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和淘:公益如何与丑闻相处?

创业   2024-10-28 18:10   北京  


  导读: 


1994年,《人民日报》刊登《为慈善正名》一文,让“慈善”一词重新回到主流话语和公众视野。三十年后的今天,如何践行高质量的慈善,也成为未来慈善事业更好发挥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将以“信任与高质量的慈善”为主题,于2024年11月23-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请点此了解>>>),希望营造坦诚交流的空间,共同探讨基金会未来的发展。


今日,上海普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晏和淘在我们近期推出的“为慈善争鸣”专栏分享了对于公益行业“丑闻”的见解。他认为,针对丑闻,整个行业需要进行专题讨论、制定行业规范,各机构本身也要建立自身的行为准则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外界的批评不仅能推动机构自身发展,对公益行业来说,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推动行业发展的机会。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或本平台立场。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为慈善争鸣”专栏,以投稿、约稿或专访的形式,为行业伙伴提供一个公开发声的平台,促进思考交流与思想争鸣,欢迎点击这里,了解征稿启事>>>



晏和淘


上海普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2024年的基金会论坛年会即将于11月份在杭州召开,接近年底,差不多也可以对2024年进行一个总结了。中国公益行业在2024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和事件。首先,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公益行业的筹款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对大部分公益组织来说,不管是来自政府和头部机构的资金,还是自筹资金,今年都大幅缩水。其次,慈善法进行修改,对于项目筹款的新要求,对于很多机构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第三,儿慈会带来的社会舆论引发了新一轮信任危机,让整个公益行业遭受了更多的质疑,从而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给公益项目带来更多障碍。


目前中国处在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也是公益行业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从业人员,都必须对公益行业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对于公益行业层出不穷的丑闻,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以及怎么处理,也是整个行业、公益组织以及从业人员应该进行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行业的探讨和互动,在行业内部和机构内部最终形成一个较好的危机处理机制,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的监管措施。


01

信任问题,

是不是公益行业面临的

独特问题?


前一段时间,网上自媒体都在骂儿慈会,骂中国公益,骂公益败类,骂了几个月声音就逐渐小了下去,这就是自媒体的特性,永远在追逐热点,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夸大和渲染来激发公众的同感,从而达到吸引公众的眼球并增加自身流量的目的。


公益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和商业领域相比,它的唯一产品是对于美好社会的愿望,而不是信任,信任只是一个保证交易的条件。但是即使在信任度很差的时候,人们也不会放弃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从而去创造能够促成这种交易的条件。并且,因为信任并不是有形可见的,而是无形、难以监测甚至易变的,要靠个人和机构的努力去改变社会不互信的局面几乎毫无可能。


这和商业社会一致。在商业领域,交易的基础并不是信任,而是不信任。古代人,世界各地的人们,不管你是分散在哪一个角落的部落,在订立约定的时候,因为没办法互信,所以需要在神明面前发誓和诅咒。这是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是宗教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的原因之一,在法律出现以前,宗教和神明是规范人类行为的主要手段。


因为对于神明的信仰程度并没有什么衡量标准,于是法律又成为维护人类社会正常运转所不可缺少的工具,作为对人行为的强制性规范。但是法律规范的是避免对个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及其他方面造成侵害的行为。而人的日常行为,则需要由社会文化和道德观来进行规范。文化和道德观并不是强制的,但对于人类的行为和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人类之间本来就缺乏信任基础,但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需要很多辅助工具来进行规范。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法律和规定,不管是规范机构行为的公司法,还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类法律法规,都以人类之间互相不信任的假设为基础。


所以,对于公益从业人员来说,这没什么好抱怨的。商业领域和政治领域比公益领域所遭受的信任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信任危机不止在公益行业,即使是在商业领域,甚至整个社会,都是一样的。而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才需要有一些组织、一些个人,和一些行为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才越需要有人去坚守和示范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公益行业本身才越有价值。


所以,丑闻的出现,本身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中国公益发展迅速,已经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关注,本质上来说,规模越大,影响到的人群越多,也就越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质疑,所以对于公益的细节也更为关注,这要求公益组织和从业人员从粗放型公益转变为精细化公益


另一方面,公益行业并不是完美的,自身肯定有很多问题,社会的监督对于公益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公益组织和从业人员不必对此感到恐慌,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完善,公益可以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与社会舆论良好互动的方法。


02

机构如何避免丑闻风险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主要的工作往往在两端,一端是项目,一端是筹款。有的机构侧重于第一个方面,有的机构侧重于第二方面,也有的机构两方面同时兼顾。受丑闻影响最大的是在筹款端,因为公众在捐款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和公益组织形成了一种信托关系,他们会认为基金会使用不当的资金都是他们自己的资金,同时因为对这一部分捐赠附带了强烈的情感,所以对于资金的使用和项目执行会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也会变得更加苛刻。


公众的舆论常常带有一个倾向,就是容易把个人的行为与机构的行为等同起来。因为个人代表了机构,所以个人的不当行为自然就会引发公众对于机构的舆论危机。但是作为公益行业从业人员,在对公益丑闻梳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些丑闻到底是机构造成的还是个人造成的,或者双方面的原因都有。要合力应对这些丑闻,在行业、机构以及从业人员方面,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


从行业来说,我们可以进行专题的联合讨论,从而制定出行业规范。因为某个机构的丑闻,实际上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声誉。所以在整个行业应该形成一个行业规范,倡导规范和专业的公益行为,不管在项目还是筹款上,应该邀请专家和资深的从业人员进行讨论,对于哪些行为是不合理的行为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帮助机构提前避免丑闻的发生。可以通过行业倡议书的形式来进行规范。


在公益机构层面,机构及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一些重要的议题,机构要邀请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主题培训,比如防止腐败、性别平等、防止性骚扰、儿童保护(工作内容涉及儿童的机构)、文化多元与包容性、气候变化等方面。让员工对于不当行为有明确的认识。


经过培训以后,机构还应该与员工以及志愿者等核心参与人员签订承诺书,需要员工在工作场合及范围内,在上述的主题内承诺不得进行列明的不当行为。比如接受合作方的礼品馈赠,一些机构规定接受合作方的礼物价值不能超过200元,超过200元必须上交机构。比如在办公室内的话题哪些可能会涉及歧视性话题或者不恰当的性别平等或者性骚扰话题,都应该有明确得引导。在涉及儿童的工作领域,也要明确哪些行为是不恰当行为,而这些内容,都已经有一些明确的行为规范可以参考,可以邀请在领域具备专业知识的机构进行分享。


机构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并同员工和志愿者签订承诺书以后,最大的好处就是把机构和行为同员工个人行为做了分割,也是对机构和员工的双重保护。但是在员工出现一些风险行为的时候,机构就可以及时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


作为公益机构,内部一定要做到尽量的透明和平等。要让所有员工都尽量参与机构的决策。比如机构的使命、战略以及具体的项目工作,都不只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应该让所有员工参与进来。如果没办法让员工全部参与,也一定要同员工及时召开会议,向他们解释做出决策的目的、原因以及过程。员工的参与度越高,拥有感越强,就越能够避免风险。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管理层及员工都可以公开讨论机构内外发生的所有事情,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进行及时的干预和预防。


在丑闻发生以后,整个行业应该共同应对危机,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形成一个统一的态度。对于确实不恰当的行为,公益行业要直面问题,及时表明态度,绝对不要对丑闻抱有侥幸心理,想着等信息慢慢冷却。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机构需及时进行回应,如果机构或员工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行为,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采取公正的善后措施。如果是公众及其他人员的误解造成的,也要及时进行澄清并表明机构对于此类事件的态度。因为机构如果不及时发声,自媒体的特性就会推动更多自媒体主播对该事件加以渲染和放大,并且会推波助澜进行歪曲来吸引眼球。


所以,在不良事件发生以后,机构要客观、公正、透明地尽快进行回应。因为每一天的延迟、每一次的隐瞒,都将带来更大的危害。不管是机构的过失,还是员工的错误,都必须坦诚面对,真诚认错。过去的经验表明,每一次机构试图掩盖错误的行为,最后都把机构推向了不可控制的深渊。


03

公益行业的优胜劣汰

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其实,公益组织和从业人员也不用对于外界的批评有过多的恐慌,也没必要担心公共言论对于行业和机构的伤害,甚至造成某些机构因此倒下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时甚至是好事。外界的监督和批评对于公益行业有两个益处:一个是会促进公益行业和组织不断规范自己的工作和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二是可以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


中国公益的出路并不依赖于外界社会的变好,甚至于外界社会的变好可能要部分依赖于公益行业的推动。我最近经常用高考成绩来做比喻。一个高中学校衡量自己的教育水平,从来不是培养了多少企业家、多少艺术家、多少官员,而是简单地用高考升学率,985录取率、211录取率、一本录取率。如果把985当成优秀、211当成良好、本科率当成及格的话,以云南为例,2024年云南985录取率为1.2%,211录取率为4%,本科率为38%。但对于社会的评价不是这样的,社会的评价往往是贫困率、犯罪率、贫富差距、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基尼指数)等。但是我们要知道,解决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以及环境等问题,并不能靠受益人自己解决,而公益行业存在的目的则是为了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公益行业对社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机构有一个较“好”的使命,就要求社会和个人都来支持和包容你。如果机构不能对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即使它能够应对外界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实际上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基金会为使命而存在,但是因为效率和效果得以生存。但即使是在基金会行业内,优秀的基金会也不超过30%。因为有公益使命的特殊属性给公益组织提供了保护,导致公益组织的行业更新和淘汰并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激烈。所以,行业内的机构一定要有正常的更新和淘汰,这是正常现象,如果对行业过度保护而没有竞争和淘汰,反而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的公益行业目前并没有竞争激烈,相反是对于其他行业的竞争不足。


另一方面,也要求各机构要直面行业竞争以及和行业外部的竞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来获得外界认可。公益行业目前的问题,主要还是行业建设落后、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


如果公益行业效率低下,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弱,又需要通过博取公众同情心来获取捐款,自然就容易受到外界质疑和不信任。也就是说,果公益行业把道德高度作为产品,公众对这个产品就比较挑剔。所以现在公众对于公益行业的质疑和困境,实际上是公益组织之前过度贩卖爱心造成的,把爱心包装成出售的产品,让公众接受到的信息也是主要关注了爱心,而忽略了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本质。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外部构建社会的信任,而在于基金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公众关注的是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结果,而不只是爱心和道德感。


公益行业要解决目前的困境,第一要引入竞争机制,让这个行业的人才正常流动,优胜劣汰,甚至引入更多从商业领域等相对高效行业的人才。其次,公益组织要通过学习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不能沉迷于过去的经验,要对现在的现实有充分的认识。不仅在行业内部具备竞争力,在行业外部,哪怕在商业领域也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公益行业具备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独特价值。


目前中国公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淘汰机制。在单一依赖捐赠维持的第一阶段遇到瓶颈以后,很多机构和个人要么选择退出,要么持续在过去的惯性思维道路上苦苦支撑。淘汰机制运转并不明显。但是,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淘汰不好的资源,同时引进新的行业新力量,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所以,当外部社会给公益行业带来一些压力,甚至淘汰掉一些组织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只要能够继续把我们的项目做好,能够有效回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项目,我们的机构和行业就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



END



排版:徐文力

审核:史成斌


说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或本平台立场。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为慈善争鸣”专栏,以投稿、约稿或专访的形式,为行业伙伴提供一个公开发声的平台,促进思考交流与思想争鸣,欢迎点击这里,了解征稿启事>>>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

多位重磅嘉宾将登场!

*点击了解更多年会信息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将于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办。


本次年会以“信任与高质量的慈善”为主题,旨在探讨基金会如何在不确定性中积累信任,提升慈善活动的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不设现场直播,诚挚邀请您拨冗来杭州线下相聚!如需了解更多年会信息和报名参会,请点击👉多位嘉宾重磅来袭,平行论坛亮点抢先看!|基金会论坛2024年会>>>


 🔥 CFF热点推荐 🔥 


点个“👍”,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CFF2008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原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成立于2008年,旨在加强中国基金会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中国基金会和公益行业发展,是公益行业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之一。2017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承办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