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121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4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01 从“温州样本”看“浙江包游”
游泳人才这样打造
浙江游泳为何人才辈出?巴黎奥运会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此次中国游泳队31名运动员中,有9人来自浙江,其中7人获得奥运奖牌。回望往届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浙江籍泳将同样屡创佳绩。从罗雪娟、孙杨、叶诗文,到汪顺、徐嘉余、潘展乐,一个个名字熠熠闪光。 顶尖游泳选手源源不断涌现,被网友称为“浙江包游”。惊叹之余,人们不免好奇:浙江庞大而厚实的人才库如何形成?游泳运动给当地带来哪些改变? 带着这些问号,记者走进“全国游泳之乡”温州。以一城为样本,探寻浙江游泳长盛的密码。 来到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巨大的五环标志格外醒目。8岁的李易谦背着双肩包,一蹦一跳往训练馆奔去。练游泳两年的他,心中早早设下目标:“以后我要和潘展乐哥哥游得一样快!” 这样的豪言壮语,温州小伙潘展乐也曾说过。4岁被基层教练发掘,10岁在浙江省运会拿下7枚金牌,“要比前辈游得快”的信念,激励着他不断突破,最终在巴黎奥运会上连夺两金。 温州盛产“飞鱼”。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吕志武夺得第一枚奥运奖牌,此后历届奥运会,温州游泳皆有奖牌入账。中国游泳队在巴黎获得的12枚奖牌中,有5枚是“温州贡献”。 浙江游泳的“高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投射。从体育竞技训练到后备人才培养,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让更多有天赋的好苗长成参天大树。 在浙江,一大批扎根各个泳池的基层教练员,每年去幼儿园和小学慧眼“选苗”,经过层层进阶训练,有潜力的苗子会被选送到市体校进一步“打磨”,再优中选优,输送到省队作为专业运动员培养。 从1959年建队至今,浙江省游泳队走出6位奥运冠军,先后夺得9枚奥运金牌。 浙江处处是水乡。以温州为例,在这座河网密布、向海而生的城市,亲水善水基因代代相传。 1956年,九山湖附近兴建九山游泳池。2001年,这里重建为室内恒温游泳馆,不仅成为温州游泳名将的摇篮,也承载着温州百姓的游泳记忆。 近年来,浙江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一大批健身场地嵌入“生活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群众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蔚然成风。这其中,游泳成为覆盖各个年龄段、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如何相辅相成?在游泳项目上,浙江找到了契合点。 潘展乐4岁进入温州市少年游泳学校,从省队到国家队,一路游向世界最高竞技舞台。但对练游泳的孩子来说,走专业道路并不是唯一选项。 温州市奥体游泳学校负责人施海铁坦言,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游泳,不是为了将来能拿金牌,而是希望孩子掌握一项技能,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 浙江经济发达,看待体育的观念更为多元,是我国实行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最为彻底的省份之一。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为游泳少年自由成长提供了宽松环境。 在浙江,青少年游泳培训机构普遍采用“走训制”:学生平时在各自学校上课,每天放学后到游泳学校或俱乐部训练,周末和寒暑假的训练时间加长。每个学游泳的孩子都要学会“蝶仰蛙自”4种泳姿,做到“项目不偏科,主项更突出”。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资助体系,在范围上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去年,全国共资助各学段学生1.6亿人次,资助金额3111亿元。 每一份资助都为梦想加油。在资助过程中,如何保证不落一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如何把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发挥效用?精准是必然要求,也是基本方法。有的学校开发和建立学习指数模型、生活行为习惯指数模型、社交关系模型等精确算法,整理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费、作息、社交等行为特征;有的学校利用大数据筛查,精准识别困难学生及其生活状况,然后采取“偷偷打钱”“悄悄补贴”的方式进行隐形资助;有的学校统筹考虑季节、年级等因素进行动态补助,发放后进行实时提醒,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种种有温度、暖人心的做法,收获许多点赞与好评,也让资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03 培养有真功夫的工程人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层次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现实中,工程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难点:有的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安排足够的实习实践课时;有的实习不够深入,缺乏动手操作环节。怎样培养有真功夫的工程人才,是需要高校深入思考的问题。 工程人才培养,既在课堂,也在一线。高校应当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可以把教师派到行业一线,了解产业前沿方向;可以把学生送到企业实地,锻炼“实战”能力;还可以把工程师请进学校,讲授前沿技术……只有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历练,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企业欢迎、能力突出的工程技术人才。
对工程人才的评价体系改革也要跟上步伐。在评价中,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赋予实践成果更多权重。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出台文件,首次明确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标准和程序,这一改革释放出工程人才必须懂工程、会工程、精工程的信号。
记住乡愁、留住文化,需要“绣花功夫”,而非大拆大建。后者看似快捷,但忽视了乡村建设的复杂性,容易造成文化消失、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曾几何时,在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导致的“千城一面”备受诟病。今天我们在乡村建设中绝不能再走老路,绝不能让大拆大建导致传统村落风貌消失、文化中断、失去特色,落入“千村一面”的窠臼。 相比之下,“绣花功夫”是一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科学方法。它以尊重乡村特质为前提,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让乡村在保护中得到发展,于和谐中焕发活力。乡村的自然风貌和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岁月所积淀和形成的,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倍加尊重、倍加珍惜。只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下“绣花功夫”,乡村才能成为既宜居又宜游的美好家园。 许多人向往乡村的淳朴自然、宁静安详,这种需求给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机遇。而村民们对乡土文化的自豪与珍视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愿更多乡村以“绣花功夫”绘就美好家园,让自然与人文的诗意在广袤田野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