握其精神内涵,掌握其思想脉络,深究其技艺的视角,了解其修炼的美德,才能练之有道,取其精华,才能做好传承和传播。

其三、做人真善美,才能搞好艺术。过去在创作中一直很迷茫,走不出来,听了二位老师的课,懂得了非遗它不仅仅是文化书本上的东西,而是实践中根植于千百年来艺人们心中的情结,思想的情感,心中的追求,眼中的世界,对生活的理解和精神的支撑。只有原原本本的去把握去探索,把握精髓,才会得心应手,熟能生巧,才能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其四、要真正懂得非遗的精神内涵,最重要的是还要继续学习,学习再学习。增强学习的意识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老老实实,多读书多体会传统艺术之美,老师们之所以那么优秀,关键是虚心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结果。两位老师苦口婆心的传授经验,无非是帮助我们走出误区,做最正宗的非遗传承人,让非遗之花开遍祖国大地!头脑清澈了,才能在各自的区域里为保护好传统文化,挖掘有区别于其他不同文化的内涵,“从保护好自己的地域性文化做起,保护好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整理传承好自己地域文化艺术个性的特点,这样,才能不千篇一律。挖掘、整理、抢救、传承各有千秋的文明之路,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从我做起。

最后,我想说的是新疆也是陈竟老师建立剪纸研究会最早的省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剪纸很有名,我们也曾经为此骄傲和自豪,活态文明在新疆很多,发展中国化的现代民间剪纸艺术任重而道远。只有“在继承民间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发展传统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保护非遗从改变观念做起”,做好中华文明的二传手,保护好中华文明的基因,敬重非遗,不忘本源,勿忘初心 ,永不自满,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不给或者少给后人留遗憾,才配拥有非遗剪纸艺术的诗和远方!


周筱辉(河南)


我是周筱辉,是河南省级非遗项目“河洛剪纸”的传承人,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刚才发言的几位老师都是专职的美术老师,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丰富的剪纸经验,而我只是一个美术小白,但我非常幸运,我开始学习剪纸就遇到了德艺双馨的曹慧贞老师,并在她的大力推荐下,跨进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组建的大平台,先后参加了南京大学开办的剪纸初级班、中级班,一直到现在的高级班。在这个平台上遇到德高望重、具有家国情怀的陈竟教授,遇到全国各地一流的剪纸艺术家,并在这里聆听专家的谆谆教诲,欣赏艺术家的精品佳作,使得我学习剪纸的脚步一直走在正道上、大道上,这让我充满自信和自豪,也让我深感责任和压力。

我曾多次聆听陈教授、苑教授的讲课,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这两天的收获和感受主要有以下三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剪纸的现代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剪纸的教学、创作也必须围绕“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要去中国化”的精神展开。我们学习剪纸,不能单纯的去学习技法和技巧,更不能单纯去追求现代和美观,而是要先学习传统文化,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蕴含其中的智慧。脱离了我们的文化根基,所有的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注定很快干涸。

2、民间剪纸的现代化必须向内求,向民间求;而不是向外求,向西方求。中国剪纸之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唯一的剪纸类世界非遗项目,正是因为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俗、独特的技艺,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民间艺术。它独特的意象造型,突破了西方美术求真求实的桎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发挥,任意想象,并赋予美好的寓意,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正由于此,无数从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民间艺人依靠口传心授和文化熏染,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剪纸作品。我做为一个没有美术基础的剪纸爱好者,曾因为不能逼真的造型而苦恼、而畏惧,想要放弃。但听了专家的讲授,我打消了顾虑,我决定再次从练习老花样剪起,曹老师收藏有很多老花样,要求我们要经常练习,但我以前不以为然,剪上几幅就丢到了一边。以后我要反复临摹,提升自己的基本功,从中找取灵感。

3、非遗传承人要本本分分、原汁原味地传承。苑利老师把传承人称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主要任务是传承而不是创造。我曾经认为所有的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被淘汰,才会有时代价值。老师们的讲解使我醍醐灌顶,认清了自己的职责和努力的方向,不变的非遗才是最好的非遗,守正是传承人的本分,创新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即便要创新也要把传统的东西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因为那是世世代代创新的根基。

                                              

田庆荣(天津)

陈教授精彩的第一节课,给我们讲述了在民间传统根基上,发展现代中国民间剪纸,强调要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技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剪纸保留了母体艺术的基因,随着时代变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更新。但是,艺术的真谛在民间,我们要虚心的向民间学习,学习民俗文化,因为民间剪纸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流行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来自民间,应该回到民间,活在民间,为人民大众服务。陈教授还给我们讲述了,如何辨别现代民间剪纸,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真假能力。首先要看它有没有中国民间剪纸的特性;其次还要看它有没有剪纸语言元素、剪影镂空、象征寓意和纹饰符号。具备了这几点才是真正的民间剪纸艺术。听了苑老师精彩的讲座,弄清楚了传承人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传承人是中华民族的二传手,传承中华文明,一定要原汁原味的传下去,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源头之水,要保护好剪纸的多样性,更好的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非遗工作做好。

陈利利(广东)

这两天听了陈老师和苑老师的精彩授课,深感震撼意犹未尽,今天再次观看回放,真是收获满满。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剪纸,明白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传承非物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是指传统的民间剪纸,而不是现在所谓的“现代剪纸”。我们要保护和传承的是民间传统剪纸,首要任务就要辨别什么才是中国的民间剪纸。首先要看作品有没有中国民间剪纸语言元素、纹饰符号、剪影镂空和象征寓意。其次要看作品的造型是不是意象造型。只有具备了这几点才是正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苑老师为我们指明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是要改变观念,要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白老祖宗手艺的高超。其次要热爱传统,只有热爱才能坚持,才能发扬光大。最后就是要掌握传统,只有熟练掌握了传统的技艺,才能传承好技艺,传承好传统文化。苑老师也为非遗传承人明确了任务和工作目标,非遗传承人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二传手。好的传承人是打样的,只管把老手艺、老纹样、老段子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源头之水,只有把源头之水保护好传承好,才能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应该是次要的,如果要创新一定要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做创新。

朱黎(吉林)

我是来自吉林省白山市第十六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今年50岁,高级教师,2019年末经陈维珍老师推荐参加了南大第一期网络培训。2022年末又参加了中级培训,两次均获得优秀学员。

我一直非常喜欢剪纸,只是没有机会学习,我们当地想找个好老师非常难,学校开设剪纸社团后,我自己摸索着带领学生们也是从复印纸样、照猫画虎开始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深感自己理论以及实践知识的不足,却又不知如何下手。南大的培训既给我指明了方向,又给我们培训了技法和民俗知识。民俗文化理论和脱稿剪纸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非常科学,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在培训中13次作业,我荣幸地12次上红榜。这使得我在今后的剪纸教学工作中有了底气。

我所在的城市是长白山的一座小山城,满族文化比较正宗。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后兴起的城市,基本上接触不到民间剪纸的这种东西。而且呢,我们当地也不是以满族文化为特色的,所以说我们在进行剪纸学习和创作的时候,结合我们当地的这个东西就比较少。而且满族剪纸相对来说,程式化的东西也比较少。在当地想找到一个能教授满族文化剪纸的传承人都很费劲,我们学习起来也很有难度。

接触到南大培训的这些老师,让我受益匪浅,也大开眼界。同时我也有些疑问:每个地区的剪纸都和当地的文化、历史、信仰崇拜、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联,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形式和风格。我们在学习传承时,是严格按照传承下来的样子剪,还是应该在临摹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是否应该保留原有的风格和特征?还是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哪一种方式是更好的传承?守正守的是什么?创新是在什么范围内的创新?不同地域的人学习别的地区的剪纸和相对应的文化民俗,能否作为该地区的传承人有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以前的老剪纸,大多刀法粗糙,造型简单,随着剪纸实用功能弱化以后,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导致现在的剪纸脱离实用功能,追求大、整、全。篇幅上来说越来越大,形象上的繁杂、堆砌感越来越强。画面追求宏大,力求表现大题材,这种创作方向是否正确?应不应该提倡和发扬?我带着诸多问题开始高级班的学习,希望在这次学习中能够得到解答。

王淑芳(黑龙江)

通过学习两位教授的课,让我深刻感受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源远流长,更明白了现代民间剪纸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为宗旨,也逐步学会辨别假冒伪劣的剪纸。遇到德高望重二位前辈,和群里这么多技艺高超的老师,能够在群里学习传统的民间剪纸,从此走上正确的民间剪纸之路,感到无比的荣幸。之前认为自己还不是传承人,只管走自己的创作之路,没有虚心老艺人学习,练习剪纸老花样,在听了陈竟教授的课,与苑利教授娓娓道来的非遗传承真正的意义,我认识到今后必须向民间老艺人学习,把祖先留下来的承载历史文化的老花样熟记于心,中国民间剪纸不能去中国化,要把保护她的民族与民俗多样性作为自己的责任。

王  镝(湖南)

陈竟教授的第一课巜发展中国化的现代民间剪纸》思维缜密,思想敏锐,饱含激情,引领方向,鼓舞斗志,让人深受启迪,获益匪浅。

这节课中从七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民间剪纸的源与流、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非遗传承的真与伪等大家集中关注的问题,使我豁然开朗,厘清了过去头脑中一些模糊不定的概念,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学习传承非遗民间剪纸的兴趣和热情,真正体会到了脱稿剪纸基本功的神奇魅力,越学越有味,越学越想学,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一天不拿剪刀去剪纸就觉得少做了一件事。我真心为自己有机会参加此次非遗民间剪纸高级班拜师学艺而感到欣慰!  

杨迎春(山东)

2019年前我一直都是刻纸,刻纸给我的感觉就像平静的湖面一样,虽然也沉浸在其中,但是心里总有不甘。自从参加了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办的非遗民间剪纸培训班后,我的心开始随着每一幅剪纸起起伏伏,四年来再也没有动过一次刻刀。剪刀成了我随身携带的小伙伴,由开始简单的一个蝙蝠一只蝴蝶都剪不好,到现在的手到擒来,我感受着剪纸带给我的喜悦和幸福。2023年我又参加了非遗民间剪纸大讲堂第六期高级研修班,陈竟老师讲的《发展中国化的现代民间剪纸艺术》中讲到传统文化不是要不要保护的问题了,而是怎样引导和传承,怎样不失去本身的特性,这个问题虽然有些深奥,但作为老师的我们,何尝不是望而却步又心生敬畏,还有点举步维艰?因为不懂,因为讲不出来,让学生们无从学习到真正的传统的剪纸文化知识,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深入骨髓。

我是山东德州的一位美术教师,美术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只有目录前的一张图片而已,如果老师们不去讲解的话,学生们还是一无所知。不懂或者不真正了解传统剪纸文化的老师,又有谁能真正讲出她的真谛呢?自从跟着老师们一起学习,我的心慢慢的打开,剪纸知识也能慢慢讲解出来。当我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晶莹剔透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时,颤抖的心一下子变得坚定又从容。

剪纸是我们老祖宗的手艺,流传久远,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孩子、年轻人了解、传承、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睿临(吉林)

 在这次学习中我深刻感受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无穷魅力,也清楚了现代民间剪纸和假冒伪劣剪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我庆幸此生遇到这么多优秀的大德高师,跟对人做对事,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走正确的民间剪纸之路。

作为一位非遗传承人一个二传手,要传承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向老一辈优秀艺术大师学习,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祖先留下来的承载历史文化的老花样要熟记于心。作为提升自身基本功的一项必修课,至少要掌握200种老花样儿,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儿的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人。

在学习民间剪纸技艺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尊师孝亲,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技艺之外功夫,多读书,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懂感恩、自律的人。

刘芹(安徽)

安徽地形南北跨度很大,民俗文化差异大,皖北以阜阳剪纸为代表,奔放豪迈,皖南以徽州文化为代表婉约细腻,而合肥地处中部,没有什么很明显特征,只能说是兼容并蓄。我们这里剪纸气氛不浓,很多人都是绘画式剪纸,称为现代唯美剪纸,这些作品常常在一些展览中获大奖。大多教学也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图案,让学生照着模子剪。而这些人大多是有非遗传承人身份,让人很郁闷。

通过初、中、高级的培训我慢慢地明白了方向。特别是这两节课,我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与意义。有热爱才有动力,才能坚持才能发扬光大。我要排除干扰对传统文化深信不疑,把老样子原汁原味传承下去,做个自觉自愿合格的二传手。

李云宝(广东)

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南大非遗剪纸的高级班培训学习,聆听陈竟教授与苑利教授的谆谆教诲,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陈竟老师说的:民间剪纸不是过过刀的画。不是剪得像不像的问题,它有特定的剪纸符号,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它是意象造型艺术。剪纸图像不是要求有多形象多逼真,而是整个画面体现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思想内容。剪纸作品里蕴含着很深厚很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强调意象造型。这个是我之前一直困惑未解的难点。还有给我感受较深刻的是苑利教授说的:我们搞剪纸传承,重在传承,要多向民间剪纸传承人学习技艺,要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要在有扎实的基本功后再讲创新,要做非遗剪纸的二传手。真诚感谢俩位老师的精彩讲授!让我们学员认清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增强了动力。我一定好好学习,按时听课,苦练基本功。力争做一个德艺双馨的合格非遗传承人而不断努力!

孙梅芝(新疆)

听了陈教授和苑教授的讲座,使我对非遗剪纸有了新的认识。已是耄耋之年的陈教授依旧不遗余力为办此培训班辛苦操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每一个小细节都考虑的很周到,为培训班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教授精彩的演讲使我认清了什么是真非遗剪纸,什么又是假非遗剪纸。也为我们传承人指明了方向,坚定了立场。

陈教授的远见卓识、力挽狂澜把全国一盘散沙似的非遗剪纸传承人凝聚在一起,使我们有了归属感、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目标,看清了方向。陈教授不仅是我们的主心骨,也是我们的引路人。

苑教授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技术难度最高的文明,我们传承的、保护的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我们只有把这些东西保护好我们再创造新文化,新技术的时候才会有参考,不然拿什么做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关乎过去,同时也关乎未来。我们是要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听了苑教授的课使我深深体会到保护好这个中华文明的基因,就是保护好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感谢两位教授和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每一次的课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郭淑华(山东)

听完两位老教授的课,心情许久还处于兴奋状态,陈教授为每位学生耐心细致解疑答惑的面容,苑老师不用打稿侃侃而谈的风姿都让我叹服,我为能有机会聆听两位老师教诲而感到无比荣幸。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慈父家长,对我们充满涓涓爱心。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认知上都有很多不足,方向也有些偏离,需要多学习多纠正,我们要加倍努力,争取以最好成绩回报两位老师,不辜负老师的谆谆教导,不枉费老师对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

郭双燕(浙江)

两节课听得我热血沸腾,让我找到了方向,内心不再漂泊,对传统文化深信不疑。我们几千年的历史,经过每一辈人的传承,能留下的都是最好的东西,哪能凭着自己几年的经验随便否定?为了艺术而艺术的,那一定不是艺术,那些为搏人眼球的乱创新,抹黑了真正的传统艺术。大部分技艺起源都在民间,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重要的是技艺背后的精神力量。每一项非遗传承都应该重视,保护好非遗就是保护自己的文化根基。

徐雪玲(重庆)

陈教授的课让我能辨识什么样的剪纸是民间艺术,什么样的剪纸是伪剪纸艺术。学习剪纸要去虚求实,去伪存真,热爱民间剪纸就是热爱劳动人民的生活,从生活中体会和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性。苑老师的课让我知道学习民间剪纸艺术要原汁原味,做好“二传手”。我的感想是自己要有空杯的心态,静心诚意的去体会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德。

周文秀(北京)


通过陈教授、苑教授大讲堂的培训学习,收获满满,认清了真假非遗,懂得了什么是我们要学习的,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保护的。跟着陈老师从初级到高级班一路走来,感觉真的非常非常的幸福。同时也感谢黄玉华老师把我带到中国民间剪纸大讲堂。让我有机会认识了德高望重的陈教授、苑教授及各位剪纸老前辈艺术家和群里的优秀老师。我会紧跟陈教授,沿着陈教授指明的方向,发扬发展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剪纸纹样,守正创新,做正直的人,做正能量的事,努力学习剪纸技能,保护好中华民间优秀传统剪纸文化瑰宝。将其发扬光大,做一名合格的剪纸二传手。

范玉雯(广东)

我是一名在职的小学美术教师,接触民间剪纸的时候不是很长,由于本身很喜欢这种镂空的艺术,参加了陈竟老师举办的培训班,从初级班到现在的高级班。特别是听完二位老师的讲座以后,收获很多,觉得自己之前眼界太窄了,中华的传统民俗文化知之甚少,颇感惭愧。也感到的自己的作品中很多不足的地方,缺乏对民俗的了解,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创作方向和对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很高兴加入了这个学习的大家庭,认识这么多的剪纸艺术家前辈,您们辛苦了!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民俗文化,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


祁喜春(青海)


我认真聆听陈教授,苑教授的授课,学员们的发言,徐老师的总结,内心波澜起伏,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课后的心情,感觉好像就在你们的授课中成长。我本是农民出身,很崇拜草根文化,也在努力学习中,现在通过这么多的学习,更加坚定初心,做好非遗文化传承的二传手。尤其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或者现场展示中,坚持脱稿教学,脱稿展示,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意象造型,渗透心底。这是第二次参加南大剪纸学习,深深地被南大强大的教师团队师资力量所感染。立艺先立德,陈教授确实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领之师,感谢陈教授的指引,感谢讲师团所有人的辛苦付出,向你们致敬!


马莉梅(河南)


3月18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了陈竟教授的讲座。在这一讲中,陈教授深刻地阐述了他关于发展中国化的现代化民间剪纸艺术的观点和建议,为广大学员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途径,使我再次坚定了跟着南大非遗大讲堂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陈教授用通俗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案例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使我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它与民俗生活、人民大众、民间主流关系的理解,拓宽了我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视野,增加了我的见识。虽然是隔着屏幕听课,但是依然能感受到陈教授讲课时的激情洋溢和活力四射,感受到陈教授对祖国非遗保护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些都深深的打动着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肩膀上责任重大。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面对亟待落实的非遗保护工作,我们没有理由犹豫和懈怠,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躬下身子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务实守正、锐意创新。

 听完苑利教授的课,我理清了两种文化的区别,草根文化和精英文化。明白了草根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属于草根文化,它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基因,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好的东西,是我们民族的根脉。中国的非遗在过去、现在都在改变着世界,未来也将改变和影响着世界。

苑教授说,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观念,加大对非遗保护的力度,最好的保护就是去学习原汁原味的剪纸老样子、老技法,尤其是学习我们地方的老样子,老技法,把地方剪纸艺术的风格吃准吃透,把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传承下来。

苑教授还特别强调了非遗传承人的作用:一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二是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三是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明白了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增强了我要做一名优秀的非遗二传手的信心。


寄  语






李凤英

讲习班授课教师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榆林市非遗剪纸传承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创研员


通过听陈教授和苑教授两位老师的课获益匪浅,触动很深。艺术是无止境的,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早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多设计自己的剪纸语言和吉祥符号,多多挖掘自己家乡当地民俗民风古朴厚重的乡俗题材剪纸,有责任有担当地教好一方的学生。一个好的老师能教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一个不懂得传承的老师会祸害一大批学生。教好学生传统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


总  结







徐阳

讲习班教学管理负责人、授课教师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北京剪纸非遗传承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全国民间剪纸联盟主任



3月18日,陈竟教授在剪纸高级班首讲《发展中国化的现代民间剪纸》一课,精彩纷呈,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化的现代民间剪纸的产生、性质、概念、特点,例举了大量的中国优秀的民间剪纸和假冒伪劣的所谓的中国现代剪纸,进行了对比,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中国现代民间剪纸优在哪里?我结合陈教授和苑利老师的论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中国民俗永远不会消亡,中国剪纸永远是本民族民俗生活的再生之源。

中国剪纸是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民俗生活中产生、流传、享用的一种吉祥、意象的纸上的民间艺术,只要有中国人在,民俗生活永远不会消亡,一定会延续下去,许多新的民俗生活也会适时产生。比如:利用手机微信,相互拜年问候;又比如:遍布全国城乡的广场舞,经久不衰,热闹非常。

我曾创作了许多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剪纸,也尝试了创作一些表现新民俗的剪纸。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永远要创作表现中国化的民俗剪纸,才是应走的正道。那种民族虚无主义的又怪又丑的东西,远离我们的生活,无根无源,老百姓是不喜欢的。标新立异的结果,是会被人民所唾弃,被历史所淘汰的。

二、吉祥剪纸是我们创作的永恒主题。

中国现代化的民间剪纸,永远要表现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民间剪纸来自民间,又用于民间,民间就是广大的普通民众,人民的本真愿望,是求福,求福是多方面的,福禄寿喜财是永恒的主题。

三、意象造型思维是现代民间剪纸创作的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

现代民间剪纸仍要传承传统的民间剪纸的造型方法与技艺。象征法,谐音法,比喻法,拟人法……,是中华文化最高级的表达方式,它委婉、含蓄地表达吉祥的寓意,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西方写实造型及抽象造型所不能比拟的。古人创造的大量的吉祥符号,是留给现代民间剪纸创作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永远要学习,要继承的宝贝。

近年来,我创作了百牛,百虎,百兔,百龙剪纸,就是逼自己运用意象思维,运用吉祥符号去造型。让现代民间剪纸回归民间,从而在守正创新的实践中磨炼自已,提高自己。陈教授列举了大量学院派的现代剪纸,光怪离奇,毫无剪纸的纹饰语言,毫无吉祥符号,全然没有中国民俗的烟火气,他们打着非遗的旗号,却干着损害非遗的勾当,误导了不少剪纸爱好者,阻碍了非遗保护的事业。







编辑部

发      布: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中国民间剪纸》微刊编辑部

指     导:陈   竟(《中国民间剪纸》微刊总编) 

教学管理: 徐   阳(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非遗民间剪纸大讲堂教学管理负责人)

班主任:黄玉华   张   洪   

              朱宜英   曹慧贞

网络操作:杨蕾(《中国民间剪纸微刊》编辑

宣传审核:余继平(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非遗民间剪纸大讲堂宣传审核负责人 《中国民间剪纸微刊》主编 )

整理发布:郑晓筠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非遗民间剪纸大讲堂宣传报道负责人  《中国民间剪纸微刊》执行副主编)


南大非遗网NANDAFEIYIWANG



— feiyijianzhi —



南大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非遗网
虽然今后不再以群众性社团组织的形式出现,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热情,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在陈竟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中国传统剪纸相关研究、保护、传承、交流和合理利用工作,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携手合作,为共同的民族事业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