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的尽头是什么?
健康
2024-12-12 21:41
北京
文:点苍鹤
第十批药品国采今日在上海开标,不出意料,今天肯定是行业最热闹的一天。照例,开标当天就会公示拟中选结果,不过此次集采规则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天开标,规则一规则二流程走下来需要一整天两次报价,因此选择供应市场只能第二天(13日)进行,因此拟中选结果最快也要明天稍晚时间公示。今天大伙都在关注某些产品组最低价上,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问题是第十批又有了新状况,价格低到行内人都没法想象,是包装规格弄错了?最小制剂单位搞错了?还是差比价换算错了?当然,这些情况以前都出现过,不足为奇,但今年问题焦点似乎在B证上,纯B证公司是2019年修订《药品管理法》后全面实施MAH制度的产物,也就是产证分离,纯B证不需要具备生产能力,可以委托的方式进行生产。根据第十批规则,如果出现3家及以上委托生产的情况出现,那么该组入围名额自动减少一名,这么算下来,B证面临的集采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纯B证公司的风险一直都是存在的,更大来自药监层面,委托生产似乎不是所有品种都可以,除了创新药之外的普药品种(临床价值低、同质化严重的,而纳入集采的恰恰就是这类)未来能否委托生产都是个问题(征求意见稿尚未落地)。因此,行业里一直有“B证的尽头是A证”的说法,某些B证公司,不愿意或不能够成为A证,或许,之前办纯B证就单单为了集采做准备。梦破碎了之后咋办?理性的选择要么就少赚点,最多体面离场,非理性选择是......(此处省略5字),但报价结果出来,行业炸了,不仅仅同组其他企业跟着受累,连上下游合作伙伴,CMO、CSO也跟着抓狂。行业很卷,不仅反映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与政策的博弈上,连行业自媒体也卷的一塌糊涂,报价并未公布,开标不等于公布,更没有公布中选结果,但通过各种方式拿到报价,并开始统计各组报价、降幅,这本身也没什么问题,效率可以体现其能力。不过,吃瓜群众的心态可就不同了,看热闹变成了工作本身,毕竟也是在关心行业热点,了解行业情况,但问题是,凭着吃瓜心态又能从中获得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刷了刷朋友圈,都很兴奋,情绪大起大落,兴奋者,仿佛抓到了新世界的大门把手,情绪低落的,仿佛已经被这个世界所抛弃。连规则二、明天的供应市场选择,甚至最终的中选结果已经不是很关心了,因为情绪和注意力已经透支,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已经消耗干净。至于对集采的规则是否真的了解,更加不重要了。(君不见,大把吃瓜群众对所谓的1.8倍的错误理解,从第二批延续至今,浑然不觉,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判断,都和这种只有情绪,没有理性有莫大关系。)或许有人说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被检测出来的,那么是被采购出来的吗?3000多家化药制剂企业,1000多家纯B证公司,15.8万个药品批件,是多了还是少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答案,但价格越来越低是个现实。每年都有人把药价和矿泉水、甚至淀粉的价格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无非是药不如水。仿制药企的估值等同于精细化工也早就在集采元年就有此说法。B证的尽头是A证,那么集采的尽头是什么?第十批本来报量就不多,貌似只有市场存量的六分之一,即便中选了,未来还得开组马力在市场上想办法完成5倍以上的采购量才有可能拿回原本的份额,但价格如此之低,利润空间还能支撑你驱动运转吗?因此,未中选的企业其实也别太悲观,尽管医保局刚刚发文要狠抓集采执行,对非中选品种是不利的,但中选品种就有利吗?未必!都没空间了,政策及监管的发条越拧越紧,大家的处境没有本质的区别,量价齐跌已经是必然,不管中选与否,1.5倍/1.8倍/3倍的价差等着你,且在缩小,大家都在这个区间博弈。而诸位还没看到的是,更大的压力还在下游---临床一线的纠结与无奈似乎不比你我的小,市场上就看谁先崩溃!关注公众号,获取可靠、专业的资讯和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