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皇华胥时期知识产权保护与文明起源——阆中第五届华胥伏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杜钢建
文明社会是尊重知识的社会。华夏文明自燧皇华胥时期以来,之所以文明经久不息,关键在于尊重知识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不尊重知识和不尊重知识人的暴政时期,但是这种时期总是短暂的。自燧皇华胥时期以来,华夏文明以知识立国,以知识产权保护立国,这是至今还没有被世人认知的历史真相。
我早年在《新仁学——儒家思想与人权宪政》一书中倡导“学以成人”和“修以成仁”,就是主张建设尊重知识和保护知识人利益的社会。以西周宪法行政法的官职法典《周礼》为代表的周朝法制是孔子终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周朝法制继承了上古以来的法制传统,以尊重知识和保护知识产权而立制立政立国。儒家思想传统重视学习,重视知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三代法制传承华夏文明主张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的国家治理传统。此种以知识立国的法制传统源于燧皇华胥以来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根据四川绵阳何拔儒先生揭示的《盘古王表》记载,天皇氏族望姓兄弟十三人后裔治世五亿一千六百五十五万四千年。地皇氏兄弟十一人后裔治世四百五十五万四千年。人皇氏九人后裔治世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年。五龙氏兄弟五人后裔治世五百五十五万四千年。以上五龙氏又分四族,历经八百万年。华夏五亿年人类史,百万年文化史和十万年文明史是有历史文献依据的。
何拔儒解读的石碑文献与越裳氏所献神龟文献在记录华夏历史悠久性和阶段性方面是高度一致的。根据越裳氏向尧帝所献神龟记载,地皇君后共有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其二曰五龙纪。其三曰摄提纪。其四曰合雒纪。其五曰连通纪。其六曰叙命纪。其八曰因提纪。其九曰禅通纪。其十曰疏仡纪。龟文背面记载:自开辟以来,至黄帝有熊氏元年,共二百七十五万七千七百八十年。无论是神龟文献,还是石碑文献,都出于距今五千年前。距今五千年前人们对华夏祖先的悠久历史充满敬畏。而如今学术界对华夏祖先的悠久历史充满怀疑和否定。要扶正华夏十万年文明史和炎黄万年史,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燧人朝的治理时期最少有八万年。《古今记》曰:“燧人氏以木德王。治八万年。”(《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引)。伏羲氏于距今六万年前开国,伏羲朝治理时期有五万多年。燧人朝开国至少在距今十四万年前。作为伏羲之母的华胥氏属于燧人朝末期的华胥氏。华胥氏的历史至少有30万年。在距今30-12万年期间是人类最早的天文历法的形成和使用时期。人类早期的法文化和天文历法是由工匠大师家族如赫胥氏族、弇兹氏族、华胥氏族等用立体文字即绳索文字记载的。北极星的特殊功能较早是由工匠大师燧人弇兹氏圣母发现的。
天皇地皇之时,无事安民。降自燧皇,君臣道生。燧皇时期形成君臣治理的文明秩序。《易·通卦验》云:“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又云:“燧皇始出,握机矩表计,置其刻日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燧皇时期,已经知识天道,握机矩表计,知晓天文,制定历法。《易·通卦验》注云:“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者。”于是,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至伏羲因之。《文耀钩》云:“伏羲作《易》名官者也。”燧皇华胥时期已经有君臣官位。
燧皇华胥时期确立君臣官位的习惯法标准就是知识立官。君臣领导干部都是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及其技能来选拔的。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是知识立官。换言之,至少十四万年前燧皇华胥开国以后就是知识立官,知识立政,知识立国。如今考古发现距今十四万年前的平面文字也证明燧皇华胥时期已经有文字了。文明乃是以文载明。知识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历史已经有十四万年。我说华夏文明十万年是保守的说法。
燧皇的最重要知识是发明人工制火,故称为老火神。自燧皇华胥以来,高级知识人和特异功能知识人都被尊为上等人。
燧人氏妣华胥氏生伏羲。根据《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关于华胥生伏羲的时间,根据《路史》记载,在十月四日。华胥怀孕伏羲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之应,故谓曰岁。燧人朝末期的华胥氏族是伏羲的母系。根据《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嘉陵江古称)之地。”华胥国都在阆中。阆中乃三巴首导神功地,五丁始通奥区处。
华胥氏族在伏羲朝一直属于贵族氏族。根据《纬书集成•易稽览图》记载伏羲朝持续57882年。华胥所生伏羲氏在华夏十余万年文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华胥所生伏羲开创的伏羲朝文明占据华夏十余万年文明史的一半。伏羲朝以后的炎黄时期是距今万年前的历史。伏羲朝开国当在距今大约七万年前。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工匠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主线。燧人朝开创伏羲朝形成的道统理论是指导工匠文明发展的基本理论。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三统论的形成过程推动了工匠文明的发展。
天道文化形成于燧人氏时期。2015年湖南道县发现的距今8-12万年前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类牙齿化石就是燧人氏时期的。燧人氏时期从十几万年前开始逐步确立挺木历法,结绳记事,立传教之台,兴师道和交易之道。中国的天道之兴从燧人氏开始。燧人氏晚期发明《河图》、《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立体文字和平面文字,并发现天道大法。
燧人氏开创的传教台和师道促成了知识的传播和传承。燧人氏时期教育的兴起促进了专业人才队伍的形成和重视知识的风气。燧人氏时期的君臣之道属于知识立官之道。
燧人氏时期不仅有文字,而且有经文。根据道家文献《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记载,燧人氏兴,故玉虚真人以清浊已分元年,上启太上老君,下降丹霍之丘,以《地皇内经》十四篇,并《灵宝五千文道德经》授燧人氏。燧人氏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燧人氏以道经治世六千岁,于丹霍之山白日升仙,登于太极左宫,号曰玉虚真人。燧人氏白日飞升,成为高维神仙。
燧人氏时期的历史存在也有考古发现的骨雕文字记载。在燧人氏时期,索人利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制作成不同种类和不同色彩的细绳,用绳纹文字记事录政。此后伏羲时期发明平面文字可以专门记录燧人弇兹氏观测天文制定历法的历史活动。山西寺峪考古发现2万多年前的骨雕文字“燧人弇兹开天”,此文字应该是伏羲时期对燧人弇兹氏时期活动的历史记录。
燧人氏是有巢氏之后和伏羲氏之前的长颅人。孔子说燧人氏之后是伏羲氏。《孔子集语•遗谶十三》记载:“《易纬通卦验》:孔子曰:太皇之先与耀合,元精五帝期以序七神,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五期,辅三名,以建德通万灵。遂皇始出,握机矩,表计宜,其刻曰: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燧人之皇没。虙戏生,本尚芒,芒开矩听,八苍灵唯精,不慎明之,害类远振。掸度出表,挺后名知,命陈效睹,三万一千一终,一名虙方牙苍精,作易无书以尽序。”孔子此处所言,遂皇始出,苍牙通灵,说明燧人氏是华夏长颅高鼻人。从天文观测的工匠工具方面看,遂皇握机矩,表计宜,已经具有制定天文历法和规天矩地的测量手段。燧人皇没,伏羲皇出,苍灵唯精,表明伏羲也是华夏长颅高鼻人。后来苍帝周文王也是苍牙通灵,属长颅高鼻人。
燧人皇发明人工制火,改变过去依靠保存自然火种生活的习惯。在距今十几万年前的燧人氏之前,考古发现的距今约80万年的蓝田人已经学会用火,他们在获取火种后由专人保管。保管火种者被视为火神。该保存火种的办法持续数十万年。但是,燧人皇发明人工制火,有不同的取火方法。燧人氏时期,发明钻木取火,结束靠天取火的历史。特别是燧人氏发明燧石取火,大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被推举为氏族首领和氏族联盟大酋长,称为燧皇。燧皇时期以知识立君,燧皇以下大臣也是以知识立官。因为特殊知识及其技能受到尊重而成为君臣,这是对知识人的最大激励制度,也是华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起源。燧人氏时期开创的保护知识人权益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伏羲朝时期得到系统的发展。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燧人氏所建遂明国的村庄遗址在今湖南常德市澧县车溪乡南岳村一带。《太平御览》记载说:“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日月之处,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常德市澧县车溪乡附近的考古发现表明该地区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燧人朝治理8万年对人类工匠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遂人之意,故名燧人。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以外,还有一系列重大贡献。其中包括发明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世本》云燧人钻木造火。《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淮南子》云燧人望辰星,钻木生火。《易》云上古结绳而治。高氏《小史》云燧人氏时,结绳刻木以记事。《书序》云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四方的概念来自燧人氏。《太一金镜经》记载,昔燧人氏仰观斗极而定方名,东西南北是也。则四方之名盖始自燧皇定之。
燧人氏时期还发明了立体文字,即绳索文字,也称绳纹文字。我一直主张所谓文明,首先要以文载道。文字的出现是文明的要素之一。燧人氏用树皮搓成细绳,在上边打结记事。燧人氏时期发明各种结绳记事方法。绳纹文字后来传播到日本和美洲。如今美洲玛雅人部落中还保留有绳纹文字。有了文字以后,燧人氏开始为禽兽命名,飞禽、走兽、爬虫等逐渐被区分开来。师道之兴从燧人氏开始。燧人氏专门设立传教台,传道授业解惑。
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燧人氏发明十天干和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在苗族史诗中记载,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燧人氏应该也是苗族人的祖先。
椎髻文化是在中国上古时期由燧人氏开创的。《事物纪原》载:“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后来到女娲时期,进一步以绳束发成髻,并用荆梭及竹为笄以贯发。《事物纪原》载:“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黄帝时期方雷氏等部落已经普遍出现以笄贯发成髻。尧帝时期以铜为笄横贯发髻。夏商周时期逐渐出现用金蝉形扣针或金蚱蜢扣针系髻。希腊地区早期的椎髻习俗是方雷氏即巴勒斯基人从中国传去的。
椎髻文化后来也传播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地区。根据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人最早有随身携带武器的习俗。有穿亚麻布贴身衣的习俗。有把头发打个椎髻吊在头后,用金蚱蜢扣针系着的习俗。有参加运动会比赛时系着腰带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方雷氏部落的早期习俗,巴勒斯基人也将这些习俗传播到爱奥尼亚人的同族中。早期希伦人习俗与后来修昔底德时期的蛮族人的习俗是相似的。椎髻吊在头后的习俗是中国西南地区方雷氏后裔的诸多氏族的共同特征。方雷氏后裔有一部分后来融入三苗部落,三苗部落人也有椎髻的习俗。
燧人氏与弇兹氏合婚,形成燧人弇兹氏。弇兹氏是发明用树皮搓绳氏族,后世人追尊弇兹氏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弇兹氏发明的单股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弇兹氏部落是典型的女王部落。弇兹氏与燧人氏合婚后形成的燧人弇兹氏也具有女王文化的特征。
弇兹氏的织女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发明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弇兹氏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为玄,双股为兹,三股为索(又作素)。燧人弇兹氏在地球中心的三天子山和昆仑山地区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北极星。北极星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也称织女星。
距今30~12 万年的古人类已经掌握大量天文知识并制作天文历法。禅通纪和疏仡纪时期风姓祖先以天文天象为依据而划分不同部落。这些部落的共同祖先是观测天文的活动形成的风姓祖先。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侯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风姓十部的出现,源于早期一代又一代工匠大师们进行的天文观测活动和天文历法活动的知识积累。
大湘西地区的天文工匠大师最早认识和掌握北极星的运行规律。在早期的大山扶木纪历中已经有北极星的记载。燧人弇兹氏先后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以及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在燧人弇兹氏后来的大山榑木太阳历和八索准绳圭表纪历中,逐渐将北极星确定为宇宙运行的中心。燧人氏弇兹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后来在伏羲朝时期形成八卦理论。
在湖南永州福岩洞考古发现的12万年以前的现代人以及在巫山地区(今重庆市奉节县的兴隆洞)发现的14万年以前的原始宗教文化包括人工雕凿的石鹗、招唤鸟神的石哨、刻画在剑齿象牙上的宗教记事符号、两只并列在祭祀现场的类似“索伦杆”即萨姆杆作用的剑齿象牙文化等是一致的。天道大发现来自于距今30~12 万年的大湘西地区的的古人类。该时期的古人类已经掌握太阳岁差约为72年、岁差周期约为25776年以及黄赤交角变化周期约为41000年等天文知识。无论是大山扶木纪历,还是挺木历法,抑或是大山博木太阳历,或是八索准绳圭表纪历,这些历法需要以岁差周期规律为依据才能制作完成,并顺利用于日常生活。人类对春分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决定四季活动的基础。影响这些天文历法的基础理论是人类对天干和地支理论的认识。距今30~12 万年时期人类已经拥有并运用天干和地支理论分析诸多数理现象。在燧人弇兹氏时期的《河图》已经掌握天有九部八纪和地有九州八柱的对应知识。8、9、72等数理知识源于天干地支分析技术的运用。
总之,燧人氏对人类工匠文明的贡献除了钻木取火与绳纹文字以外,还有大山扶木纪历,通过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制定历法。燧人氏先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后来燧人氏后期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在燧人朝晚期,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和八索准绳圭表纪历。这些都表明,12万年前现代人即燧人氏族群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中华万古文明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天道文化在六万年前已经从大湘西地区传播出去。燧人氏晚期大湘西族群将体现天道大法的祭祀制度和伊萨姆文化传播到亚欧大陆多处。山西峙峪遗址发现的28000年前“燧人弇兹开天”的骨雕文字就是对燧人氏发现天道大法的记录。所谓天道大法就是太阳月亮星辰地球的运行规律。挺木历法是天道大法在燧人氏时期的集中体现。天道文化也是君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者和师者都应该是了解天道文化的先知。燧皇华胥时期可以说是天道文化的形成时期。
早在几万年前伏羲朝时期的古人已经大规模向各地迁徙。伏羲朝时期在燧人氏挺木历法的基础上制定太阳历法,不断派人到世界各地选点观测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规律。目前世界各地发现的巨石文化大多是伏羲朝时期的天文观测点。这些巨石文化都源于大湖湘地区的巨石文化,是天道文化的重要表现和文物标志。
燧皇华胥时期知识选官的君臣之道为后世提供多种国家治理理论和方法。道德、仁义和礼法这三大治理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后世提供借鉴。《老子·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河上公云:“谓经术政教之道,非自然长生之道。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曜,灭迹匿端,不可称以道。”依靠道德治理天下,需要君臣道德水平高。《德经》云“上德不德,凡以有德”。河上公注云:“上德,大古无名号之君,德有无上,故言上德。不德,言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其德不见,故言不德,是以有德者也。”又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注云:“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不失德。以其德见,其功称,是以谓之无德。”又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注云:“道衰德化,德衰而仁爱见,仁衰而忿争明,义衰而聘行玉帛。”礼法制度是治理天下的不得已的底线方法。
道德仁义礼法首先是针对君臣领导提出的。《握河纪》记载,尧曰“皇道帝德,非朕所专”。《中候义》云“洞五九,礼阏邮”。注云:“阏,止。邮,过。言五帝后洞三王之世,其治各九百岁,当以礼止过也”。以礼止过乃依靠礼法治理天下。如同《老子》“常道”及“上德不德”为一物,皆是燧皇已上无名号之君所行,故河上公云“上德,无名号之君所行也”。故河上公云“政教经术,有名号之君所行”。依靠仁义顺时治理天下,也是燧皇时期的治理方法。《礼记》云:“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又云:“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依靠仁义顺时治理天下的帝王以尧舜禹王为代表。尽管如此,礼法制度仍然不可或缺。
《论语撰考》云:“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伏羲以前,虽有三名,未必具立官位,至黄帝百官名位乃具。燧皇时期开创的三名官位君臣之道,发展至于黄帝时期,乃形成百官名位制度。
燧皇时期开创的三名官位君臣之道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周官》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明堂位》云:“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郑注云:“有虞氏官盖六十,夏百二十,殷二百四十,周三百六十,不得如此记也。”《昏义》云:“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夏官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数。殷官二百四十,虽未具显,案《下曲礼》云六大、五官、六府、六工之等,郑皆云“殷法”。但周监二代,郁郁乎文,所以象天立官,而官益备。燧皇时期开创的三名官位君臣之道和黄帝时期的百官名位制度,一直为华夏治理之道。而其中的奥秘是重视知识立国和保护知识人权益的知识产权制度。
燧皇华胥时期借助文字的出现和师道的形成,知识得以快速传播。以知识及其技能选官的制度,保护了知识人的知识产权。人类知识保护制度自燧皇华胥时期以来,催生了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