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富:崇丘大鼓吹源流考(中)

文摘   2024-11-10 10:22   湖南  

崇丘大鼓吹源流考(中)

田奇富(张家界市崇山文化研究会会长)

二、鼓乐舞台文化的阵容实况

崇丘大鼓吹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际状况?舞台怎样布局?队伍怎样整容?乐器怎样配置?以及服装怎样设计等等,都有待探讨,笔者先作简述。

1、崇丘大鼓吹的乐器配置

“崇丘大鼓吹”之“崇丘”是指今张家界市城西南八公里之“崇山”,苗语称“高戎霸凑”。演《八卦》,奏《崇丘》,唱《丰年》,这是崇山文化最古老的一大特色。当年庸国王族之苗民尊驩兜为祖,而在崇山的一次祭祀大典时,却动用了“崇丘大鼓吹”。

张家界市政协文史委编《驩兜与崇山》一书收录苗族古歌《鸺巴鸺玛》,文中不但记载了驩兜被流放崇山的史实,还对崇山的生活环境作了令人向往的描述和“崇丘大鼓吹”的动人场面。我们今天在崇丘大鼓吹的乐器配置上,是最原始的依据,可供参考。

泉水潺潺, 绿树茵茵。

伸手可以捞月, 张嘴可以咬星。

驴马自由奔跑, 男女歌舞不停。

……, ……

齐了三头水牛, 齐了三头黄牛;

齐了五头黑猪, 齐了五头花猪;

齐了七个簸箕大的铜鼓 齐了七面簸箕大的铜锣

齐了九个牛皮大鼓 齐了九面凸凸小锣

齐了一十二把长管 齐了一十二把长号

齐了三百芦笙 齐了三百唢呐

齐了三千大炮, 齐了三万小炮。

…… ……

请来了苗老师, 请来了苗歌师;

请来了拳术师, 请来了吹鼓手。

…… ……

炮声响出三天路远, 鼓声响出三天路长;

笙歌震荡三山五岳, 呼声惊动四面八方;

声音传去九天九夜, 九天九夜欢乐无疆。

文中所载的七个铜鼓,九个牛皮大鼓;七面铜锣,九面凸凸小锣;十二把长管,十二把长号,三百芦笙,三百唢呐。归纳为:铜鼓,牛皮鼓;大锣,小锣;长管,长号,芦笙,唢呐,这就是最古老的苗人在其“高戎霸奏”之“崇山天国”祭祀时演奏的“崇丘大鼓吹”所用的乐器。

“崇丘大鼓吹”真正的乐器组合名叫“八音齐奏”,此之八音:(埙、缶锣、钹、钟)(柷、敔(琴、瑟、大简、小简(箫、(笙、竽(磬几项孤辟乐器:1埙、2缶、3柷、4敔、5、磬、6竽、7出土文物磬(详见附件:崇丘大鼓吹之孤辟乐器图

附件这几项孤辟乐器,因历史太过悠久,在当今实际操作中很少见,特作必要解释:

① 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乐典》一文载:缶(音否),说文曰:“瓦器也。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尔雅云:“盎谓之缶”,注云:“盆也”,坎其击缶。渑池会,秦王为赵王击缶是也。”李斯云:“击甕扣缶,真秦声。”并且明确地列缶在土音部。奥运缶是仿照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仿制而成。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反而更加出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缶就受到了外界极大的关注,很多人都表示要竞买开幕式用缶留作纪念。

③ 柷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击之表示乐曲开始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方形,以木棒击奏,用于宫廷雅乐。通高约50、每边长65厘米。柷属古代八音乐器分类的木之属。《诗经·周颂·有瞽》:“鞉磬祝圉”,“祝”即柷,故柷也称“祝”。许慎《说文解字》:“柷,乐木空也,所以止音为节”。

(音语)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击之表示乐曲终结常在乐队中使用。形如一只伏虎,以竹条刮奏,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说文》载: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

 磬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崇山驩兜墓曾出土此物此物为黄帝伶伦造,取片状石材,制成曲尺形,上钻磨一孔,悬挂敲击,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离磬”即编磬之分。单个特磬,作为氏族“鸣以聚众”的信号乐器;编磬则是在宗庙祭祀、宗族盛宴等大典时与编钟一起合奏。

⑥ 竽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设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长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

与竽同类的”:二者区分是“竽”二十之簧,而“笙”为十三簧象凤之身。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

宫廷大鼓吹之八音移至本境后,融合了流传民间即崇丘八音——“周韵八音”即“阴阳八音”。何谓周韵?周韵之“周”,出于《山海经》“不周负子”不周下有负子二字,系衍文从郝懿行校删。具体地说:阴阳相合为周,而阴阳不合为不周,此处之“周韵”是特指高音和低音相配成对。“周韵八音”就是“八对阴阳调”,另有一琴即崇丘祖琴,分类如下:

第一,阴阳二鼓:(一阳居左)镇堂神鼓——(二阴居右)领班令鼓

第二,阴阳二锣:(一阳居左)中和狂锣——(二阴居右)宏亮堂锣

第三,阴阳二钹:(一阳居左)上手头钹——(二阴居右)下手二钹

第四,阴阳二筒:(一阳居左)伏音大筒——(二阴居右)娲音小筒

第五,阴阳钟(一阳居左)庸王编钟——(二阴居右)崇丘编磬

第六,阴阳唢呐:(一阳居左)低长唢呐——(二阴居右)高短唢呐

第七,阴阳竽笙:(一阳居左)多管芦竽——(二阴居右)少管芦笙

第八,阴阳箫笛:(一阳居左)浑厚洞箫——(二阴居右)荡涤竹笛

崇丘祖琴,居中后祖神位,其偶像,是崇山音乐祖神——创世庸王赤帝祝融之子——太子长琴这就是崇丘大鼓吹的舞台乐器配置。

2、崇丘大鼓吹的舞台阵容

我们先看一幅崇丘大鼓吹的舞台阵容图,其图分左阳右阴,01为阳为掌鼓席位,02为阴为司锣席位详见附图:崇丘大鼓吹的舞台阵容图

崇丘大鼓吹的舞台阵容是一位崇拜偶像一统阴阳八卦阵,”为太极乐神位,由古琴大师居之,此太极必生两仪,就是左鼓右锣,“左鼓”又分①为“镇堂神鼓”,②为“领班令鼓”。而“右锣又分①“中和狂锣”,②“宏亮堂锣”。为便于理解,特以图导引之。

0,古琴师位:此至尊位,是崇丘大鼓乐团众师对崇山乐祖音乐神太子长琴的崇拜,而此琴就是乐祖之“琴”的像征。

01,掌鼓师位,① 镇堂神鼓领班令鼓;此鼓分一大一小,这就是“阴阳二鼓”。

02,掌锣师位,中和狂锣宏亮堂锣;此锣之音一中和一宏亮为“阴阳二锣”。

03,编钟师位,04,编磬师位,此编钟磬一金一石,一栯圆一板块,乃“阴阳钟磬”。

05,头钹师位,07,二钹师位,此钹称连环双钹,节拍清脆,为本台之“阴阳二钹”。

06,大筒师位,08,小筒师位,此二筒又称伏音大筒和娲音小简,亦是“阴阳二筒”。

09,长唢呐位,11,短唢呐位,此唢呐亦是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称为“阴阳唢呐”。

10,芦竽师位,12,芦笙师位,此竽乃多管之乐,此笙为少管之乐,名“阴阳竽笙”。

13,洞箫师位,14,竹笛师位,吹箫扬鼓乐,奏笛震崇丘,此竹乐被称“阴阳箫笛”。

15,长号师位,16,兽角师位,发号振神威,鸣角排御驾,此号角称为“阴阳号角”。

88,歌吟师位:崇丘大鼓吹整套曲牌中,还有一曲“鼓吹歌”,而在宋、元、明、清时期,因属兵屯府衙,故又名“鼓吹饶歌”。

要说明的是1516两位号角师,并非一人吹号一人吹角,而是一人均有两件乐器即一号一角,因号角并非同时演奏,因此号角同时双吹。

整过阵容由十六人和十九件乐器组成,这就是崇丘大鼓吹的舞台阵容。

3、崇丘大鼓吹的庸王编钟

《崇丘大鼓吹》的核心乐器是“皮鼓”鼓是我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礼·明堂位》载在很早的伊耆氏“神农”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载: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祖神乐器是“古琴”:《世本》载:“神农作琴”,此神农是指农皇神农,而此“琴”是指古庸国宗都崇山赤帝祝融之子“太子长琴”的琴。大形乐器是“编钟”:此编钟是指“庸王钟”,又称“庸王编钟”,这就是本章节所要考证的重点。

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的编钟始于古庸国,而兴于殷商和西周时期,开始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庸王编钟是我国最早的打击乐器,1973年5月在湖北荆州即楚国出土。次者是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即楚境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246个。短架335、高273、长架中、右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

湖北之楚地是古庸国的核心地,历代楚王该尊历代庸王为先祖,那么说,楚代庸究系何因?详见拙作《崇山三易考》,此庸楚关系之脱变,在这里不是议论题之列。言归正转,在湖北之楚地出土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3日的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因此,铸钟始于三皇五帝的古庸国,这就是钟乐文化的本源。

卢洁峰先生解码中国远古历史”——试评《巴史别观》一文载:一、发庸人遗响,复活庸国历史。长期以来,庸人都是一个贬义词,由此而派生的诸如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等等,都是批评之语。殊不知,庸人实在是庸国人的简称。据张先生考证,庸人所在的庸国乃巴师八国之首,能号令群蛮”“百濮”。

张先生从《诗经》中考证出了《鄘风》就是庸人的声音,甚至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当整个华夏地区都流行着来自庸国的民间歌谣而且被称为正声时,庸国的后裔早已创造出新的文学体裁:楚辞了。《鄘风》在十五国风中地位煊赫,表明了庸国民间歌谣向中原的直接流传

张先生还以吴公子季扎到鲁国观周乐后的评价为例子,说明周文化的基始二南(周南、召南),即在巴蜀。季扎不愧为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实事求是之士,即便当着周人嫡裔的鲁国君臣的面,也没有献媚说中原中心黄土高原是我们民族的故乡这种论调从来也不曾在中国出现,直到两千四百多年以后,才由来自欧洲的学者如斯坦因、斯文海定、安特生、伯希和等提出,被当时直到如今还是六神无主的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大家人云亦云,互相催眠,以致让这种貌似有据,其实片面的学说广泛流行,浸假成为定论’”

老先生的理解和想象力超群,读史书,竟能与古人神交神通,凭吴人季扎到鲁国观周乐后的一番评语,就能复原2400多年前的音乐歌舞场景——“鲁国乐官把《雅》置于《风》后必有深长考虑。……特别是《大雅》,必然已经‘高级化’,成为庙堂之乐。正宗庙堂之乐《颂》排在音乐节目的最后。《颂》是宏大的交响乐,鸣钟击磬,鼓瑟吹笙,八音齐奏,四悬共鸣,还加上人声大合唱,让人想到贝多芬的《第九》。春秋时期的中国音乐,已经登上当时可能到达的顶峰。接下来是舞蹈,这是南方的强项。”

读书至此,笔者已被感染得飘飘然、仙仙然!令笔者佩服的是,张先生竟能从2400多年前,鲁国乐官编排的一份供吴人季扎观看的一台歌舞节目的“节目单”中,读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识别出庸国文化就是华夏文化的渊源所在。接着,张先生又以《山海经》为据,断言“屈原本庸国统治阶层后裔”,屈原的“《天问》所用典故来自《山海经》”;《山海经》乃“庸国疑史”

张先生还通过对庸王钟及其铭文、对庸字的解读,考证出庸国是产盐大国、铸造大国、建筑大国和制陶大国。巴师其余7国,只是庸国的附庸国(笔者甚至认为这附庸二字也源出于此)。并因而断言:庸国是中国的庞贝,在这个我们眼皮底下的神秘王国,藏有开启中国古史宝藏的钥匙。

《巴史别观》的作者是张良皋,湖北汉阳人,19235月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曾在上海、武汉一些设计单位任建筑师,1975年退休。1982年应华中理工大学之聘为建筑系教授。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曾与李玉祥同志合作,出专著《老房子一一土家吊脚楼》。曾主编《中国民族建筑一一湖北卷》,参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3·宅第建筑·四南方少数民族卷》。已出版《武陵土家》、《匠学七说》。

张良皋教授名著《巴史别观》第二章·图像巴史86页第三节·关于庸王钟的讨论。其文曰:《文物》1974年6月第86页由荆州地区博物馆首先报道《湖北枝江出土一件铜钟》。报道开头说:这件铜钟是1973年5月在荆州城西约五十公里云台公社新华三队(属枝江县问安区)出土,贫农社员段绍纲犁地时发现,并于7月交给了荆州地区博物馆保存。”报道末尾说:“这件钟只是一套编钟中的一个。

此钟后来移交宜昌市博物馆保管。

《巴史别观》91页载:“而庸国乃是‘击钟之国’,也就不言而喻。庸在巴师八国乃至众多有名可指的古国中是难得的美称,难怪某位甚至某些楚王乐于接授‘庸王’之号”第92页载:“我们断言庸国是‘铸钟大国’、‘筑城大国’、‘制陶大国’没错。

楚境湖北1973年出土庸王钟;5年后的1978,亦楚境之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3后,仍在楚境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因此,铸钟始于三皇五帝的古庸国,这就是钟乐文化的本源。

张良皋教授在《巴史别观》中对庸国总结:庸是制陶大国、歌诗大国、乐器大国、筑城大国、营建大国、冶铸大国、造历大国、农业大国……庸国径以城墉名其国,筑城是庸国的看家本领……先秦时代许多文化之谜包括四灵、五行、十干、八卦及楚文化与庸国息息相关。古庸国文明被史学界低估了。

古庸国崇山还有一位“乐祖”即“音乐神”——“太子长琴”,这是一位关键人物,他的存在,与“庸王钟”即“庸王编钟”的出土,苗族古歌《鸺巴鸺玛》的崇丘大鼓吹之语音现场和《诗经》六笙诗之《崇丘》是一组链条文化——崇丘大鼓吹。

三、古庸戏剧文化的特殊形式

崇丘大鼓吹原始的表演形式有三:一是庸巫祭祀活动,二是宫廷礼仪仪式,三是梨园鼓乐伴奏。因此,解读鼓吹文化,此三种表演形式不但要涉足,还要弄懂,更要驾予。

古庸戏剧文化源于巫傩文化的“傩舞傩戏”,这种巫师的祭祀表演,后来被演化为舞台戏剧,这种戏剧在古庸分“高台”、“低台”阴阳两大类。

古庸戏剧文化源于巫傩,那么,何谓巫傩?

巫为古庸国的国教——巫教,其祖巫是赤帝祝融,还有帝巫:即轩辕、神农、高阳、蚩尤、高辛、唐尧、虞舜、驩兜等,帝师巫:即赤松子、庸成子、鬻熊等,大巫师:共工,刑天,崇伯鲧等,以及帝巫帝师巫的四玄圃之天崇山、天门山、天星山、天都山和巫师的八天山,即:天权山、天平山、天心山、天子山,天鹅山、天麈山、天傩山、天王山和帝民共乐解“巫山”。

何谓“傩”傩,音,在侗台语族中,这个音符只要梢微变化声调,就可以代稻、田、鸟、人、民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繁体为“”,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傩字的繁体是由“亻”、“堇”、“隹”三字成,“亻”人事,“堇”是记音,“隹”是神雀即“朱雀”又叫“赤乌”。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朱雀”,是农耕族所举行的“神雀祭”“朱雀祭”“傩文化”就是因祭祀神雀而产生出的一系列“神雀文化”。因此,这种被中国人崇拜的神雀“朱雀”就是崇山祝融之“赤乌氏族”的“赤乌图腾”!所以,“傩文化”就是“赤乌文化即崇山赤乌氏族之古庸国祖巫“祝融文化”。

1、傩源的本质性

古庸阳戏、托戏源于巫傩,而本境巫傩文化源于古庸国的国教,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处于北纬30度左右张家界市地处北纬28°52′—29°48′、东经109°40′—111°20′之间是神秘的地球北纬30度地带的远古文明发祥地。

美国哈佛大学的艾尔曼博士在地球《神秘的北纬30°》指出:在地球北纬30°地带是自然及文明之谜的所在地:如远古玛雅文明遗址之谜”;埃及金字塔群之谜”;“狮身人面像之谜”;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之谜以及令人惊恐万状的百慕大三角区之谜等等。

中国的北纬30度由西向东穿越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几大省区的部分地带,整个地带大山大川广布、物产人文荟萃。高山藏幽谷,深海隐玄机,这个地带鲜为人知的奇景谜团无疑十分众多

北纬30度最适应人类生存,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带,从4500年前的古玛雅文明古埃及金字塔文明,当然也就有华夏5000年的八卦文化和1万年稻作文化的文明时期。在这个文明地带的一系例不解之谜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剖释:长江断流之谜公认为6211.3公里的中国长江,历史上记录了它两次突然枯竭的史实,令人费解不已。第一次,公元1342年,江苏省泰兴县千万年从未断流的长江水一夜之间忽然枯竭见底,次日沿岸居民纷纷下江拾取遗物。突然间,江潮骤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第二次,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江水突然出现枯竭断流,江上的航轮搁浅,历经两个多小时,江水汹涌而下鄱阳湖魔鬼三角”之谜1945年4月16日,2000多吨级的日本运输船神户丸行驶到江西鄱阳湖西北老爷庙水域突然无声无息地失踪(沉入湖底),船上200余人无一逃生。其后,日本海军曾派人潜入湖中侦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员全部神秘失踪。山下堤昭脱下潜水服后精神失常了。抗战胜利后,美国著名的潜水专家爱德华波尔一行人来到鄱阳湖,历经数月的打捞仍一无所获,除爱德华波尔外,几名美国潜水员再度在这里失踪。

庸国宗都即今张家界市地处北纬30度地带的远古文明发祥地,这里的历史文化和地质结构仍有很多谜团,即:三庸祖源之谜、三易重光之谜、三卦归庸之谜、三皇辟庸之谜、三都华夏之谜、三教神都之谜、三观陪羲之谜、三尊图腾之谜、三丘且柱之谜、三桥中宫之谜,三重武陵之谜、三王回庸之谜、仙人足迹之谜、土祖实景之谜、雷神七鼓之谜、白龙白马之谜、咸池太极之谜、昆仑五宫之谜、天鼋图腾之谜、中天归藏之谜、武陵三潭之谜、苗族祖山之谜、土苗社稷之谜、庸楚关系之谜、五子祭祖之谜、武陵奇峰之谜、巫山涨水之谜、天门翻水之谜、崇山舂陵之谜、天门不周之谜,天门太极之谜、八祖归元之谜32谜(详见拙作《崇山三易考》)。这里简述三谜:

武陵奇峰之谜张家界市正是神秘的地球北纬30度地带区域,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代表了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和自然地理特征。发育于泥盆系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峰林集中分布区面积86平方公里,它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举世罕见的独特地貌。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高达350米,个体形态有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公园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为核心、以岩溶地貌景观为衬托,兼有成型地质剖面、特殊化石产地等大量地质遗迹,构成独具特色的砂岩峰林地貌组合景观。

巫山涨水之谜2005年7月14日,一场暴雨,造成巫山的三家馆乡中秋湾村的棕桥湾组、云盘塔村的大塔组、毛头关(本名茅土关)村的长峪湾组、陈家脚组、阙家庄组遭受严重洪灾,自阙家庄到中秋湾的3村5组8公里处,居然有50余处洪泉暴涌,仅一个小小的阙家庄就有14处,整个长峪湾如一条长江,云盘塔村大塔组杨中汉家的二层楼房至今还有水淹的痕迹,在一个历史上极度缺水的山区,而且其地的积水面积又不大,是个三年一不栽的干旱地区,如此暴涨洪水,实属罕见,更奇者,今年修张花公路,途经阙家庄,在此设一架长桥,当打桩井时,发生了令人料想不到的事情,直下70米处,竟然发现河沙,真是一大古怪之谜。

仙人足迹之谜。第一处,天门足迹·康熙年间胡世安《游天门山记》中载:“上云梯,过土地垭;未几而断山桥矣。至桥,各选石坐,叟指曰:“桥之左,乃赤松山,闻丹灶存焉;右为足迹岩。”足迹岩又名仙人巨足,位于天门山西麓的马鬃岭,那里是天门三桥第二桥——断山虹桥,其下方有一桌形台状巨石,在石上自然形成一对深深的巨人足迹,右脚长1.08米,宽0.48米,左脚长0.96米,宽0.4米,深均约3公分。这一处景观被称为千古之谜的仙人足迹。第二处,宋山足迹:在现永定区尹家溪镇枫香岗的麻空山(巫山)村长湾组西南侧的龙尾巴山岗的巨石上亦有一对仙人足迹。2009年11月21日予与李书泰、王章贵实地考察,75岁的李发超老人介绍:“我太祖母在世时就传说是仙人足迹,1973年,村和国营游水林场明确界址时,双方将这一带定为南至脚迹岩,东至马蹄岩为界。在足迹岩的山垉巨岩石上,原有一寺,名为——陪喜寺”。经实地丈量:左脚长35厘米(脚根到大母指),脚掌宽17厘米,脚根16厘米处宽13.5厘米,深度3厘米,右脚与左脚基本相似(详见下图,仙人足迹实景图片):第三处,土溪足迹:在慈利县金岩乡土溪村一处叫神堂坪的简湾,这里住着10几户70余人的巫姓人家,据永定区交通局干部巫泽英介绍,他家旁一巨石上有三只仙人足印,其中的两只被炸毁,现仅存一只。

以上三处的仙人足迹,均传为远古时期的华胥氏在此与雷神相爱而怀孕,并在此降生下人文始祖伏羲详见附件:巫山即麻崆山之宋山仙人足迹考察留影

中国的文明是农业文明,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文化是水稻文化。水稻是一种喜暖畏寒、宜水忌旱的农作物。因此,只有在北纬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泽地貌的地区最适合水稻的生长。中国南方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面积水域和它的水源地都有可能是水稻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傩文化”是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只能依附农耕文化才能生存。因此,它也应发祥于上述地区。考古发现,中国水稻文化的发祥地,应以中国第一大湖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为首选。

傩的根本目的是驱逐疫鬼,西周宫廷特设的专职驱疫赶鬼的军官方相氏,是宫廷傩礼的主角。他头上顶着熊皮,再从肩部披下。熊皮的头部装着四只金黄的眼睛,穿着褐色的上衣和红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别挥舞着盾和戈,率120名“罪隶”,狂呼狂叫地在宫中一个一个房间地搜索鬼疫,把它们驱赶出宫去。《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索室驱疫。

傩神的偶像是木雕的童子相。傩班祭祀演出供奉傩神太子,把一个童子偶像摆在祭桌上,演出前后都要对着“太子”祭拜;傩班演员的衣服上,写着“傩神太子”几个字。南丰县石邮村的“傩神庙”中供奉的傩神就是少年童子相。安徽贵池傩戏的神像,是一个高二尺馀的农村小孩儿形象。福建邵武有“太子菩萨”信仰,其偶像为一木雕小孩。傩戏品种之一的福建龙岩师公戏,把一婴孩砌末称作“太子爹”,演出前后有迎送“太子爹”仪式。贵州傩仪也有“送太子”仪式,偶像是一个约一尺长的木雕男童偶像,其生殖器被刻意雕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个傩神太子”就是古庸国宗都祖巫赤帝祝融的儿子——崇丘大鼓吹的乐祖——音乐神——太子长琴傩神与戏神的相似,不仅反映出戏源于傩这一事实,而且反映出童崇拜、生殖崇拜在我国根深蒂固。

大庸有罗塔坪,经考证,实为傩堂坪”,是专演“傩戏”的古剧院。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有比较明显的“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历史攸久,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傩堂戏又傩愿戏、傩坛戏、傩神戏、还傩愿、神戏、鬼脸戏、端公戏、师道戏、土地戏、师公戏等称谓。大庸“傩堂坪”位于古茹国国山——“天权山”(现误作天泉山)下,其地除滩堂坪以外,还有“神堂坪”、“傩水”、“峤菟”等古地名。

傩神除傩神太子”以外,还有傩公傩婆即 巫傩始祖神”——伏羲、女娲。在傩仪的神坛上,供奉最为普遍傩公和傩婆即伏羲女娲神像,他们是傩俗信仰中至高无上、最具威望的傩神,这一对傩神在本境的传说与全国各地的风俗离奇的一致。

相传,傩公、傩婆原系兄妹二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下发大水,淹没了人间房屋、庄稼,千千万万的人畜被洪水吞噬,兄妹俩人因逃到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才幸免于难。兄妹二人,眼见田地、房屋、人与牲畜惨遭灭顶之灾,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心中十分焦急。一再商量,为了繁衍子孙后代,重建人间的美好生活,干脆结为夫妻。可是,世上没有兄妹结为夫妻的规矩,怎么办呢?兄妹二人商量了个办法,每人抱一扇石磨,从东西两边山上滚下去,如果两扇石磨滚到一起相合,就结为夫妻;如果滚不到一起,说明无缘,不能成亲。于是兄妹二人各抱一扇石磨从东西两山上滚下,滚到山下平地时,恰好两两扇石磨滚在了一起重合,说明老天爷赞成他们婚事,这种 “天作之合”,促成兄妹成亲所以,后来人们奉伏羲、女娲为人类始祖,是人类救星,为人类带来平安、五谷丰登、儿孙满堂、凡事兴旺的福星,而信奉倍至。依照当地习俗,凡婚久不孕者,家庭灾难者,六畜疫者,家人多病者便向傩公、傩婆祈求,并许下愿信,以后身怀有孕或生了子女请巫师做法事一堂,或演戏酬谢此种酬神方式,人们统称“还傩愿”演出之戏叫“傩愿戏”。

1988年11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有关巫风傩俗的研究进入了集团性研究的层面。该学会成立至今12年,团结、联络来自戏剧界、民俗界、舞蹈界、美术界、音乐界等领域的300余名学者,成果颇丰。据统计,会员们撰写的专著有20余部,论文1000余篇。又与台湾学者合作,出版巫风傩俗的调查报告及民间傩戏、地戏、目连戏剧本集80余种。

由此可知,古庸宗都之祖山——崇山,既是巫傩文化的发源地,必然有傩戏遗留下来的戏剧,事情确是如此,大庸就有“高台的阳戏”和“低台的托戏”,这两种古戏称为“阴阳戏”,即高台阳戏为阳,低台托为阴。

“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之鼓乐伴奏就是古庸国之“崇丘鼓乐文化”的一对孪生姊妹,皆属于一对面临灭绝的“濒危文化”,“古庸阳戏”已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桥头之“古庸托戏”因又称为“木偶戏”,已被异地同行申报“非遗”,但其独俱魅力的“古庸托戏”独俱个性化,古庸阳戏虽列非遗,而后台乐池的两人合奏,因乐师之功不能俱备而改成左场之掌鼓人带锣和右场分家即一人低陋地“独打双钹”,主琴师因右场无法代替而另请所谓的“独门高手”,这种梨园绝技传至当今却真正地面临濒危,“古庸托戏”之“乐池神鼓”即“双师绝技”是一枝独放的雪中梅花。

2、器乐的多样性

“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即桥头托戏)在整个器乐上可分为:鼓乐、管乐和弦乐三大类,其中的鼓乐就是打击乐,管乐就是吹奏乐,弦乐是特指主琴,而古庸阳戏的主琴是大筒,而“古庸托戏”的主琴却是小筒,又形成一种天然的阴阳媾合。

鼓乐之打击乐,又分“围鼓”和“闹台”、“嘹子”和“点子”、“火钹”和“曲牌”,其中的火钹又分为“快打”和“慢打”两类。

所谓围鼓,简单的说,就是“四金围鼓”,而是“崇丘大鼓吹”的一种简化和分支即八音之“革、土、金、木丝、竹、匏、石”,去其“竹、匏、石”四大类,而仅留“镇堂神鼓和领班令鼓(大锣、小锣和钹)(课子)(琴,此处特指大筒和小筒)”,而此四种乐器又有四大特点:一是由鼓指挥;二是四金统场;三是主琴伴唱;四是课子打拍,此是对两戏乐池即后台而言。致于“四金围鼓”却是走下戏台、单独表演并是本境独有的一种场面,如七月廿七日桥头张家塔的那场文艺演出,其中就有一场增加法码的“四金围鼓”即最低级的“崇丘大鼓吹”,原因就是增加了一对唢呐和三支曲牌。

本境“四金围鼓”就是一位掌鼓师进行整个乐团的指挥即鼓点发眼,他的周围环坐着左首“大锣师”,右座“小罗师”,前首一对“唢呐师”,前左首为“头钹师”,前右座为“二钹师”,掌鼓师背后还有一位后座的“背鼓笛师”(如婚礼时作细乐用),若遇大型喜庆,例如大型祭祀活动,礼仪师按程序唱道,“八仙师傅奏乐”(分大乐、中乐、细乐),这个“八仙师傅”就是指大庸围鼓的八位乐师。

所谓闹台,简单的说,就是每在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演出之前,向早入场的观众们进行一场演艺前的打击表演,这种打击乐表演就叫——闹台,是一种演出前场面的前奏曲。细致的说,就是每当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在演出之日,那里的人们就会早早的收工回家,早早地吃过晚饭,早早的入场,这就是人们对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崇拜的一种习俗,观众以到迟了不礼貌为警戒而提前入场,剧团老板为了以礼答谢,特在开场之前进行了一场热闹场面的打击乐表演。这种开场闹台有三大特点,一是以“花闹台”或“十一槌闹台”开场为主;二是不进行“崇丘大鼓吹”表演,因整个乐团只有左右场两位大师;三是禁用“四金围鼓”代替闹台开场。开场闹台的目的有三种:其一、欢迎观众,其二、热闹场面,其三、督催前台。

本境的“四金围鼓”简称“大庸围鼓”或“围鼓”,它和闹台的区分是以场面而论,打围鼓先从僚子起眼;而闹台专用于唱戏的舞台,叫做——开场锣鼓,其中的闹台,又分“十一槌闹台”和“花闹台”两种,这就是开场锣鼓中的“姊妹胎”——阴阳闹台。

所谓嘹子,就是嘹亮、响亮,打起来很干脆,而大庸围鼓的嘹子有:长槌、切槌、么三三、灯罗汉、朴灯蛾、长工车、美丽景、红绣鞋等等。

所谓点子,点子实际上就是对嘹子的一种拆打法,嘹子拆打点子如“么二三”在点子中可打成么一、么二和么三,在点子中,又有一种单点子,这个单点子在舞台上专用于起唱前大筒和小筒的开弦信号,两种虽是同出一词,但打起来却是各俱用场,所以,嘹子和点子被称为打击乐的开场“双胞胎”——阴阳两嫡子。

所谓火钹,火钹就是一种火火烈烈的快打法。经搜集,大庸阳戏和托戏现存的火钹有100余个单牌,例如:机头、煞头、报子头、凤点头、杀戒、洗马、三腔、四门静、水里鱼、俗内井、风落大、飞溜子、八哥洗澡等等,它们又和舞台表演相配合,如“杀戒”,专用在舞台上的武生对打场面;洗马,却用在武生对打结束后给马擦汗,洗刷鬃毛的过场。

所谓曲牌,本地又称“牌子”,曲牌是一种吹、打、弹、拉、敲之五法混合运用的演艺法,可是现在仅存吹和打。其中的吹、为吹奏乐,他的乐器一般就是——唢呐;打、为打击乐,他们合演的词曲就叫——曲牌,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现能演奏的曲牌仅有10余支,而邹启祥的古曲牌却存120余支。所以,火钹和曲牌是一对难度极大的“单混各异”的“阴阳打击乐”。在舞台上,火钹和曲牌交互选用,将整个舞台造成一种时起时伏、时幽时狂的热闹场面。

这种打击乐的锣鼓由嘹子和点子、火钹和曲牌组成两对;吹奏乐的唢呐由两人合奏而配成一对;弓弦乐的主琴大筒和伴奏小筒组成一对老少配,这就是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多样乐器的阴阳配对的演奏法。

3、主琴的唯一性

古庸阳戏的主琴是“大筒”,伴奏是“小筒”;而古庸托戏的主琴是“小筒”,伴奏可有可无,因整个乐队仅二人,它和古庸托戏汉剧调之孙的京剧主琴一样,不能用其它乐器所代替,京剧的小筒、即“京胡”由京二胡和三弦伴奏,禁杂种乐器混用,并且,一直没有进行过什么改革,这就是古庸托戏汉剧调特色的原生性。

“大筒”和“小筒”为什么在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里独占着主琴的位置?这就是“大筒”和“小筒”的音色十分独特,什么乐器都不能够和他相匹配,要是真正给“大筒”找一个对象的话,整个戏剧海洋里只有一个能被他看中,那就是托戏汉剧调即历史一百余年的京剧主琴——小筒裔孙之京胡,这又还源于小筒,因这个京胡与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乐器中的“小筒”同出一辙,毫无微变。

原生的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其乐器只有两种,那就是“大筒”和“小筒”,因为其整个乐队只有左场(上首)和右场(下首)两人包揽全部乐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伴奏,而这两种乐器一主一伴、一高一低、一正一反、一大一小,这就是古庸高台阳戏和古庸低台托戏演奏时的“阴阳台”之“阴阳琴”,又被称作——“老少配”。

大筒为古庸阳戏的主琴,是因为他的那种“齆音”与唱腔相一致,正好似京胡和京腔一致一样。那么,大筒的这种“齆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这就要从大筒的制作谈起。

首先,大筒的选料很有讲究,要选用五年的竹高,因为竹子的生长有一种特殊性,在采伐上也就要顺其自然,在竹林抚育上有一种绝技,叫做“留三砍四莫存六”,就是说三年的竹子莫砍,六年的竹子莫留,留了就要引发整片行林开花。所以,五年的竹子正是最老道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五年的竹子都有用,还要篾匠不能剖篾的那种瓢(读入声,因是方言,暂借用此字)竹子,其音最佳。其次,大筒的尺寸,口径为7公分,筒长是二胡的一倍即26公分(二胡为13公分),这种筒发出的声音就是最理想的“齆音”。再次,是蛇皮的选择,其龄以老为佳。另外就是大筒的杆,由上等紫檀做成,杆头雕成狮子,两耳即轴,两根弦从狮子嘴里穿过,叫做“狮子吐弦”——阴阳弦,或叫“子母弦”。

古庸阳戏和古庸托戏的“大筒”和“小筒”出自远古时期的凤羽山“蛇滚坡兄弟受罚悟绝招”而诞生,后有专述。

杜钢建
世界文明源头与各国历史探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