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微刊2022年第五期中阳剪纸专题

文化   2022-06-03 07:46   重庆  


端午

安康

幸福平安

​​

中国民间剪纸微刊

2022年第五期中阳剪纸专辑




目    录

  • 学术评论

  • 1、什么样的"非遗"不是"非遗  苑利

  • 2、剪纸艺术的丰富内涵  陈竟

  • 3、勿忘历史  牢记初心

    ——记录当代中阳民俗剪纸历史  陈竟

  • 4、中阳民俗剪纸概述  武小汾

  • 精品赏析

  • 优秀作品

  • 动态信息

  • 崔春梅脱稿民俗剪纸视频演示




01

学术评论



什么样的“非遗”不是“非遗”


苑 利


如果有人问,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中国的故宫、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四大名著,改造过的泰山封禅、天坛的祭天大典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1年春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春天的味道”——浙江东阳童子尿煮鸡蛋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态度。但事实上,在非遗申报时,类似项目并不少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出了问题,更具体点儿说,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出了问题。

先让我们来看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是怎样说的。该公约认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技艺,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应该说,这个定义已经触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但在表述形式上仍有许多不尽完备之处,需要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和发展。那么,该定义到底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这个定义并没有时间上的限定,只是说只要是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等,都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来,像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等当代创作似乎都有权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该定义同时也没有传承形态上的限制——即没要求你必须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这样一来,四大名著当然有理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确实是中国人的一笔文化财富。而这显然是不对的。

其三,该定义也没有原生程度上的限定。那些历史上已经消失,但后来又被人们根据资料或想象复制出来的所谓“泰山封禅”、“天坛祭天”等仪式,当然有理由堂而皇之地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四是该定义缺乏品质上的限定。如果真是按此定义行事,非遗便会变成一个什么东西都能装的大筐,只要是传统技艺,无论品质、格调如何,都有机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会不会因为不加选取地保护,而失去那些最值得保护的东西呢?更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过程中的泛物质化问题。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无论是此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国内学术界,几乎都将“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众所周知,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方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非物质”性。而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尽管对认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意义,也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我们审视一个问题的逻辑起点。

如果在逻辑起点上出了错,今后的实践工作也将一错到底。譬如,当人们将米雕、核雕等小件物品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许人们并不在意,但既然承认了米雕、核雕,就得承认剪纸、泥塑;承认了剪纸、泥塑,就得承认石雕、砖雕;承认了石雕、砖雕,就得承认成片的四合院。可连四合院这样的庞然大物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还有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呢?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过程中,许多地方将古村落、古建筑原封不动地申报了上来,就是一个典型的明证。由此可见,在“非遗”概念的界定过程中,掺不得任何物质文化遗产成分,否则,我们就会因概念上的混淆,而导致“非遗”申报、保护上的失败。

作者简介:

苑利(1958- ),男,山东省齐河县人。民俗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创始人、主讲。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韩民族文化源流》、《龙王信仰探秘》、《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中国民俗学教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等。多次获“国家图书奖”等国家级奖项,全数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员会委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剪纸艺术的丰富内涵


陈竟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积累、享用的民间美术形式,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形式多样。近年来,在振兴传统工艺的热潮中,剪纸艺术蓬勃发展,各地竞相举办有关展览、出版书籍、开设课程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与此同时,剪纸艺术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如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是剪纸艺术茁壮成长的秘诀。剪纸来自民间,一纸一剪刀,真实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如窗花、炕围花、墙花、礼品花、服饰花等,表达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人们在创作剪纸时,不为凸显作品的贵重珍奇,也不为炫耀高超技艺,只是将其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态度,赋予民间剪纸天真质朴的艺术品格,也成为其创新的根基。

牧羊(剪纸)  滕凤谦


当下,在剪纸创新过程中,深入体会剪纸艺术的丰富内涵——对民俗生活的理解、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对思想情感的寄托,有助于剪纸创作者传承好这门艺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创作者拿起剪刀围绕现实生活展开创作,以作品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令人感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少创作者聚焦红色题材,推出一批剪纸新作。还有一些创作者,将小康图景剪进作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这些都激发了剪纸艺术的生长活力。

鱼戏莲(剪纸)  高金爱 中华艺术宫 藏


以意构象、以象寓意,赋予民间剪纸艺术独特魅力。中国是剪纸艺术的故乡,不少国外剪纸都与我国剪纸有着密切的渊源和联系。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是意象造型艺术,它既不同于写实的具象剪纸造型艺术,也区别于现代派剪纸造型艺术。它不受比例、透视、时空的限制,多采用镂空、简括、夸张、拼连等造型方法,以及象征、谐音、拟人等表现手法来创作。独树一帜的语言特征,成为我国民间剪纸的重要“基因”。带着这种“基因”,剪纸艺术在大江南北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面貌,在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拓展。如今,许多地方深入挖掘、利用本地民间剪纸特色资源,成立剪纸艺术合作社,不仅使这门传统工艺“活”起来,还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带动了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走出一条非遗保护与传承新路径。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校园、家庭与社会美育。近年来,文旅部、中国文联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剪纸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的教育扶持与推广,不少大、中、小学校,幼儿园,青少年宫等开设了剪纸等非遗技艺课,有些老年大学也办起了剪纸培训班……如火如荼的剪纸艺术教育,正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与传承剪纸艺术中去。一些剪纸元素的公共艺术作品也纷纷应用于地铁站、旅游服务中心等当代生活空间。

(潘鲁生 供图)

 
      随着时代发展,剪纸在审美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走入当代生活。在包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设计者充分运用剪纸元素,搭起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桥梁。地铁站、机场等公共空间中的剪纸艺术,以新面貌向人们展现着城乡文化。文创产品、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上的剪纸艺术,则满足了人们将传统文化之美带回家的精神需求。特别是一些以新形式呈现新内容的现代剪纸动画,吸引不少年轻人关注,获得广泛传播。充分用好新平台、新媒介,在保留传统基因的同时,不断更新剪纸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剪”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鹿鹤同虫(剪纸)  白凤兰中华艺术宫 藏


当前,剪纸艺术正通过不同方式“热”起来,但也面临一些新挑战。比如,有的创作者为了创新,一味模仿国外绘画化、机器化、商品化的剪纸,只追求形式上的现代性和新鲜劲;有的教育机构缺乏民间剪纸正规专业教材,相关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在推动剪纸艺术走产业化道路时,把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之前,难以保障剪纸的艺术水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积极正视、冷静思考,在创作实践中立足传统,探索解决之道,剪出纸间新意。于传统中探索总结剪纸艺术规律、思想内涵,立足现代生活进行守正创新,是值得剪纸创作者不断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陈竟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本文刊登于《人民日报》2021年9月12日8版美术副刊。



陈竟丨勿忘历史 牢记初心

勿要忘记中阳剪纸开拓者、保护者、发现者

——记录吕梁、中阳剪纸历史

陈竟

  山西省民间剪纸的开拓保护者是薛麦喜(时任省群艺馆馆长)、张行吉(时任省群艺馆美术组组长)、段改芳(时任省群艺馆美术组干部)和刘琦(时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吕梁地区剪纸的开拓保护者是段丽卿(时任呂梁行署副专员)、薛光运(时任地区文化局长)、靳佩荣(时任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在田(时任地区群艺馆副馆长)、贺丰(地区群艺馆美术干部)。中阳剪纸的开拓者保护者是武一生(时任县文化馆馆长)。这些人为开拓、保护吕梁、中阳民间剪纸立下了功劳。1986年上半年,我应邀赴山西考察民间剪纸,在刘琦、张宗载(段改芳爱人,时任山西画院秘书长)陪同下到吕梁地区考察,发现该地区民间文化艺术十分丰厚多彩,特别在中阳,我发现了武一生。在薛光运、武一生陪同下,我们考察了庞家会村,见到全村妇女都会剪纸等手艺,深受震撼,决定十月在吕梁召开第二届中国剪纸研究会年会暨吕梁民间剪纸展览,中阳庞家会村作为示范村参观。我组织了全国一百多名代表到吕梁、中阳开会参观。从此,呂梁、中阳出名,来访者不断之后,我又向文化部非遗司专家评委推荐介绍,成为国家级首批非遗剪纸项目,王计汝成为传承人代表。没有我们老一辈的开拓、发现、推介,不可能有中阳民间剪纸的今天。现在年轻一代领导和剪纸传承人都不了解这段历史,有的忘记了。后人吃水不要忘记挖井人,乘凉不要忘记栽树人!下面图文是当时的记载。



中阳民间剪纸概述


 武小汾


中阳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流域中段,这里是遍布着仰韶、商周文化遗产和黄河古文明的发祥地,也是秦汉文化的鼎盛之地。从目前县境内发掘的秦汉文物及遗存的春秋战国古城造址,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之乡。中阳民俗剪纸就是根植于这块黄土地上的一束朴素的山花。追溯中阳剪纸的源头,按其本身体现出的秦汉文化遗风所推断,它产生于造纸术成熟的时期并应当地民俗活动而传承不绝。勤劳智慧的中阳民间妇女,继承和发展了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创造出了精美古纯的民俗剪纸,用手中的剪刀表现了妇女们心中的所求、所想和所盼。

一.中阳剪纸的分类特征

从中阳民俗剪纸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人物、植物、动物、器物造型反映中阳地所保留的远古人类童稚古朴的观念和信仰。这一类有大量歌颂鱼、蛙、蛇、龟的主题纹样,如《抓鸡娃娃》、《坐莲娃娃》、《枣山娃娃》、《阴司娃娃》等,是中华民族生命崇拜心理意识的松淀和表象。中阳民俗剪纸中的《凤踏牡丹》、《佛手开花》、《鸡抱葫芦》、《碗扣双钱》等作品,则反映了民众对神物的崇拜、为吉祥的象征,深刻表达了劳动妇女追求美满、幸福、平安、富裕生活的愿望。第二类如《秋火秧歌》、《烤枣山》、《十二月民俗》、《婚俗》、《开锁锁》、《驱魔》系列剪纸作品,主要表现劳动者在岁时时节会和人生礼俗活动中的情景,生动反映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习俗。第三类则是以剪纸形式记录了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神话和传说故事,通过这些剪纸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如《张屠夫寻仙记》、《老鼠嫁女》、《八仙过海》、《狐鸡的故事》等。

 中阳民俗剪纸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民俗性,每件作品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不同的生活习俗来划分的话,中阳民俗剪纸可分为,岁时节令的民俗剪纸、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信仰和向往类民俗剪纸

审视中阳民俗剪纸的造型特点,它可分为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西山地区三大地域流派特色。南川河流域的中阳剪纸艺术风格细腻古雅,代表艺人有王计汝、曹其林、刘玉莲、高宝香、杨翠英等。她们的代表作有《十二月民俗》、《四合院》、《婚俗》、《叶竹梅》、《拉手娃娃》、《抓鸡娃娃》、《绕九曲》、《刘海撒金钱》、《摇钱树》、《十二生肖》、《龙凤双喜团花》、《闹秧歌》等,这一地区的剪纸艺人的作品表现手法细腻,文化内涵丰富。刘家坪地区的代表艺人有李爱萍、马爱莲、车亮娥、刘俊英等。她们的作品艺术风格纯朴、稳健、作品如:《生命树》、《聚宝盆》、《拍出莲花》、《如意石榴》、《马上发财》等。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艺术风格粗犷、浑厚,作品有《云子》、《坐莲娃娃》、《鼠闹葡萄》、《十二生肖》、《五谷丰登》等。表现手法较单一、直观、代表艺人有高猪翻、高翠兰、张明花等。

以上三个流派的手法剪纸尽管在造型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内涵,其原始文化艺术的遗存、和谐的造型风格、给人们以美享受。

 

  二、中阳剪纸是历史的活化石

中阳民俗剪纸造型上体现了秦汉时代的艺术古风并保留了原始艺术纯朴粗拙的特征,每一幅剪纸都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中阳民俗剪纸蕴涵了民俗文化中许多约定造成的有象征意义的内容。这些剪纸中含义大多用民间口头俗语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这些俗语为主题,剪出民间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心世界。如:“抓鸡娃娃脚登梅,咯咯咯换的小子来”、“蛇盘兔必定富”、“喜蛛碰石榴,富贵不断头”、“金蝉吹笙,辈辈有根”等等。

著名学者靳之林曾评价到:中阳剪纸更为重要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的文化价值,而不仅限于剪纸艺术自身的意义。从中阳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古老的民间风俗,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如果我们能像考古学家从不同文化层中分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那样来看待中阳剪纸,那我们就会惊人的发现,中阳剪纸印刻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足迹。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它的远古文化的遗存,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靠历史传说和和地下发掘来推测猜想的文化,却在中阳民间艺人的剪刀尖上丰富地保存下来,这是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每一幅中阳剪纸就不仅是一幅剪纸,而是有着千钧之重的凝聚着几千年文化史的历史纪念碑。透过根植于民间的中阳剪纸,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关于天、地、人、物关系的朴素的哲学观念。中阳剪纸在民间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共性中所反映的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各别的地域所代替不了的,不仅内涵如此,艺术气质和风格也如此。

中阳民俗剪纸的这种表现手法及民俗文化内涵,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理念及思维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正是由于中阳民俗剪纸有着独特的民俗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它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中阳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三、保护抢救第一,发展利用并重。

中阳民俗剪纸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因些在对其保护,传承和发展上得到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重视,社会影响逐步提高。

1、保护和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现代文化冲击了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阳民俗剪纸也曾处于濒危状态,到80年代中阳剪纸传承人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繁荣的浪潮中许多妇女丢下了手中的剪刀。但是中阳县有一批以武一生为代表的热爱民间艺术事业的文化干部和民间艺人,他们得了政府和众多专家的支持,把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中阳的民间艺术做为己任。通过各种手段,制定保护措施使中阳民俗剪纸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1986年中阳县委政府与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在被誉为“华夏剪纸第一村”的庞家会村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剪纸会年活动,当时有来自全国的数十名民间艺术专家学者欣赏了中阳老剪纸艺人的精彩展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中阳民俗剪纸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打开了门户,也奠定了中阳民俗剪纸在民间艺术文化领域中的地位。自此每一届政府都特别重视中阳民俗剪纸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不但在政策上给以支持,而且在经费上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组织民间剪纸艺人参与全国性的各项剪纸展演和理论研讨工作。特别是国务院颁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以后,为了使中阳民俗剪纸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制定了五到十年的发展规划,把中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列在了全县文化工作的首位。县文化主管部门相继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乡镇联络小组,组建了三级保护网络。06年全部完成了全县范围的民俗剪纸的普查工作,建立了剪纸艺术档案,收集收藏剪纸作品近千件。为使中阳剪纸得到广泛的传承,2011年县文化馆建立了中阳剪纸传习所,设立了大师工作室,开设了中阳剪纸培训班。在这个传习所里,每天都有数十名剪纸艺人自发来到这里互相切磋剪纸技艺,开展创作研讨活动。参加培训的剪纸爱好者小到8岁、大到60岁,每期参加人数均在40人以上。2016年县文化馆又在金罗、宁乡、车鸣峪、暖泉建起来了4个乡镇传习室,在全县9所中小学开设了剪纸课程。中阳县成为中外友好协会传承保护基地。王计汝和武一生被邀坐上了奥运观礼台,成为国宝级艺术大师,武一生老先生获得,终身成就奖、特等奖、金剪刀奖、伯乐奖、金银铜奖达二百多项。

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中阳剪纸的奠基人武一生老先生于2014年去世,今天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很沉,剪纸人能剪出精美的佳作,但上台说不出更深的剪纸语言,这就需要研究组织考在理论上进行引导和启迪,进行二次发掘——即理论依据的阐说。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武一生老先生的女儿,接起了父亲的接力棒,于2019年将武一生早先生创办续根草屋中收集的近10000件剪纸作品和文稿部分进行了整理分类,并在理论上进行引导和启迪,挖掘中阳剪纸在推广和文创的推陈出新,打出品牌的产业化道路,将中阳剪纸形成一种商品推向市场。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思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必须树立品牌精品意识,要在剪纸创作上做大文章。要将中阳剪纸原生态作品穿上一层美丽的袈裟,让不同的人群去欣赏它,热爱它,保护它。同时武小汾自己出资筹建既收藏、展出、创作、培训、开发为一体的中阳剪纸文创基地,让一批批剪纸人走进自己的家,也正是武小汾继承传承老父亲遗志,让中阳剪纸传承步伐更稳妥,社会舆论、社会潮流,企业界公司老板的认可,政府采购平台的注入,让中阳剪纸快速形成产业,打向市场。为中阳的文化事业,为腾飞的中阳经济添彩。长滋长润的中阳剪纸,定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领域中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园地的一支艺术奇葩,中阳剪纸人就是这个美梦的期盼者、圆梦者。

展示中阳剪纸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集收藏、博览、研讨、培训、传承及产品开发的传习基地和文创基地。现在中阳剪纸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16人,县级传承人30人,剪纸新秀40余人,剪纸爱好者几千余人。

2、发展与利用

近年来中阳民俗剪纸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剪纸新秀不断涌现,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作品屡获大奖。剪纸作品《春忙图》曾获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一绝大展银奖;2001年在威海举办的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赛中《民间婚俗》获得了金奖;在06年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上,作品《晋商》获得了特别奖;07年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剪古颂今》获得了金奖,近年来中阳剪纸在国际国内各项剪纸大赛中共有60余人上百件作品获得大奖。近十年创作三千件剪纸作品。在全国各种艺术节展演中获得了金奖30项,银奖43项,铜奖140项,优秀奖400多项,终身成就奖2个,特别奖2个,金剪刀奖1个,接待了来自包括美、德、日、港台等国家地区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数百人的来访。1989年《中阳民俗剪纸》一书由北京美术出版社在全国发行,2012年《中国-中阳剪纸》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4年由武一生主编的《俗林综艺》系列丛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2016年《中阳剪纸初、中、高级教程》出版发行,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阳剪纸创作70米巨幅剪纸《我爱你-中国》获得山西省第四届文博会金奖,在中央新闻联播国庆节当日播出,并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2021年建党100周年中阳剪纸创作百人百幅建党剪纸系列作品,轰动全国。从1992年至今中阳县被文化部连续多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3、中阳剪纸产业发展情况

 中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中阳剪纸产业开发工作,但是受中阳剪纸粗犷、民俗特征制约,产业开发未能有效的发展,2008年中阳县华艺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重点开发剪纸礼品,2018年起在政府部门的推广下,中阳县华艺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思路,在剪纸订制品和衍生品上下功夫,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和山西浙商联合会、山西圆通速递签订战略合协议,与上海、北京、南京等各地签订合同,开发剪纸扶贫产品,取得了年收入数100余万的经济效益,中阳剪纸产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19年华艺公司总经理武小汾将其父亲收集的近10000幅剪纸整理分类,建立“续根草屋”中阳剪纸传习所,同时创建中阳剪纸文创基地,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出四大种类60余种剪纸产品,成为中阳剪纸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

 

                                   2022年3月13日

 


02

*精品赏析


崔春梅作品《常回家看看》赏析


梁  燕

《常回家看看》


“剪纸是民间生活土壤上长出的文化树,活态的民间生活传统造就了剪纸,剪纸又维系了民间活态传统的持久存在。”中阳剪纸是吕梁市中阳县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多以红色剪成,体现出喜庆、热烈的民俗生活氛围,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衬而成。剪纸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息息相关,中阳剪纸以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传统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紧跟现代生活主题的创新剪纸。2006年5月20日,中阳剪纸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阳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剪纸艺术大师,剪纸是与她息息相关的生活本身,她就是崔春梅。崔老师从小喜欢剪纸刺绣,1982年跟随中阳剪纸创始人、省级传承人武一生老师开始学习中阳剪纸技艺和理论知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深深地爱上了剪纸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2015年崔春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中阳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现作为山西省剪纸协会副会长,吕梁市工艺美术大师的她多次代表中阳剪纸参加对外剪纸艺术交流和讲学活动。

民间剪纸人视剪纸为他生命、生活的一部分,剪纸承载着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由于笔者长期专注于陇东剪纸,香包等地方性文化研究,担心对中阳剪纸,对崔老师的作品领悟不到位,在接过微刊的任务后,第一时间与崔老师取得联系并做了线上田野调查,以便深入地了解老师的精神世界,感受老师的创作动力。崔老师告诉笔者:“这幅剪纸整体是房子和人物组合完成的,我从小的时候就喜欢剪“字”这种类型的剪纸,这幅作品的灵感是有一次我看到电视里边说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事件,所以我就想到了用剪纸来表现这个社会现象,现在大部分的孩子们都在外面打拼,我朋友的孩子以及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外面上班了嘛,我也很想孩子们啊。我在“家”的外面用红纸剪了小车、摩托车和在外面长期工作的儿女们,家的中心剪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牵挂着外出的儿女们,想让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所以我这幅剪纸的名字就叫做《常回家看看》,就想让孩子们常常记起家里面有父亲母亲和孩子。“家”上面的一点用蝙蝠来替代,蝙蝠寓意着幸福,房顶上我剪了一只喜鹊和梅花,儿女们欢天喜地的回家看看老人,老人心里高兴,喜上眉梢,象征着幸福的家庭。之后,屋檐下面意象的剪了两个房子,左边的房子里有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翘首盼望着儿女们回家,右边的房子里孩子已经回来了,家人高高兴兴的团聚。最中间的老奶奶怀里抱着孙子,后面的孙女紧紧依偎在奶奶背后,女孩的身体扭转着形成了“家”字的一撇一捺。这幅剪纸也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通过崔老师对自己这幅剪纸作品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崔老师把“家”的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都已置身事内走进了三位孤独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内心渴望被关爱的呐喊。作品本身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亟需被社会关注,被时常记起,不被抛弃,同时美轮美奂的彩色剪纸也体现出浓郁的中阳地域文化特色。

随后,崔老师说:“彩色剪纸是中阳一种古老的剪纸技法,属于熏样剪纸,在白纸上剪出来后熏成黑色,其他彩色的部分是用各种彩纸“衬”出来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奶奶辈的老人们过年过节都是这么剪出来衬起来的。现在很多彩色剪纸都是染的,可是我不想丢掉老的传统技法,为了传承剪纸的传统技法,我还一直坚持用熏衬法。”

最后,崔老师还告诉笔者尽管她今年63岁,已经退休了,但她仍然是中阳剪纸的中坚力量,像中阳剪纸70米的长卷,建党100周年等大型的剪纸作品都是由她设计创作完成的,哪怕再忙每天也会花大部分的时间去剪纸,她深深地爱着剪纸并一直在为她挚爱的这份事业奋斗着。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细心呵护,每一位老人都值得尊敬关爱。正如汪曾祺所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家人只有团圆陪伴,彼此温暖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王计汝作品赏析


 山西吕梁国家级传承人剪纸艺术家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宁乡镇庞家会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1989年中国文化部命名中阳县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阳县的庞家会村则被誉为“华夏剪纸第一村”。王计汝出生于1948年,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阳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王计汝打小儿就迷上了剪纸,启蒙老师就是她的母亲。母亲是镇上出了名的巧媳妇,纺花织布、剪纸、绣花、做狮子布老虎等布玩艺儿样样精,平时母亲做这些女红她就趴在旁边专心看,看着看着就依葫芦画瓢照着剪,照着做。到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就已经剪得花儿流溢芬芳、鸟儿振翅欲飞了。多年的剪纸生涯,练就了王计汝一身“非凡”本领,可以不用画稿,不用眼看,瞬间即成作品,花虫鱼鸟、十二生肖、戏剧人物、民俗风情等信手拈来,令人叹服。

王计汝很好地继承了民间以口传语言和图像叙事来表情达意的传统,用剪刀把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靠古史、传说和地下发掘来推测猜想的文化保存下来。她的剪纸创作内容涉猎广泛,除花草、动物和隐喻吉祥喜庆的传统题材外,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的感受,童年的记忆、身边的生活、古老的传说和歌谣都是她要表现的内容和参照。正是这一幅幅剪纸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祖先关于天、地、人、物关系的朴素的哲学观念。作品构图明快、简洁,生活气息浓郁,保留了原始、古朴的特色,无论人物造型还是作品题材都带有远古民风民俗遗存的痕迹,处处渗透着原始文化的遗韵。对承载远古文化和古老民俗的繁衍做出了贡献。

2007年,王计汝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剪纸)十大传承人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王计汝应邀参加迎奥运“中国故事”剪纸展示活动,为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与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2月到2014年期间,王计汝还先后到德国法兰克福,台北市,美国洛杉矶等地进行剪纸文化交流,她娴熟的技艺、独特的手法震撼了在场观众,受到了海外人士的高度评价。50余件作品被德、美、日等国家的专家收藏。

“中国文艺金爵奖”、“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中国童话剪纸艺术大赛一等奖”、“南京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剪纸刺绣金奖”,“‘东风颂’中国剪纸艺术大展金剪刀奖”,“‘风之魂’中国中部民间剪纸艺术大赛金奖”,山西省民间剪纸作品展一等奖等,在众多的比赛中,王计汝脱颖而出,成了中阳璀璨的一颗明珠。


作品《婚俗》 荣获

2001年中国民俗剪纸大赛一等奖

作品《剪古颂今》 荣获

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

作品《晋商》 荣获

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特别奖


王计汝十二民俗剪纸欣赏


(收集整理: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中国民间剪纸》微刊编辑 郑晓筠)



03

*优秀作品


二十四节气剪纸作品

《立春》赵利红 张灯灯 续锁英

《雨水》李夏宇

《惊蛰》毛宏玉

《春分》郭小芳

《清明》武玉汾任丕连

《谷雨》康翠娥

《立夏》王琴

《小满》许晶 许卉 许鑫

《芒种》许瑞平

《夏至》姚瑞平

《小暑》王雪平

《大暑》刘晋林

《立秋》高兔英

《处暑》张爱珍 武翠梅

《白露》苏晓霞

《秋分》任丕林

《寒露》段爱芝 王中文 王艳红

《霜降》付欢清

《立冬》张彩平刘文萍

《小雪》史晶连任巧连

《大雪》郝玉霞 崔春梅 王宇静

《冬至》任秀清马丑爱

《小寒》刘玉莲

《大寒》李凤英

《生肖》靳保华  武小汾  王雪平

付欢清《打谷场上》

武翠梅《坐莲娃娃》

李淑贤《十二月民俗(1)》

李淑贤《十二月民俗(2)》

王雪平《龙脉人家喜丰收》

武小汾《马踏飞燕》

康翠娥《过满月》(1)

康翠娥《过百天》(2)

康翠娥《完生日》(3)

康翠娥《结婚》(4)

姚瑞萍《暖窑》

姚瑞萍《伏羲女娲》

赵侯英《十二生肖》(1)

赵侯英《十二生肖》(2)

王春秀《大丰收》

武玉汾《福禄寿喜》

武翠梅《六畜兴旺》  

李爱萍《农俗》  

曹其林《暖窑》  

王春秀《秋收忙》 

武一生《平安之神》

武一生《狮绣富贵》  

武一生《寿比南山》

武一生《寿云子》 

武一生《枣山娃系列》 

武一生《抓鸡女娲》

王计汝《植树造林》  

崔春梅《金虎接福》

崔春梅《老了赶上了好政策》

崔春梅《平安吉祥》

付欢清《八节民俗》

付欢清《暖窑》

付欢清《送灶》

高翠莲《修地方》

康翠娥《暖窑》

康翠娥《求子》

康翠娥《云子-喜事多多》(1)

康翠娥《云子-喜事多多》(2)

李淑贤《福禄寿喜》

李淑贤《人寿年丰》

刘文萍《接雨》

刘文萍《女娲坐石榴枣山娃》

刘文萍《祈雨》

刘文萍《说书》

刘文萍《云子》(1)

刘文萍《云子》(2)

刘玉莲《五牛图》

马爱莲《肚兜花》

任翻英《虎踏火楼又踏虎》

任秀清《耍爷爷枣山》

史晶连《喜石榴奉蝴蝶》

王春秀《家有摇钱树    招来聚宝盆》

王雪平《福猪拱门》

王雪平《刘海撒下太平年》

王雪平《天佑中华 生生不息》

王中文《福星高照》

王中文《龙凤呈祥》

许瑞平《剪窗花》

许瑞平《忆奶奶》

许瑞平《抓鸡坐莲女娲》

姚瑞萍《打谷场上抢青蛙》

姚瑞萍《翻则》

赵候英《马上封候》

付欢清《打谷场上》

姚瑞萍《八虎捧寿》

崔春梅《打谷场上抢青蛙》

康翠娥《党啊我的母亲》

王春秀《党的好领导人民生活步步高》

康翠娥《肚兜花》

赵侯英《幡子》

王中文《凤戏牡丹》

崔春梅《伏羲女娲》

张艳芳《福禄寿喜财 虎年好运来》

崔春爱《富民核桃》

许瑞平《虎虎生威 福禄绵长》

崔春梅《虎虎生威 平安幸福》

王春秀《虎年吉祥 喜事连连》

付欢清《火鸡除病毒》

崔春爱《吉祥平安 荣华富贵》

姚瑞萍《金鸡去五毒》

崔春爱《老鼠嫁女》

马丑爱《廉洁勤政》

王中文《龙腾虎跃》

付欢清《面犬送鬼》

崔春梅《年俗吊子花》

李淑贤《牛牛迎春接福》

王雪平《三牛庆百诞 红船放光芒》

段爱芝《三羊开泰》

王春秀《山西土特产》

崔春梅《生命树》

赵侯英《双虎抱葫芦日子不用愁》

李淑贤《天赐红福马蹄莲》

武小汾《同根同宗》

付欢清《夜哭郎》

刘玉连《元宵节》





04

*动态信息

中阳剪纸集体创作金牛迎新春的窗花

集体设计演出服装

文联主席和剪纸协会全体成员开年度总结会议

集体创作设计培训活动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集体创作百幅剪纸作品

在文水县为学员做剪纸技能培训和作品点评

作品创作设计培训活动

参加吕梁市技能大赛三十五米长卷


(武小汾、崔春梅总设计,刘文萍、付欢清、王雪平、崔春爱、武翠梅、许瑞平、李淑贤、王梅荣参与创作。)



05

*崔春梅脱稿民俗剪纸视频演示




南大文化与自然遗产

研究所非遗网


微信号 : feiyijianzhi



南大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非遗网
虽然今后不再以群众性社团组织的形式出现,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热情,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在陈竟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中国传统剪纸相关研究、保护、传承、交流和合理利用工作,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携手合作,为共同的民族事业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