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131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2月2日《光明日报》全部3篇评论文章
01 【光明论坛】为科技人才建功立业厚植沃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了解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同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深入探讨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协同发力,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断建功立业。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就能立竿见影的,需要不断探索、长期积累、长周期投入,甚至不停试错。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时间、精力,还考验科研人员的耐力和专注精神。我国天文光学的领军人苏定强院士在望远镜和天文光学领域从事研究已有65年,88岁高龄仍坚持不懈,专心科研是其工作生活的生动写照。“埋头苦干,做个五年、十年,说不定就出一个很大的成绩”,这既是他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之谈,也是他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质朴建议。科研战场上,像苏定强院士这样长期潜心钻研的科研人员不在少数,他们凭借专注的精神和长期的投入,在各个科研领域创造了不凡的成绩,带给我们持久的激励和深刻的启示。 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建功立业,不仅需要引导科研人员自身苦练内功,涵养“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心态、“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还需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最大限度释放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着眼点正是为广大科研人员营造安心科研的良好环境,回应了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为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是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科研方案的设计,还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抑或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结论的提炼,都离不开科研人员大量时间和专注精力的投入。可以说,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也因此,要尽可能让科研人员从各种非研究性事务中解放出来,特别是要赋予他们必要的科研工作自主权,帮助他们扫除非必要的“繁文缛节”,精简不必要的佐证材料,畅通经费渠道,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留给科研创新。 持续创新评价方式,助力科技人才成长。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破五唯”的评价导向更加鲜明,并且在高校、院所、企业渐次落地,转化为实际行动。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结合各自实际,探索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成果及人才评价方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让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实际贡献和成果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享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公平机会。实践证明,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符合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让科研人才安心科研。对科研人员尤其是大城市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现实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会对科研状态或多或少产生影响。须完善人才服务保障,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潜心研究。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医疗系统、银行等单位合作,通过推出“紫金英才卡”等方式为在宁高层次科研人员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之忧,受到认可和称赞。 科研工作是老老实实的学问,需要久久为功。从精神涵育、评价机制、服务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科研氛围,打造良好人才生态,让广大科研人员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安心研究,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02 【光明时评】以更高站位谋划职业教育发展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鲁班工坊实训室门口,照片墙上挂满了鲁班工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照片。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负责人介绍,当地企业对毕业生表现非常满意,不断主动送员工前来学习。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中国鲁班工坊项目荣获由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设立颁发的首届世界职业教育大奖。 中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生长出鲁班工坊等一系列知名职教品牌,源于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还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与之相匹配的是近年来发生历史性、格局性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专业进行大幅度优化调整,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目前,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实现中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开放的全球视野和更成熟的技术技能文化,以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要把职业教育置于增强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以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为内容的“抬升底部”工作和以引领科技变革突破为代表的“高峰引领”工作,需要“两手抓、两手硬”。职业技术教育兼二者于一体,是中国教育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重要突破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职业教育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系密切,中国职业教育需要以更开放的全球视野定位和谋划自身的全球坐标。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职教出海”等教育交流项目加强南南合作;另一方面,通过科技互学和制度互鉴搭建南北交流的平台和桥梁。同时,开放和“走出去”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之举和必由之路,这也是中国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重要考量之一。 近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不过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偏见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此次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推出“会、盟、奖、赛、展、刊”职业教育六大国际公共产品,就是要通过平台展示、表彰奖励等多种方式,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荣誉感和认可度。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劳动、崇尚技能的传统,积累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上,培育弘扬面向未来的技术技能文化,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建设中的关键一环,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作者:罗容海,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研究员)03 【光明时评】小城办大赛缘何成为新趋势
近几个月,多场顶尖赛事落户浙江区县。比如,2024年全国热气球公开赛(浙江武义站)吸引全国多支队伍空中竞技;绍兴上虞见证了2024年第9届世界杯木球锦标赛的精彩瞬间;2024宁海越野挑战赛上,全球近5000名越野跑爱好者在大自然中挑战极限。新兴体育赛事的承办地从一、二线大城市向县城转移,小城办大赛正从过去的新鲜事变成新趋势。 大赛缘何青睐小城?从主办方角度来看,在小城办大赛不仅有成本优势,还有“情感加分”。一方面,小城的“性价比”更高。随着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均等化,我国城乡区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比如,高铁路网的加密使许多小城由边缘变为前沿,有的东部省份70%的县城已通高铁。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大城和小城虽然在空间上有“山川异域”之别,但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享受“风月同天”之利,大城和小城的信息鸿沟日益缩小。基于这样的背景,小城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更为显著。另一方面,小城的人情味更浓。小城往往更富有乡土味和烟火气,而且多数一头连着大都会,一头连着小山村,跨一步可游历热闹繁华的“城市森林”,一转身又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种“可盐可甜”的特点,不仅让小城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魅力,还能为不同类型的赛事附加情感和文化价值。 小城又为何渴望大赛?从承办方角度来看,大赛能给小城带来更多人气和流量。小城之“小”,表面看来是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之小,从经济学角度看,则是其本身的市场和消费需求相对有限。过去一段时间,小城因其资源条件、区位因素等固有禀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关系和发展方式,倘若没有新的外部刺激,就很难跳出过去的常规发展路径。大赛之“大”,反映的是赛事经济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一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赛事经济在赋能引流、拉动消费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不仅能帮助小城链接更加开放的市场,还能使其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催生新的消费需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小城办大赛迎来发展新机遇,伴随而来的也有城市运营等新挑战。面对大赛,小城要坚定信心、勇于出新,增强供给和服务能力,打有准备之仗,让赛事流量变为发展增量,在一次次考验中提升城市运营能力,凝聚城市发展智慧和力量。小城不能满足于办好一次赛事,还应多方协力,推动赛事与产业融合,做强“赛事+制造业”,做大“赛事+服务业”,做深“赛事+乡村振兴”,做精“赛事+文化旅游”,让大赛成为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和契机,并最终惠及当地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