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干山贺知章石像
唐天宝三年(744),盛唐文坛泰斗、大诗人贺知章,向皇帝唐玄宗辞去官职,回乡颐养天年。他和儿子贺孚过黄河、长江,乘舟沿京杭大运河到杭州,跨过钱塘江,行程近三千里,走了近两个月,到了萧山湘湖,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此时,正是早春二月,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家乡的山光水色无不明媚可爱,富有生机。他诗兴大发写下了《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离别家乡已五十多年,思乡之情自他离家的那一刻起就萦绕在心头,眼前的故乡却已不是离开时的样子,离家越来越近,他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他向路边玩耍的孩童问路,孩子们却仰着头问道:老爷爷,您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客人?一句天真的问话,穿透了游子充满乡愁的心灵,刺破了游子归乡的急迫和彷徨,化成一首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在他36岁时(659年)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被武则天钦点为状元,并任命为太常博士;63岁任太常寺少卿,后又升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八十岁再次荣升为正三品的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人称“贺监”。他做过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四朝皇帝的官,在京城长安是风光无限。可回到自己的老家,却没人认得他。何其地无奈,何其地落寞。据说,他只在老家待了两个月,就到绍兴他儿子那里了。在鉴湖边上他无限感慨地又写下了《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他感慨:离开家乡的时间太久了,亲朋好友多半已经不在了。只有眼前的镜湖水,春风吹起的微波还一往如旧。如今,时光匆匆已是千年。诗人的家乡是什么样子,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一次登萧山城北的北干山,看到山顶有一座贺知章的塑像,旁边一座“季真亭”,原来大诗人贺知章是萧山人。《旧唐书》记载:“贺知章,越州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祖孙也。”越州即现在的绍兴,永兴就是萧山县。在萧山用“知章”二字命名的地方有:“知章村” “知章公园” “贺知章学校” 知章幼儿园”等等。寻访贺知章故里就从知章村开始。知章村,原名“史家桥村”,坐落于湘湖的东南,赵家岭华世尖的北麓,因出了贺知章这个浙江历史上第一个金科状元,华世尖又被称作“文笔峰”;有一条棣上河从东向西穿过村庄,沿河一条村中公路,路西头的转弯处一座小巧玲珑的古桥横跨在河上,石桥为单孔石梁桥,桥面由三块石条铺成,桥长有12.6米,宽1.68米,两面各有11和12级踏跺。据说当年贺知章回乡时,远远已看到了故乡的老宅,眼前的这条小河却挡住了去路,上下几里地都找不到渡桥,只好花钱雇船渡过。贺知章回到家后马上找人,自己出钱修了这座桥。后来,贺知章的忘年好友,大诗人李白来萧山看望贺知章,得知贺老已驾鹤西去,非常伤感,写了好几首怀念贺老的诗篇。《对酒忆贺监二首》,最后两句写道: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意思是:人已逝去仅留下故居,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出来。看到这些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梦,使我凄然伤情。又写了《重忆一首》: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见不到好友贺知章,李白连酒也不喝了。在棣上河边他只见到了由贺知章捐资修建的这座石桥,联想到贺知章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句,李白挥笔题写了“思家桥”。许多年后,有姓史的人家迁居到这里,因“史”与“思”谐音,村名就叫成了“史家桥”。
思家桥
李白认识贺知章的时候,贺知章已年过八十,李白才四十出头,他怀揣着政治抱负和理想来到长安,苦于没有门路;打听到贺知章是个性格狂放、惜才爱才、廉洁清正的官员,又在皇帝跟前工作,就去登门拜访。见到贺知章,拿出他的《蜀道难》让贺知章看,贺知章看完连说:“好诗!好诗!”还称李白像仙人一样。两人一见如故,又都喜欢喝酒饮诗,于是一块到酒楼喝酒。喝到兴高采烈之时,一摸口袋,都没有带酒钱,怎么办呢?贺知章从腰间摘下朝廷给的、代表官员级别的金龟,递给店小二:“这个权做酒钱如何?”这便是有名的“金龟换酒”故事。得知李白有入朝施展自己才能的想法,贺知章又在唐玄宗面前推荐李白,促成了唐玄宗召见李白,还让他做了个翰林待诏。知章村中有一组贺知章醉酒骑马的塑像,矗立在村中文化礼堂前面:高低两层的黑瓦白墙上面“知章村”三个大字赫然醒目,五块悬挂的木板上刻着《回乡偶书》一诗;塑像如真人一般大小,身穿唐代官服,怀里抱着酒坛的老人,歪斜地骑在马上;马的右前方,两个嬉耍着的儿童,看着这位醉眼蒙眬、东倒西歪骑在马上的爷爷,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这组塑像的寓意来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开篇两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知章村
贺知章入朝为官二三十年默默无闻,54岁时才做到八品的四门助教。然而,到了85岁,别人都要退休了,他却来了官运,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兼秘书监,一路升迁,官至三品。面对这样的高官厚禄,贺知章不以为然,他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长安街头,人们常常会看到这位朝堂重臣醉醺醺地骑在马上,东倒西歪的任由马儿带着他在街上晃悠;有时醉得厉害,一头栽到路边的井里,周围的人都为他捏一把汗,生怕这位老大人摔出个好歹来;可低头一看,老先生竟在井底呼呼大睡起来。这或许是杜甫的夸张描写,但自西晋以来文人喝酒吟诗成为时尚,贺知章晚年自称“四明狂客”,结交了一帮文人酒友,称为“饮中八仙”。其中自然少不了诗、酒双“仙”的李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写李白同样精彩: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询问知章村的村民,贺知章的老家在哪里?他们指向远处文笔峰的山下。从思家桥往文笔峰要穿过一大片开阔的菜田,文笔峰的三个山头,远看极像一座墨绿色的笔架,两条蜿蜒的山梁,自山顶到山脚像是两条臂膀环抱着山谷,所谓的贺家园就在山谷口。如今一条环城高速公路从山脚下通过,穿过公路涵洞,几座小厂房散布在公路两边的山坡上,山根前只有一座刚刚整修过的庙宇,名曰“百步禅寺”。庙宇的墙壁上撰刻着一篇《贺知章》的记文,文中有这样一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建千秋观(现百步寺原址)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 《新唐书-贺知章》记载:“以宅为千秋观而居。”由此可知,贺知章的旧宅就在此处。相传贺知章的老宅也就是几间破旧的房子,就是所谓的贺家园;贺知章回乡时,当地官府为其改造成千秋观,门前的一段路设为“百步禁界”,行人到此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随着朝代的更迭,千秋观在北宋时成了“崇福院”,后又改为“百步禅寺”,大概是由门前的“百步禁界”而来的。在绍兴市越城区有座“贺秘监祠”,是贺知章的后人提议修建的。贺秘监祠里有贺家祖谱,贺知章的叔伯祖爷爷是太子洗马,父亲是彭州刺史,应是标准的官宦世家;然而,他小时候父亲去世,是什么原因流落在文笔峰山阴处的几间破房子中居住呢?“贺秘监祠”有一个“贺知章生平大事年表”,从出生到37岁考中进士,中间是空白。那么这37年他在干什么呢?有一个地方或许可以做一些考证补充,那就是萧山城区的箩婆寺。箩婆寺和箩婆桥
箩婆寺在知章村的东北约九公里处,位于萧山拱秀门外的潘水河边,河上有一座箩婆桥,寺前有一条箩婆路。对面一个知章公园,公园中央矗立着一座贺知章的石雕像,左边一组大型的场景浮雕,分别为“知章担母” “饮中八仙” “东门饯行” “回乡偶书”,概括了贺知章的一生。黄色墙体的箩婆寺被周边林立的楼群包围着,格外显眼。箩婆桥和箩婆寺均始建于唐宋,明万历年间重修;2000年以来周边乡村居民信众多次集资修缮,2002年秋树立的一块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贺知章幼年丧父,母疾不能行,贺知章前箩担母,后担经书,从周家湖行乞至此定居。”很早以前当地就流传:这里原是一座道观,有一个“荷担僧”用箩筐,前担其母,后担经书,在此地乡间乞讨为生,被观中道士收为弟子并在此居住。还主持修建了石桥,惠及周边百姓。于是乡民立祠以祭。并称“箩婆桥”及“箩婆寺”。清代经学家毛奇龄考证“荷(贺)担僧”就是贺知章。碑文中说贺知章“从周家湖行乞至此”,那么周家湖又在哪呢?用导航图,我找到了周家湖。
周官湖和文笔峰
周家湖原名周官湖,坐落于萧山县临浦镇三峰村,是个仅有几千平米的小湖,湖边一座贺知章石像,已是杂草丛生,仅有几个闲人湖边垂钓,地里有几个农夫在梳理菜园。我问路边的老乡这村里还有贺姓的人家吗?他们都说没有。“知道贺知章老家在哪里吗?”他们指着对面的一座山:“在山那边。”原来周官湖与贺家园仅有一山之隔。只是现代才以山为界,划归为两个乡镇,贺家园成了史家村的一隅,而在1200年前史家桥村及知章村并不存在。这也就印证了为什么贺知章辞官回乡“请赐周官湖为放生池”了。唐玄宗赐给他“镜湖剡川一曲”,实际指的就是周官湖。因为在古代“剡川”泛指浙东剡溪、曹娥江流域,周官湖也在此范围内。“贺秘监祠”中也注明“镜湖剡川一曲”即为“周官湖”。贺知章熟读经书,年轻时就以诗文知名,但他为了孝敬母亲,不肯远离家乡;他践行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直到37岁时才出门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或许是他的孝行得到回报,他被钦点为状元,从此一帆风顺,不断加官进爵,直到85岁时生了一场病,病中梦到跟随仙人神游故乡。自此辞去官职,回故乡做道士。也是在回乡的路上或回到家乡后,写出了《咏柳》《回乡偶书》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贺知章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隶书、草书都写得很好。他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竟是他抄写的草书《孝经》(明代流落到了日本)。
草书《孝经》
寻访贺知章的故居,先后探访了萧山的北干山、知章村、思家桥、百步寺、知章公园、箩婆寺、箩婆桥、周家湖以及绍兴的“贺秘监祠”。有的还正在修建中,零零星星串联起来才能形成“贺知章故居”的完整概念。我在想,如果以文笔峰和百步寺、周官湖为地理核心,建成集古迹、湖山、寺庙、森林、步道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地,就好了!
甲辰年深秋于滨谷
作者简介:蒋坤,1958年2月生,专科学历,先后任博山美术琉璃厂科长、厂长、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区长助理。2018年退休,闲暇时喜欢写文章、画画。
主 办:博山区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
协 办:博山区摄影家协会
博山区酒水行业协会
博山赏石盆景艺术家协会
总 编:王正军
副 总 编:远 方 袁程刚
监 制:郑良前
本期编辑:杨霞光 王悦 岳英
校 对:于永涛
顾 问:毕玉奇 刘培国 李琦胜 胡敦荣
王延刚 任纪昆 李福源 穆 琳
李殿春 朱永强 刘树国 王枢仁
2024年第312期 总第1011期
博山区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是由博山区文联主管、经博山区审批局注册、博山区民政局登记的合法正规社会团体。
《文学博山》是博山区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的会刊,是汇集文学艺术佳作、鼓励新人创作、展示个人创作风采的平台。欢迎大家关注支持!
投稿须知:
1、来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和个人生活照片。
2、稿件应是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3、编辑有权删改来稿中的不当内容。
4、投稿邮箱:wxbs2022@163.com
5、编辑部联系电话:18653304668
招募公告:
文学博山,是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格调的公众平台!用文字抒发乡情,用照片展现乡恋,用视频留住乡音。
随着平台发展,受众群体广,投稿多,编辑部工作量大。现面向社会招募文章编辑、配乐诵读志愿者。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踊跃报名!
点击进入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