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100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01 为孩子们营造“松弛感”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让青少年放下书本、走出教室,玩起来、动起来,不仅对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小胖墩”“小眼镜”,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很有帮助。当学习时长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即进入疲劳期,继续增加学习时长反而可能对学习效果产生负向影响,甚至可能损害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并不是花费的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有前提的,必须处理好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否则过犹不及。 网络流行词“松弛感”启示我们,无须用力过猛,而应保持理智清醒、从容自如的心态,学会放松、留白。一个人恰恰是在拥有适当松弛感的时候,在不急不慢的状态中,能够活出想要的样子、感知生命的丰盈,进而达到“越松弛、越厉害”的境界。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一味靠拼时间换分数;踩准成长节拍,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善于留白,不把孩子时间填得过满,让他们能够玩耍、放松……这些都是松弛感的体现。呵护学生身心健康,要有挤出时间让学生去玩耍、放松的智慧,有允许学生“浪费”时间发发呆的从容。进而言之,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又何尝不需要一些松弛感?宽松、包容的环境,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加速成长。02 让中华文化更好成为“顶流”
展示成都漆艺的精细与雅致,利用柴房打造“森林衣帽间”,展现缫丝、植物拓染、蜀锦、绒花等非遗技艺……不久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重新发布作品,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亿。作品中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中式审美吸引大批海外粉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实践中,如何以优质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创新的表达更好展现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让文明魅力深入人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厚重家底,是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底气所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开启全球巡演以来,广受好评。这部舞蹈诗剧传递出重视传承、敬畏自然、感恩生命等能够引起不同国家观众共鸣的价值理念,因此获得成功。展现中华文明魅力,不仅要展现其古老、悠久的一面,也要展现其年轻、现代的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从智能的数字城市到先进的地下管廊,从“聪明”的新能源汽车到能送快递的无人机……今天的中国,给人“未来已来”之感。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利于呈现出一个丰富、生动、立体的中国,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讲好鲜活的中国故事,才能直抵人心。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展现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丰富素材。聚焦脱贫攻坚的电视剧《山海情》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深深打动了海外观众。近年来,一系列中国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这些故事本身足够生动、足够真实,在以真情实感引发共鸣的同时,给许多国家的发展带来启示。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等寓于故事之中,既展现中国发展的成就,也揭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更好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03 更“懂老”,方能有力助老
一些人具备尊老敬老意识,但缺乏助老能力,有时不明白老年人闹脾气、不吃饭背后的原因,不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与表达方式,助老工作不得其法。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关爱的基础是了解,助老的前提是“懂老”。
在陈洛飞老人家中随访时,盛思敏的目光始终注意着台阶、门槛及背光角落。“入户台阶安装有斜坡,您穿平底防滑鞋,这些都很好,但还得注意起夜时的安全,最好把电灯开关设在床头能够着的地方。”老人点头:“小敏想得可真细,上次我就因为晚上没看清路摔了一跤。”对能力评估师来说,按着表格提问,容易让老人不安。如何通过闲聊获得准确信息?如何对认知障碍老年人进行评估?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具备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也要有较强的表达、沟通和观察能力。随着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助浴师、养老规划师、养老辅具适配师等新职业应运而生。养老行业细分,对从业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全方位了解老年人是前提。 养老服务专业性强,必须打造一批“懂老”的人才队伍。在上海,学习医学知识、法律法规、医院运行模式等课程并考核合格后,陪诊师“持证上岗”;在长沙,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主编《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指导》教材。医院、学校、行业协会等多方携手,明确职业技能,科学设置课程,健全培养体系,有利于提升从业者素质、充实从业者队伍。04 新型城镇化 因“人”更精彩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福建晋江,民营经济活跃,外来务工者众多。以产聚人、以城留人,当地为“新晋江人”提供30项市民化待遇,实现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等“新老晋江人一个样”,同时鼓励外来人员参与公共事务、社区生活,吸引超百万“新晋江人”安居就业。截至去年底,晋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走出一条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哪些城市率先做好吸引人才、服务人才、培育人才的大文章,哪些城市的发展后劲就会更强。
也应看到,不同地区城镇化速度、适宜的城镇化率、城镇形态等必然存在差异,不宜搞“整齐划一”。比如,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应着重提升水平、挖掘潜力;城镇化率较高且人口持续集聚的地区,不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更多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空间。同时,用好县城这个重要载体,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带动“就近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尊重人的意愿,统筹城乡、双向发力,既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加大拉力;也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增强推力。如此,才能在城乡一体、良性互动中,让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是城与乡的格局重塑。从“乡土中国”走向“城镇中国”,以“人的城镇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必将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