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是否有助于控制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

健康   2024-12-19 10:58   浙江  

本文适合进阶补剂爱好者

内容标签:IBS、益生菌

科学审查:朱倩妮 译稿:华珏琴

责编:过凌洋 内容校对:过红兴

如果您是数百万患有肠易激综合征 (IBS) 的人之一,并且经常伴有令人虚弱的疼痛和有时令人尴尬的症状,那么您可能知道这种疾病有多么具有挑战性。您可能已经看过几次医生,希望得到答案,但医生却说 IBS 无法治愈,而且您在控制症状方面可能收效甚微。
IBS 对研究人员来说有点神秘。然而,有证据表明 IBS 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联系(更多信息即将发布),这让研究人员想知道这是否是控制 IBS 症状的关键。 

什么是肠道微生物群?


您的消化道中有一个庞大的微观生态系统——这就是肠道微生物群。它基本上是大约 100 万亿个微生物及其基因的集合,它们共同生活和工作。¹ 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微生物群或微生物,由数以万计的不同物种组成。² 大多数是细菌,但也有真菌、原生动物、酵母菌,甚至寄生虫。¹ 大多数微生物愉快地生活在您的结肠中,而小肠中则有少量微生物。结肠是您体内 70% 以上微生物的家园。²
科学家知道,肠道微生物群发挥着关键作用,帮助滋养结肠细胞并保持其健康。这些微生物还有助于产生一些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K,并充当一种防御系统,阻止任何有害细菌进入胃肠道或消化系统。²

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迅速增加,现在,科学家们意识到肠道微生物群对整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¹。人们认为微生物群是一种支持健康的器官,它会影响你的新陈代谢并帮助支持整体健康。令人兴奋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存在一种来回的对话——称为肠脑轴——科学家正在探索其在 IBS 中的作用
我们微生物群落中的数万亿微小生命可能蕴藏着对我们改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的秘密。
科学家们注意到,与健康人相比,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BS)和炎症性肠病(IBD)等疾病的人的微生物群有所不同。⁵,⁶,⁷
科学家们尝试通过改变微生物群,发现这些状况或其症状往往得到改善。¹ 在针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添加益生菌补充剂中的特定类型的细菌来改变微生物群,可以减轻某些人的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¹⁵,¹⁶,¹⁹

肠道细菌如何帮助消化健康


每个人的微生物群都是不同的,虽然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相似性,但我们微生物群的具体组成就像我们的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同卵双胞胎之间也存在差异。¹
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群往往是多样化的,有益健康的微生物比有害的微生物多得多。这些微生物相互支持,维护肠道健康,但它们也支持免疫系统,限制肠道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
有益细菌会分解和发酵小肠无法消化的纤维。当细菌发酵未消化的纤维时,会产生各种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有助于调节血糖和食欲。¹ 健康的细菌还会产生短链脂肪酸,为结肠中的细胞提供营养,保持结肠内壁强健健康,并帮助肠道和大脑进行对话。³
健康的细菌在调节消化道神经和肌肉方面发挥着作用,使肠道能够感知食物何时进入体内,并帮助食物通过身体并作为废物排出体外。还有证据表明,微生物群有助于强化肠道内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内壁变得过于渗透,毒素就会渗入血液,或者有害病原体可能会进入肠道,引发免疫反应或严重炎症。²,⁷,⁹
依据自然属性分类,人类肠道菌群已经鉴定出细菌的几十个门,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球菌门、梭杆菌门、蓝藻菌门、螺旋体门等。
但是其中98%的肠道菌可以归属为前四类,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大多数人这4个门的菌占据肠道细菌数量的99%。
  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包含几大类细菌。它们通常以以下比例存在:²、⁶、⁷
  • 厚壁菌门(约 64%)
  • 拟杆菌门(约 23%)

  • 变形菌门(少于 8%)

  • 放线菌门(少于 3%)

  • 梭杆菌、疣微菌(少于 1%)。

当微生物群失衡时


你的微生物群会在你的一生中不断变化——例如,通过产道出生的新生儿的微生物群将与母亲的微生物群相似。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儿童的微生物群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直到稳定为成人的微生物群。不过,微生物群会在你的一生中不断变化,这取决于你吃的东西、你接触的环境或疾病。⁷,⁸
微生物群可能会出现一种称为菌群失衡的失衡现象。它会导致微生物群多样性降低,某些微生物会排挤其他友好微生物。菌群失衡见于许多慢性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¹ 目前尚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群菌群失衡是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还是结果。
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经常报告在严重食物中毒或胃肠道病毒发作后开始出现症状。接触寄生虫、病毒或有害细菌会破坏微生物群并引发肠道炎症,从而增加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
长期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微生物群失调。这也是 IBS 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饮食是最重要的微生物群调节因素之一——您所吃的食物对肠道中的微生物既有短期(通常在几天内)² 的影响,也有长期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式饮食(富含加工食品、添加糖、不健康脂肪)与菌群失调之间存在联系。¹¹ 富含高纤维植物性食物的饮食可形成更健康、更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而改善这种多样性的最佳方法是增加各种植物的摄入量⁸ IBS 患者面临的挑战是许多高纤维食物会引发症状。
导致菌群失调的其他因素包括:⁸、¹²、¹³
  • 吸烟
  • 过量饮酒
  • 娱乐性药物
  • 慢性心理压力或抑郁
  • 久坐的生活方式
  • 环境毒素
  • 睡眠不足或昼夜节律紊乱。
因此,了解生活方式和微生物群之间的联系是预防菌群失调的好方法。

IBS 肠道微生物群


约 73% 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而健康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 16%。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菌群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经常增加,这些菌群中的特定菌种也会发生变化。⁷、¹⁰、²²
关于肠易激综合征和肠道微生物群的理论之一是,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道通透性(称为肠漏),从而导致肠道内壁产生免疫反应。一些专家认为肠漏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早期症状,因为它与腹泻和疼痛等症状有关。¹⁰
另一种理论认为,微生物群的变化会导致肠道变得过于敏感,从而引起疼痛,或导致排泄物移动得更慢或太快,从而导致便秘或腹泻。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将 IBS 微生物群转移到没有 IBS 的动物体内时,它会引发 IBS 症状。¹⁰
一旦发生菌群失调,微生物组合就会发生变化,它们产生的发酵副产物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和产气细菌的组合往往不同。¹⁰

益生菌的作用


除了改变饮食或生活方式外,益生菌还可以改变您的微生物组并潜在地控制 IBS 症状。益生菌是活的活性生物,如果服用适当的剂量,可以提供健康益处。它们含有胃肠道中发现的特定种类和菌株的有益细菌和酵母。益生菌补充剂还可以帮助保护您的肠道,使其拥有有益的微生物,从而支持健康的微生物组。
益生菌补充剂与用活性菌种制成的发酵或培养食品(如酸奶、克菲尔或酸菜)不同。这并不意味着培养或发酵食品对您没有好处,但它们的活微生物数量远不及益生菌补充剂。
优质益生菌补充剂经过特定剂量测试,必须是安全的,并且在规定的剂量下显示出健康益处。它们还必须含有足够的活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进入胃肠道后必须仍然活着,才能为您提供益处。微生物的数量在产品标签上以菌落形成单位 (CFU) 列出。¹⁴
益生菌补充剂的优点在于它们提供一致的剂量,而且许多益生菌补充剂含有专门的菌种或菌株。每种菌种对微生物群的贡献不同,有时它们在特定组合中效果更好。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并不能保证特定的健康结果,但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可以帮助维持更健康的微生物群,进而有助于控制 IBS 等健康状况的症状。
益生菌需要进食才能生存、茁壮成长和繁殖,益生元纤维是它们首选的食物——它们会分解和发酵这些食物。益生元纤维存在于许多植物性食物中,但您需要选择那些可发酵寡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 (FODMAP) 含量低的食物。FODMAP 是小肠难以消化和吸收的糖和碳水化合物。它们进入结肠时会吸引水分,从而导致腹泻,一旦它们到达结肠,生活在那里的细菌就会发酵未消化的糖和碳水化合物,导致胀气和腹胀。
减少食用高 FODMAP 食物(如洋葱、大蒜、蘑菇和苹果)通常有助于减轻 IBS 症状,如胀气、腹胀和腹泻。关键是多吃低 FODMAP 食物(如胡萝卜、茄子和橙子)以获取足够的益生元纤维。
低 FODMAP 益生元补充剂也能起到帮助作用。对 IBS 最有效的补充剂之一是部分水解瓜尔胶。它是一种低 FODMAP 益生元纤维,易于消化,不会加重 IBS 症状。一些益生菌与正确类型的低 FODMAP 益生元搭配使用。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益生菌


关于益生菌如何缓解 IBS 症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但迄今为止的研究令人信服。我们知道 IBS 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会导致排便习惯改变,症状可能很严重且持续,通常包括慢性腹痛、便秘、腹泻、胀气和腹胀。您可能患有部分或全部这些症状,具体取决于您患有哪种类型的 IBS。
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益生菌,以了解它们是否会影响 IBS 症状。以下是他们在 IBS 患者身上测试各种益生菌与安慰剂时发现的一些情况:
  • 六周后,嗜酸乳杆菌乳酸杆菌益生菌均能减轻严重的腹痛。与安慰剂相比,益生菌还能改善腹胀、排便习惯和生活质量。服用任一益生菌的人大便形状也更正常。¹⁵

  • 益生菌植物乳杆菌在一项为期四周的研究中减轻了腹痛和腹胀。¹⁶ 一项为期 12 周的研究结果显示,它使腹痛严重程度降低了 67%,腹泻减少了 70%,便秘减少了 79%。还值得注意的是,植物乳杆菌可能有助于改善 IBS 患者的生活质量。服用这种益生菌的人报告称,12 周后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了 110%。¹⁹

  • 与服用安慰剂的人相比,被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的成年人在补充益生菌动物乳酸菌28 天后,排便更加规律。²⁰

  • 12 周后,服用益生菌嗜酸乳杆菌的患有中度至重度 IBS 相关疼痛的成年人与服用安慰剂的人相比,腹痛症状明显减轻。²¹

这些只是最近的几项研究,但结果令人兴奋且充满希望。有迹象表明,特定的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控制 IBS 症状。
而且由于益生菌与益生元纤维搭配使用时效果最佳,因此每剂含有低 FODMAP 益生元的益生菌补充剂对 IBS 患者可能更有效。  

您还可以做什么来控制肠易激综合征(IBS)?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尚无治愈方法,因此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症状,这样您就可以与肠易激综合征共存,而不是让它控制您的生活。
每个人的消化道工作方式不同,对某些食物和生活方式诱因的反应比其他食物和生活方式诱因更强烈。关键是与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交谈,并尝试不同的策略或药物来帮助控制和减轻您的症状。
当然,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益生菌可以成为这一策略的一部分,其他应该引起你注意的因素包括可能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是安全的,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促进健康。
许多人在改变饮食习惯后,症状至少有所改善。尝试低 FODMAP 饮食可以缓解胀气、腹胀和腹泻。¹⁰,¹⁷。其他食物,如含麸质或乳制品的食物,也可能导致消化问题。
消除难以消化的食物有助于治愈肠道,但重要的是,尤其是对于 FODMAP 食物,要慢慢重新引入它们,看看哪些食物你能忍受,哪些不能忍受。你不应该永远遵循严格的低 FODMAP 饮食。
具有肠易激综合征 (IBS) 专业知识的注册营养师可以帮助您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而无需限制过多的食物,并且您可以共同解决食物敏感性问题,同时学习吃正确的食物来支持您的微生物群。
生活方式因素,例如定期运动、限制饮酒或戒烟,也可以大大改善你的微生物群,并改善你的整体健康状况。
身心锻炼是另一种值得考虑实施的 IBS 管理策略,因为大脑和消化道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它们通过神经和化学信使系统(肠脑轴)进行交流。¹⁰ 人们认为,患有 IBS 的人的肠脑轴存在某种失调,这可能是 IBS 患者感到腹痛或胃肠道移动过快或过慢的原因。⁷,¹⁰
研究支持使用各种身心技巧,如瑜伽、冥想、放松、催眠疗法、生物反馈和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控制疼痛和减轻 IBS 症状。¹⁸
控制 IBS 的不适症状需要反复试验,并需要一定的耐心;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Valdes AM, Walter J, Segal E, Spector TD.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nutrition and health. Bmj. 2018 Jun 13;36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000740/

2. Jandhyala SM, Talukdar R, Subramanyam C, Vuyyuru H, Sasikala M, Nageshwar Reddy D. Role of the normal gut microbiot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21(29):8787-8803. doi:10.3748/wjg.v21.i29.878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28021/

3. Silva YP, Bernardi A, Frozza RL. The Role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From Gut Microbiota in Gut-Brain Communication.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0;11:25. Published 2020 Jan 31. doi:10.3389/fendo.2020.00025.

4. *Lee, B. J. & Bak, Y. 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ut microbiota and probiotics. 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vol. 17 252–266 (2011). https://synapse.koreamed.org/upload/SynapseData/PDFData/0081JNM/jnm-17-252.pdf

5. Durack J, Lynch SV. The gut microbiome: Relationships with disease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rapy. J Exp Med. 2019;216(1):20-40. doi:10.1084/jem.2018044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14516/

6. Belizário JE, Faintuch J, Garay-Malpartida M.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and Immunometabolism: New Frontiers for Treatment of Metabolic Diseases. Mediators Inflamm. 2018;2018:2037838. Published 2018 Dec 9. doi:10.1155/2018/203783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04917/

7. *Chong, P. P. et al. The microbiome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A review on the pathophysiology,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therapy.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vol. 10 (2019).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19.01136/full

8. *Quigley EMM, Gajula P. Recent advances in modulating the microbiome. F1000Res. 2020;9:F1000 Faculty Rev-46. Published 2020 Jan 27. doi:10.12688/f1000research.20204.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93818/

9. *Hills RD, Pontefract BA, Mishcon HR, Black CA, Sutton SC, Theberge CR. Gut microbiom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diet and disease. Nutrients. 2019 Jul;11(7):1613.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6132/710c147ae8b5e1edad6a178b4a5cc4b44710.pdf

10. *Enck P., Aziz Q., Barbara G. et 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Nat Rev Dis Primers 2, 16014 (2016).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6.14

11. Davis SC, Yadav JS, Barrow SD, Robertson BK. Gut microbiome diversity influenced more by the Westernized dietary regime than the body mass index as assessed using effect size statistic. Microbiologyopen. 2017;6(4):e00476. doi:10.1002/mbo3.47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52927/

12. Madison A, Kiecolt-Glaser JK. Stress, depression, diet, and the gut microbiota: human-bacteria interactions at the core of psychoneuroimmunology and nutrition. Curr Opin Behav Sci. 2019;28:105-110. doi:10.1016/j.cobeha.2019.01.01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13601/

13. Conlon MA, Bird AR. The impact of diet and lifestyle on gut microbiota and human health. Nutrients. 2014;7(1):17-44. Published 2014 Dec 24. doi:10.3390/nu701001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03825/

14. Hill C, Guarner F, Reid G.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scope and appropriate use of the term probiotic.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11, 506–514. https://doi.org/10.1038/nrgastro.2014.66

15. *Martoni CJ, Srivastava S, Leyer GJ.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DDS-1 and Bifidobacterium lactis UABla-12 improve abdominal pain severity and symptomolog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utrients. 2020;12(2):363. Published 2020 Jan 30. doi:10.3390/nu1202036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019158/

16. *Ducrotté P, Sawant P, Jayanthi V. Clinical trial: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299v (DSM 9843) improves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2;18(30):4012-4018. doi:10.3748/wjg.v18.i30.401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19998/

17. El-Salhy M, Ystad SO, Mazzawi T, Gundersen D. Dietary fiber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Review). Int J Mol Med. 2017;40(3):607-613. doi:10.3892/ijmm.2017.307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48066/

18. *Shah K, Ramos-Garcia M, Bhavsar J, Lehrer P. Mind-body treatment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ymptom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Behav Res Ther. 2020 May 1;128:10346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29334/

19. Krammer H, Storr M, Madisch A, Riffel J. Treatment of IBS with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299v: therapeutic success increases with length of treatment-real-life data of a non-interventional study in Germany. Z Gastroenterol. 2021 Feb 8;59(2):125–34.

20. Ibarra A, Latreille-Barbier M, Donazzolo Y, Pelletier X, Ouwehand AC. Effects of 28-day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HN019 supplementation on colonic transit time an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adults with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and dose-ranging trial. Gut Microbes. 2018 May 4;9(3):236-51.

21. Lyra A, Hillilä M, Huttunen T, Männikkö S, Taalikka M, Tennilä J, Tarpila A, Lahtinen S, Ouwehand AC, Veijola 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ymptom severity improves equally with probiotic and placeb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6 Dec 28;22(48):10631.

22. Casen C, Vebø HC, Sekelja M, Hegge FT, Karlsson MK, Ciemniejewska E, Dzankovic S, Frøyland C, Nestestog R, Engstrand L, Munkholm P. Deviations in human gut microbiota: a novel diagnostic test for determining dysbiosis in patients with IBS or IBD.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5 Jul;42(1):71-83.


转载须知

标注‘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本平台不主张对原文的版权。本平台转载仅仅是出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声明
*补剂前沿致力于秉承成分学的理念,标明原创的文章权限非补剂前沿所有,如需转载请得到书面申请并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
*文章中会充列示参考文献,但因商业利益相关造成的不客观可能依然存在,欢迎读者多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此公众号中全部内容仅为一般性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此公众号运营方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文章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责。
*以上内容并非医疗建议,也不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仅供参考。在进行任何治疗或改变饮食之前,请咨询您的医生或医疗保健提供者。
*文章中涉及的产品、成分、功效仅代表相关企业的观点,补剂前沿仅基于信息传递目的进行转述,并不代表我们绝对认同相关宣称,也不支持任何产品的营销和销售。
*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并标明了来源出处,尊重原创图片设计.

补剂前沿
膳食补充剂专业媒体,为您提供最新膳食补充剂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