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忆
为什么总有人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儿”了?大概是因为每个人心里的“年味儿”都不一样。
有人说,年味是张灯结彩,是洒扫庭除;有人说,年味是故乡的风景,是想念的亲朋;也有人说,年味是老一辈人恪守的规矩,是期盼了一年的阖家团圆……总之,年味是中国人最醇厚的情感,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一起聊聊你心中的“年味记忆”,讲讲那些与过年有关的难忘故事,晒晒相册里那张弥足珍贵的全家福,带我们一起感受天南地北的“年味儿”。
年味是老家的那锅汤
山东惠民县老年大学 冯志兰
对于我们家来说,年味就是几十年来,一大家子围坐在桌子旁,一起喝老家的那锅汤。
20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结婚后,公婆和三个儿子、三个媳妇、两个孙子共十口人一起过年。除夕中午除了炒白菜、萝卜,主要是白菜猪肉炖粉条的汤。那汤以煮肉的汤为高汤,在大铁锅里咕嘟咕嘟炖两个多小时,喝前淋上醋,醋里放香油和青蒜末,一家人吃得酣畅淋漓。后来我和弟媳都有了儿子,孩子们的吵闹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增加了年味儿。除夕的午饭主要是炒青菜、煮海鲜、涮羊肉,最后盛到每个人碗里的依然是大铁锅里的汤,只是汤里放的蔬菜、粉条多了,肉和丸子少了。再后来公婆离世,我们兄弟妯娌依然一起过年。我当了奶奶后,我们一家五口开车到老家和兄弟侄子们一起过年。我们兄弟妯娌加上孩子们,共十九口人,围着一张大圆桌,边吃边讲,边听边笑。吃完主菜喝完酒,最后上的还是那道汤。尽管不是婆婆的那口大铁锅,不是婆婆的那个屋子,但我们感觉还是那个味道,而且这味道、这亲情、这家风,会一直传承下去。
家乡的年味
胜利油田老年大学 孙建华
我的家乡在湖南益阳。小时候,我们小孩子的年从小年就开始了。这一天,一向不大干家务活的男人们都会拿起扫把和妻子一起掸尘。意为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当然,买新衣,年前沐浴理发更是从这天起提上了日程。
湖南人过年一定会吃粑粑,粑粑形状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每年都会做上几百个粑粑,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就会做上一大盘外焦里嫩,软糯又拉丝、非常好吃的糖油粑粑,每人一碗飘着清香的糯米甜酒。大家围坐在桌旁,大口吃着,大声笑着、说着……
当然,除了粑粑人们通常还会人们将家中的黄豆用石磨磨出乳白色的豆浆,再煮浆、点卤、压制成细嫩可口的豆腐以此表达对“斗(豆)福”的美好愿景。到了年根,家家都会宰鸡杀猪。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杀年猪,到了杀猪的这天,邻里乡亲都会过来帮忙,忙完后,大家坐在一起,吃着主人家香喷喷的土猪肉,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正所谓: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
越近年根,归家路上拥挤起来,买年货的、从外地工作的、上学的都赶回来过年团聚。因为过年回家团圆是我们华夏儿女刻在心里、融进血液的文化基因。家乡的年味,是烟花爆竹那硝烟的味道;是采办年货那喜气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饭那幸福温暖的味道;也是看春晚那兴致勃勃的味道;更是以上所有味道都混合起来的,喜庆团圆和充满希望和爱的味道。
年味浓淡总相宜
安徽铜陵市铜官区老年大学 肖兴旺
记得小时候,一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
春节未到,各家各户便忙活开了。裁缝李师傅是最忙的。他快人快语,手脚麻利,一根黄色的皮尺挂在脖子上,两个小徒弟把缝纫机踩得刚刚响。由于布票短缺,家庭收入微薄,到年三十晚,我们全家才穿上单件的新衣裳。
除了做新衣,做炒米糖是必选项目。过年前的个把月,整个村从前往后夜夜轮流来着,几把菜刀切炒米糖的滋滋声响个不停。大年三十了,炒米糖一碟,花生一碟,方片糕一碟,麻酥糖一碟,摆上桌任吃。我以为这就是我们孩提时代的难忘今宵了。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从大人到孩子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吃也讲究了。从过年时的大鱼大肉一饱口福到平时就十分注意荤素搭配,什么方片糕、麻酥糖等食品早失宠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很多城镇禁放烟花爆竹,过年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成为记忆。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一切都在变。相对曾经的年味,似乎由浓变淡,但淡的不是忧伤,而是更多的新鲜和欣喜。新时代,老百姓的日子在一步步变好呀!
儿时的年味
胜利油田老年大学 周鲁山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城里上小学,住在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大杂院。那时家家收入不多,人口却不少。大米、白面这些细粮每人每月只有几斤,每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猪肉凭票供应,一人一个月吃不上二两肉,很少能痛痛快快吃上一顿肉菜。
记得那些年,过了小年大杂院里便有了过年的气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不论平时日子多么清淡,对于过年都极为重视。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张贴年画、对联。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少有的兴奋。家家户户不时飘来久违的肉香,孩子一年中的企盼,就是春节那几天浓浓的年味。这个时候的孩子,得到一件新衣服,会高兴得在院子蹦蹦跳跳,吃上一块灶糖,心里甜滋滋的。我家的餐桌上,不时出现平时很少吃到的大米饭或白面馒头,却不知母亲为此费了多少心思。那时候多数副食品都凭票供应,就连豆腐都要票,平时母亲用票买肉时专挑肥肉,为的是炼成大油放到菜里。
到了三十的晚上,哥哥领着我拿着父亲买的一挂100响的小鞭,舍不得成挂点燃,便将整挂鞭拆开,一个一个放,这样放的时间会长一些。将点燃的小鞭,扔向天空,听着清脆的响声,心里如鞭炮般兴奋热烈。有的人家将粉色的成挂的钢鞭点燃,一阵噼哩啪啦的响声过后,不等硝烟散去,我和院里的小伙伴就冲过去,在炸开的纸屑中寻找未燃的散鞭炮。当捡到几个这样的钢鞭时,如同寻着宝物似的马上装进兜里,留着以后再放。于是一直到大年初五,我们这些大院里的孩子们都在鞭炮声中兴奋度过。这声声脆响,点燃起少年纯真的快乐,也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
老年教育读者微信群成立啦
赶快加入我们吧~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
发送所在老年大学+姓名
点击下图订阅
《老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