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28)

2024-11-28 07:17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2093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全部9篇评论文章

01   坚持胸怀天下,支持全球发展事业(和音)

——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③


  在柬埔寨,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在马达加斯加,经过中国农业专家手把手指导,农户蒂娜种植的杂交水稻产量大幅增加;在斐济,中国菌草技术不仅培育出高品质的食药用菌,还作为优质饲料带动畜牧业发展;在圭亚那,中企捐赠的太阳能路灯点亮莫莱科柏村的夜空,让人们出行有了更多安全感……一个个合作故事,彰显中国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和持续贡献者。
  “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是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也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关于“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各国应该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并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充分表明中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与各方携手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摆脱贫困。
  中国积极推进减贫经验分享,支持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发起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举办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等一系列研讨交流活动,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经验,并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多万各类发展人才,提高了相关国家在扶贫减贫领域的能力建设水平。斐济总理兰布卡今年8月考察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两个村的扶贫工作,参观福建省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并同宁德党校就脱贫经验进行座谈交流,记下了很多笔记。他表示:“亲眼见证了中国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在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伟大奇迹和巨大成就,深感敬佩。”
  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年多来,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强大动能。
  减贫是全球发展倡议的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将有力促进减贫。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等,目的是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实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来,已经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了1100多个项目。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8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凝聚起以发展促进减贫的国际合力。
  解决贫困问题,中国始终强调攥紧发展的“金钥匙”。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非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减贫、就业等领域合作,提升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推动现代化惠及全体人民。中方宣布未来3年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许多举措都有助于非洲国家减贫。中国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宣布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将为上述国家带来减贫实效。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表示,中国不仅成功使数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而且为促进世界和平、特别是帮助亚非拉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共享发展、提高福祉作出重大贡献,给世界带来希望,注入力量。
  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贫困成为过去,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中国将继续同各国携手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努力通过共同发展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

02   既是换车好时机,也是回收新机遇(子夜走笔)

张安宇

  最近,身边不少亲戚朋友动了换车的心思。为啥想换?十几年前买的燃油车,油耗比较大,小毛病增多,再者,尾气排放还污染空气。为啥此时换?眼下,赶上了汽车以旧换新好政策,报废更新有补贴,正是换车的好时机。
  以旧换新,为汽车消费增添新动力。
  先看一个数据——400多万份,这是截至11月18日24时,全国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申请的数量。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数百万车主换了新车。前10月,我国汽车产销均超2400万辆,在高基数上继续增长。
  再看一个数据——2万元,这是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力度很大。受此激励,不少车主换上了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前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33%和33.9%,新车总销量的近四成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车友圈”越来越大,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落地生根。
  以旧换新,为回收行业带来新机遇。
  看回收企业,加快技术攻关,生产提质增效:对废旧动力电池,相关企业采取梯次利用方式,力争把电池用好、用到位;针对城市公交车、柴油货车以及农业机械报废数量上升的趋势,企业拓展业务,提升回收利用速度和效率。
  看相关部门,努力规范市场,做好服务:为了让车主更省心、放心,政府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开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信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优化企业布局,推广上门取车服务模式。
  相信随着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不论是新车销售市场,还是汽车后市场,都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03   漫步乡村悟“三感”(现场评论)

李洪兴

  啥是时间?是抬起手腕,手表上指针走过的轨迹;是一节课后,校园里响起的铃声;是光影交错的镜头里,一帧帧翻过的画面……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安静得很容易让人忘记时间。而眼前所见的景象,又把人一次次拉回到时间的坐标轴上。
  此时,时间是什么?河南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里,有这样的答案:时间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到如今的生活,高兴地拍手说“没想到能过这样的好日子”;是修建好的村史馆,打开红色房门,迎面而来的长长族谱和陈列着的老物件,“村里都是一家人”;是望向田地,播种不久后的麦田,冒出绿油油的麦苗,静悄悄地扎根生长……
  这是一个村子的时间感。时光无声静流,用一点一滴的变化,告诉人们人居环境更好了。它深沉悠长,用村民们挖掘出的过往历史、先人故事,告诉大家自己根在这里,一脉相承。它四季轮转,蓬勃葳蕤,见证一茬茬庄稼拔节生长、一辈辈庄稼人耕耘希望。时间,令人敬畏,更值得反复品味。
  观过往,有了自豪感。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今昔之变翻天覆地。以向阳村为例,以前是贫困村,有64户贫困户,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硬化道路、安全饮水实现100%“户户通”,建成的“以孝治家大食堂”为7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有老乡说,“近1亿的农村人一起如期脱贫,这过去谁敢想,这哪个国家能办成,还得跟着共产党,还得艰苦奋斗,更好的日子在后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的乡亲们,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时间不会辜负奋进者。我们在创造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的人间奇迹后,再铺展开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依旧能“人心齐、泰山移”。
  观当下,有了紧迫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过程。哪个村子不想强?哪里村民不想富?一名村民说:“你看现在谁闲着?都不舍得闲,赶紧抓个钱!”“不舍得”,道出了想干、肯干、能干的心劲。眼下,已有成果尚需巩固,村容村貌还可提升,产业布局仍待优化……对当务之急的,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对长远规划的,也要保持必要的耐心。做好当下的事,慢不得、等不得,也急不得、乱不得,必须按照既定节奏,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踏实努力、勇往直前。
  观未来,有了使命感。人赋予时间意义,时间赋予人使命。有干部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察看村里卫生情况,村民志愿者也早早开始清扫工作,一坚持就是好多年。咋做到的?有位同志说,要有无私的心,一切为了全村好。如果说“最勤奋的人拥有最多的时间”,那么“多出来”的时间,恰可化作践行使命的行动。带着感情才能与群众交好,心怀责任才能把工作做好,铭记使命才能把初心守好。从一个村庄的发展,到实现共同富裕,无论是近期规划还是远期图景,都需要我们肩负使命、把握时间,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为,打拼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乡村,庄稼不停生长,一季又一季,宛若时间的滴答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是奋斗应有的姿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04   驶向汽车后市场蓝海(人民时评)

杨 柳


  两三个好友相约,周末驱车去郊区露营,享受惬意时光;在车载冰箱、车内投影仪一应俱全的智能空间里,体验私人影院的快乐……近年来,随着汽车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氛围灯、车载冰箱等周边衍生用品火了。某电商平台上,今年车载电饭锅销量同比增长达1400%。
  从维修养护到改装租赁,从周边产品到赛事活动,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被称为汽车后市场。从国际经验看,当新车销售达到峰值后,汽车后市场可以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汽车后市场已发展为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45亿辆,汽车驾驶人为4.96亿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有上升空间,还有不小的市场潜力可挖。而且,汽车正在集成更多功能,带给人们新的驾驶体验和更多生活便利,将催生更多消费场景。比如,随着汽车营地和相关赛事活动等日趋成熟,不少人选择“跟着汽车赛事去旅行”。
  近年来,一批企业纷纷布局汽车后市场。有关部门聚焦市场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出台多个文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也应看到,这一赛道仍然存在市场结构不优、规范化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进一步提升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场景和业态,以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才能更好把握这一市场机遇。
  当前,全球汽车加速电动化转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的转型期,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布局,把握节奏,走融合发展之路。
  一方面,要用好我国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先发优势,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在新赛道上不断积累新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传统经典车产业发展,加快汽车后市场相关法规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建设,让使用不同能源、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汽车都能得到良好维护,拥有更好的使用环境。紧随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推动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兴以及跨领域、跨行业融合,才能为汽车后市场发展注入更大动力、更多活力。
  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新趋势,极大地改变了汽车的定位。如今,汽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同时日益成为一种集出行、休闲、社交、娱乐于一体的移动空间。消费者对车辆舒适性、美观性和实用性的需求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让汽车后市场变成了比拼安全与创意的消费新赛道。更多元的功能、更个性的外观、更便捷的维修……随着汽车配置和功能提升,延伸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打通从购车到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服务,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蕴含巨大消费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汽车后市场是一片巨大的蓝海。牢牢把握汽车市场发展新特点,顺应汽车消费新趋势,加强战略转型、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品牌塑造,我国汽车产业将不断迈上新台阶,托举更加美好的生活。

05   越过一座山 再攀一座峰(中国道路中国梦·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黄会林

  我今年90岁了。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一生,那么我会选择“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在我16岁那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我主动申请入伍,很荣幸被批准,之后便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奔向了战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战斗,是保卫清川江大桥。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敌军出动了上千架次的飞机。投弹、俯冲、扫射……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作为幸存者,我有责任肩负使命,扛起战友们的遗志。往后余生,为了祖国奉献,没有任何“价钱”可讲,这是我和战友们立下的誓言。
  何谓“不讲价”?在我看来,只要是国家的需要、事业的需要,就要义不容辞去做、全力以赴做好。1958年,我毕业留校,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从现代文学到现代戏剧,再到影视学科,从教60余年,我多次跨专业任教。1992年,学校准备创建全国首个综合性大学的影视学科。临近退休的我接到任务,开始“创业”。学科设计规划、师资引进培养,编写教材、确定招生计划、设置课程……摸着石头过河,一项项推进。3年后,学校获批全国高校第一个影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一次次从零开始,不少人问我:难吗?但凡干事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总是越过一座山,再攀一座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教学,没有科研做支撑,就无法深入;脱离了实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社团北国剧社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就是从我们的戏剧、影视教学中孕育生长出来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青年学生。这些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阵地,也成为以美育人的重要载体。当北国剧社的作品走上首都剧场等大舞台,当青年影人的作品闪耀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我更深切地感受到,青年人创新创造活力无穷,关键是要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新时代的中国,让我们有底气也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影像叙事具有跨越时空、直击人心的力量。由此,我们推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14年来,百余个国家的千余名青年深度体验中国生活、中国文化,拍摄纪录短片,以他者视角讲中国故事,以人文交流促民心相通。“看中国”搭建起中外青年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成为彰显中国魅力、传播中华文化的品牌项目。实践证明,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有助于中华文化立起来、走出去;积极创新对外传播表达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将赢得越来越多理解、尊重与支持。
  出生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成长于筚路蓝缕的新中国,亲历时代的沧桑巨变,我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始终没变的,是对祖国的赤诚,对中华文化的钻研,对三尺讲台的热爱。至今,我仍坚持授课,鼓励更多年轻人学经典、读经典,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会继续在文化“战场”上发光发热,能多干就多干一点,尽心竭力奉献所有。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本报记者吕晓勋、何娟采访整理)

06   纵横

  免费服务也需精准供给
  张  翼
  滕王阁北园免费开放,地铁10分钟内同站进出免费,行李免费寄存……近年来,江西南昌市在城市管理上注重细节提升,持续推出一系列免费公共服务,让市民感到越来越便利,也向八方来客展现了城市的温度与魅力。
  免费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令人感到愉快、幸福的可贵之举。如今城市管理者的职责,不仅是满足市民基本需求,更应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通过延伸服务让市民产生归属感。同时,免费服务关乎财政支出、资源调配等方面的精细管理,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量力而行。
  每一项赢得点赞的免费公共服务,背后都应有法理依据、政策依据和民生依据。在城市治理中,如何提供免费公共服务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门科学。很多时候,免费意味着互帮互助、共建共享。怎样实现既免费又不浪费、不收费但服务质量不降,让相应的公共资源能够不折不扣地惠及最广大群众,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从公共座椅的大量供应,到文化空间、体育场馆等的高频开放,当免费公共服务越来越贴近群众需求,这样的都市生活自然更值得珍视。
  (摘编自《湖南日报》,原题为《免费公共服务折射出珍贵的城市品格》)
  “窗帘之约”折射助老智慧
  刘  梁
  在安徽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窗帘之约”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建引领品牌公益项目:小区内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家中安装带有“窗帘之约”字样的窗帘,社区幸福驿站志愿者通过每天巡检,确保老人安全。这一暖心守护始于2021年,一直延续至今。
  “窗帘之约”体现温情、彰显智慧。老人每天早晨7点半左右拉开窗帘,傍晚约6点拉上窗帘,这样的日常行为,被赋予特殊含义。窗帘按时开合,证明老人安全,志愿者便可放心离开;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志愿者就会立刻前往老人家中查看,防止意外发生。这样的约定,既不过多打扰老人生活,又有效守护了老人安全,成为共建温馨社区、邻里守望相助的生动缩影。
  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让老年人安享晚年,需要政府和社会协同发力,从细微处着手,于关键点破题。北京加快补齐农村老人服务短板,建设老年助餐服务中心,为老人送餐上门;黑龙江鸡西市为老人遭遇突发事件提供应急资金、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山东济宁市开设“一老一小”服务中心,探索解决老人、孩子的照护问题……类似有温度、有新意的养老助老服务,实实在在帮助老人排忧解难,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注入正能量。
  因地制宜推出更多务实举措,精细化解决养老难题,就能助力老年人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
  (摘编自《河北日报》,原题为《“窗帘之约”守望幸福晚年》)

07   知民情、解矛盾、促共治(治理者说)

刘宏锋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红旗区是河南新乡市的主城区,经营主体多、流动人口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近年来,我们着力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取得积极成效。红旗区获评2023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旗),并连续4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
  化解矛盾纠纷,就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推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推动各类资源在基层聚集,方能更好地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以“全员参与、全域提升、全程联动、全面引领”党建模式引领基层治理,全区600余个党组织、1.2万余名党员下沉一线,参与完成100多个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任务。路修通了、环境变美了、暖心驿站建好了、信访难题化解了……诉求得到及时回应,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更加满意,党组织的威信也更高了。实践证明,着力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不断提高治理效能,就能更好地团结群众、凝聚人心。
  任何矛盾纠纷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化解,成本低,效果好。为了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把关口前移,并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培育“牛姐工作室”“兵哥说事”等32个品牌调解室,提高矛盾化解水平。同时,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变“坐等纠纷上门”为“主动排查化解”,实现矛盾纠纷70%化解在村(社区)、20%化解在镇(街道)、10%化解在区的目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着眼点放到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上,就能做到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化解矛盾纠纷,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探索多元共治的有效路径。诚城社区是新乡市规模最大的社区,一度矛盾纠纷多发。近年来,社区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成立社区居民议事会,采取“小区党支部书记调解室+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红旗诉前调解中心”模式,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解决1000户居民不动产权证办理、小区用电改造、400名适龄儿童协调入学等90多项问题,社区氛围变得更温暖、更和谐。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提高群众参与度中优化社会治理,营造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就有了最坚实的依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让群众在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环境中乐享美好生活。
  (作者为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委书记)

08   以老百姓口碑衡量业绩(思想纵横)

殷 烁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时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谷文昌,在一篇题为《“潜绩”与“显绩”》的文章中,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每逢春节、清明,福建东山的百姓们,都会自发纪念缅怀当年的县委书记谷文昌。这一习俗,几十年来未曾改变,足见一位共产党的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上世纪50年代,面对压在东山人祖祖辈辈头上的风、沙、旱“三座大山”,谷文昌率领当地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把一个荒漠化的孤岛变成半岛,使群众摆脱了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谷文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仅给海岛留下一条绿色林带,更在百姓那里赢得好口碑,在群众心中树立起恒久的丰碑。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生动回答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作为领导干部,都想追求业绩,都想在老百姓那里留下好口碑。那么,如何才能留下好口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实践证明,心中念着百姓、精心谋事、潜心干事的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就会永远念着他。“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河南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当年焦裕禄同志亲手栽种的泡桐,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焦桐”。在保山市施甸县的杨善洲纪念馆里,“人民公仆杨善洲”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前来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人们络绎不绝。老百姓是最质朴的,谁一心为民造福,谁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就好。
  口碑不是靠领导干部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靠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干出来的。有的领导干部作起报告来言之凿凿、滔滔不绝,给群众许诺时也是掷地有声,但为什么群众最后还是不买账?主要在于他们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没有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时间一长,所作所为经不起检验,自然难以在老百姓那里赢得好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真心实干,谁弄虚作假,群众心里明镜一般,自有评判。“口才”换不来“口碑”,只有脚踏实地为百姓谋利、替群众解忧,驰而不息、日积月累,才能有口皆碑,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称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虽然条件不同了、任务不一样了,但要在老百姓那里赢得好口碑的方法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今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尤其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像谷文昌那样做人、为政,永葆“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初心,提振“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拿出“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的干劲,在解决群众难题上执着有为,在促进公平正义上笃行不怠,在补齐发展短板上久久为功,干在实处、务求实效,以老百姓的口碑衡量自己的业绩,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

09   让“AI拟声”唱出网络正能量(金台锐评)

金 歆

  不久前,有网民以“AI拟声”的方式,模仿某知名企业家的声音,在网上制作视频和语音包,其中含有不少“不文明”“负能量”内容,因为该声音足以“以假乱真”,在网上广为传播。“AI拟声”骂人甚至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话题。一时间,“AI拟声”技术侵权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其实,“AI拟声”技术在文化艺术创作、生活服务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AI模仿“明星歌手”翻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受到了不少网友的追捧;许多软件的语音播报也使用深受大家欢迎的名人声音,给软件增色不少。
  应该说,只要合法合规,“AI拟声”能给公众生活带来不少趣味和便利。但现实中,一些“AI拟声”作品,特别是未经本人同意的,则可能构成侵权。民法典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而对于肖像权,民法典规定,除了个人学习、艺术欣赏等情形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今年早些时候,北京某法院就判决,某企业未经允许使用某配音演员声音制作文字转语音软件,构成侵权。此外,模仿他人(如前述企业家)声音制作音视频“自我丑化”等,可能构成侵犯名誉权等。还有的利用该技术配合AI换脸进行诈骗,可能涉嫌犯罪。
  针对这一新兴的网络技术应用形式,应当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帮助其沿着法治轨道健康成长。
  相关部门要细化完善相关规则,尽可能明确行为指引。目前民法典已经可以保护声音权益,但“参照适用”的规定方式,仍存在规定较粗、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要尽可能细化监管规则,消除模糊地带,厘清法律法规边界,让网民群众更确切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在哪里。针对“AI拟声”相关新问题,司法部门可以以典型案例、司法解释或其他规则方式,给予更为明确的规范指引,及时回应最新的技术问题,引导公众守法。人工智能是个新生事物,相关作品创作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往往较为少见和复杂,音视频作品创作者应事先主动了解其中的法律边界,避免触碰侵权红线,使原本兼具创新意识与艺术价值的作品反而成了违法侵权的负面案例。
  网站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应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权利保护宣传和主动监管。如果发现平台上的AI生成作品可能涉及侵权,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而公众也要自觉抵制他人侵权行为。
  面对新技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支持其发展,也要用法治的眼光使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通过厘清法律边界,细化监管规则,促进全网守法,我们要努力让“AI拟声”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在网络空间唱出更多的正能量!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