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行情下,选择行业指数基金的三种策略
文摘
财经
2024-03-11 18:31
广东
这两年经常听到同事抱怨“新客户已经很难找了,只能自己贴钱买。”传奇的IBM营销经理罗杰斯说,“大多数营销经理的目标是争取新客户, 但我们成功之处在于留住老客户,因为老客户的净收益是新客户的6-10倍!”个人投资者并没有展现出择股与择时能力。最近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Charles M.Jones等人撰写了一篇论文,他们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2016年至2019年间关于交易和持股方面的数据,研究数千万散户投资者交易行为和收益表现。以下是他们统计的数据:1、持仓资金在10万以下的投资者,平均亏损2457元,其中择时收益-774元,择股收益-1532元,交易费用151元;2、持仓资金在10万-50万的投资者,平均亏损6601元,其中择时收益-3018元,择股收益-3018元,交易费用1140元;3、持仓资金在50万-100万的投资者,平均亏损30443元,其中择时收益-15558元,择股收益-10171元,交易费用4714元;
首先,从数量看基金比股票多。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2023年5月,中国有基金产品10890只,其中股票基金2071只,混合基金4756只,这俩加起来是6828只,比沪深两市股票数还多了1670只。
其次,选基金经理比选股票难。“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然而,很难选基金经理: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更充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商业模式大体是稳定的,即使有巨大变化我们也能提前感知,但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投资策略是具有极大主观性的。虽然每年业绩最好的前10名基金经理肯定是远超市场平均回报的,但这需要在全市场超过4000名基金经理中提前预判到其中的10位!行业主题ETF既能反映投资者对行业的认知,又能规避择股的困扰。如果客户看好某个行业但又没精力长期跟踪个股,买这个行业或主题的ETF是合适的策略。
指数基金的表现取决于它所追踪的指数。如果我们把整个指数当成一家“多元化的公司组合”,我们需要知道它现在的估值、未来的成长、和历史的波动情况。
以“在线消费ETF”(159728.OF)为例,它追踪的指数是“在线消费“(399361.SZ)。这指数由50只股票组成,这些股票的行业分布是:文化娱乐34.16%+计算机软件21.44%+消费电子8.03%!(以中信行业分类标准)衡量指数的估值相对容易,就是我们把这50只股票(按比例)全部买下来,需要实际付出的钱(市值扣除上市公司账上的金融资产,加上需要偿还的带息负债)和他们过去一年经营净现金流的比,我们定义为“指数的估值”。本质上,这只是我们个股估值逻辑的自然延展。第二个问题关于指数的成长性。还是以“在线消费“(399361.SZ)为例。如果我们对“文化娱乐”行业打84分,对“计算机软件”行业打73分,“消费电子”打48分,那么指数得分应该是这三者的加权平均值(要通过标准化剔除三个行业整体权重的影响,比如有些指数前三大行业分布加起来只有10%的权重,另外有些是100%)。会有客户问,84分、73分、48分是什么意思?简单说,84分意味着比74分成长性更好!我们要对107个中信二级行业的成长性进行排序,分数高低只是表示相对顺序,而且还需要基于获取的新信息持续微调。这项工作意味着,客户可以在所有行业指数或在他偏好的行业范围里选择成长性较好的指数。
第三个需要处理的问题是指数的均值回归。历史总是来回摆动。已故的约翰伯格先生甚至把“均值回归”看成金融市场的“万有引力”。我们认为均值回归中的“均值”至少要拆解为基本面和估值的均值。背后直觉是假定指数偏离历史均值程度越高,指数回归均值的压力就越大。
我们注意到另一个投资常识,估值低的资产通常成长性不好,反之成长性好的资产估值一般很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某种权衡,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做的所有选择一样。另外,不同投资者在不同的行情下也有不同偏好。有时他们偏好低估值,有时觉得成长性更重要。因此,除了三种单指标的排序,我们需要给出不同投资偏好下的综合排序。比如,客户偏好成长性指数,但估值又不能过分的高,因此我们需要对成长性指标、估值指标、均值回归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比如0.7、0.2、0.1等。通过调整权重,我们大致能筛选出不同投资偏好下的指数排名。下面是一个传媒行业指数的例子:想要了解更多请添加我个人微信:tingkai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