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这给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姜堰实小教育集团组建初期,以发布形象片《点亮》为契机,明晰学校教育使命:发现儿童、成就儿童。当然教师点亮儿童、成就儿童,首先得让教师被看见、被点亮,激发教师自我看见、自我点亮,学以立人,立己达人。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教师点亮行动。
点亮行动一:精神赓续,以文化基因孕育卓越生命的密码。
以“中国儿童号”为文化意象,淬炼历史与时代兼具的精神要素:爱国、奉献 、争先、担当。在百年实小的办学历程里,建立实小人的教育荣光和使命担当。新教师入校第一课,听书记讲诵《姜小赋》,观看校史剧《永远的中国儿童号》,用图文和心灵记录《实小印象》。2017年,我们提出“先生,归来”的教师队伍建设主题,以“先生,归来”深情呼唤,激荡青年教师职业热情和岗位责任。开展走进《民国先生》主题阅读、寻访实小先贤,感悟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情怀,濡染他们的敬业与专业精神。2020年,我们设立“立人先生”荣誉,以“立己达人的温暖情怀、敬业精业的专业精神”为自觉追求。“立人先生”四有好教师团队”获评泰州市“春蚕奖”。近年来,团队中,两人获评正高级教师,十多人相继走上校级管理岗位。“先生,归来”成为实小教师队伍的景象!
点亮行动二:私定尺子,以天生不同,成就与众不同。
实小教育集团北街北校区起步于2021年,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每年都会有一波新老师加入。青年教师的加盟,一方面给学校注入新生力量,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有个性,有想法,缺经验,自然给学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这样的现状,需要校长书记在日常管理中善于运用“人在事上磨”的法则,发现每一个、点亮每一个、成全每一个。
青年教师,每个人都自带一两把刷子,学校管理的关键是善于定制多把尺子去量不同的教师,帮助他们各自找到自我擅长的方向和领域,并自觉自愿沉浸其中。
案例一:姜有为,2021年调进实小教育集团。在暑期培训等工作过程中,一个年轻人的身影引起我的关注,他对新媒体比较有兴趣,活动采拍工作非常投入。500多人的集团教师大会上,我向老师们推介了这位优秀的年轻人。打那以后,小姜频繁活跃在校园内外,校园采风、活动拍摄、视频制作,每一次他都在场。“要出必是精品”是他的口头禅,为此,他自购设备,自学音视频剪辑,加班成为他的常态。目前,小姜老师任北街北校区电教室主任,本学期完成集团《书语者》4季采拍、后期制作,每季6节视频,计24节视频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
案例二:沈佳颖,2023年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身份加入实小,因校区语文教师紧缺,校区安排她暂时主教语文带班主任,兼任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大概是心理预期的偏差等原因,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都不是很顺利。如果,不考虑老师的个人体验,让她长期在不适应、不愿意的岗位上,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成为她职初的全部,时间久了,老师便会出现意义感消失的消极体验。一次偶然的机会,安排她负责学校心理及安全方面资料整理,游俊主任发现她做得认真,做得很好。后来,学校让她专职做心理健康工作,她很投入。前天,校园里遇到,我跟她聊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她说这是助人成己的事情,非常有意义,很是喜欢。特别是心理健康培训中,看着朱震荣老师和团队以专业解决教育的问题,她非常羡慕并渴望能师从学习。事后,我便帮她申请朱老师收她为徒。
点亮行动三:搭建梯子,让老师的特点变成特色。
学校管理者要始终行走在老师身旁,并以专业对话取代行政喊话,善于建立支持机制,为老师搭建向上攀爬的梯。
案例三:卢瑞,新入职语文老师。在校长预约听课活动中,她独立备课并执教《影子》第一课时。课堂上,师生沉浸其中,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听着绘本,带着对“影子”的质疑与思辨暂时结束一段学习旅程。卢老师的课是语文课,又不只是语文课,让我都忘了是一年级孩子的课堂。课后,我建议教导处以卢老师《影子》第2课时向所有语文老师打开。后来,有了“让语文成为思维的运动场“的主题教研,课例自然是卢老师的《影子2》,效果如预期。“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成为卢老师课堂的关键推荐词。一次约课,约出了卢老师的自信,也成为卢瑞老师教育初期的关键事件。相信卢瑞老师能以此为阶,拾级而上!
点亮行动四:压压担子,由外部向内部,转压力为成长。
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自我成长的压力不足。如果没有任务驱动,他们会一直处于舒适区,错失自我成长的黄金期。如何让青年教师爱折腾?这就需要学校从重结果的管控型管理转向价值导向的“意义管理”。
构建教师成长的第三空间。针对北街北校区青年教师份额较大的现状,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正在筹备启动“立人学堂”,受益对象为35周岁以下教师必修,35—45周岁教师为选修。以研修班、读书会、“青课”赛、项目组、小论坛为研修组织形式,为青年教师建构成长的“第三空间”。从“专业阅读、专业研究、专业反思、专业写作”四个维度设计课程,“线上十线下”方式推进课程实施。采取学员学时积分、成长积分两个维度评价并进方式,激发青年教师的成长动机,让教师看见那座属于自己的“意义之山”。
贲张教育创新变革的活力。青年教师普遍校园归宿感、意义感比较弱,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管理要努力建立老师和校园的意义关联。我们把校园空间、场馆、景观由教师认领、冠名,自主招募团队开展项目化、主题式学习。把老师课堂教学的微创新冠名“某老师教学法”。以冠名驱动教师释放一线思维,氤氲创新变革的场域。现在,不少老师在校园里有了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乔璐和孩子的“苹果树复活项目”、李晶和孩子的“不老泉化错项目”、沈慧颖和孩子的“芭蕉园:寻觅主题学习”、李晓霞团队的“捐机园爱国音乐剧”、吴春红老师的“游戏学习法”、杨芳老师“解决问题策略”片段教学法、吕丽老师的“与泥的‘蟹’逅”创新课程、彭菁团队的“好吃餐厅”等。在实小,校园不仅是一方物理空间,更是一片精神牧场、一间偌大的教育实验室。
教师,追求意义的存在。学校管理要想方设法让老师发现自己工作的意义,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文章作者:高金凤
微信编辑:姜有为