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岁末,年味渐浓。看着大家忙忙碌碌备年货,便开启了记忆的闸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正值计划经济年代,市场上商品极度匮乏,吃的用的穿的都要凭票才能购买,所以老百姓将当时戏称为票证时代。那时候,日常生活用品如手表、电扇、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后来到冰箱、彩电、洗衣机均需要凭票购买。吃的大米和食用油、肉类、水产、家禽等副食品同样也是凭票购买。布票、粮票、油票、糖票、鱼票、禽票……各种票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平时票证的定量很少,如油票、肉票,平时每人每月供应2两,逢年过节略有提高,鱼票随季而定,禽票是每户一只,每年农历春节前才有供应,一年就只一次。
每逢农历春节前夕,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小菜场、肉店、水产店门口分外热闹,买年货的队伍蜿蜒曲折,绵延不断。数九严寒,人们迎朔风,冒雨雪,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遮耳的棉帽,围着长长的围巾,缩着脖子,抖着身子,耐着性子,等待着队伍像蚂蚁爬行似的缓缓移动。这一切的一切,为的只是能买到过年的下饭小菜,期盼鸡鸭鱼肉进门,确保一年一度全家团聚的年夜饭能齐全丰盛。
记得那时家家户户购买鸡鹅鸭的禽票,分为小户(1~3人)和大户(4人以上)两种。小户的禽票,只能买个头小、分量轻的出白鸡,而大户禽票就能买个头较大的出白鸡,或者是分量重的鸭与鹅。不过即使同样是小户、大户的禽票,实际买到的鸡鸭鹅,分量也是有差别的。运气好的,买到相对大一些、重一些,笑靥满面;反之,运气差的,买到小的轻的,只能自认倒霉。那时的营业员“权力”不小,鸡鸭鹅个头大小、分量轻重全凭营业员的两只眼、一双手,随机挑取。
鸡是年货中的重头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因“鸡”字发音与“吉”相似,过年吃鸡,寓意吉祥如意。所以年夜饭里,一只全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那时在食品公司工作,肉禽蛋厂以及门市部都是公司的下属部门。每当逢年过节,是我一年之中最忙的时节,也是我最“吃香”的高光时刻。那时,亲戚朋友早早拿来禽票要我代购。这样,不仅可以解脱清早漫长的排队之苦,而且还可以买到个头大、分量重、品质优的家禽。大墙门里,邻舍隔壁,人情难却。家里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大爷大娘们都夸我:“长得漂亮,心地善良、人品好!”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些奉承之言都是同一个目的,就是能帮他们买到心仪的年货而已。
岁月流逝永不回,往事只能供回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新时代市场上供应的商品,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随你挑选。每家每户平时吃穿用标准,早就超过了以前过年的水准,那种凭票凭证,排长队买年货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现在,它可能只是老一辈茶余饭后的谈笑话题。
“拥抱时代的千变万化,品尝生活的千滋百味。”年货购买的变迁,是祖国日新月异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生活显著变化的缩影。
■(配音:山东老年大学王晓音)
本文来源 |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25年1月号
编辑 | 田小妹
复审 | 徐臻
终审 | 梦慈
老年教育读者微信群成立啦
赶快加入我们吧~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
发送所在老年大学+姓名
点击下图订阅
《老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