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绽放更绚丽风采——福建省石狮市老年大学非遗南音精品课程开发小记

教育   2025-02-07 07:00   山东  

让非遗绽放更绚丽风采

——福建省石狮市老年大学非遗南音精品课程开发小记

□ 何秀贤   林丽莹

福建省石狮市老年大学创办于1990年5月,学校特别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贯穿于教学之中。2004年开设南音相关课程体系,2006年7月成立石狮市老年大学南音研究会,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新和发扬南音,特别是通过游学展演重点打造非遗南音精品课程体系,提升了教学内涵,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课程概述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古乐,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南音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在石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民众喜爱。非遗南音以声腔为主导,常以琵琶、二弦、三弦、洞箫、中阮、二胡等乐器为伴奏,也有打击乐伴奏,其表演形式包括独唱、对唱、小组唱以及南音曲艺表演等。据此,石狮市老年大学开设南音唱腔一班、南音唱腔二班、乐器班、琵琶班、曲艺班五个班级。这五个班级,既分开授课又统一安排;既以学习培训和游学为中心,又为非遗教学扩展队伍,培养新生传承力量,让非遗文化焕发实践活力。

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主要游学活动

(一)南音唱腔班

学校开设南音唱腔一班、二班,聘请南音世家传承人、石狮市老年大学南音研究会会长吴秀恋任教。两个班分别是基础班和提高班,以满足学员不同阶段的学习。   

课程通过讲解南音唱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基本技巧,帮助学员建立对南音的初步认识。课程内容包括学习传统的“工乂谱”、练习南音唱腔基本功和发音方法要领等,注重提高学员掌握音韵的能力。南音唱腔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教师示范与学员模仿相结合、集中教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个人练习与欣赏名家名曲相结合。授课中突出重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综合线上线下教学、校内校外演出,使学员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不断提升学习水平。在游学方面,学校注重组织学员到泉州市各南音社学习交流,学习不同演唱风格和先进经验;组织学员排练教师自创曲谱(即旧调新词)和名家名曲,引导组织学员开展校内展演和校外游学等多种活动。

(二)乐器班

该班主要帮助学员熟悉掌握南音乐曲演奏过程中所使用的乐器。

乐器班教学注重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员熟练掌握乐器演奏技巧。教师采取个别练习与合奏训练相结合,并融合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员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教师还会进行示范和个别指导,帮助学员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技巧难点。在游学方面,组织学员到泉州各南音社团游学交流,培养学员乐器演奏技能,提高弹奏水平,促进友谊;组织各种乐器合奏,引导组织学员开展校内外多种游学展演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艺术素养。

(三)琵琶班

琵琶属弹拨乐器,是南音演奏、伴奏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负有指挥整个乐队的重任。因此,学校在乐器班基础上单独开设琵琶班。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员对琵琶的兴趣及认识,掌握琵琶的基本演奏技巧,提高学员弹奏水平,提升其音乐表现能力及音乐审美水平。

课程内容包括南音琵琶的构造、手法、按法、工乂谱、音符等,由浅入深。学员可以学到琵琶弹奏的基本姿势和指法、传统南音工乂谱等,并在此基础上练习基本曲目,熟悉南音的音律和节奏。在游学方面,曾多次组织学员到各地南音社团游学交流,参加学校自创曲谱和名家名曲排练,开展校外多种游学展演活动等等。

(四)曲艺班

曲艺班侧重梨园戏技艺的表演教学。梨园戏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其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独特、严谨的基本程式。学校聘请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退休的优秀演员吴秀宽任教。该班大部分学员来自南音唱腔一班和唱腔二班,学员较年轻,热爱舞台表演。

教学内容包括南音历史、文化和音乐特点,传授梨园戏唱腔的念白技巧,教授身体动作、姿态、表情等表演技巧,教授梨园戏的“五法”(手、眼、身、法、步)和“四功”(唱、念、做、打),了解舞台艺术和化妆技巧等。分析经典梨园戏剧目,选择合适剧目进行排练。旨在通过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梨园戏的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游学方面,组织学员与各南音社团交流研讨,以及组织学员开展校内展演和校外游学展演等多种活动,排练名家名曲和吴秀恋老师自创曲谱。在传承的基础上,培养学员表演技巧、舞台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艺术素养。

三、课程实施方法

非遗游学是“行走的课堂”,所到之处皆为“课堂”。学校将游学课程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发布游学课程目标、内容等,并做好课前备课和课后评价工作,让学员课前有期待、课后有收获。游学活动结束后,班级会鼓励学员分享游学心得和收获,并将其作为游学成果的一部分。通过把握“游”的方向,创新“学”的形式,实现游中有学、游学相长的学习效果。

1.积极搭起游学“鹊桥”,将非遗南音课程引向现场活态展演。比如:2023年,学校组织学员参加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南音大会唱,一曲优美的南音古乐《赏春天》,博得来自45个南音社团的称赞,为弘扬非遗文化贡献了力量。

2.积极探索创新,将外出游学展演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外出游学展演讲解注重“游”,现场教学讲解则注重“学”,用一系列游学实践夯实课程知识点。南音是一种集表演唱和乐器演奏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学校汇报演出及游学由南音唱腔班、乐器班、琵琶班、曲艺班学员共同组成表演团队。在引导学员学习传统南音名家名曲的同时,也学习本校教师的自创曲目,让学员在弘扬非遗文化的路上谱写人生新篇章,为我国非遗南音增添传承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老年大学)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投稿邮箱:

lnjylndx@126.com


本文摘自《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24年12月号

点击下图订阅


编辑 | 米茵
复审 | 徐臻
终审 | 梦慈

老年教育读者微信群成立啦

赶快加入我们吧~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

发送所在老年大学+姓名

点击下图订阅

《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杂志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目前有上旬刊“长者家园”、中旬刊“老年大学”、下旬刊“书画艺术”三个版本。刊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已成为老年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老年人的良朋益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