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商用
AI商用最核心的三要素是:模型、数据和场景。如果是ToB,场景最重要,其次是数据,最后才是模型能力。ToC的话只有当手机大量集成了 AI 芯片和手机端模型的时候才有机会;
AI并没有人的那种智能,我想每位想了解基础原理的朋友都可以去阅读下相关文献,它是一个超级庞大和精细的统计模型。它训练的数据足够多且都能记住,是一个高度压缩的知识库,能从已有的数据库中根据上下场景生成并输出概率最大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基本都认同AI没有人那有的思考推理能力,但从商用的角度,大模型的能力足够替代许多重复低效劳动了;
我们认同李彦宏总的观点,大家都去卷大模型其实是浪费资源。因为如果只是单纯卖一个大模型相关的技术或解决方案,意义不大。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还是看这个应用场景下,客户要真正用起来,而且在用的过程中积累数据和反馈,且根据这些去不断优化;
很多投资者或企业担心自己落伍,其实技术本身迭代很快,所以现在看起来“先进”的可能很快“落伍”。其次,从技术到真正落地到应用场景中间的过程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漫长。分享一个事实,现在世界上最一流的科技企业,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几乎都不是最先做的。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有两类:一类是作为工业机器人,这是ToB的,一类是服务机器人,这是ToC的。应该说,这两类场景目前整个行业都处于摸索阶段。
工业机器人对工厂环境要求非常高,目前主要是汽车工厂,但汽车制造的自动化水平本身已经很高了,比如传统的冲压、焊接、喷涂、喷漆这些车间基本上是无人化了,这意味着这些工序不太需要人形机器人。不过汽车的总装车间的自动化率比较低(10%左右),未来可能有一定需求。投资者还要看除了汽车之外的其他工业制造场景。但是说到底,投资者需要思考到底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和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的自动化制造车间设备之间本质区别是什么,从这里寻找需求空间;
ToC的服务类型机器人我个人觉得不如整车,因为没有品牌。汽车有品牌,而且很重要。既然没有品牌那就拼性能功能,那就是零部件供应商的能力,那为什么不直接看人形机器人关键零件供应商的机会?比如一体化关节里面的电机减速器、控制板这些,这些零部件可能占到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的 60%- 70%,且有通用性,是不是他们更有观察价值?
传感器
传感器可以分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内部传感器主要是感知机器人自身状态的,外部传感器是感受周围环境目标物的一个状态信息的。具体比如压力传感、温度传感、六维力传感(机器人的摆动控制)、惯导传感(机器人姿态控制)等;
举一个例子,比如机器人去抓一个鸡蛋它需要通过视觉去判断,抓取物体的物理状态和表面材质、大小参数,以此选定整个抓取物品所需要力量参数。整个过程需要在几秒中完成。这里就涉及到压力感知、处理感知、柔性微压力感知等;
不同应用场景下对传感器需求也不同。比如柔性传感器主要是医药,然后是消费电子。2022年中国柔性传感器下游医药是占了40%,电消费电子36%。2022 年全球柔性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大概19亿美元,平均一个大概是8美元左右的价格;
金融IT业务
核心交易系统是整个券商 it 业务里面最好的一块业务。虽然从短期看可能是亏欠的。像去年招投标的这个两家券商招投标的价格肯定不足以覆盖成本,但核心交易系统上线后至少有8 到 10年的红利期,之后依附核心系统的产品或者服务都会按市场价去收取;
同样功能,我们估算基金和券商的自研成本大概是外包的3倍左右;
同一类的产品第一家都是要花比较多的精力,到做第二家的时候因为它的整个框架或者整个的绝大部分功能是可以复用的,效益就会好很多
Vision_Pro
很多长期跟踪苹果的投资者都认识到,vision_pro也会走iPhone一样软硬一体的模式。
付费下载是vision_pro里面应用变现的主要模式。目前vision Pro 大概有700多个应用程序,超过50%是付费下载(Apple Store目前付费应用比例是5%),平均售价大概在 5.67 美元左右
工程机械
国内的工程机械可能有下滑,因此增长点主要看海外;
中国工程机械的竞争优势大概有这几点:一个是成本优势,这个得益于我们整体的供应链能力;二个是交付能力,也就是服务能力;三是应用端功能的研发周期更短,响应速度更快,这是很重要的差异化点;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出海以前主要是简单通过本地销售网络卖产品,现在逐步加深到有产能、渠道、销售网络的布局,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出海策略;
工程机械身也受益于建筑的出海,因为中国建筑企业出海通常会优先采购中国工程机械企业;
欧美很多国家对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有“双反”调查,目前看业内的应对措施还是在这些国家或周边新增产能,比如在墨西哥建厂就基本是销往美国市场的。其实日本当年也遇到了类似的“调查”,但现在日本的工程机械在欧美市场占有率依然很高
建筑出海
疫情前主要央企建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大概 40% 左右,但疫情期间,由于人员流动受限建筑公司海外业务的扩展受到了很大阻力,目前正在快速恢复中;
中国建筑公司在海外的项目中,电力、水利和交通行业占比比较大。目前建筑公司主要出口的国家是亚洲、非洲和中东,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其中南亚的基建需求是最大的,因为近几年南亚国家都在强调基建,那接着是东南亚,中东也有很大潜力;
瑞银估算一带一路国家潜在的每年基建需求是 1.1 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 22 年基建数基建支出的30%;
建筑公司海外基本是现货项目,而国内有一部分是投资类项目,所以海外项目的回款会比国内项目回款更好,毛利率也更高;
建筑公司出海最大的风险是政治风险。今年很多国家都处于政府换届时点,领导人换了后上一届政府批准的项目是否还有效都有不确定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