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你心中的“年味记忆”(四)

教育   2025-02-01 08:33   山东  


年味记忆


为什么总有人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儿”了?大概是因为每个人心里的“年味儿”都不一样。

有人说,年味是张灯结彩,是洒扫庭除;有人说,年味是故乡的风景,是想念的亲朋;也有人说,年味是老一辈人恪守的规矩,是期盼了一年的阖家团圆……总之,年味是中国人最醇厚的情感,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一起聊聊你心中的“年味记忆”,讲讲那些与过年有关的难忘故事,晒晒相册里那张弥足珍贵的全家福,带我们一起感受天南地北的“年味儿”。

那年,芦苇丛深处传来的笑声

胜利油田老年大学 韩俊青


1997年腊月二十九夜晚,屋外的鞭炮声夹杂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漫天的烟花绚烂夺目,因为我丈夫过年值班,陪着他过年的念头油然而生。

他的单位——试采队驻扎在芦苇丛中,远处几个红色的身影在油井前走动,在冬天的荒野中显得格外亮眼。见面后,丈夫抱着孩子亲了又亲,我感觉嗓子有些发紧,鼻头有些酸涩,于是别开了脸。指导员带着我看了他们住的宿舍:一间板房里两三张铁床,工服、雨鞋胡乱的堆放着,屋里石油工人特有的汗味让人闻着有些上头,简易的加热盘管就是取暖的设备,厨房里的白菜冻得邦邦硬,水缸里的水都结成了冰——这就是丈夫工作的地方,也是胜利油田孤东前线职工创业的缩影,这些石油工人,把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油田。

指导员说现在这里刚刚开发,条件还很艰苦,来看看就很好了,让我跟孩子坐返程的班车回去,孩子也失去了刚来的兴致吵闹着要回家。返程的班车向前行驶着,回身望去,那一张张憨厚的笑容、黝黑的脸庞,一声声带着浓浓石油情怀的问好声,那孤零零的板房,远方井场上的那片红色,都淹没在身后摇曳的芦苇丛中。我思绪万千,真后悔有时嫌爱人回来得少、顾不上家闹小性子,看来以后要多体谅他工作的辛苦,家里的事再也不让他分心了,他回来一定给他做好吃的……正想着,霞光从车窗射进来,也投射给了这些疲惫的采油工人。


暖心的年味记忆

胜利油田老年大学 程秀清

年味儿是奶奶手里的冰糖葫芦。小时候,我总喜欢站在厨房门口,不说话静静的看着正在炒糖的奶奶,厨房的案板上,几根竹签,一满碗的山楂,不过一小会儿,厨房里就糖香四溢。小小的山楂,用竹签串在一起。串山楂也是有讲究的,每根竹签上各串八个山楂,山楂的个头都一般大,奶奶说,这样寓意着来年发大财。串好的山在糖锅里打几个滚,在糖衣的包裹下变得闪闪发光。待糖在山楂上定格好拿起来,奶奶会说:“串一串,将一年的辛酸都串在一起,用甜包裹住!”

年味儿是母亲手里白白胖胖全肉馅的水饺。白花花的面团在面盆里打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的溢出。母亲将面团用力的摔在面板上,“咚咚咚”,发出沉重的响声。揉好的面团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母亲用灵活的手,让单调的白面团开成了一朵朵花。花儿在火的沐浴下,发出淡淡的麦芽香。小小的瓶罐里,安置着已经腌好的肉末,天寒地冻,肉也是怕冷的。面皮紧紧的裹在肉身上,放入煮沸的水中,风一吹,整条街道上,都暖烘烘的。

年味儿是来自远方游子的一句问候。一句话,轻在口中,重在心里。打一个电话,问一声平安,虽然远在他乡,但至少,心在一起。年味儿是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团聚在一起。看春晚、放鞭炮、谈家常,吃顿团圆饭。人在,便是最好的。年味儿更是贴对子、挂灯笼、看戏、踩高跷……是长辈给晚辈的红包,是一串串欢声笑语。没有绚烂的霓虹灯,古老的传闻在娃娃们的口中游荡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味儿是一句句诗,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代代相承。年味儿在人山人海的拥挤中,在一声声叫卖中。

这就是年味儿。总在人们的期盼中存在着,总在不经意间,年味渐渐浓了……


岁月中的春节记忆

胜利油田老年大学 祝红艳

我小时候,过年是全家人最期待的节日。一进入腊月,街上就开始热闹起来,商店里挂满了红灯笼,家家户户贴上了喜庆的对联。每年这个时候,父母会带我去市场,挑选年货,买回家中准备年夜饭。那时的我总是兴奋不已,期待着那一桌丰盛的年菜。

然而,随着我长大工作,才逐渐体会到“年味”的另一种含义。油田的工作常常需要我们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转。虽然无法和家人团聚,但我和同事们却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另一种“年味”。我们一起在寒冷的油田中,围坐在简陋的宿舍里,分享着带来的年货,互相祝福,尽管环境艰苦,但那份团结与温暖却让人倍感亲切。

记得有一年,正值春节,我和几位同事在油田值班。虽然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我们一起包饺子、煮年夜饭,尽量营造出过年的氛围。那一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故事,谈论着对未来的期望。虽然没有热闹的烟花和亲人的陪伴,但那份情谊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年味。


我的年味儿记忆——“甑糕”

胜利油田老年大学 杨作柱

我的老家在陕西咸阳,“甑糕”作为陕西的一道名吃,用糯米和红枣蒸制而成,味道有点像端午节的粽子,吃起来香甜软糯,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孩子特别喜欢。

记得小时候,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每到过年,母亲还是会精心准备一份“甑糕”,因为父亲说,过年吃“甑糕”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来年也会有个好收成。于是一家八口人每人都会分得一份,虽然不多,却十分满足。年龄最小的我,通常能享受到特殊待遇,可以吃到一整颗红枣,或者比别人的糯米多一些。

“甑糕”成了我童年印象中,对年味儿最深刻的记忆,伴随着这道美味,我们还会贴对联、放鞭炮,去十几里外的庙会上看各种热闹的景象。

后来,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每年过年,家里依然保持着吃“甑糕”的习惯,妻子会为家人做添加了核桃、果仁的升级版“甑糕”。

现在年龄大了,为了控制血糖我不能吃太多甜食,但是过年吃“甑糕”却是雷打不动的大事。老伴知道,“甑糕”能将我带回到儿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那个场景:蒸汽把窗户熏得模糊,昏黄的灯光下,我细细品尝着这份只属于过年才有的美味,听着父母的唠叨声和哥哥姐姐吵闹声,开心极了……

本文来源 |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25年1月号

编辑 | 田小妹

复审 | 徐臻

终审 | 梦慈

老年教育读者微信群成立啦

赶快加入我们吧~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

发送所在老年大学+姓名

点击下图订阅

《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杂志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目前有上旬刊“长者家园”、中旬刊“老年大学”、下旬刊“书画艺术”三个版本。刊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已成为老年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老年人的良朋益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