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The rains of 2023
在时空中描摹光的模样
------走近耿学彬《天府印象》
文|郑晓筠
有关《天府印象》,耿学彬是这样叙述的:
“2018年~2020年我在成都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间,我去到了不少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便是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在那里我看到了古人崇拜太阳的有利证明——太阳神鸟。太阳神鸟可以说是民间剪纸的最早雏形——刻金箔。也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三星堆青铜人像。震惊之余,也忍不住思考,几千年前的巴蜀先民是如何制造出这样精密且精美的青铜器?感动与震惊之余,我决定把它们用剪纸的形象表现出来。
作品主体的人物形象借鉴三星堆青铜面具造型,结合湖北出土的太神人石刻。头顶是金沙遗址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下面的两只虎借用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石虎的形象。结合平素在各地博物馆所见的不同时期出土文物纹样。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经常会把某些形象内化为某种精神力量。在原始社会中,除了吃饭,生育绝对是头等大事,因为孩子是部落繁衍、壮大的希望。然而,在疾病和自然灾害面前,对于幼小生命的逝去,原始人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鱼是祖先崇拜与敬畏的对象,因为鱼的生育能力强大。青蛙也是古人崇拜的对象之一,象征阴性、女性、娃娃、女娲,也同样是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其他形象,如蝙蝠,象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荷花代表阴性,是佛教中的圣物,也代表了智慧,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耿学彬《天府印象》
耿学彬从四川的历史底蕴入手,太阳神鸟、三星堆青铜人像、金沙遗址石虎的形象给这幅剪纸作品笼上了一层神秘古老的面纱。主题厚重深远,造型古朴拙雅,丰富的原始意象中升腾出一种力量感。中心式构图又营造出朝圣的氛围,反映了古人的生命崇拜和灵魂崇拜。在远古的时候,原始的人们把自然现象看作是神灵化的产物,有着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幅作品采用民间剪纸的意象造型手法,借喻、简括、夸张、添加等,将意念中的形象组织到超越时空限制的秩序当中,表达着丰富的主观想象和对生命的神圣信仰。中间的人是太阳神的化身,是世界的主宰,太阳神鸟幻化出十只鸟首,如华盖一般。眼睛化为鱼,鱼是灵魂的象征。鱼身向两边延伸出凤首,羽翼纷披,似泽被苍生,鸟兽奔鸣,生机无限,一派光明。整体处理外虚内实,上松下紧,或简或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天为阳,地为阴。整体为黑,太阳神鸟中心为白。青铜人像为简,下部花纹为繁。虎身为阴,不着一笔。花纹的阳,丝丝缕缕镂刻细密。这一切巧妙地拉开着对比,表达着作者明确的阴阳观。块面感有了,线条也有了,星星点点的点藏在那些生动活泼的生灵中。
耿学彬生于庄周故里皖北蒙城,听障人士,自幼习画,尤其擅长剪纸、国画、卮画、传统印染等。他的世界很安静,安享心灵深处的声音,聆听历史缓缓而来的悠远沧桑,感受先民在生存与信仰之间的彷徨。他的手很巧,捕捉着转瞬即逝的灵光,镌刻着交错的时空日渐覆叠的印象。他的剪纸,是灵魂在指尖上的延伸,是他和这个世界相融相生的印记。
2012年作品在德国斯图加特展出;2014年上海图书馆连山堂《心与天游》联展。同年山东泰安连山堂《守先》联展。2015年安徽黄山美术馆连山堂《心有光》联展,同年南通文联美术馆举办耿学彬剪纸作品展,同年剪纸作品《心即宇宙》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016年在上海安麓酒店举办耿学彬剪纸和绘画艺术展。2017年在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中剪纸作品《春华秋实》荣获剪纸组比赛第二名。2018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在南通大学的非遗研培项目“蓝印花布技艺”。同年深入贵州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学习传统蜡染技艺。
2019年卮画作品《万物生》荣获国际残疾人艺术家竞赛“最佳绘画二等奖”。同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在云南艺术学院的非遗研培项目“傣族剪纸”和“白族扎染技艺”。同年成都蒲江文化艺术中心举办耿学彬作品个展。
2020年在泰国清迈跟随泰国僧团学习在中国近乎失传的"金水漏印技艺”。2020年江苏省人社厅授予耿学彬“江苏省自强模范”称号。2021年在江苏省第二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中,剪纸作品《春色满园》荣获剪纸组比赛第一名。2022年江苏省总工会授予耿学彬“五一劳动奖章”荣誉勋章;江苏省人社厅评定耿学彬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并授予“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荣誉称号。2022年《青墩印象》入围中国山花奖。
发布: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中国民间剪纸》微刊编辑部
指导:陈竟(《中国民间剪纸》微刊总编)
审核:余继平(《中国民间剪纸》微刊主编)
作者:郑晓筠 (《中国民间剪纸》微刊执行副主编)
微信号|feiyijian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