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雅:《大庸古乐》后记

文摘   2024-11-13 21:02   海南  

《大庸古乐》后记

田正雅

张家界市有着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历史,上古时期先民们溯沅水而上,至澧水中上游择地定居下来,成为土著民族,史称南蛮。自舜放欢兜于崇山后,这里的土著人便开始创造张家界的历史文化。他们奉赤帝祝融为始祖,奉巫教为国教,奉天师为祖师,奉鬼祠为祖祠,巫师们敬天祭神、祈福弭灾。装神弄鬼演绎着诡秘的巫傩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隶属古庸国,称为《下庸》。古庸国是大国,周武王灭商时曾为《牧誓八国》之一。“庸是制陶大国、歌诗大国、乐器大国……”见张良皋《巴史别观》。公元前611年,为楚秦巴三国所灭。张家界成了楚国的南疆,沦为屈原的流放之地。名篇《离骚》、《九歌》、《天问》等楚辞便是在此地产生的。自汉魏六朝以来,各朝各代都有土著人揭竿造反,朝廷派兵征剿,客家人纷纷涌入,改变了这里的民族成份,形成了土家、苗、白、汉等多民族杂居的状况,带来了道、释、儒、巫傩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

文化离不开音乐,自然界鸟唱兽吼虫鸣,先民们劳作时唱的号子,召集狩猎的牛角声、呐喊声,以及猎获后的载舞载歌等,便产生了音乐舞蹈。现代土家族人的《茅古斯》舞便是先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了音乐必须有乐器伴奏,诗经中的“埙、篪”、南郭的“竽”、渑池会上的“瑟、缶”、蔡文姬的“胡茄”、刘兰芝的“箜篌”、木兰词中的“金拆”等都是乐器。隋唐时由于统治者提倡,有了梨园,为演绎故事的需要,乐器开发也达到了顶峰,世间琴瑟钟磬箫管笙簧竽笛锣鼓琵琶唢呐应有的尽有。名篇《霓裳羽衣曲》、《春江花月夜》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元明时更有杂剧、南词等艺术流传于世。张家界的老祖宗们与时俱进,敢于吐故纳新,把固有的 的巫傩戏揉进了中原的戏曲文化元素, 形成了集巫傩文化与戏曲文化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剧种一一大戏、阳戏。新剧种的出现得到了地方长官的首肯,史载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永定卫城在普光禅之右的关帝庙设有高戏台供演出。朱元璋的第十七皇子朱权研究的太古神品《华胥引》、霞外神品《慨古吟》,都与张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顾梅大师论证的《慨古吟》有唱词的传谱者竟是大庸沙堤乡民间艺人龚子薇。查阜西大师幼年在大庸师从俞味莼学得。到了清中叶地方官在治内设置了《鼓乐堂》。专门为长官祭天、祭孔、祭先农坛、祭武、祭城隍、祈福弭灾、元宵灯会舞龙舞狮等活动服务。时也为民间大户红白喜事助兴演出。成为服务大众的乐队。清末民初,鼓乐堂解散,艺人们涌入民间,各自为阵设堂授徒。其中名鼓师盛某将毕生技艺传承给官坪的周相儒,周再传陈瀛洲,陈再传弟子便是本书的主人公邹启祥先生。

邹公启祥先生天资颖悟,器宇轩昂,敏而好学,文武艺兼修。笔落惊风,走蛟螭于腕底,诗成泣鬼,驰骏马于毫端。文是庹悲亚先生的得意门生;武是拳师庹自谋的弟子;艺是陈瀛洲大师的高徒。人们尊称他为民间古乐、吹打乐的祖师爷。他又是张家界市非遗龙狮项目的传承人。一辈子倾尽毕生之力为弘扬诗词文化和古乐文化不懈地奋斗。2016年曾组织一班人马习《崇丘大鼓吹》,次年将《大庸古乐》申遗成市级非遗项目。

《大庸古乐》分上、下册,四部份,上为《锣鼓乐》和《大鼓吹》,主要内容为围鼓词撩子、火钹和大鼓吹牌子。下为《民间器乐》和《鼓歌》,主要内容为民间器乐吹打,传统民间鼓歌演奏等。这些资料是经过邹老大半辈子珍藏、收集而得,其中有很多资料是经历了无数代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邹老一心想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基于诸多原因一直夙愿难酬。他于今已是九十高龄的人,风烛残年,身体每况愈下,唯望心愿以酬而己。

徒弟天泉逸翁田正雅

二0二三年仲秋

杜钢建
世界文明源头与各国历史探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