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沅泽:保持开放的心态,从历史中找寻“高质量慈善”的答案

创业   2024-11-15 17:52   北京  


  导读: 


1994年,《人民日报》刊登《为慈善正名》一文,让“慈善”一词重新回到主流话语和公众视野。三十年后的今天,如何践行高质量的慈善,已成为未来慈善事业更好发挥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日,“为慈善争鸣”专栏为大家带来浙江国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杨沅泽对于公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观察和建议:当我们提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时,可以回溯历史,看看什么时候是“低质量”发展,甚至没有发展、被消灭的,什么时候是最接近“高质量”发展或者快速发展的。


 诚邀关注,杭州相聚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将以“信任与高质量的慈善”为主题,于2024年11月23-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点此了解>>>)。欢迎现场参会!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或本平台立场,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为慈善争鸣”专栏,以投稿、约稿或专访的形式,为行业伙伴提供一个公开发声的平台,促进思考交流与思想争鸣,欢迎点击这里,了解征稿启事>>>


杨沅泽


浙江国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CFF:最近几年,你观察到公益慈善领域有什么积极的变化?


杨沅泽:

相比宏观上的监管趋严、挑战增多,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积极变化不少。明显的是很多议题在不断细分和下沉,不管是教育、环保领域,还是其他议题,不同的基金会和组织不再只关注大的方向,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议题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种议题的细化带来公益领域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公益组织更加贴近现实问题,可以更好地回应具体的需求。议题的精细化会对我们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细分方向甚至超出我们对这些领域的传统认知。一些小众细分议题得到关注,有人正在投入研究和行动,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社会的多样性在不断丰富。


还有一个积极的变化是,疫情后,我们公益领域的国际交流迅速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例如,基金会论坛组织的中欧交流,一些机构也组织了赴美考察等。尤其是在冲突不断的当下,保持国际交流是非常有价值的。


CFF:对浙江公益慈善的发展,你有什么观察?


杨沅泽:

十多年前,浙江公益慈善更多是学习者的姿态,向北上广深学习;十年后,我观察到浙江公益慈善最大的变化,就是一批从业者更有信心了,认为浙江也能作为榜样,也能生产一些案例、一些模式,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CFF:优化营商环境,说白了就两句话:“以市场为导向,以规则为基础”。这两句话放到优化营善环境,同样适用。你怎么看待“市场”这个词?怎么看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对优化营善环境的借鉴意义?


杨沅泽:

“市场”这个词背后包含两点:公平性和规则性。没有这两点,市场就可能会变成一个畸形的市场。一个好的、健康的市场,首先,要保证参与者是平等的主体。如果参与竞争的主体本身不平等,这种竞争也就没有意义。你拥有特权而我没有,谁会愿意在必输的情况下继续投入?其次,保障公平的市场环境需要一套规则和制度,就是法治的支持。只有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才是一个好的市场的基础。


放到公益环境中,同样需要公平和规则。徐永光老师十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以权谋捐可以休矣!》如今,我们看到一些慈善会在99公益日募捐中成为纳捐大户,拿到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行业里有很多声音在说,要学习这些机构的动员能力,但官办背景的机构和民间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过去的行业共识:官方的角色应是支持民间公益的发展,而不是直接参与竞争。现在呢?大家似乎逐渐接受了官方可以下场,下了场以后可能会有很多这种先天不平等的因素,导致了很多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这种“共识”好像需要重新构建。


至于营商环境和营善环境的营造、改善,应该放到更大的社会环境里去看。比如今年初宗庆后先生去世后,农夫山泉遭到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的攻击。这样的谣言有市场,却鲜有人因散布谣言被追责。相比设立营商环境促进部门,直接处理这些恶意造谣行为可能更能让人感到“环境”在被保护,让人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合法有序的竞争、什么是不被法律允许的言行。同样地,在公益慈善领域,如果我们真正想改善环境,就需要一种真正能保护公益行业的机制,而不仅仅是加强监管。“以管为主”的这种框架,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


CFF:20年多前有两种观点:“第三部门和第二部门都是公民社会”(杨团,2004);“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市场经济”(朱传榘,2001)。你如何看待两种观点?


杨沅泽:

我联想到《第三部门系列丛书》里面秦晖老师的书《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书中是这么描述的:在取代“以强制求私益”的传统共同体的过程中,产生了“以志愿求私益”市场化的现代企业、“以强制求公益”民主化的现代政府以及“以志愿求公益”自治化的第三部门这三种机制。无论是把“第三部门和第二部门”都看做公民社会,还是把“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看做市场经济,强调的都是这两者的共同点——志愿的驱动,两者都强调摆脱强制的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现实操作中,志愿驱动的现代企业和第三部门都面临着如何看待和处理与“强制”的关系,这种理想状态未必总能实现。消极的一面,往往很多时候现代企业和第三部门都很弱势,面对“强制”时需要意识到“志愿”的联合很重要;积极的一面,“强制”也有改革和开放的一面,“志愿”应该支持这样的改革和开放,合力构建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


比如1994年“为慈善正名”的背景,当时是南巡讲话之后,经过几年的摇摆,国家再次选择市场经济,同时也为1995年世妇会的召开做准备。这些历史因素都促成了那次正名。


还有,我想到阎明复创建中华慈善总会。阎明复是一位值得敬佩的改革者,他到民政部后,注重发挥“志愿”的力量,把民间动员与市场结合,创建了中华慈善总会,这就是当时改革的一个创举。现在的公益行业或许需要回顾这些历史背景,看看公益慈善是在什么样的节点上开始蓬勃发展——这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的40年、改革开放的40年。


CFF: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能否在“公民社会”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框架?到底是什么在影响非营利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


杨沅泽:

首先要看是谁在掌控资源配置,以及配置的机制是否基于竞争公平、规则公正。这些问题在经济改革中已反复讨论,跟市场经济从无到有的发展路径类似,中国的基金会、公益慈善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可以说它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当我们提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时,可以回溯历史,看看什么时候是“低质量”发展,甚至没有发展、被消灭的,什么时候是最接近“高质量”发展或者快速发展的。——比如改革开放的40年是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建国后前30年基本没有公益慈善、更别谈发展了。


另一方面,我们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框架时,是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我们总是强调要基于国情,面临着如何平衡西方经验和中国特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拥抱西方发展到现在,我们自己也有积累和经验了,西方的一些东西是不是还适应当下的中国?这几年,行业内对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探讨很热烈。我们还是回顾历史,包含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什么时候遭遇重大打击甚至出现断层?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复苏并走向复兴?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各种运动中,中华传统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挫折,那时慈善更是被直接消灭了,同时也是封闭的、排外的。而改革开放的40年,重新与世界接轨,各种新技术、新思路、新产品的进入,中华传统文化非但没受到重大打击,反而开始越来越被重视和发扬。


至少有两点原因,第一点,一个好的文化,绝不会在封闭中繁荣,缺少交流反而会导致衰落;第二点,一个好的文化,它一定不光是这个民族的国家的,它也一定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在几千年中虽然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又得益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而延绵不绝。所以无论是讨论中华传统慈善文化,还是寻找中国公益慈善的理论框架,我觉得一定不要偷换概念成中西之争,不要搞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否则就会丧失深入探讨的机会和空间,很多问题就变得难以触及甚至敏感。


CFF:真理越辩越明。公益慈善领域还有哪些值得讨论/争鸣的议题?


杨沅泽:

我理解的“为慈善争鸣”,本质上是追求一种思想解放。那是什么阻碍了当下公益慈善的思想解放?


我觉得第一个阻碍是缺乏对公益慈善历史的传承。朱传一、商玉生等老前辈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和环境,开启了推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崔乃夫、阎明复等老领导又是基于什么样的体制和结构,创立中华慈善总会作为改革探索?1995年世妇会后,大量境外援助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影响?新世纪后,人人公益是如何兴起以及有无没落?


回顾历史,看慈善如何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在历史中找答案,公益如何避免无意识的低质量、追求真正的高质量。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对建国后三十年各种运动,特别是对文革的深入反思和深刻批判的不足,行业内充斥着许多盲目和民粹的想法和言论,保持独立和清醒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第二个阻碍是缺乏对公益慈善文化的反思。探讨中华慈善文化不能固步自封,坚信优秀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避免对立。关于文化,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而不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糟粕对比中寻求优越感。


最后,我觉得“为慈善争鸣”一定要回应建设现代化的问题。记得基金会论坛2018年会上,何道峰老师的主旨演讲强调:如果没有解决现代性问题,特别是公益和人的现代性问题,那么所谓的“高质量”发展是无法解释的。现代性关乎个人权利与人的发展,这就是“志愿”,是真正现代化的基础。



END



排版:季拓

审核:史成斌


说明:本文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或本平台立场。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为慈善争鸣”专栏,以投稿、约稿或专访的形式,为行业伙伴提供一个公开发声的平台,促进思考交流与思想争鸣,欢迎点击这里,了解征稿启事>>>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信任与高质量的慈善”为主题,将于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办。诚邀您拨冗来杭相聚!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报名参会!


了解详情🔥

主论坛重磅嘉宾介绍!|基金会论坛2024年会>>>

主论坛议程嘉宾全公开!|基金会论坛2024年会>>>

对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还有问题?小方有话要说!>>>

慈善市集、周边活动大剧透!>>>

“是使命导向还是资源导向?”基金会论坛2024年会期待你的声音!>>>


 🔥 CFF热点推荐 🔥 


点个“👍”,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CFF2008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原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成立于2008年,旨在加强中国基金会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中国基金会和公益行业发展,是公益行业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之一。2017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承办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