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3岁的邓娭毑常无明显诱因的感到足跟痛,不仅下地一走就钻心地痛,行走起来更是一步一痛,甚是煎熬,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于是来到我院骨伤四科就诊。
在查体拍片后,发现足跟处有跟骨骨刺形成,邓娭毑认为,自己的疼痛多半是骨刺所致,急切地询问医生怎么去除骨刺,却被告知是患上了“跟痛症”,去除骨刺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那么,“跟痛症”这种望文生义的病症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治疗方法吗?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及其周围疼痛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症候群,源于足跟长期的慢性损伤或神经受阻,在当今足踝外科领域中十分普遍。患者常出现足底疼痛或酸胀,特别是在站立、行走或负重时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而晨起时疼痛症状会更加明显。
跟痛症约占足部疾病的15%,高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肥胖者最多,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跟痛症的致病因素主要可归纳为跖筋膜炎、足跟部脂肪垫异常、足底筋膜撕裂、跟后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跟腱损伤、足底神经卡压、跟骨骨折及骨刺等。
跖筋膜炎是最常见的原因,在足跟痛患者比例中可占80%。跖筋膜炎是跖筋膜在反复创伤后微小撕裂损伤造成的退行性过程。
患者在晨起和开始行走时会感到疼痛,而且疼痛感觉会随着继续行走而“减轻”。然而,剧烈的躯体运动(尤其在硬质表面)会导致疼痛加剧。患者感到疼痛最痛点位于足跟点前方跖筋膜的近端内侧起点处。50%跖筋膜炎患者同时合并跟骨骨刺,而这些骨刺并非造成疼痛的原因。
实际上,骨刺大小与疼痛并不成正比。有症状者可无骨刺,有骨刺者可无症状。跟骨骨刺只是跟痛症的可能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出现跟骨骨刺就是跟痛症,但是骨刺一旦出现,势必会对周围腱膜、足底跟部脂肪垫形成累积性刺激,造成跟骨骨刺周围组织水肿增生增厚并发生无菌性炎症,成为跟痛症潜在的致病因素。
西医中对于跟痛症的治疗方法具体有:服用甾体类抗炎药、封闭治疗、超声冲击波治疗、足底矫形垫及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有:跖筋膜部分切断术、跟骨骨刺切除术以及关节镜微创技术。
而对于跖筋膜炎的治疗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保守治疗开始。首先,可以采用夜用夹板、进行伸展训练并使用鞋垫。大多数患者通过这些方法能够缓解症状。
其次,可进行超声冲击波治疗,这一治疗会造成疼痛,且需要数月以获得疗效;亦可行皮质醇激素注射,但存在包括跖筋膜断裂及脂肪垫萎缩的风险,两者均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疼痛和远期并发症。
最后,如果所有其他治疗方法均未成功,可以手术进行跖筋膜松解。
中医对跟痛症早有记载,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踵下痛”的文字记载;《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中称之为“跟脚颓”。中医学将该病归为“骨痹”“筋伤”“痹病”的范畴。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可分为虚实两端,即“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中医认为跟痛症多由肝肾亏虚、脾失健运、气血亏虚等导致筋骨失养,不荣则痛;或多由风、寒、湿、热邪、痰瘀、外伤、劳损等导致气血壅滞,不通则痛。
目前,保守治疗仍是多数跟痛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中医药保守治疗跟痛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操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副作用少、患者疼痛感轻等。
01 中药口服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将中药加减组合制成汤剂、丸剂等剂型,通过口服方式送入机体,依据药物归经理论从而发挥特定的疗效。临床常用如:桃红四物汤、补肾活血汤、独活寄生汤、弃仗汤、加味四斤丸等。
02 中药贴敷
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将中草药加工制成贴剂、散剂,贴敷于机体局部,通过透皮吸收以及相应穴位刺激从而发挥其补肝肾、益气血、除寒湿、祛痹痛等疗效。如:舒筋活血祛痛膏、三色敷药等。
03 中药熏洗
通过将中草药熏洗足跟局部,使其药性熏蒸致足跟部软组织间,可以使得局部毛细血管舒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通调气血、减轻疼痛、改善功能的目的。如:海桐皮汤、十味熏蒸散、关节肿痛散、舒筋洗颗粒等。
04 针灸推拿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的针灸、推拿、针刀疗法,对于软组织的损伤以及韧带等关节的退变,改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都有显著的疗效,能够达到疏通气血、活血止痛的目的。
文字 | 骨伤四科:李益亮 朱书仙
版式设计 | 陈安妮
校对 |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