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忆
为什么总有人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儿”了?大概是因为每个人心里的“年味儿”都不一样。
有人说,年味是张灯结彩,是洒扫庭除;有人说,年味是故乡的风景,是想念的亲朋;也有人说,年味是老一辈人恪守的规矩,是期盼了一年的阖家团圆……总之,年味是中国人最醇厚的情感,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一起聊聊你心中的“年味记忆”,讲讲那些与过年有关的难忘故事,晒晒相册里那张弥足珍贵的全家福,带我们一起感受天南地北的“年味儿”。
过年蒸馍“年味”浓
山东济南老年人大学 宋振东
胶东农村老家有过年蒸馍馍的习俗,也叫“蒸壮”。所谓“蒸壮”,就是过年蒸馒头(馍馍)、饺子、糕饼、包子等等。过年蒸东西,象征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二十八,把面发”。每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人们就忙碌起来,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把白面发好后,二十九开始蒸馒头,要把春节期间自己吃和待客用的馒头都要蒸出来。一般待客馒头都是选用上等面粉,馒头个头大小均匀,形状良好,馒头皮无破损。人口多的家庭,从早晨开始蒸馒头,一锅接着一锅蒸,一直持续到深夜才能蒸完。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人们为了增加春节喜庆氛围,过年蒸的馒头,多姿多彩,花样繁多,形状各异。有鱼形馒头,表示吉祥有余;有桃形馒头,意为健康长寿;还有苹果形馒头,祝愿家人一年平平安安;还有元宝形馒头,寓意招财进宝发大财;还有的在馒头上点缀上红点和一些吉祥图案色彩,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白菜心的故事
胜利油田老年大学 张英
年年过年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儿时在老家农村过的年。
那时候每年冬天大队上都会给每家每户分一些大白菜、萝卜、地瓜等。从领回大白菜的那刻起,我就天天盼着能吃上白菜心,可等来等去老是白菜帮。妈妈说,等你爸爸回来就能吃白菜心了。终于等到年根。一天,我背着一筐柴火正往家赶,看见爸爸手里拎着一个黑色手提包朝我走来。扔下柴火,我飞也似的跑到爸爸身边,抢过手提包就朝家里跑去,边跑边喊:“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接下来的几天,妈妈天天炒又细又嫩的白菜心,里面还会有粉条和几片肉!
在爷爷奶奶家过年时,大娘和妈妈带着哥哥们蒸馒头、炸肉、炸鱼,我在院子里放小鞭炮。初一一大早,我就被哥哥们喊起来,穿上新衣服,站成一排给长辈磕头拜年。
如今祖辈父辈早已离开了我们,过年时再没有爸爸高大魁梧的身影和一大家人的欢声笑语……每年除夕,我都会做一碗白菜心炖五花肉、粉条,放在桌上丰富的菜肴中间,在白菜、五花肉、粉条特有的淡淡清香里,尽是我对亲人的思念。
年“茶”
福建三明市老年大学 徐榴珍
家乡江南小镇的新年,有很多风俗习惯,其中之一便是烧年“茶”。这“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茶,而是一种拜年点心。此“茶”种类较多,小时候我最常见最熟悉的有两样,一是用红枣莲子煮成的枣茶,二是用索粉、蛋、大块肉或肉丸合煮成的索粉子茶。
儿时的新年,从初一开始便要各家来回拜年。主人待客不仅有丰盛的正餐,而且客人一进门必须尽快端出点心,即“茶”以示真诚。来人多时,就把已煮好的枣茶连汤热一下装碗端出,还配有家乡特有的自制年点;如果来客较少,主人便可从容不迫地煮索粉子茶。按家乡人规矩,客人只吃粉丝而底料一般是不动的,也有例外,比如我们小孩子拜年总是处处受优待,固然我们也学着礼让客套,但亲戚们总会打破常规倾情款待,夹出蛋肉让我们吃掉。在当年那个贫穷落后的江南农村,新年的仪式感让我至今难忘。
儿时的年味
胜利油田老年大学 李立
在我心中,年味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它不仅仅是节日的喜庆,更是家的温馨和时光的沉淀。尤其今年的春节是母亲过世后的第一个春节,回忆中的年味便如泛起的涟漪一般,悄然荡漾在心头。
记得小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在腊月二十三便开始忙碌。大人们忙着大扫除,将一年的尘埃与旧气一并扫出门外,为迎接新年做准备。那时,我总是跟在母亲的身后,拿着一块抹布,模仿着她的动作,擦拭家具的每一个角落。那份快乐,伴随着家人的笑声,成了我对年味最初的记忆。不过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我家厨房里的那个不起眼的大铁锅,它不是华丽的厨具,却是我们家一年用一次的宝贝。每当过年前夕,母亲都会用它炖出一锅锅美味,一个个金黄的炸丸子在锅中跳跃,炸得外酥里嫩的藕合,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白菜粉条猪肉汤。那便是最真实的年味。
大概是我十岁那年过年吧,我跟着母亲学做馒头,她手把手教我如何揉面、发酵、蒸制,虽然馒头形状有点歪斜,但吃起来却是最香甜的。母亲慈祥地告诉我:“这蒸馒头就像过日子,不一定都是顺风顺水,只要用心去做,真诚待人,这就足够了。”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许多。
年味,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情感的寄托。它代表着家的温暖,代表着亲情的牵绊,代表着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或许遇到风雨,或许会迷失方向,但只要心中的那份年味还在,我们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老年教育读者微信群成立啦
赶快加入我们吧~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
发送所在老年大学+姓名
点击下图订阅
《老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