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2.2)

2024-12-02 07:34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2129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全部10篇评论文章

01   “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人民论坛)

石 羚


  立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国共产党人当立什么样的志向?
  焦裕禄的选择,是去“最苦、最穷、最难”的河南兰考,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谷文昌的选择,是来到“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的福建东山,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张桂梅的选择,是坚守在边疆教育一线,立志“做峡谷里的灯盏,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穿越时空,选择如一。真正的共产党人,总是“自找苦吃”,去攀登最高最险的山。
  为什么甘洒热血,为什么以苦为乐,为什么甘于奉献,正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初心的力量,可以转化为实践的力量,经由“精神变物质”的经典过程,催动着山川巨变。
  兰考的不毛之地化作了万顷良田,“焦桐”长成了参天大树,也永久挺立在百姓心中;东山岛“荒岛”变“宝岛”,水美田丰,老百姓“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张桂梅创办的华坪女高,已把2000余名大山里的女孩送进大学,她们中很多毕了业,成了教师、医生、军人、警察……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千万人的志向汇聚起来,就是一个大党的志业。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
  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映照的是百年大党的赤子之心。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为了民族梦圆,为了人民幸福,新时代的共产党人立下铿锵承诺,打响脱贫攻坚战。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尽锐出战,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千年小康梦、千年飞天梦、百年奥运梦……“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中国共产党人有着辽阔的大历史观,在历史演进中把握历史规律,立下雄心壮志。
  擘画千年大计,逐梦未来之城,既久久为功又只争朝夕,7年多时间,雄安新区从无到有、拔节生长,一座现代化新城雏形初现;立志九天揽月,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北斗”工程深入推进,信心越来越坚定:中国人可以飞得更远。
  大党之所以大,也在于志向之大、理想之大。所谓“立鸿鹄志”,正是要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谋划未来、创造未来。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的时代强音、立下的宏图大志。
  当年的望志路106号,今天的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从“望志”到“兴业”,正映照从立下宏愿到成就伟业的不凡历程。
  眺望2035,锚定2049,放眼更遥远的未来,我们理想远大,前程远大,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复兴征程上。

02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子夜走笔)

田先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今年以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举措密集出台、落地见效,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在服务民生、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设备更新行动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设备更新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升级,并有效推动工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带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加速。同时,设备更新还能拉动有效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两组数据很有说服力。10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1—10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对于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设备更新行动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
  国务院印发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供水、供热、供气等为重点,分类推进更新改造;相关部委出台措施,要求加大对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各地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着力找准“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以电梯设备更新为例,部分老旧住宅电梯投入使用时间长、配置水平低、运行故障率高、安全隐患突出,居民换电梯的意愿强烈。政策支持下,有关地方立即梳理符合电梯更新要求的小区名单,召集居民代表商讨实施方案,主动作为,迅速落实,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未来,随着相关措施逐步完善、发力显效,设备更新行动将持续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力量,并在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方面不断发挥作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03   既要参天大树,也要万木竞秀(评论员观察)

李 拯


  “我们可以和你合照吗?”
  “请介绍下你自己吧!”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观众与人形机器人的交流互动颇为顺畅。别看有的研发企业规模不大,但研发的机器人可应用于柔性智能制造、实验检测等多种场景,本事不小。
  博览会上“争奇斗艳”的新技术、新产品,展现着中小企业向“新”而行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明确提出“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10月份,我国中小企业生产指数为50.7%,连续6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中小企业出口指数为51.9%,连续7个月处于景气区间。中小企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状态,为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强信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活,往往深耕细分领域,在推动创新上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在广东东莞万江街道数控装备产业集群,一家精密科技公司扎根于此十几年,从小微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产品客户覆盖国内外知名企业。这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精益求精的一个缩影。补齐短板、填补空白、打破垄断、储备未来技术……无数中小企业择“一尺宽”、掘“万米深”,在细分领域挖深、做透、走高,在产业链的每一个节点发光发热,形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势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既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也关乎经济发展大局。中小企业数量大、分布广、触达深,是吸纳就业的生力军和重要“蓄水池”。
  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多数城镇劳动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一些新趋势也引人注目,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吸纳了大批专业性强的高校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大量与互联网平台相关的中小企业也成为重要就业渠道,催生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模式。更好发挥中小企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将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
  中小企业如同经济有机体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形成经济发展的生态体系和网络效应。
  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福建晋江通过强链补链,打造了链条完整、配套齐全、要素完备的产业生态,并不断优化这种生态。以运动鞋产业为例,方圆50公里范围内,能找到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的全部要素。中小企业环环相扣、相互配套的网络效应,能够转化为抵御各种不确定性的产业链韧性。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有大企业这样的参天大树,也要有广大中小企业万木竞秀;既要有“大象军团”,也要有“蚂蚁雄兵”。如何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当前涌现出来的一些好做法值得借鉴。
  比如,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少地方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改革,让缺少足够抵押资产但具有知识产权价值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推动“知产”变“资产”。
  比如,数字化转型既是助企纾困之举,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广东探索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新模式,组织120个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牵头,带动8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比如,面对订单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鼓励“链主”企业面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共享订单。一些中小企业尝试“直播+电商”的出海模式,推动企业高效进入海外电商赛道。
  中小企业稳,发展预期稳;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无数中小企业如同点点繁星,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的灿烂星河。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激发广大中小企业的活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就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后劲,为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4   民生无小事 实干暖民心(现场评论)

李洪兴


  在河南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蹲点,总能听见村支书杨满意的电话响个不停。
  一问,没啥大事,张家漏水,李家断电,都是村民遇到的一些“小麻烦”。不管是饭点,还是深夜,只要电话一接,杨满意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钳子、剪刀等工具,风风火火赶过去。
  “对老百姓,最难说出口的,就是‘不行’二字。”杨满意憨憨一笑,当好村干部,那得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
  家人说他傻,他理直气壮地反驳:“群众有事,第一时间想着你,这是啥,这就是认可。”
  赢得群众认可,是对基层工作的褒奖,也应成为基层干部的追求。干好农村工作,杨满意总结了6件事:旱能浇,涝能排,路好走,病好看,上好学,购物便。这些都是群众关切的、涉及切身利益的实在事。办好这些事,靠啥?就靠化解一桩桩纠纷、破解一个个难题、推动一点点变化。心中有民、脚下有路,踏踏实实、日拱一卒,才能让乡村发生大变化,生活实现大提升。
  基层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村里碰到老乡时,有人点赞:今年汛期,他家只有老人在家,干部上门用水盆排水,家里没被淹。群众评价干部,不看干部嘴上说了啥,就看重一件件小事里干部做了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是第一位的。干部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办在实处,当好群众的贴心人、解忧人,群众才会跟着走、一起干,形成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
  民生无小事,但也有轻重缓急,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有的群众住房条件差,一些老房子潜藏风险,自己没有能力维修、不懂专项帮扶,基层干部帮着申请危房改造补贴,保障了住房安全。有的企业遭遇经营困难,一时资金周转不顺畅,相关部门靠前服务,提供金融支持。群众迫切需要的,就是工作应该跟进的。用真抓的实劲、善抓的巧劲,不断提高为民办实事的及时性,回应人民期待、增进人民福祉就有了实效性。
  回应民生期待,必须弄清楚群众“怎么想、怎么看”,然后决定“干什么、怎么干”。村卫生室建在哪里?有的村子召开村民大会,听听群众的想法,不少人觉得应该建在全村的中心位置,既显眼又方便。大家讨论后形成报告,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新的卫生室建成投用。“村晚”联欢怎么开?村民共同商量,再请一些人出谋划策、编排指导,办成了一台叫好又叫座的“大戏”。群众之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千方百计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唤起同心干的磅礴之力。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是个大课题。在这个大课题中,群众有群众的角色,干部有干部的定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干部沉下去,群众动起来,双方把心贴得更近、把手握得更紧,同向用力、同心发力,规划完备的事雷厉风行干、群众认可的事义无反顾干,定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站在村里的文化广场,迎着温暖的阳光,耳畔不由响起这句嘱托:“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05   让更多青少年爱上冰雪运动(人民时评)

季 芳


  9个比赛场地“联动”,217支参赛队、超过3200名球员参与……不久前,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开启新赛季。赛事的蓬勃开展,不仅为冰球小将们提供了展现自我、切磋球技的平台,也为持续壮大冰球人才队伍汇聚起力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冰雪运动发展的生力军。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冰场、雪场,学习技能、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在运动中锤炼了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特别是在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李文龙等00后运动员奋发拼搏的事迹,感染和激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冰雪运动。《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国内冰雪场馆数量继续增长,全国共有各类冰雪运动场地超2800个,较2022年增长16%以上。各地完善体育设施、培育冰雪文化,让青少年上冰、上雪有了更多选择,助力我国冰雪运动跃上发展新台阶。
  带动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离不开校园这片土壤。吉林大力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课堂,目前,全省已有超1800所学校将冰雪运动及替代项目纳入体育课程;在黑龙江,校园冰雪运动持续升温,为即将到来的亚洲冬季运动会营造浓厚氛围……一批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设冰雪运动课程,开展上冰、上雪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播撒了冰雪运动未来发展的种子。
  科学的教学方法、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冰雪运动苗子的重要前提。以北京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为例,一年级学生主要以趣味冰上活动为主,从二年级开始正式接受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球等冰上课程,学校不仅实现了全员上冰雪,还选拔培养出不少冰雪运动的好苗子。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细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因材施教、普专结合,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将为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夯实基础。
  激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冰雪运动,也需要汇聚社会合力。比如,有的商家积极推出仿真冰壶场地、可拆卸滑冰场等设施,打破了季节、地域的局限,让更多南方孩子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在河北崇礼,太舞滑雪小镇出台12周岁以下儿童滑雪免费政策,新增儿童滑雪专区,让孩子们滑行更安全;翠云山银河滑雪场加强教练员培训,让青少年滑雪课更加专业、高效。类似举措,有利于更好满足青少年滑雪爱好者的学练需求。
  推动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还需建立健全冰雪项目青少年赛事体系,实现普及型教学与提高式训练的有机结合。以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为例,经过10余年精心耕耘,赛事不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一批优秀选手从中脱颖而出。北京冰球运动也探索出一条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发展之路。以赛事体系带动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冰雪消费提质升级,就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增色添彩。
  体育代表健康、活力,寄托强国梦、民族梦,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冰雪运动、接触冰雪运动、爱上冰雪运动,定能为谱写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新篇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06   促科技成果奔向应用场(纵横)

胡 雯


  不久前,四川公布2024年产业新赛道名单。如何在新赛道抢占先机?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奔向应用场是其中关键一环。
  一头是科技成果“藏在深闺人未识”,另一头是关键技术突破“求而不得”,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加强探索、积累经验,才能让新赛道瞄准创新最前沿、挺进技术“无人区”、打造崛起新高地。
  善于“找矿挖宝”。“唯快不破”是抢滩新赛道的关键。无论是通过合作研发或技术转移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还是通过孵化和创业实现直接转化,都需要一批嗅觉灵敏、熟悉市场、把握趋势的专业化、市场化团队“找矿挖宝”,及时及早发现阶段性成果,努力缩短创新转化进程,实现“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同时,“找矿挖宝”还要善于补齐优势产业链上的“缺失拼图”。例如,发展新能源汽车,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找准匹配产业链的关键技术是有效路径。
  长于“牵线联姻”。推动技术与产业跨过信息盲区,破除信息不对称障碍,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开端。真正促进双方“对上眼”、最终“联上姻”,要经历很长的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如何,产品市场何在,商业模式怎样,股权架构作何设计……解决相关问题,需要包含成果筛选、价值评估、融资对接、专利申请、商业化磋商、团队组建等在内的全链条专业化服务。加快形成一大批市场化独立科技中介,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专业化服务机构,是构建多层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
  精于“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企业跨越科技成果产业化“死亡谷”,必须形成汇聚各类创新资源的生态系统。作为产品投产前的试验,中试是迈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经过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能从30%提升至50%—80%。这就需要加快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和基地,抓好“中试熟化”关键环节。此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现从知识产权形态到股权形态全链条管理体系创新;搭建集合多元主体、复合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营建成果孵化、熟化、产业化“培养皿”;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科学落地“揭榜挂帅”“赛马配资”“容错纠错”机制……“硬支撑”与“软保障”系统配套,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同向发力,就能助力早期发现培育的“小苗”长成“大树”。
  培育产业新赛道立足的是当下,谋划的是未来。明晰方向、包容试错,蓄积“虽远必至”的改革勇气,以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规律的确定性,积极应对前沿未知领域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必能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摘编自《四川日报》,原题为《新赛道竞速需架通科技到产业的桥梁》)

07   以创新开掘故事的“富矿”(金台随笔)

霍旻含


  提起都江堰,大家或许都不陌生。但若要讲清楚都江堰的设计原理,讲清楚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怎么工作,怕是叫不少人犯难。
  近期,有博主利用一款模拟游戏,还原岷江的地形构造,重现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和其中“玄机”。借助游戏的三维建模技术与互动机制,短短193秒的视频,对“四六分水”“深淘滩、低作堰”等设计理念一一进行演示,让网友直呼:“老祖宗的智慧终于看懂了!”
  实际上,无论科学道理还是人文知识,人们有时“耳熟”却不一定“能详”。做科普、搞讲解、进行国际传播……都离不开讲好故事。那些人们一知半解的内容,如同一座座待采的“富矿”。换一种方式“挖掘”,往往就能展现被遮盖的光彩。从这个角度看,都江堰视频的走红带来几点启示。
  讲好故事,首先要“善借力”,打破方式载体的局限。就像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听了许多详细的文字讲解,看了不少精准的图示说明,甚至到现场去亲身感受,理解效果或许都赶不上跟着博主到游戏里“当一回李冰”。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只有做到“善假于物”,充分发挥各种工具、载体的作用,讲起故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当前,技术的飞跃极大丰富了讲故事的载体。人们认知事物,可以不再受诸多条件的约束,甚至可以上天入地、自由“变身”、穿越时空。比如,有创作者利用高速微距摄影技术,将一滴水放大1000倍,让人们亲眼见证浮游生物的生殖、捕食和死亡;有研究者使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在河南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当一首高亢的乐曲被吹响,人们得以亲耳聆听数千年前祖先奏出过的乐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为讲好故事注入无限可能,让受众拥有更多可听、可观、可触、可感、可知的深度体验。
  创新故事讲法,还要“接地气”。都江堰视频利用口语化的表达,其中不时穿插小动画、表情包,成功拉近了受众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距离。由此看来,要想真正把一个工程、一个成语、一个概念、一段历史的意涵讲深讲透,一个重要前提是根据受众的特点“量体裁衣”,在表达方式上多用巧思。
  试想,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将严肃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奥特曼能否平息台风”“把变色龙眼睛蒙上它还能不能变色”等有趣问题,怎能不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当视频博主将美食作为人文历史科普的“引子”,从取名嬗变、口味改良中抽丝剥茧,展现社会变迁,有料有趣有深度的“知识大餐”很难被美食和历史爱好者忽视。“地气”连着的是“人气”。坚持“用户思维”,用贴近受众的方式讲故事,干货满满且浅显易懂,这样的内容不愁没有观众。
  “善借力”“接地气”,本质都是一种创新思维。受众变了,受众理解、接受知识的渠道变了,决定了讲故事的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无论是从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常事物中敏锐发现潜在需求,还是紧跟科技趋势、需求变化推出让受众一目了然、入脑入心的内容产品,都在呼唤着推陈出新、创新创造。
  今天,我们讲述的内容空前多元,但讲好故事的门道彼此相通,讲好故事的探索永无止境。转变视角,用好创新方法论,用心开掘故事的“富矿”,无论是无尽的远方还是身边日用而不觉的概念、观念,都能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08   让财政政策更好推动科技创新(记者手记)

曲哲涵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各地的实践充分证明,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发挥好财政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非常关键。财政资金用得对路子,科研主体、经营主体创新更有干劲,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加高效,科研“软实力”能更好转化为产业升级“硬成果”。
  财政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特别是对基础研究而言,其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强,许多课题需要不断调整优化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甚至推倒重来。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往往因为回报周期长、投入大、产出存在不确定性而望而却步。从地方的成功实践看,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既包括对大科学装置等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也包括对重点实验室的资金保障,还覆盖对科研人员的培养、激励等资金安排;既包括中央财政投入,也有地方配套支持;既可以政府直接投入,也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加力。近10年来,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近15%,增速为全社会研发投入的2倍,从而支持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项目“破茧成蝶”,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输送澎湃动能。
  财政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前瞻性、引领性作用。比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拨投结合”,在科研项目处于脆弱的“幼苗期”时,财政资金耐心“浇灌”;待到项目“开花结果”,政府资金平稳退出。这种方式,及时挖掘、培育了更多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合理构建与项目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尊重研发团队的成长诉求,有利于科研成果更好转化。再如,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设立财政资金担纲的政府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吸引社会资本跟进。这些项目中,政府投入、政策支持、政务服务往往向企业“打包”奉上,政府既是领路人也是伙伴和服务者,能更好激发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热情。
  实践表明,立足地方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的财政投入模式创新,秉承改革思维、尊重创新规律、迎合市场需求,能更好体现“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配合,既体现政府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也注重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财政投入效能。
  当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需要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科技任务与经费统筹,优化投入产出评价机制。比如,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持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力保障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对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稳定支持,着力支持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完善激励机制,更好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环境和氛围。
  要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更好鼓励经营主体、新型研发主体等开展创新。比如,进一步丰富税费支持方式,引导企业向研发投入要效率、以涵养科技型人才提高竞争力;通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等,以财政奖补带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释放企业向“新”潜能。再如,继续完善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等机制,进一步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解决产业发展共性技术问题等方面的优势。此外,还要通过强化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协同,丰富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为成果转化拓展融资渠道等,加快各种创新要素高效整合,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9   勇于做更有挑战难度的原创性研究(创新谈)

赵永新


  前不久,2024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生命科学奖得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邓宏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现在我国的科研条件和科技积累今非昔比,年轻人应该胆子更大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勇于做更有挑战难度的原创性研究,多出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做更有挑战难度的原创性研究,我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从科研条件看,研发经费逐年增加,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33357.1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科研仪器更新换代,同步辐射光源、超级计算机、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利器”。从科技积累看,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十一位,为加强原创性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此,尤其需要加强原创性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取得更多突破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与“短平快”的跟随式研究相比,原创性研究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离不开长期的稳定性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研究经费逐年增加,2023年基础研究经费达到2259.1亿元,占R&D经费比重连续6年超过6%。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例仍相对不高。未来,应在拓宽经费来源、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尽快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潜心研究。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富有创新活力、创造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不仅是当下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力量。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全面提升青年科技人才挑起参与“建设科技强国”重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助推青年科技人才勇闯“无人区”、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在原创性研究上大有作为,创造出更多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10   欧中加强合作才能带来双赢局面(国际论坛)

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


  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是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欧盟委员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应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带来的竞争,不仅损害欧中合作,也严重损害欧盟消费者权益,不利于欧盟和全球能源转型。欧中通过务实谈判,相互照顾对方关切,尽快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引发德国众多车企的担忧和反对。德国企业认为加征关税不合逻辑,不符合欧洲车企利益,加重欧洲车企负担。目前在中国市场活跃着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它们选择在中国生产部分电动车型,再出口至欧洲销售,但是欧盟加征关税迫使这些车企支付高额关税。
  更令人担忧的是,加征关税将延缓欧洲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甚至影响“欧洲绿色协议”的实施。2019年底,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欧洲绿色协议”,提出欧洲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希望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加征关税的做法拖累欧洲汽车产业转型,不利于全球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欧盟指责中国给予电动汽车企业所谓“不公平补贴”没有事实依据。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不是依靠补贴实现发展,而是经过20年至30年长期产业投入、技术研发,通过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庞大市场产生的规模效应推动发展,实现了竞争力提升。当下,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汽车、电动汽车代表着行业发展趋势。这两年,我走访了多座中国城市,探访了多家中国汽车企业。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约占整车成本的40%。离开中国生产的动力电池,欧洲电动汽车行业将面临更多挑战。
  汽车产业国际化程度高,合作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欧盟加征关税的做法损害欧洲汽车工业的竞争力。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有利于推动良性竞争、促进创新,增强欧洲汽车产业活力。德国及欧洲车企在汽车制造、品牌打造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有丰富经验。中国车企在电动技术方面取得进步,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些足以说明,欧中开展合作具有广阔空间。这也是双方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
  欧中双方应继续磋商,通过对话解决电动汽车关税分歧,持续拓展合作,促进产业发展。欧中加强合作才能带来双赢局面。
  (作者为德国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